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20-6-9 17:42 编辑
叠形字体小字典 刚刚编 编辑道家杂体诗词对联时,由于道家文学中合体字和叠形字体非常多,大家读起来太难了,因此我曾编了一个《叠形字体小字典》和一个《道家合体字小字典》。后来发现叠形字体用于杂体诗创作和技巧楹联创作倒是不错的资料,因此不断地补充,编出了网络上收字最多的《叠形字体小字典》,今再次发表,希望大家在杂体诗词创作和楹联创作中好好利用它。 由于字库的不断充实,许多原来打不出来的叠形字现在可以打出来了,因此,能打出的字增加了许多。但还是有一些字无法打出,我在自己的电脑中用了两种方法解决,一是直接压缩字形造成新字,一是无法压缩的便造字做成图片。但这些字无法发到网上,只好用括号来说明字形结构了。 一.两个叠形字构成 1.二:èr。一加一的和。 2.亖:古同“四”。sì。三加一。 3.卄:古同“廿”。niàn。二十。 4.爻:yáo。<形>(象形)。本义:组成八卦的长短横道。卦的变化取决于爻的变化,故爻表示交错和变动的意义。 5.仌:bīng。古同“冰”。水因冷凝结成的固体。 6.林:lín。〈名〉(会意)。从二木。表示树木丛生。本义:丛聚的树木或竹子。 7.圭:guī。珪<名>(会意)。从重土”。本义:古玉器名。长条形,上端作三角形,下端正方。中国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时以为礼器。依其大小,以别尊卑。又作珪。 8.沝:(一)zhuǐ。音“追”三声。1.二水。2.水。(二)zǐ。滩碛聚集的地方。 9.炎:音盐。yán。<动>(会意)。从二火。本义:火苗升腾。盛大之貌。 10.炏:古同“炎”。 11.岀:chū同“出”。<动>(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 12.屾:音“身”。shēn。二山。《说文》二山也。道家读为(chá查)。 13.砳:音“累”。lè。象声词,石头撞击声。 14.昌:chāng。<形>(会意)。从日,从曰。本义:善,正当。 15.昍:音“喧”。xuān。明。道家读为(zě昃),或读暖。 16.多:duō。<形>(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二“夕”。表示数量大。本义:多,数量大,与“少”、“寡”相对。 17.畕:jiāng。古同“疆”。地域,领域,边界。 18.竹:zhú。<名>(象形)。小篆字形,象竹茎与下垂的叶片。“竹”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竹”的字大部分是乐器、竹器和记载文字的东西。本义:竹子。 19.艸:cǎo。从艸,早声。草本植物的总称。小篆艸,象两棵草形,是草的本字。《説文•艸部》:“艸,百芔也。”今“草”字系假借字,原是“皂”的本字。草。(形声)。《说文》:“草,草斗,栎实也。”(栎实:栎树的荚果,即皂角)。本义:栎实。借为“草木”之“草”以后,则另造“皂”字来代替。 20.棘:jí。(会意)。《说文》:“小棗叢生者。从並朿。”酸枣树,茎上多刺;泛指有刺的苗木。 21.棗:zǎo。落葉灌木或喬木,枝有刺,葉卵形,開小黃花,核果稱“棗子”或“棗兒”,橢圓形,熟時紅色,可食。(会意)。《说文》:“羊棗也。从重朿。”棘卽棗也。析言則分棗、棘。統言則曰棘。 22.絲:丝(简化字)sī。<名>(会意)。从二糸。糸,细丝。本义:蚕丝。 23.羽:yǔ。<名>(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羽毛形,即鸟的长翎形。“羽”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羽”的字多与羽毛有关。本义:鸟毛,特指鸟的长毛。 24.豩:音“宾”。bīn。1.两头猪。2.猪乱群。 25.虤:音“炎”。yán。虎怒。 26.龖:音“达”。dá。1.双龙:“~之赫,霆之砉。”2.龙腾飞的样子。 27.騳:音“读”,dú。马奔跑。 28.牪:音“炎”,yàn。牛伴。 29.賏:音“鹰”。yīng。颈项上的装饰物。 30.雔:音“愁”。chóu。1.双鸟。引申为伴侣、匹配。2.相当:“索此难~之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