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09|回复: 62

烟雨楼20期律诗班B组律诗第一讲作业

  [复制链接]

173

主题

218

帖子

1671

积分

版主

烟雨楼诗词学院老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07
贡献
179
金钱
660
发表于 2020-8-5 12: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律诗第一讲作业: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三、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声律启蒙  一  东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尘虑萦心,懒抚七弦 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0

主题

3

帖子

4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威望
7
贡献
10
金钱
17
发表于 2020-8-5 21: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全体成员 律诗第一讲作业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答:古体诗不讲究格律,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不论平仄,不求粘对,不讲对仗,用韵自由灵活,句数可单可双,一切从表情达意需要为主旨的传统诗体。如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近体诗如李商隐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一一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答:格律性,以格律严谨著称,要讲平仄,声韵,粘对,诗有定句,句有定字,严格押韵,中间对仗;是由四言到五六七言渐渐形成的。

三、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答:由于社会劳动和人们交往渐渐增多,四言,五言,六言词汇量容量小,过渡到七言,扩展了诗歌的容量,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忠心安社稷,利口覆家邦。

一东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
       ,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尘虑萦心,懒抚七弦 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韵字:风,空,虫,弓,东,宫,红,翁,同,童,穷,铜,通,融,虹
入声字:去,六,北,间,上,绿,钓,巷,白,剑,半,客只,下,壮,吐,
五、为《声律启蒙》三江做加字游戏。

三 江
楼对阁,户对窗,巨海对长江。蓉裳对蕙帐,玉斝对银釭。青布幔,碧油幢,宝剑对金缸。忠心安社稷,利口覆家邦。世祖中兴延马武,桀王失道杀龙逄。秋雨潇潇,漫烂黄花都满径;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

旌对旆,盖对幢,故国对他邦。千山对万水,九泽对三江。山岌岌,水淙淙,鼓振对钟撞。清风生酒舍,白月照书窗。阵上倒戈辛纣战,道旁系剑子婴降。夏日池塘,出沿浴波鸥对对;春风帘幕,往来营垒燕双双。苏武牧羊,雪屡餐于北海;庄周活鲋,水必决于西江。
加字游戏:
高楼对彩阁,木户对轩窗。无涯大海对有岸长江。仙女披蓉裳,贵妃坐蕙帐。商周玉斝对唐宋银缸。风吹青布幔,日照碧油幢。武官披宝剑,雅士带金缸。赵普忠心安社稷,祢衡利口覆家邦。一世颂扬,世祖中兴延马武,万年咒骂,桀王失道杀龙逄。秋雨潇潇,君看烂漫黄花都满径;春风袅袅,吾观绿竹正盈窗。
红旌对彩旅,布盖对车幢。难忘故国对不恋他邦。跋涉千山对穿行万水。苍茫九泽对浩荡三江。遥观山岌岌,细听水淙淙。战前鼓振,寺里全中撞。得意清风生酒舍,起兴白日照书窗。失掉民心,阵上倒戈辛纣战;
招来正义,道旁系剑子婴降。夏日池塘,绿水悠悠,出没浴波鸥对对;春风帘幕,炊烟袅袅,往来营垒燕双双。苏武牧羊,十九春秋,雪屡餐于北海;庄周活鲋,卜

点评

发表于 2020-8-18 16:57
怎么没有学号网名?  发表于 2020-8-13 14:16
平仄没标,作业没完成。入声字除六,北,绿,白,客,只其余都不是。  发表于 2020-8-13 13: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5

帖子

14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19
贡献
34
金钱
53
发表于 2020-8-6 02:4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东孑孓 于 2020-8-6 02:45 编辑

烟雨楼20期律诗班B组律诗第一讲作业
B04-孑孓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1. 字数不同。
古体诗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不讲对仗,字数较多;而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
形式,对仗工整,字数较少。

2. 名数不同。
古体诗的句数一般较多,基本上都在一百句到两百句;而近体诗的句数一般较少,多在绝句四句,
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3. 格律不同。
古体诗除需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而近体诗除需用韵之外,受到格律限制。

4.同韵不同。
古体诗全首诗可以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有可随意转为其他的。而近体诗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
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

古体诗:也叫古风,古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不限,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体。即:不符合格律的诗称为古体诗。如:楚辞、乐府民歌、歌行、引、曲、吟、先秦的《诗经》、《楚辞》,两汉的《乐府》,以及后来的“古绝”、“古风”等统称为“古体诗”。

近体诗:称格律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即:符合格律的诗称为近体诗。如:例如毛主席的《长征》、杜甫的《蜀相》和《春夜喜雨》 等为近体诗。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答:格律诗的五个特点:
1.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的字数分别为五言句、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六句,短律,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排律,也称长律,它一般是五言的,但也有七言的,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长律除了尾联或首尾两联不对偶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

2. 全诗通押一韵,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二、四、六、八句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要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3. 律诗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的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就是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

5. 律诗颔联,颈联必须有对仗,首尾两联对偶与否可以随意。

6. 八句完篇的律诗四联,每二句成一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亦称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亦称尾联。每首诗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无论是颔联还是颈联,皆力求工对。


格律诗的形成过程:

在漫长的诗歌历史长河中,格律诗的形成大致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沈约—-格律诗的发轫者。
经过沈约等人的努力,“永明体”在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永明体为后来唐律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个阶段:庾信——格律诗的实践者
   庾信的文学创作生涯,以42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不同时期,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有很大的不同。 庾信在齐梁以来永明体诗歌及永明诗论的影响下,有意识地精研篇式,他在诗歌形式上上承六朝、下启隋唐的作用是应予肯定的。庾信对我国诗歌格律形式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第三个阶段:初唐诸子——格律诗的定型者
     初唐时期,又一批文学家闪亮登场。他们是:杜审言、苏味道、李峤、崔融、沈佺期、宋之问,等。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使格律诗彻底定型,他们制定或形成的格律,成为一定之规,大家共同遵守,遂成千古定律,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奉为圭臬。
 
经过初唐诸子的努力,格律诗至此定型。稍后的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及再后来的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纷纷登场,格律诗终于走向辉煌。
   格律诗在当时叫做近体诗,叫做“新声”。在当时,是一种创新。直至今天,我们仍在沿用遵守。


三、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答:古诗主要有四言、五言、六言 七言几类句式,先秦时期诗歌各类句式基本都出现了,但主要是四言诗,西汉时期民间歌谣也有五言诗,东汉末年,五言诗趋于成熟。七言诗起源于楚辞和汉代的民间歌谣,但在南北朝以前发展滞后,直到盛唐,才开始盛行起来。因为,古代的诗歌句式发展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秦汉以前四言,魏晋南北朝隋唐五言,唐宋以后七言,七言诗有很多优点:

1、形式更加灵动。四言诗后来几乎不见,是因为形式过于单调板滞,五言诗的组合方式更多,但还是不如七言诗灵动有致。

2、便于叙事抒情。字数增加,内容含量也随之扩大,从而也能更好地叙事抒情。

3、音节变化丰富。四言诗是“二二”两个节拍,五言诗是“二二一”三个节拍,七言诗则是“二二二一”四个节拍,音节变化更加丰富,也更能体现韵律美。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一段: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入声字:雪宿尺六北绿一客
一东韵部的字:风空虫弓东宫红翁
最喜欢的句子: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二段:
沿对革,异对同。白吏对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霜华满鬃,羞看百炼青铜。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入声字:革白牧北濯足七绿百
一东韵部的字:同童翁穷东风宫铜
最喜欢的句子: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三段: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入声字:塞绿日落额一月
一东韵部的字:通童红融弓红风虹
最喜欢的句子: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点评

江南老师辛苦了!  发表于 2020-8-18 16:58
排列也整齐。  发表于 2020-8-13 14:19
作业完成很好!点个赞!  发表于 2020-8-13 13: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6

帖子

52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77
贡献
123
金钱
205
发表于 2020-8-6 07: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茹丰 于 2020-8-6 07:16 编辑

