精华2
注册时间2017-9-18
威望1260
金钱7733
贡献5802
金牌会员
 
威望- 1260 点
贡献- 5802 次
金钱- 7733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19-7-8 10:48:52
|
显示全部楼层
诗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1,梵我一如观,多个观字,并不是弟自己加上的,出处见于郭沫若 《文艺论集·太戈尔来华的我见》:“梵天是万汇的一元,宇宙是梵天的实现,因之乎生出一种对于故乡的爱心,而成梵我一如的究竟……其实西洋文明的弊窦只是在用途上错了,在它纯粹的精神上,它的动态与万化无极的梵体观,梵我一如观,并不会发生甚么冲突。”
所以这个梵我一如观到底什么意思呢?
说清这个,必须说清郭老这个梵我一如观的出处和本意。
郭老这篇文章的背景是印度哲学家大诗人泰戈尔访华,结果引起当时中国文化界迥然不同的两种声音,一种是崇拜的,一种是不屑一顾的,当然还有一种从崇拜到不屑一顾的。
郭老就是从崇拜到不屑一顾的。
那么为什么从崇拜到不屑一顾呢?
原因在于,泰戈尔来华所宣扬的精神,他的认为就是东方文明不如西方文明,东方包括中国印度这样的文化,不如西方文化。
于是乎,在当时中国,就势必引起思想上的革新派和保守派的分歧。
革新派认为泰戈尔是正确的,东方文明的国家想要强大,必然要学西方。
而保守派认为,泰戈尔作为一个实际上已经亡国的当时印度的人,居然跑到还没有亡国的中国大肆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性,这些人从骨子眼里就一定排斥他这种学说。
郭老也不例外,所以他在泰戈尔来华我见这篇文章中,从一个以前的崇拜者,到后来一个反对者,这个变化中可以读出来郭老的矛盾,他一方面说西方文明的弊端是在用途上错了,在精神上却没有错误。
这个说法显然是矛盾的,特别站在唯物主义的角度来说,因为对于唯物主义者来说,精神并不是本原,物质才是本原,若说西方文明的精神没有问题,使用的方法有了问题,但其实,近代西方才是提倡科学方法的,而科学方法必然建立在科学精神上,一个使用的方法离不开这个方法的精神,也就是说,什么样的精神什么样的方法,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谁见过一种精神之下,有使用不符合这个精神的方法?没有人见过。
故而这个梵我一如观,借郭老之口,来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精神和使用方法矛盾的时候,理想和客观现实矛盾的时候,才是生不甘心死不欢。
2,于是颔联接首联这个本意,这个矛盾的本意往下诉说。
唐寅有落花诗集,多写春天的败落,其实春天是不变的,一年四季是不会变化的,那唐寅恨春天短,不过是他心情变化罢了。
苏轼一样,明月的圆缺是不会变化的,是客观规律,但苏轼借明月圆缺来抒怀的时候,这个圆缺却在他心里就不一样了,这也是他心情变化所致。
3,古人如此,今人一样。颈联转到自己身上,白壁涂鸦抒发自己的情怀志向,这个情怀不是做作的,也是不会变的,但客观现实,黄粱一梦醒来,却如那人却在阑珊灯火处,这里借两个典故,一个黄粱一梦,一个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来继续阐明现实和理想的矛盾。
4,沧海蓬壶,缥缈仙境,古人借沧海形容时间久远,借蓬壶来形容世外桃源的美好愿望,又加上早来二字,这又是一个矛盾结合体,寻找世外桃源美好愿望,一定要经历沧海桑田一般的时间以及巨大的变化之后,否则,是不可能实现的,既然要经历很久时间和巨大变化,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又怎么可能早来呢?那既然不可能早来,还说这句话,还说诗未吟穷酒不干,岂不恰恰就是首联所说的,生不甘心死不还,空言梵我一如观,到这个时候,梵我一如才是一个本意解释,一种解脱的解释。
5,纵观此篇,中心思想就一个,理想和现实,往往是矛盾的,理想有时候再美好,现实却不能实现。而当理想在现实不能实现的时候,对于人来说,往往一边说生不甘心死不欢,一边还要说空言梵我一如的解脱。
以上是原作时的心情,水平有限,对于其他读者来说,可能因为每个人的观点和认知不同,所得的的答案也不同,而弟觉得,这恰恰就是诗的妙处所在,诗本来就应该是抽象的,是言而未尽的,是让读者去依据自己的心情去读的。
个见,班门弄斧,问好诗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