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凌华光 于 2015-1-22 07:58 编辑
安全东先生<<山中杂咏>>的补议 格那丁先生对中绝句专栏安全东先生的评论文章如下 安全东<<山中杂咏>>:
白鸥浮远水,绿竹掩疏村。一犬当阶卧,青山欲到门。
据说《山中杂咏一百首》是安先生的得意之作,这一首是其代表。
“白鸥浮远水”乃湖海景色,非山中景致,且似“远鸥浮水静”“鸥浮碧水流”“斜阳浮远水”等,太熟,无特征性。“绿竹掩疏村”亦熟。想想这两句应该怎么配搭?看看古人的:“紫苔封井石,绿竹掩柴关”,“烟花薰小院,风竹掩丹梯”“楼观栖远椒,松竹掩人境”“无人山犬吠,隔竹掩荆扉”。诗句的关联性很重要,写景诗特讲究这点,我曾说过王维的“复照青苔上”,“苔”字移不得,换个“青藤”“青枝”“青蒿”就不是那个味,这里面藏着大学问。“白鸥浮远水”与“绿竹掩疏村”不说不相干,但不是好的镜头调度,高明的摄影师不会这样拍。只有一种情况下这是可能的:从水上过来接近村庄,于是“一犬当阶卧,”弃舟登岸到了农家门口。按理应该接着说农家事了,但第四句却飘了: “青山欲到门。”这不可能,那么大的青山在门口应该遮蔽农家,不应该看到“一犬当阶卧”,要看到“一犬当阶卧”,青山应该在农家背后而不是“欲到门”。这些还是表象,关键是几个景点的层次、衔接和意蕴。前两句应该着力去写背景,尽力营造这个农村的幽静环境,后两句就可以不写景了,着力去写与这个幽静农家有关的事物,如前人写过的“林阴见犬卧,日午闻鸡鸣”“落叶鸦翻树,斜阳犬卧门”“田蛙喧麦陇,野犬卧柴门”等,这叫有粗有细,有详有略,有概貌有具体。
顺便说一句,“青山欲到门”是不可能的,没有这么开门的,这是找不到有力的结句而胡编的。 (二) 以下是笔者的补议即再评论。 此诗如评论者所说,的确不是什么得意之作,无论从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来评,都是一般的作品。也不知格那丁先生在哪儿找出来这首诗的,又怎么知人家视为得意之作?即便如此,只要未飘红加精,也说不上有什么消极影响。 格那丁先生以上评论,很有意思。写景的镜头如何调?这是不可能有答案的,作者与评者意见不一,无关大局。各保持各人的想法较合理。中心的问题是不是应全盘否定该诗?我最后来说说意见。至于说诗句与古人诗句,有什么子“太熟”, ”亦熟”之处(原话如此),也难具体厘清是非,但原则上可找一个较恰当的分寸。有一种较极端的评论,即认为写诗要处处有来历,句句有来历才好。我相信这种审美观的提倡者也很难做到,至多少数诗做得到。都要讲究有来历,没有必要性。反过来,如见到有点来历,如从先人诗句中采用原诗句重要词语,一概反对或,一概视为毛病,就滑向另一个极端了,这没必要也不合情理。看来对不同的说法要”兼听则明”。如遵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些原则,就会防止走向极端。这带有普遍意义。例说,曹丕说”别日何易会日难”(<<燕歌行>>之二),李商隐说”相见时难别亦难”,这也“太熟”。江为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到林逋手里变成”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也“太熟”,许浑唯应垌庭月,万里共婵娟”,到了苏拭手里就成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是可曰“亦熟”。从历上看李商隐,林逋,苏东坡是受表扬没因此受批评过。这可能是审美观的不同,前提是他们没机械地搬用,改动得好,用得活。 如果现代人去模仿古代隐者,特别是模仿政坛失意者的闲情逸致,或写诗一味地模仿古代仕女的郁郁寡欢,而且尽量选用他们的一些词语,则确是弄巧成拙,必显得缺少生气。针对安全东先生每一句诗,格那丁都找到了古诗中有些类似的句子,评之曰”太熟”,”特别对该诗的构思持否定态度。值得倾听,以作为参考。当今诗词的创作,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现代化建设第一线,并在其中去找灵感,不必把古人创作当做灵感的主要源泉。在当下,在现实中,找灵感是第一位重要的。到古诗中找创作灵感,是次要的。读格那丁那篇评论,感觉本质上有提倡求新之意。我对安全东先生这首诗是放过一马,不觉得有什片 么原则性问题需校 至于格那丁先生说“白鸥浮远水”乃湖海景色,非山中景致之说,本人大体有同感。绿竹掩疏村。一犬当阶卧“之句也可接受。格那丁先生批”青山欲到门”一句,是”胡编的”,笔者不敢苟同,特别对那个”胡”字,本人持相反意见,简言之,觉得可以这样写。”欲”,毕竟所言是想象而非事实。说明青山离家不远,开门可见青山,拟人化处理,即青山好像要走上前来,是一种想象,浪漫一点,有何不可?应欢迎。这类浪漫想象不是当今才有,说是”胡编的”就不近情理。有时写诗太现实,难出诗,诗中加一些合理想象,就添了生气。”疑是银河落九天”,还不”杯,汝前来”, 就是天真的想象。说”编”,也好,不要说人家是胡编吧。总之,一句话,没有充足理由可全盘否定<<山中杂咏>>该诗。至于格拉丁先生是否全盘否定?他也没直接这样说过反正尽说不是。也盼安全东老先生继续努力。看法不同,只要友好地交流一下,气氛就活跃一些,更可集思广益。至于有关取舍,由第三方去解决吧。我还看过格那丁先生对安全东先生<<题春耕图>>的评论。这篇文章就不再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