烟雨楼20期诗班B20-茹丰作业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答:古体诗是一种不讲究格律的诗体,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不论平仄、不求粘对、不讲对仗、用韵自由灵活、句数可单可双 ,一切以表情达意需要为主旨的传统诗体,总的艺术要求以“吐言天拔,出于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无拘无束,直抒胸臆见长”。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著名的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
例如: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古体诗
李白【送友人】是近体诗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答一:格律诗的特点:
1.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长于八句叫长律,也叫排律。
2.各句字数相等。(五言或七言)
3.一韵到底,必需押平声韵。(a,押平声韵,近体诗不能押仄声韵。b,偶句必韵,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奇句不韵。c,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格,不入韵为变格。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入韵为变格。)
4.中间两两对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中,指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一般情况下,颈联要求工对,颔联可以为宽对,当然古代诗人也存在颈联宽对的情况,如:杜甫《登楼》、李商隐《二月二日》、苏轼《寿星院寒碧轩》 、黄庭坚《题星落寺》 、杜牧《闰州二首》 之一等作品。首联和尾联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不要四联全对仗。还有一种变体是首联对仗,颔联不对仗,这叫偷春格)
5.合乎平仄(即必须按律诗平仄格律)
6.也称近体诗
答二:格律诗的形成大致有三个阶段:
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沈约—-格律诗的发轫者。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
  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经济比较繁荣,统治阶级比较礼敬文学之士,并形成一个个的文学集团,这些文学集团,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个个的“文学研究会”。单是竟陵王萧子良门下,就有八位文学家,合称“竟陵八友”,谢朓、沈约、王融是其代表。因为他们的文学创作和研究活动主要在永明年间,所以,他们的作品就被称为“永明体”。 《南齐书•陆厥传》载:“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顒,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永明体”的主要特征是讲究“四声”“八病”。
      1•四声:沈约把周颙发现汉字的四声,按照宫商角徵羽之于音乐的道理,来将平上去入套入诗歌的句子。本句中,平上去入要交错出现,一联中上下两句上句若是轻音,下句必须用重音来加以调适。后来诗词格律的平仄、粘对原则,就是从这一规定中发展演化而来的。
       2•八病: 平上去入四声用之于诗句,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免出现种种问题,沈约又针对汉字的声、韵、调的搭配出现的问题,提出“八病”说。所谓“八病”,就是: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旁纽。这“八病”规定的有些繁琐,解释起来不那么容易明白,姑且从略,但是,后来格律诗定型以后,人们仍然对其做了许多限定:譬如:忌三平脚、三仄脚,忌孤平,忌复韵,忌合掌,等等。这些禁忌,应该能从沈约的“八病”说里找到源头。
    经过沈约等人的努力,“永明体”在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永明体”诗歌逐渐形成以下特点:第一,讲求声律,用韵很严,押平声韵者居多,很多已接近唐人;第二,讲究骈偶对仗;第三,讲求诗章的首尾完整、语句流畅,意境圆融。总之,永明体为后来唐律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个阶段:庾信——格律诗的实践者
      公元513年,不知是巧合还是上天有意安排,“永明体”的重要作家,格律诗的发轫者沈约,据说是因为和梁武帝发生隔阂而郁郁而亡,享年72岁。而另一个更有影响的大文学家庾信,恰在这一年呱呱坠地。
  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他自幼随父亲庾肩吾出入于萧纲的宫廷,后来又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们的文学风格,也被称为“徐庾体”。庾信的文学创作生涯,以42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不同时期,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有很大的不同。他的前期创作多为咏物抒情小赋,艺术成就较高,影响也颇大,显露出年青诗人的才华和文学修养,但风格流于纤细、绮艳。 庾信仕魏后,屈节于敌国,有国不能投,有家不能归,心中充满了对故国乡关的怀念。身世之感与故国之悲成为了他文学作品中的常见题材,他写出了众口称赞的《哀江南赋》,摆脱了前期的“绮艳”,而代之以清新、流丽、悲慨苍凉的艺术风格,抒写“乡关之思”成了贯穿其许多作品的重要主题。
  庾信传世之作甚多,尤以《哀江南赋》和《拟咏怀》二十七首,是他整个创作的双壁。这些作品是骈赋的划时代的杰作,在赋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具有史诗的规模和气魄。他在声律方面宫商抑扬;文采方面绣错绮交;用典方面灵活自然;语言方面对偶匀称妥贴,骈散结合,不呆板,有错综变化之美。除赋外,庾信的诗在风格上也是悲慨苍凉,清新隽永的。曲折的经历更使他的诗歌从宫体诗的窠臼中摆脱出来,后期诗歌内容更多的是故国之思和对身世的感伤。
       庾信是词赋大家,代表骈体文的最高成就。有人说他“用集六朝之大成,而导四杰之先路。”这个评价非常高,说他是一个继往开来的人物。由于他善长骈体,在诗歌中也工于对仗。正如李调元《雨村诗话》说的那样:“庾子山诗对仗精工,乃六朝而后转为五古、五律之始”。其实不止五古、五律,五绝、七绝、七律的雏形,在他的诗中都可以见到。  清人刘熙载的《艺概•诗概》上说:“庾子山《燕歌行》开初唐七古,《乌夜啼》开唐七律,其古体为唐五绝、五律、五排所本亦不可胜举。”总之,庾信在齐梁以来永明体诗歌及永明诗论的影响下,有意识地精研篇式,他在诗歌形式上上承六朝、下启隋唐的作用是应予肯定的。庾信对我国诗歌格律形式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第三个阶段:初唐诸子——格律诗的定型者
      公元618年,大唐帝国建立。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唐代诗歌,百花齐放,各体皆备,自由开放,兼容并包。就体裁来说,有乐府诗,有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有古绝、律绝、五律、七律、排律,中晚唐时期还诞生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词。这众多的诗歌体裁中,最引人注目,最能代表大唐诗歌成就的,当推初唐定型的格律诗。
      格律诗从南朝沈约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开始研讨,到庾信等作家的进一步探索,到初唐时期,又一批文学家闪亮登场。他们是:杜审言、苏味道、李峤、崔融、沈佺期、宋之问,等。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使格律诗彻底定型,他们制定或形成的格律,成为一定之规,大家共同遵守,遂成千古定律,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奉为圭臬。
 
三、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答:
1、四言诗:四言诗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初期表达方式简单
2、五言古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加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唐代以前的五言诗,就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3、六言诗:在《诗经》中已有萌芽。其后诗人也偶尔写过六言四句的短诗;完整而规范的六言诗是在建安时期才出现的。
4、七言古诗:起源于先秦和汉代的民间歌谣。汉武帝在柏梁殿与群臣联句,则通篇皆为七言,句句都押平声韵,后人称为“柏梁体”,是七言诗的特殊一类。
最先正式写七言诗的是曹丕,他的《燕歌行》是现有的第一首文人创作的完整七言诗。代表作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从梁至隋七言体诗歌逐渐增多,至唐代七言诗才真正发达起来。七言诗的出现,为诗歌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更大容量的形式,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一东(一)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入声字:雪宿六北绿一客一

韵字:风空虫弓东宫红翁

最喜欢的句子: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一东(二)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入声字:白北濯足七绿百

韵字:同童翁穷东风宫铜

喜欢的句子: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一东(三)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
仄平对平仄,仄仄对平平。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塞。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入声字:塞绿日绿落额一月

韵字:通童红融弓红风虹

喜欢的句子: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点评

发表于 2020-8-18 16:57
牧也是入声字。  发表于 2020-8-13 14:24
作业完成很好!点个赞!  发表于 2020-8-13 13: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

帖子

8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13
贡献
19
金钱
32
发表于 2020-8-6 12:0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烟雨楼~荷塘月色 于 2020-8-9 15:43 编辑

烟雨楼20期律诗班B组,律诗第一讲作业B06~荷塘月色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古体诗基本上没有格律的限制,不讲平仄,古体诗的押韵也比较自由,句数长短也不定。
例如: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近体诗要求必须遵守格律,近体诗有五言和七言之分,五言又分为五绝和五律。七言也分七绝和七律。近体诗的韵字也要求严格,用韵一韵到底。每句字数必须相等。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例:《听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格律诗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
结构特点
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长于八句叫长律,也叫排律。各句字数相等。(五言或七言)
一韵到底,必需押平声韵。中间两两对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中,指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一般情况下,颈联要求工对,颔联可以为宽对。
形成过程:
南齐永明年间,“声律说”盛行,诗歌创作都注意音调和谐。这样,“永明体”的新诗体逐渐形成。这种新诗体是格律诗产生的开端。从南朝沈约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开始研讨,到庾信等进一步探索,到初唐时期,又一批文学家闪亮登场,他们通过不断的创作实践,使格律诗彻底定型,从而成为一定之规,大家共同遵守,遂成千古定律,直至今天,我们仍在沿用遵守。

三、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1、形式更加灵动。四言诗后来几乎不见,是因为形式过于单调板滞,五言诗的组合方式更多,但还是不如七言诗灵动有致。


2、便于叙事抒情。字数增加,内容含量也随之扩大,从而也能更好地叙事抒情。

3、音节变化丰富。四言诗是“二二”两个节拍,五言诗是“二二一”三个节拍,七言诗则是“二二二一”四个节拍,音节变化更加丰富,也更能体现韵律美。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声律启蒙  一  东
  
云对雨,雪对风,
平对仄,仄对平,
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
仄仄对平平。平平对仄仄,
宿鸟对鸣虫。三尺剑,
仄仄对平平。平仄仄,
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庂平平,仄仄对平平。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两岸晓烟杨柳绿,
仄仄仄平平仄仄,
一园春雨杏花红。
仄平平仄仄平平。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入声字:雪、宿、尺、六、北、绿、一、客。
韵字:风、空、虫、弓、东、宫、红、翁。
最喜欢的句子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梁帝讲经同泰寺,
平仄仄平平仄仄,
汉皇置酒未央宫。
仄平仄仄仄平平。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 绿绮;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入声字:革、白、牧、北、濯、足、虑、七、绿、百。
韵字:同、童、翁、东、穷、风、宫、铜。
最喜爱的句子: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
仄平对平仄,仄仄对平平。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野渡燕穿杨柳雨,
仄仄仄平平仄仄,
芳池鱼戏芰荷风。
平平仄仄仄平平。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入声字:塞、绿、日、落、额、一、月

韵字:通、童、红、融、弓、红、风、虹
喜爱的句子: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点评

江南老师辛苦了!  发表于 2020-8-18 16:59
虑不是入声字。  发表于 2020-8-13 14:27
虑不是入声字。其余不错。  发表于 2020-8-13 13: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02

帖子

1946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律声竹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67
贡献
469
金钱
741
发表于 2020-8-6 14:43:21 | 显示全部楼层
20期B07梅雪情缘诗班第一课作业: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答:在句法上,古体诗每句的字数不一,每首诗的句数也可以不一样。而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超过八句的为排律或称为长律。)

2.在用韵上;古体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韵,也就是说可以在一首中换韵。而近体诗每首只可以用一个韵,再长的排律也不可以换韵。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在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诗只在偶数句上押韵。

3.在平仄方面,古体诗不讲究。而近体诗是十分讲究的。


而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如:《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致,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在这首诗里,基本两句一换韵。怒、苦、戍押韵,之后换到致、死、矣时,则换韵的第一句便押了致。之后换韵第一句之“人”,也与孙、裙押韵。衰字与归、炊押。绝与咽、别押。为古体诗。
近体诗如:七言律诗 杜甫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答:格律诗特点体现在字数、句式、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具体说来,就是诗有定句,句有定式,平仄有规,押韵有位,对仗有别。
1诗有定句:
诗有定句,就是在格律诗当中,都有固定的句数。比如,绝句只能是四句;律诗只能是八句,长律虽然没有句数的要求,但它必须是双数。因为它是隔句押韵,以韵为单位的。
2句有定式:
句有定式,就是每一句诗的字数是固定的。在一首诗中,每句的字数都是相同的。比如,五言,每句都是五言;七言,每句都是七言。这体现了格律诗的整齐美。
3平仄有规:
平仄有规,就是每句诗的平仄都要在一定的规则、规律和范围内变化。这样的变化,产生了格律诗的句型和格式。这样的变化,也使格律诗在声律、节奏上达到更加和谐、更加美妙的境界。
4押韵有位:
押韵有位,就是格律诗的押韵有固定位置的要求。不管是绝句、律诗,还是排律,都是隔句押韵。也就是说,押韵要押在偶数句的韵脚位置,同时,还要求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5对仗有别:
对仗有别,是指格律诗中的绝句、律诗、长律在对仗上的要求有所不同。绝句不要求对仗。也就是在绝句中,对仗可用可不用。而律诗和排律中,除首联和尾联外,中间各联则要求必须使用对仗。首联和尾联不要求对仗,所以,也属于可用可不用。
格律诗形成过程:格律诗是在南朝永明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四声八病”和“永明声律论”的传播,人们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弊端,将其整理修改,出现了更为简便“粘对律”,并由此演化出“平仄律”。五言律诗的定型是由宋之问、沈全期于唐高宗及武后时期完成的,他们不仅提倡诗歌应讲究声律和对偶,而且提出平仄相粘的规律,即即一联的对句要与出句相对,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要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后来经沈全期、宋之问、杜审言、 李峤把这中规律运用于七言歌体中,最终在唐中宗景龙年间形成了七言律诗的定型。
三、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答:古诗四、五、六、七、八、九、十言都有,四言的典型代表是《诗经》,《诗经》之后,经过汉、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字数逐渐统一到五言和七言,其他字数虽然都有作品流传,甚至有人故意尝试,但终都未成主流。诗经之后,五、七言诗成为主流的可能原因。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
你最喜欢的句子。
平 仄 仄   平    仄
云对雨,雪对风,晚
仄   平平     平平  仄
照对晴空。来鸿对去
仄   仄仄   平平    平
燕,宿鸟对鸣虫。三
仄仄    仄平平    仄仄
尺剑,六钧弓,岭北
    平平     平平平仄
对江东。人间清暑
仄   平仄仄平平    仄
殿,天上广寒宫。两
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
岸晓烟杨柳绿,一园
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
春雨杏花红。两鬓风
平    平仄仄平平仄
霜,途次早行之客;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
平平
之翁。
韵字:风空虫弓东宫红翁。入声字:雪宿尺六北绿一客一
最喜欢: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平    仄   仄    平 仄 
沿对革,异对同,白
仄  平平     平平  仄
叟对黄童。江风对海
仄。 仄仄  平平   平
雾,牧子对渔翁。颜
仄仄  仄 平平    仄仄
巷陋,阮途穷,冀北
   平平    平平仄仄
对辽东。池中濯足
仄   平仄 仄平平   平
水,门外打头风。梁
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
帝讲经同泰寺,汉皇
仄仄仄平平    平仄平
置酒未央宫。尘虑萦
平   仄仄仄平仄仄
心,懒抚七弦绿绮;
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
平平
青铜。
韵字:同童翁穷东风宫铜。入声字:革白牧北濯足虑七绿百。
最喜欢: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平   仄  仄   
  贫对富,塞对
平   仄仄    平平    仄
通,野叟对溪童。鬓
平    平仄   仄仄   平
皤对眉绿,齿皓对唇
平   平仄仄    仄平
红。天浩浩,日融
平    仄仄   平平    仄
融,佩剑对弯弓。半
平仄仄仄    平仄仄平
溪流水绿,千树落花
平   仄仄平平平仄
红。野渡燕穿杨柳
仄    平平平仄仄平
雨,芳池鱼戏芰荷
平    仄仄平平   仄仄
风。女子眉纤,额下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
现一弯新月;男儿气
仄   平平仄仄仄平
壮,胸中吐万丈长

虹。
韵字:通童红融弓红风虹。入声字:塞绿日落额一月。最喜: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点评

江南老师辛苦了!  发表于 2020-8-18 16:59
月是入声字。  发表于 2020-8-13 14:30
作业点评同上。  发表于 2020-8-13 13: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12

帖子

172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57
贡献
469
金钱
632
发表于 2020-8-6 16: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律诗第一讲作业: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1、格律要求不同:古体诗除韵字外格式不限。近体诗受格律,韵限。
2、字数不同:古体诗字数不限。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
3、名数不限:古体诗二句到百句均可。近体诗绝句四句,律为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格律诗是在南朝永明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四声八病”和“永明声律论”的传播,人们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弊端,将其整理修改,出现了更为简便“粘对律”,并由此演化出“平仄律”。五言律诗的定型是由宋之问、沈全期于唐高宗及武后时期完成的,他们不仅提倡诗歌应讲究声律和对偶,而且提出平仄相粘的规律,即即一联的对句要与出句相对,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要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后来经沈全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把这中规律运用于七言歌体中,最终在唐中宗景龙年间形成了七言律诗的定型。

三、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古体诗】 亦称"古诗"、"古风"。诗体名,和近体诗相对。产生较早。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七言者较多。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较自由。 【四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为主。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春秋以前的诗歌,如《诗经》,大都为四言。汉代以后,格调稍变。自南朝宋齐以后,作者渐少。 【五言诗】 诗体名。由五字句所构成的诗篇。起于汉代。魏晋以后,历六朝隋唐,大为发展,成为古典诗歌主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六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六字。相传始于西汉谷永,一说东方朔已有"六言",其诗均不传今所见以汉末孔融的六言诗为最早。有古体近体之分。但均不甚流行。 【七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当起于汉代民间歌谣。旧说则谓始于《柏梁台诗》,恐不可信。魏曹丕《燕歌行》,为现存较早的纯粹七言诗。到了唐代,大为发展。有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与五言诗同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声律启蒙  一  东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韵字:风空虫弓东宫红翁。入声字:雪宿尺六北绿一客一
最喜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
平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 绿绮;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韵字:同童翁穷东风宫铜。入声字:革白牧北濯足虑七绿百。
最喜欢: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
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字:通童红融弓红风虹。入声字:塞绿日落额一月。
喜欢: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点评

江南老师辛苦了!  发表于 2020-8-18 16:59
作业完成很好!  发表于 2020-8-13 14: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62

帖子

457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76
贡献
1136
金钱
1726
发表于 2020-8-6 18:57: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慧泉 于 2020-8-6 19:13 编辑

烟雨楼二十期诗班第一讲作业 B03-慧泉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1.以格律分类:古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近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受到格律的限制。   
2.以字数分类: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二种形式。古体诗有四言、五古、七古、字数不整齐的称杂诗。   
3.以句数分类:古体诗从二句到百句都有。近体诗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4.以用韵分类:古体诗全首     诗可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又可随意转为其它韵。近体诗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格律诗的格律特点体现在字数、句式、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 具体说来,就是诗有定句,句有定式,平仄有规,押韵有位、对仗有别。     格律诗是在南朝永明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四声八病”和“永明声律论”的传播,出现了粘对律,并由此演化出“平仄律”。定型于平仄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最终在唐中宗景龙年间形成了七言律诗的定型。
三、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答:古诗主要有四言、五言、六言 七言几类句式,先秦时期诗歌各类句式基本都出现了,但主要是四言诗,东汉末年,五言诗趋于成熟。七言诗起源于楚辞和汉代的民间歌谣,但在南北朝以前发展滞后,直到盛唐,才开始盛行起来。因为,古代的诗歌句式发展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秦汉以前四言,魏晋南北朝隋唐五言,唐宋以后七言,七言诗有很多优点: 1、形式更加灵动。 2、便于叙事抒情。 3、音节变化丰富,也更能体现韵律美。 这就导致七言诗的盛行。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一东 1.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
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
平。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
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
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
平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
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之翁。
平平。
入声字:雪、宿、六、北、绿、一、客
韵字:风、空、虫、弓、 东、宫、红、翁
喜欢: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2.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
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
平平。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
翁。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
辽东。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
平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
风。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
酒未央宫。尘虑萦心,懒抚七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弦 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炼青铜。
仄平平。
入声字:白、北、濯、足、七、绿、百
韵字:同、童、翁、穷、东、 风、宫、铜
喜欢:尘虑萦心,懒抚七弦 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3.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
童。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
平。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
红。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
弯弓。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
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
红。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戏芰荷风。女子眉纤,额下现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万丈长虹。
仄仄平平。
入声字:塞、绿、日、落、额、一、月
韵字:通、童、红、融、弓、 风、虹
喜欢: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点评

江南老师辛苦了!  发表于 2020-8-18 17:00
作业完成很好,第二节革是入声字。  发表于 2020-8-13 14: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

帖子

12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18
贡献
29
金钱
47
发表于 2020-8-6 21:48: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发帖是在这里吗?

点评

这里是作业贴  发表于 2020-8-18 17: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31

帖子

267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395
贡献
626
金钱
1027
发表于 2020-8-7 11:2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草莓 于 2020-8-7 11:31 编辑

B-18小草莓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1)古体诗,或“古风”,这个名称始于唐代,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诗而言,它是一种不讲究格律的诗体,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不论平仄、不求粘对、不讲对仗、用韵自由灵活、句数可单可双 ,一切以表情达意需要为主旨的传统诗体,既可押平声韵,又可押仄声韵,以押仄声韵为常见。
古体诗如: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近体诗,是隋唐人对于当时诗的格律化的一种称法。是相对于以前没有格律的古体而言的一个概念,所以又叫格律诗。
它的基本特点就是格律性,律诗以格律严谨著称。
如: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
格律诗有五个特点:
1、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的字数分别为五言句、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
六句,短律,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排律,也称长律,它一般是五言的,但也有七言的,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例如,杜甫的《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字。白居易的《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首尾两联不对偶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
2、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韵,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二、四、六、八句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要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3、        律诗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的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就是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
4、        律诗颔联,颈联必须有对仗,首尾两联对偶与否可以随意。
5、        八句完篇的律诗四联,每二句成一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亦称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亦称尾联。每首诗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无论是颔联还是颈联,皆力求工对。
格律诗的形成过程:
格律诗是在南朝永明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四声八病”和“永明声律论”的传播,人们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弊端,将其整理修改,出现了更为简便“粘对律”,并由此演化出“平仄律”。五言律诗的定型是由宋之问、沈全期于唐高宗及武后时期完成的,他们不仅提倡诗歌应讲究声律和对偶,而且提出平仄相粘的规律,即一联的对句要与出句相对,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要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 后来经沈全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把这中规律运用于七言歌体中,最终在唐中宗景龙年间形成了七言律诗的定型。”

    三、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先秦时期诗歌各类句式基本都出现了,比如《诗经》,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等句式,但主要是四言诗,西汉时期民间歌谣也有五言诗,但总体来说秦汉时期也还是以四言诗为主。
东汉末年,五言诗趋于成熟,比如汉乐府诗《江南》、《白头吟》、《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都是五言诗,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成为当时的诗歌主体,比如曹丕、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就很擅长于五言诗。
七言诗虽起源于楚辞和汉代的民间歌谣,但在南北朝以前发展滞后,直到盛唐,才开始盛行起来,盛唐以后的诗人几乎都写过七言诗,《唐诗三百首》就收集了154首七言诗,其中七言古诗29首、七言乐府23首、七言律诗53首、七言绝句49首。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一东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梁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
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尘虑萦心,懒抚七弦 绿绮;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天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仄平对平仄,仄仄对平平。平
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野渡
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入声字:
(1)雪,宿,尺,六,北,绿,一,客,一。
(2)革,白,牡,北,濯足,七,绿,百。
(3)塞,绿,日,绿,落,额,一,月。

韵字:
风,空,虫,弓,东,宫,红,翁/
同,童,翁,穷,东,风,宫,铜/
通,童,红,融,弓,红,风,虹。  

我喜欢的句子: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五、为《声律启蒙》三江做加字游戏。
.声律启蒙  三江
红楼对朱阁,净户对明窗,
滔滔巨海对滚滚长江。
薄薄蓉裳对飘飘蕙帐,
玲珑玉斝对精致银釭。
飘飘青布幔,峨峨碧油幢,
长长宝剑对闪闪银缸。
耿耿忠心安社稷,阿谀利口覆家邦。
忠良世祖中兴延马武,残暴桀王失道杀龙逄。
恰逢秋雨潇潇,喜迎漫烂黄花都满径;又遇春风袅袅,欣现扶疏绿竹正盈窗。

红旌对绿旆,华盖对碧幢,
魂归故国对萍寄他邦。
走过千山对涉临万水,云荫九泽对月映三江。
青山岌岌,绿水淙淙,
疆场闻鼓振,野寺听钟撞。
细细清风生酒舍,朗朗白月照书窗。
初闻阵上倒戈辛纣战,不料道旁系剑子婴降。
炎炎夏日池塘,出没浴波鸥对对;
缕缕春风帘幕,往来营垒燕双双。

千铢对万两,形只对影双,
巍巍华岳对滚滚湘江。
辆辆朝车对垂垂禁鼓,
荧荧宿火对寂寂寒缸。
摄官青琐闼,映日碧纱窗,
繁荣曾汉社,富庶亦周邦。
秋夜寒风拂,一曲笙箫鸣细细,
寒山落日暮,数声钟鼓响摐摐。
心怀天下,主簿栖鸾名有览,
立志苍生,治中展骥姓惟庞。
苏武牧羊,忍辱含辛,雪屡餐于北海;
庄周活鲋,消忧除患,水必决于西江。




点评

辛苦老师了!  发表于 2020-8-18 17:01
是牧可能写错了。  发表于 2020-8-13 14:43
作业完成很好,牡不是入声字。  发表于 2020-8-13 14: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85

帖子

169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25
贡献
410
金钱
651
发表于 2020-8-7 12: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衔山 于 2020-8-7 12:22 编辑

B19晚晴: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诗而言,它是一种不讲究格律的诗体,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不论平仄、不求粘对、不讲对仗、用韵自由灵活、句数可单可双,一切以表情达意需要为主旨的传统诗体,总的艺术要求:以“吐言天拔,出于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无拘无束,直抒胸臆见长”。可任人自由发挥是其最大优点。
近体诗是隋唐人对于当时诗的格律化的一种称法,是相对于以前没有格律的古体而言的一个概念,所以又叫格律诗。
      它的基本特点就是格律性,律诗以格律严谨著称。
      古体诗,如《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近体诗,如《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可以看出,两者明显的差别就在于,是否有严格的格律。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
      诗歌的一种。形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倘有变化,需按一定规则。
      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即所谓近体诗。词、曲也可称为格律诗。这种古老和传统的诗体,其特点就是格律严谨,字数、行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都有一定的限制。它的句数是一定的,如,律诗一般讲究平仄和押韵、押韵和对仗。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简单地说,诗是从劳动中获得了节奏和内容,比如“杭育”、“嘿呦”,逐渐有了四言诗,代表作有《诗经》,再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慢慢出现了五言、六言和七言,以至杂言,比如词。这中间,文人们参与了整理和创作,比如沈约、宋之问和一大批诗人、歌者的努力,才使诗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定型,这中间大约经历了几千年。
       三、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诗的发端从四言开始。因为诗开始是配乐歌唱的,无论是祭祀的颂歌、宴饮的娱歌还是平民的劳歌,特别在流行歌中,4/4拍是最常见的,这可能意味着,对于人类的发声系统来说,4/4拍也是最自然的,而汉字又是单音节文字,所以,一拍一字就是最自然而然的了。
       诗从四言为主又发展到五言、七言。按照台静农先生《中国文学史》的说法,五言诗的出现,纵向是继承诗经,因为诗经虽然四言为主,但也有不少五言的句子;横向是受民歌的影响,两汉时期的民歌多是五言。这是由民歌的内容特点决定的。民歌多以叙事为主,一般来说,五个字就足以表达一个完整的陈述句了,其结构可以是“主语+状语+谓语”,如“孔雀东南飞”;也可以是“主语+谓语+宾语”,如“罗敷喜蚕桑”;还可以是“主语+补语+宾语”,如“耳中明月珠”,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由于汉语中的动词以单字居多,古汉语更是如此,而名词则多为两字,即使是单字名词,加一个字定语或者补语也就变成了两字,这样就形成了“2字名词+1字动词+2字名词”形式的最普通陈述句句式,因此,民歌就以五言为主了。
       在《论七言诗的起源及其在汉代的发展》一文中,赵敏俐先生比较全面地综述了七言诗的各种起源学说,并结合汉语的韵律特点,指出“二二三”形式的语句,是最复杂、同时又最富阅读美感的组合形式。在赵先生的答案之外,老郭猜测,这仍然与汉语的单字动词紧密相关,不管五言还是七言,单字动词是造成这种奇数字诗句的主因之一。最早的诗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诗经》,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305篇,其内容有“风、雅、颂”三个部分,这是从音乐角度上分的。在表现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因此,前人把“风、雅、颂”和“赋、比、兴”称作《诗》的六义。在语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个字一句。
继《诗经》之后,公元前四世纪,在楚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叫“楚辞”,它的创始人是屈原。后来,汉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写的作品编成一书,叫《楚辞》。《楚辞》发展为五言句、七言句。
       到了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在语言上有四言、五言、杂言,但多数是五言的。
       到了魏晋,由于受到了印度的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齐梁的周喁和沈约总结了汉字的发音规律,使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是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其分类有两种:一是古体诗,也叫古风,所谓古体诗,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传统诗体,没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长可短,用韵平仄都比较自由,句子的字数有整齐的,也有不整齐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体和七言古体两种。二是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即格律诗。近体诗在篇幅、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
       一句话,诗从四言滥觞,根据表意的需要、汉字的特点和文人的推动,才逐渐发展到五言、六言、七言,最终稳定在七言。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
晚钓之翁。
仄仄平平。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颜巷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
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梁帝讲经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霜华满鬓,
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羞看百炼青铜。
平平仄仄平平。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天浩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
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野渡燕穿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入声字:雪、去、尺、北、一、革、白、濯、足、七、百、塞、日、绿、额、月、芰、落。
       韵字:空、虫、风、宫、东、弓、红、翁、同、童、穷、虹、铜、通、融。
       最喜欢的句子:1、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2、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3、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五、为《声律启蒙》三江韵部做加字游戏。
       雕楼对剑阁,闭户对开窗,巨海对长江。浣蓉裳对熏蕙帐,盈玉斝对满银釭。掀青布幔,眺碧油幢,挥宝剑对举金缸。屈子忠心安社稷,曹操利口覆家邦。文世祖中兴延马武,暴桀王失道杀龙逄。秋雨潇潇后,漫烂黄花都满径;春风袅袅时,扶疏绿竹正盈窗。
  摇旌对踏旆,斜盖对横撞,怀故国对思他邦。立行山对涉万水,游九泽对渡三江。孤山岌岌,细水淙淙,鼓振对钟撞。清风生于酒舍,皓月照在书窗。阵上倒戈辛纣战,道旁系剑子婴降。夏日池塘里,出没浴波鸥对对;春风帘幕间,往来营垒燕双双。
一铢对六两,八只对四双,削华岳对舀湘江。朝车对禁鼓,宿火对塞缸。深青琐闼,浅碧纱窗,围汉社对袭周邦。中宵笙箫鸣细细,半日钟鼓响摐摐。岭南主簿栖鸾名有览,塞外治中展骥姓惟庞。昔苏武牧羊,暴雪屡餐于北海;今庄周活鲋,洪水必决于西江。

点评

辛苦老师了!  发表于 2020-8-18 17:01
作业完成很好!芰不是入声字。  发表于 2020-8-13 14: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7

帖子

29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42
贡献
69
金钱
111
发表于 2020-8-7 14:53:58 | 显示全部楼层
B12 阳光海

律诗第一讲作业: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1.以格律分类,古体诗和近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前者不受格律限制,后者则受格律的限制。
2.以字数分类,古体诗字数不限。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
3.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三种形式。字数不整齐的称杂言古诗,也有少数三言和六言。近体诗绝句四句,律为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A格律诗的特点
1.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长于八句叫长律,也叫排律。
2.各句字数相等。(五言或七言)
3.一韵到底,必需押平声韵。(a,押平声韵,近体诗不能押仄声韵。b,偶句必韵,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奇句不韵。c,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格,不入韵为变格。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入韵为变格。)
4.中间两两对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中,指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一般情况下,颈联要求工对,颔联可以为宽对,当然古代诗人也存在颈联宽对的情况,如:杜甫《登楼》、李商隐《二月二日》、苏轼《寿星院寒碧轩》 [2]  、黄庭坚《题星落寺》 [3]  、杜牧《闰州二首》 [4]  之一等作品。首联和尾联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不要四联全对仗。还有一种变体是首联对仗,颔联不对仗,这叫偷春格)
5.合乎平仄(即必须按律诗平仄格律)
6.也称近体诗

B格律诗的形成过程
格律诗是在南朝永明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四声八病”和“永明声律论”的传播,人们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弊端,将其整理修改,出现了更为简便“粘对律”,并由此演化出“平仄律”。五言律诗的定型是由宋之问、沈全期于唐高宗及武后时期完成的,他们不仅提倡诗歌应讲究声律和对偶,而且提出平仄相粘的规律,即一联的对句要与出句相对,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要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
后来经沈全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把这种规律运用于七言歌体中,最终在唐中宗景龙年间形成了七言律诗的定型。

三、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诗体名,和近体诗相对。产生较早。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七言者较多。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较自由。 
【四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为主。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春秋以前的诗歌,如《诗经》,大都为四言。汉代以后,格调稍变。自南朝宋齐以后,作者渐少。 
【五言诗】 诗体名。由五字句所构成的诗篇。起于汉代。魏晋以后,历六朝隋唐,大为发展,成为古典诗歌主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六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六字。相传始于西汉谷永,一说东方朔已有"六言",其诗均不传今所见以汉末孔融的六言诗为最早。有古体近体之分。但均不甚流行。 
【七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当起于汉代民间歌谣。旧说则谓始于《柏梁台诗》,恐不可信。魏曹丕《燕歌行》,为现存较早的纯粹七言诗。到了唐代,大为发展。有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与五言诗同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声律启蒙一东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韵字:风空虫弓东宫红翁。入声字:雪宿尺六北绿一客一

最喜欢: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
平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 绿绮;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韵字:同童翁穷东风宫铜。入声字:革白牧北濯足虑七绿百。

最喜欢: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
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字:通童红融弓红风虹。入声字:塞绿日落额一月。
喜欢: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点评

老师辛苦了!  发表于 2020-8-18 17:01
作业完成很好!  发表于 2020-8-13 14:4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5

帖子

835

积分

版主

烟雨楼诗词学院律绝二十期老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5
贡献
210
金钱
320
发表于 2020-8-7 17:20: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律诗第一讲作业

本帖最后由 千岁寒 于 2020-8-8 16:58 编辑

律诗第一讲作业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古体诗又称"古风",是相对于格律诗(近体诗)而言,它与近体诗有许多明显的区别:
    1.字数不同
    古体诗有四言,如《诗经.蒹葭》;五言,如《江南》;六言《汉家中叶道微》;七言和杂言体,不讲对仗,字数较多。而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对仗工整,字数较少。如《春望》,《登高》等。
    2.句数、篇幅不同
    古体诗的句数一般较多,基本上都在一百句到两百句,篇幅不限。如《木兰辞》,《孔雀东南飞》;而近体诗的句数一般较少,多在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3.格律不同
   古体诗除需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而近体诗除需用韵之外,受到格律限制,即平仄,粘对,对仗等。如《登高》。
    4.用韵不同
    古体诗全首诗可以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有可随意转为其他的。而近体诗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一)近体诗与古体诗的最大不同,就是它有严格的格律限制。所以它又叫格律诗。格律诗的格律特点体现在字数、句式、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
    具体说来,就是诗有定句,句有定式,平仄有规,押韵有位、对仗有别。
    1、诗有定句
    诗有定句,就是在格律诗当中,都有固定的句数。比如,绝句只能是四句;律诗只能是八句。长律虽然没有句数的要求,但它必须是双数。因为它是隔句押韵,以韵为单位的。
    2、句有定式
    句有定式,就是每一句诗的字数是固定的。在一首诗当中,每一句的字数都是相同的。比如,五言,每句都是五言;七言,每句都是七言。这体现了格律诗的整齐美。
    3、平仄有规
    平仄有规,就是每句诗的平仄都要有一定的规则、规律和范围内变化。这样的变化,产生了格律诗的句型和格式。这样的变化,也使格律诗在声律、节奏上达到更加和谐、美妙的境界。
    4、押韵有位
    押韵有位,就是格律诗的押韵有固定位置的要求。不管是绝句、律诗,还是排律,都是隔句押韵。也就是说,押韵要押在偶数句的韵脚位置。同时,还要求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5、对仗有别
    对仗有别,是指格律诗中的绝句、律诗、长律在对仗上的要求有所不同。
    绝句不要求对仗,也就是在绝句中,对仗可用可不用。而律诗和排律中,除首联和尾联外,中间各联则要求必须使用对仗。
首联和尾联不要求对仗,也属于可用可不用。
(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
格律诗是在南朝永明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四声八病”和“永明声律论”的传播,人们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弊端,将其整理修改,出现了更为简便“粘对律”,并由此演化出“平仄律”。五言律诗的定型是由宋之问、沈全期于唐高宗及武后时期完成的,他们不仅提倡诗歌应讲究声律和对偶,而且提出平仄相粘的规律,即即一联的对句要与出句相对,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要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后来经沈全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把这中规律运用于七言歌体中,最终在唐中宗景龙年间形成了七言律诗的定型。
    三、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古典诗词,比如《诗经》,主要是四言诗,西汉时期民间歌谣也有五言诗,但总体来说秦汉时期也还是以四言诗为主。
东汉末年,五言诗趋于成熟,比如汉乐府诗《江南》、《白头吟》、《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都是五言诗,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成为当时的诗歌主体,比如曹丕、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就很擅长于五言诗。
    七言诗虽起源于楚辞和汉代的民间歌谣,但在南北朝以前发展滞后,直到盛唐,才开始盛行起来,盛唐以后的诗人几乎都写过七言诗。
    从上文可以知道,古代的诗歌句式发展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秦汉以前四言,魏晋南北朝隋唐五言,唐宋以后七言,格律诗基本都是以七言为主。
    古典诗词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发展,主要原因有:
    1、形式更加灵动。四言诗形式过于单调板滞,五言诗的组合方式更多,但还是不如七言诗灵动有致。
    2、便于叙事抒情。字数增加,内容含量也随之扩大,从而也能更好地叙事抒情。
    3、音节变化丰富。四言诗是“二二”两个节拍,五言诗是“二二一”三个节拍,七言诗则是“二二二一”四个节拍,音节变化更加丰富,也更能体现韵律美。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一东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平     仄    仄    平     仄仄    平平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平平    仄仄     仄仄    平平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平仄仄    仄平平    仄仄     平平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平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仄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
  韵部字:风,空,虫,弓,东,宫,红,翁。
  入声字:
  最喜欢的句子: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喜欢的原因:用词优美,画面感强。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
    平    仄    仄    平     仄仄    平平
    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平平     仄仄    仄仄    平平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
    平仄仄     仄平平    仄仄   平平
    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平平平平仄    平仄仄平平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仄仄仄平平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 绿绮;
    平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平平仄仄     平仄仄仄平平
  韵部字:同,童,翁,穷,东,风,宫,铜。
  入声字:革
  最喜欢的句子: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喜欢的原田:有历史典故。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
    平     仄    仄    平    仄仄    平平
    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
    仄平    平仄     仄仄    平平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平仄仄    仄平平    仄仄    平平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仄平平仄仄    平仄庂平平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
     仄仄平平    平仄仄仄平平仄
     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部字:通,童,红,融,弓,风,虹。
   入声字:
   最喜欢的句子: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喜欢的原困:对仗工整,意境优美。
   五、为《声律启蒙》三江做加字游戏。
    三 江
    楼对阁,户对窗,巨海对长江。蓉裳对蕙帐,玉斝对银釭。青布幔,碧油幢,宝剑对金缸。忠心安社稷,利口覆家邦。世祖中兴延马武,桀王失道杀龙逄。秋雨潇潇,漫烂黄花都满径;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
    旌对旆,盖对幢,故国对他邦。千山对万水,九泽对三江。山岌岌,水淙淙,鼓振对钟撞。清风生酒舍,白月照书窗。阵上倒戈辛纣战,道旁系剑子婴降。夏日池塘,出沿浴波鸥对对;春风帘幕,往来营垒燕双双。
    铢对两,只对双,华岳对湘江。朝车对禁鼓,宿火对塞缸。青琐闼,碧纱窗,汉社对周邦。笙箫鸣细细,钟鼓响摐摐。主簿栖鸾名有览,治中展骥姓惟庞。苏武牧羊,雪屡餐于北海;庄周活鲋,水必决于西江。

点评

谢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8-24 23:31
谢谢老师点评,辛苦了!  发表于 2020-8-18 17:02
入声字怎么没写。  发表于 2020-8-13 14: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

帖子

12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18
贡献
29
金钱
47
发表于 2020-8-7 18:51:41 | 显示全部楼层
烟雨楼20期律诗班第一讲作业:
学员:B25-碧海蓝天


一、举例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答:
     近体诗(今体诗)讲究格律,特别是平仄和对仗。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
     古体诗指唐一前的诗(不包括所谓的“齐梁体”),还有唐以后不合近体诗要求的诗。古体诗不大讲究格律,不要求平仄和对仗。
    从句法、用韵、平仄上来区别:
    古体诗每句的字数不一,句数也不同(近体诗五言和七言);
    古体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而近体诗每首一韵到底;
     古体诗可在偶数句上押韵,也可在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诗只在偶数句上押韵(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而近体诗一般只用平声韵;
     古体诗不讲平仄,近体诗十分讲究平仄。


   二、格律诗的特点
答:
   诗句字数整齐化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绝句每首两联四句;律诗则四联八句,十句以上为排律。第一联破题称”首联”,末句为”结句”称尾联。一首除首尾两联外,中间所有联要对仗,全首通押一韵。
   广义律诗允许失粘,狭义律诗不允许失粘。有”仄起”和”平起”两式。律诗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三、简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缘由
答:
   五言字数少,所以表达有局限,对作者要求更高;六言222节奏略显呆板;七言可改变前两者的不足。


四、(另发)。


220.08.05

点评

谢谢老师,辛苦了!  发表于 2020-8-18 17:03
发哪了?  发表于 2020-8-13 14: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5

帖子

835

积分

版主

烟雨楼诗词学院律绝二十期老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5
贡献
210
金钱
320
发表于 2020-8-8 16:5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律诗第一讲作业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古体诗又称"古风",是相对于格律诗(近体诗)而言,它与近体诗有许多明显的区别:
    1.字数不同
    古体诗有四言,如《诗经.蒹葭》;五言,如《江南》;六言《汉家中叶道微》;七言和杂言体,不讲对仗,字数较多。而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对仗工整,字数较少。如《春望》,《登高》等。
    2.句数、篇幅不同
    古体诗的句数一般较多,基本上都在一百句到两百句,篇幅不限。如《木兰辞》,《孔雀东南飞》;而近体诗的句数一般较少,多在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3.格律不同
   古体诗除需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而近体诗除需用韵之外,受到格律限制,即平仄,粘对,对仗等。如《登高》。
    4.用韵不同
    古体诗全首诗可以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有可随意转为其他的。而近体诗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一)近体诗与古体诗的最大不同,就是它有严格的格律限制。所以它又叫格律诗。格律诗的格律特点体现在字数、句式、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
    具体说来,就是诗有定句,句有定式,平仄有规,押韵有位、对仗有别。
    1、诗有定句
    诗有定句,就是在格律诗当中,都有固定的句数。比如,绝句只能是四句;律诗只能是八句。长律虽然没有句数的要求,但它必须是双数。因为它是隔句押韵,以韵为单位的。
    2、句有定式
    句有定式,就是每一句诗的字数是固定的。在一首诗当中,每一句的字数都是相同的。比如,五言,每句都是五言;七言,每句都是七言。这体现了格律诗的整齐美。
    3、平仄有规
    平仄有规,就是每句诗的平仄都要有一定的规则、规律和范围内变化。这样的变化,产生了格律诗的句型和格式。这样的变化,也使格律诗在声律、节奏上达到更加和谐、美妙的境界。
    4、押韵有位
    押韵有位,就是格律诗的押韵有固定位置的要求。不管是绝句、律诗,还是排律,都是隔句押韵。也就是说,押韵要押在偶数句的韵脚位置。同时,还要求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5、对仗有别
    对仗有别,是指格律诗中的绝句、律诗、长律在对仗上的要求有所不同。
    绝句不要求对仗,也就是在绝句中,对仗可用可不用。而律诗和排律中,除首联和尾联外,中间各联则要求必须使用对仗。
首联和尾联不要求对仗,也属于可用可不用。
(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
格律诗是在南朝永明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四声八病”和“永明声律论”的传播,人们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弊端,将其整理修改,出现了更为简便“粘对律”,并由此演化出“平仄律”。五言律诗的定型是由宋之问、沈全期于唐高宗及武后时期完成的,他们不仅提倡诗歌应讲究声律和对偶,而且提出平仄相粘的规律,即即一联的对句要与出句相对,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要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后来经沈全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把这中规律运用于七言歌体中,最终在唐中宗景龙年间形成了七言律诗的定型。
    三、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古典诗词,比如《诗经》,主要是四言诗,西汉时期民间歌谣也有五言诗,但总体来说秦汉时期也还是以四言诗为主。
东汉末年,五言诗趋于成熟,比如汉乐府诗《江南》、《白头吟》、《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都是五言诗,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成为当时的诗歌主体,比如曹丕、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就很擅长于五言诗。
    七言诗虽起源于楚辞和汉代的民间歌谣,但在南北朝以前发展滞后,直到盛唐,才开始盛行起来,盛唐以后的诗人几乎都写过七言诗。
    从上文可以知道,古代的诗歌句式发展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秦汉以前四言,魏晋南北朝隋唐五言,唐宋以后七言,格律诗基本都是以七言为主。
    古典诗词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发展,主要原因有:
    1、形式更加灵动。四言诗形式过于单调板滞,五言诗的组合方式更多,但还是不如七言诗灵动有致。
    2、便于叙事抒情。字数增加,内容含量也随之扩大,从而也能更好地叙事抒情。
    3、音节变化丰富。四言诗是“二二”两个节拍,五言诗是“二二一”三个节拍,七言诗则是“二二二一”四个节拍,音节变化更加丰富,也更能体现韵律美。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一东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平     仄    仄    平     仄仄    平平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平平    仄仄     仄仄    平平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平仄仄    仄平平    仄仄     平平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平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仄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
  韵部字:风,空,虫,弓,东,宫,红,翁。
  入声字:
  最喜欢的句子: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喜欢的原因:用词优美,画面感强。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
    平    仄    仄    平     仄仄    平平
    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平平     仄仄    仄仄    平平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
    平仄仄     仄平平    仄仄   平平
    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平平平平仄    平仄仄平平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仄仄仄平平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 绿绮;
    平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平平仄仄     平仄仄仄平平
  韵部字:同,童,翁,穷,东,风,宫,铜。
  入声字:革
  最喜欢的句子: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喜欢的原田:有历史典故。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
    平     仄    仄    平    仄仄    平平
    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
    仄平    平仄     仄仄    平平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平仄仄    仄平平    仄仄    平平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仄平平仄仄    平仄庂平平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
     仄仄平平    平仄仄仄平平仄
     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部字:通,童,红,融,弓,风,虹。
   入声字:
   最喜欢的句子: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喜欢的原困:对仗工整,意境优美。
   为《声律启蒙》三江做加字游戏。
    三 江
    楼对阁,户对窗,巨海对长江。蓉裳对蕙帐,玉斝对银釭。青布幔,碧油幢,宝剑对金缸。忠心安社稷,利口覆家邦。世祖中兴延马武,桀王失道杀龙逄。秋雨潇潇,漫烂黄花都满径;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
    旌对旆,盖对幢,故国对他邦。千山对万水,九泽对三江。山岌岌,水淙淙,鼓振对钟撞。清风生酒舍,白月照书窗。阵上倒戈辛纣战,道旁系剑子婴降。夏日池塘,出沿浴波鸥对对;春风帘幕,往来营垒燕双双。
    铢对两,只对双,华岳对湘江。朝车对禁鼓,宿火对塞缸。青琐闼,碧纱窗,汉社对周邦。笙箫鸣细细,钟鼓响摐摐。主簿栖鸾名有览,治中展骥姓惟庞。苏武牧羊,雪屡餐于北海;庄周活鲋,水必决于西江。

点评

老师辛苦了!  发表于 2020-8-18 17:03
作业没作完。入声字呢?  发表于 2020-8-13 14: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

帖子

4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威望
5
贡献
12
金钱
17
发表于 2020-8-9 20:4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海棠依旧好 于 2020-8-9 21:05 编辑


20期 B05  海棠依旧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诗而言,它是一种不讲究格律的诗体,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不论平仄、不求粘对、不讲对仗、用韵自由灵活、句数可单可双 ,一切以表情达意需要为主旨的传统诗体,
近体诗是隋唐人对于当时诗的格律化的一种称法,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如五言古诗: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如近体诗
五绝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秋晚,山中黄叶飞。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格律诗是在南朝永明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四声八病”和“永明声律论”的传播,人们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弊端,将其整理修改,出现了更为简便“粘对律”,并由此演化出“平仄律”。
五言律诗的定型是由宋之问、沈全期于唐高宗及武后时期完成的,他们不仅提倡诗歌应讲究声律和对偶,而且提出平仄相粘的规律,即即一联的对句要与出句相对,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要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后来经沈全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把这中规律运用于七言歌体中,最终在唐中宗景龙年间形成了七言律诗的定型。

三、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最早的诗歌是诗经,内中诗歌大多是四言句子。五言诗,由五字句所构成的诗篇。起于汉代。魏晋以后,历六朝隋唐,大为发展,成为古典诗歌主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六言诗,全篇每句六字。相传始于西汉谷永,其诗均不传今所见以汉末孔融的六言诗为最早。七言诗,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当起于汉代民间歌谣。旧说则谓始于《柏梁台诗》。魏曹丕《燕歌行》,为现存较早的纯粹七言诗。到了唐代,大为发展。有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与五言诗同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五、为《声律启蒙》三江做加字游戏。
危楼对暖阁,绮户对朱窗,鲲鹏倒巨海,龙虎翻长江。风劲乱蓉裳,月明皓蕙帐,酒醇持玉斝,室暗挑银釭。轼前青布幔,杆上碧油幢,手中持一宝剑,帐里藏金缸。姜尚忠心安社稷,子兰利口覆家邦。世祖中兴,有徳真诚延马武,桀王失道,无能荒诞杀龙逄。秋雨潇潇催,漫烂黄花都满径;春风袅袅染,扶疏绿竹正盈窗。

 五色旌,燕尾旆,华盖对锦幢,志士念故国,痴儿去他邦。林鸟噪千山,江风动万水, 春潮涌九泽,落日耀三江。
远眺山岌岌,近听水淙淙,深山听鼓振,古刹闻钟撞。一帘清风生酒舍,半轮皓月照书窗。
阵上倒戈,周武亡商辛纣战,道旁系剑,高祖建汉子婴降。
夏日柳岸池塘,出没浴波鸥对对;春风香草帘幕,往来营垒燕双双。

点评

谢谢老师!  发表于 2020-8-18 17:04
作业看不明白。  发表于 2020-8-13 14: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4

帖子

85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6
贡献
188
金钱
335
发表于 2020-8-9 22:51:33 | 显示全部楼层
B-21飞燕作业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1.以格律分类:古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近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受到格律的限制。2.以字数分类: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二种形式。古体诗有四言、五言(称五古)、七言(称七古)、字数不整齐的称杂言古诗(杂言古诗因有七字句,所以也称七古),也有少数三言、六言。3.以句数分类:古体诗从二句到百句都有。近体诗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4.以用韵分类:古体诗全首诗可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又可随意转为其它韵。近体诗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


二、格律诗的特点及形成过程1、格律诗的特点:格律诗是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的诗。它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押韵,而且律诗的中两联要对仗等。格律诗分为绝句和律诗,都分五言和七言,律诗还有排律。那种以为绝句就是律诗的分割的观点应该说是不正确的,绝句产生在律诗之前,绝句产生的时候格律诗还没有完全定型,故而还有不合律的古绝存在,如床前明月光。格律诗的中间两联一定要对仗。韵脚方面格律诗多以平韵为主,起首一句可压韵也可不压韵,其他的单句尾字讲究平仄,一定要与韵脚的平仄相反。格律不难记,二四六分明。首句仄平仄,或为平仄平。上下句要对,邻句粘即成。四字防孤平,末防三连同。七绝重一遍,七律也就成。双末押平韵,单末多仄声。七言去两字,五言不费功。起收式怎知?首句二末定。大体意思是:近体诗的格律不难记住,每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一定要符合。第一句的第二四六字应该是仄平仄,或者是平仄平。上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与下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对立,邻句,就是第一联的末句和第二联的首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相同。七言第四个字一定要防止出现孤平,它自己是平音而左邻右舍都是仄音就叫孤平,每句末三个字应防止全平或全仄。确定了绝句格律的步骤,再重复一遍就成了律诗的格律。律诗双句末一字都是平声,押一个韵,单句末一字多数是仄声。七言诗的格律去掉前面两个字,注意,此时第四字应为第二字,就成了五言诗的格律了。一首格律诗是平起还是仄起,是平收还是仄收,都要看第一句第二字和该句末一字。2、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格律诗在非诗词作者看来,是很复杂也很头疼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么格律诗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在回答本问题之前,让我们先读两首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诗。锄禾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首诗看似字数格式都一样,其实是有区别的。其中《锄禾》是古体诗,而《登鹳雀楼》却是格律诗。因为前一首是未按照格律诗的要求去写的,而《登鹳雀楼》却是符合格律诗规定的。这是一首仄起格式的五言绝句,平仄非常完美,当然不用说,意境更优美。首先,《登鹳雀楼》是一首古诗,是古诗里的格律诗,格律诗里的绝句,是一首五言绝句。这里我们开始接触了古诗、格律诗和绝句的概念,但这还不全面,接下来我还会梳理一下诗词的体裁分类。了解格律诗前,必须先知道什么是古体诗,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诗体名,和近体诗相对。产生较早。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七言者较多。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较自由。现在讲格律诗的概念。格律诗亦称近体诗或今体诗,为了和古体诗区别,习惯上多称为近体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格律诗形成于唐代,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其著名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我们知道,诗歌的发展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近代诗(即格律诗)和新诗。如今诗歌按照不同的表现形式分为白话诗和旧体诗词,白话诗更多称为新诗或自由诗,但“诗词”连称时一般指旧体格律诗、词,也就是我这里所讲的诗词。概括地说,诗词就是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诗歌。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而在众多的诗歌体裁中,最引人注目,最能代表大唐诗歌成就的,当推初唐定型的格律诗。南齐永明年间,“声律说”盛行,诗歌创作都注意音调和谐。这样,“永明体”的新诗体逐渐形成。这种新诗体是格律诗产生的开端。从南朝沈约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开始研讨,到庾信等进一步探索,到初唐时期,又一批文学家闪亮登场,他们通过不断的创作实践,使格律诗彻底定型,从而成为一定之规,大家共同遵守,遂成千古定律,直至今天,我们仍在沿用遵守。格律诗的特点是首先要押韵。押韵,亦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韵律感、铿锵感及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一般情况下,平声韵发声比较平缓抒情,仄声韵读起来铿锵有力,错落有致。格律诗还要讲平仄,如果不讲平仄就不能称之为格律诗。其平仄规则主要有:粘(nián)对规则。“对”即对立、相反,“粘”是粘联相同。以起句(第1句)的二、四字为准,如起句的二、四字是仄平,那第二句的二、四字必须是对立的平仄【即“对”】,第三句的二、四字又必须跟第二句的二、四字同位粘联相同的平仄【即“粘”】。以下几句也是一对一粘直到最后一句。如果违反了就叫“失对”“失粘”。古人也有失对失粘的诗,写近体诗应该尽量避免。其它还有避孤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拗救等规则,这里不一一介绍。另外律诗除正体外还有杂体,实际都是诗人为突破格律限制不得已而为之下的变体,比如折腰体、偷春体、卷帘体等。

三、分析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1、四言诗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诗经》中的《国风》、《小雅》、《大雅》等都是以四言诗为基本体裁。四言体盛行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其作品以《诗经》为代表;比如:《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2、五言古诗是古代诗歌体裁。它是指每句五个字的诗体,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加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就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五言诗的出现最早源于民间歌谣, 比如:汉乐府中有一首清丽可喜的情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东汉末年 曹植的《七步诗》是第一首署名的文人五言诗。汉乐府《长歌行》,晋陶渊的《饮酒诗》,五言诗的代表作品还有 《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3、六言诗属古风类诗文,已不多见到了。六言诗是旧诗的一种体裁,全诗都是六个字一句。在《诗经》中已有萌芽。其后诗人也偶尔写过六言四句的短诗;完整而规范的六言诗是在建安时期才出现的。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六言诗,是孔融的三首六言诗。汉家中叶道微,董卓作乱乘衰,僭上虐下专威,万官惶怖莫违,百姓惨惨心悲……孔融之后,曹丕、曹植兄弟皆有六言诗传世。曹丕有六言诗三首,其中《黎阳作诗》和《令诗》是规范的六言诗;《寡妇诗》形式为六言,但因每句第四字为“兮”字,因而可视为六言别体。如王维的《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线更带朝烟。花落家僮未归,鸟啼山客犹眠。''4、七言古诗指通篇皆七字为一句的诗。七言诗包括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和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七言体是古代诗歌体裁,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的诗体。起源于先秦和汉代的民间歌谣。汉武帝在柏梁殿与群臣联句,则通篇皆为七言,句句都押平声韵,后人称为“柏梁体”,是七言诗的特殊一类。其实南北朝以前的七言诗大都是句句用韵的,最先正式写七言诗的是魏国的曹丕,他的《燕歌行》是现有的第一首文人创作的完整七言诗。代表作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从梁至隋七言体诗歌逐渐增多,至唐代七言诗才真正发达起来。七言诗的出现,为诗歌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更大容量的形式,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云(平)对(仄)雨(仄),雪(仄)对风(平),晚(仄)照(仄)对晴(平)空(平)。来(平)鸿(平)对去(仄)燕(仄),宿(仄)鸟(仄)对鸣(平)虫(平)。三(平)尺(仄)剑(仄),六(仄)钧(平)弓(平),岭(仄)北(仄)对江(平)东(平)。人(平)间(平)清(平)暑(仄)殿(仄),天(平)上(仄)广(仄)寒(平)宫(平)。两(仄)岸(仄)晓(仄)烟(平)杨(平)柳(仄)绿(仄),一(入声)园(平)春(平)雨(仄)杏(仄)花(平)红(平)。两(仄)鬓(仄)风(平)霜(平),途(平)次(仄)早(仄)行(平)之(平)客(仄);一(入声)蓑(平)烟(平)雨(仄),溪(平)边(平)晚(仄)钓(仄)之(平)翁(平)。沿(平)对革(入声),异(仄)对同(平),白(入声)叟(仄)对黄(仄)童(仄)。江(平)风(平)对海(仄)雾(仄),牧(仄)子(仄)对渔(平)翁(平)。颜(平)巷(仄)陋(仄),阮(仄)途(平)穷(平),冀(仄)北(仄)对辽(平)东(平)。池(平)中(平)濯(平)足(入声)水(仄),门(平)外(仄)打(仄)头(平)风(平)。梁(平)帝(仄)讲(仄)经(平)同(平)泰(仄)寺(仄),汉(仄)皇(平)置(仄)酒(仄)未(仄)央(平)宫(平)。尘(平)虑(仄)萦(平)心(平),懒(仄)抚(仄)七(入声)弦(平) 绿(仄)绮(平);霜(平)华(平)满(仄)鬓(仄),看(仄)百(入声)炼(仄)青(平)铜(平)。贫(平)对富(仄),塞(仄)对通(平),野(仄)叟(仄)对溪(平)童(平)。鬓(仄)皤(平)对眉(平)绿(仄),齿(仄)皓(仄)对唇(平)红(平)。天(平)浩(仄)浩,日(仄)融(平)融,佩(仄)剑(仄)对弯(平)弓(平)。半(仄)溪(平)流(平)水(仄)绿(仄),千(平)树(仄)落(仄)花(平)红(平)。野(仄)渡(仄)燕(仄)穿(平)杨(平)柳(仄)雨(仄),芳(平)池(平)鱼(平)戏(仄)芰(仄)荷(平)风(平)。女(仄)子(仄)眉(平)纤(平),额(平)下(仄)现(仄)一(入声)弯(平)新(平)月(仄);男(平)儿(平)气(仄)壮(仄),胸(平)中(平)吐(仄)万(仄)丈(仄)长(平)虹(平)。 一东韵部的字有:风、空、鸿、虫、东、翁、童、穷、同、铜、通、融、虹。第一段中最喜欢的句子是: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第二段中最喜欢的句子是: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霜华满鬓,看百炼青铜。第三段中最喜欢的句子是: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五、为《声律启蒙》三江做加字游戏楼对阁,户对窗,巨海对长江。蓉裳对蕙帐,玉斝对银釭。青布幔,碧油幢,宝剑对金缸。忠心安社稷,利口覆家邦。世祖中兴延马武,桀王失道杀龙逄。秋雨潇潇,漫烂黄花都满径;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旌对旆,盖对幢,故国对他邦。千山对万水,九泽对三江。山岌岌,水淙淙,鼓振对钟撞。清风生酒舍,皓月照书窗。阵上倒戈辛纣战,道旁系剑子婴降。夏日池塘,出没浴波鸥对对;春风帘幕,往来营垒燕双双。铢对两,只对双,华岳对湘江。朝车对禁鼓,宿火对塞缸。青琐闼,碧纱窗,汉社对周邦。笙箫鸣细细,钟鼓响摐摐。主簿栖鸾名有览,治中展骥姓惟庞。苏武牧羊,雪屡餐于北海;庄周活鲋,水必决于西江。楼宇对厅阁,朱户对绮窗。忠心可安社稷,利口能覆家邦。

点评

老师请喝茶!  发表于 2020-8-18 17:04
作业格式参考前面的同学。  发表于 2020-8-13 14: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59

帖子

25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409
贡献
566
金钱
979
发表于 2020-8-9 23:0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月月儿 于 2020-8-9 23:07 编辑

烟雨楼20期诗班
小月月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一、举例说明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1、字数不同
古体诗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不讲对仗,字数较多;而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对仗工整,字数较少。

2、句数不同
古体诗的句数一般较多,基本上都在一百句到两百句;而近体诗的句数一般较少,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3、格律不同
古体诗除需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而近体诗除需用韵之外,受到格律限制。

4、用韵不同
古体诗全首诗可以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有可随意转为其他的。而近体诗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

二、格律诗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过程?​
答:特点
1 、诗有定句  ​2、字有定数
3、讲究押韵   4、讲究对仗  
5、合乎平仄   6、起承转合。

形成过程:
格律诗是在南朝永明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四声八病”和“永明声律论”的传播,人们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弊端,将其整理修改,出现了更为简便“粘对律”,并由此演化出“平仄律”。五言律诗的定型是由宋之问、沈全期于唐高宗及武后时期完成的,他们不仅提倡诗歌应讲究声律和对偶,而且提出平仄相粘的规律,即即一联的对句要与出句相对,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要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后来经沈全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把这中规律运用于七言歌体中,最终在唐中宗景龙年间形成了七言律诗的定型。

三、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答:古诗主要有四言、五言、六言 七言几类句式,先秦时期诗歌各类句式基本都出现了,但主要是四言诗,西汉时期民间歌谣也有五言诗,东汉末年,五言诗趋于成熟。七言诗起源于楚辞和汉代的民间歌谣,但在南北朝以前发展滞后,直到盛唐,才开始盛行起来。因为,古代的诗歌句式发展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秦汉以前四言,魏晋南北朝隋唐五言,唐宋以后七言,七言诗有很多优点:1、形式更加灵动;2、便于叙事抒情
3、音节变化丰富也更能体现韵律美。
所以七言诗便更加盛行了。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平仄仄,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韵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韵
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韵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韵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 绿绮;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韵
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
仄仄仄平仄,仄仄仄平韵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韵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韵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韵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入声字: 雪  ​宿  北   绿   客  革  白   牧  足  头 七  百  塞  日  落  额 一 月

喜欢的句子​: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

野渡燕穿杨柳绿,芳池鱼戏芰荷风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点评

老师辛苦了!  发表于 2020-8-18 17:07
作业完成不错!  发表于 2020-8-13 14:58
入声字还有濯,尺,六,头不是入声字。  发表于 2020-8-13 13: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85

帖子

169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25
贡献
410
金钱
651
发表于 2020-8-20 06:35:24 | 显示全部楼层
B19晚晴:
      一、七律有哪几种格式?
1,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式        
2,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平收首句入韵式     
3,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式               
4,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起平收首句入韵式
       二、什么是替、对、粘?
(1)替,本句中的平仄规律,即平仄在本句音节点平仄交替。若诗句中没有做到,即为失替。
(2)对,对句中的平仄规律,在对句中相同音节点的平仄是相反的。若对句中没有做到,即为失对。
(3)粘,所谓粘就是指律诗的奇数句(3、5、7句)与其前面的偶数句(2、4、6)句子中音节点上的字的平仄相同。不符合“粘”的规则,则是“失粘”。
       三、阅读下面这首七律,说出这首诗是什么格式?写出246位置相替、相对、相粘的字,并找出这首诗中的入声字。
曲江二首 其二(唐•杜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该诗为平起首句入韵式。
相替:一二分句:回、日、衣,日、头、醉;三四分句:债、常、处,生、十、来;五六分句:花、蝶、深,水、蜓、款;七八分句:语、光,时、赏、相。
相对:一二分句:回、日,日、头,春、醉;三四分句:债、生,常、时,处、来;五六分句:花、水,蝶、蜓,深、款;七八分句:语、时,光、赏。
相粘:三二分句:日、债,五四分句:花、生,七六分句:语、水。
入声字:日、七、十、蛱、蝶。
       四、(选做题)标出《声律启蒙》五微三段中的入声字和韵部的字,为每一句加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南来对北往,髪密对齿稀,双燕舞对数莺飞。晓风清对圆月朗,秋露重对夏烟微。霜欺菊瘦,雨润梅肥,秦客路对晋渔矶。片片晚霞舒锦绣,丝丝朝露缀珠玑。夏暑客思频欹石枕,秋寒妇念屡寄边衣。看春水才深,青草岸边披蓑渔父去;观夕阳半落,绿莎原上带鸭牧童归。
肩宽对气猛,理是对事非,汉服美对魏乘肥。海底珊瑚对鬓边玳瑁,披锦绣对裹珠玑。夭桃灼灼,碧柳依依,枝绿暗对蕊红稀。听窗前莺并语,叹帘外燕双飞。汉致太平凭三尺剑,周臻大定借一戎衣。飞燕吟成赏月之待,只悉月堕;貂蝉斟满送春之酒,惟憾春归。
琴声对月色,饭饱对书饥,持虎节对舞龙旗。数点杨花对无边桂叶,浣白简对熨朱衣。疯尨也吠,紫燕犹飞,坦荡荡对颤巍巍。春暄猛资日气,秋冷惜借霜威。扬鞭出使振威冯奉世,持令治民异等尹翁归。燕我弟兄勇猛,正载咏棣棠韡韡;命伊将帅斯文,恰为歌杨柳依依。
      入声字:月、菊、客、石、夕、灼、绿、尺、一、只、色、节、叶、白、日、出、异。
      韵字:稀、飞、微、肥、矶、玑、衣、归、非、依、稀、饥、巍、威。
      喜欢的句子:1、晚霞舒锦绣,朝露缀珠玑。
                         2、窗前莺并语,帘外燕双飞。
                         3、出使振威冯奉世,治民异等尹翁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5

帖子

835

积分

版主

烟雨楼诗词学院律绝二十期老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5
贡献
210
金钱
320
发表于 2020-8-24 23:3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岁寒 发表于 2020-8-7 17:20
律诗第一讲作业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古体诗又称"古风",是相对于格律诗(近体诗)而言,它 ...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85

帖子

169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25
贡献
410
金钱
651
发表于 2020-8-26 11:2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衔山 于 2020-8-27 06:25 编辑

B19晚晴: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怎么理解“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话?
      “135不论、246分明”,这个说法是明朝的一位法名叫“真空”的和尚提出来的,他所著的《贯珠集·类聚杂法》中,首次提到了“135不论、246分明”这个说法。真空和尚把这一段文字,放在了“韵诀”中,而不是平仄中。没有疑问,这段文字,真空和尚的本意,指的是押韵,而不是平仄。真空和尚文字中所说的“135不论”,其实指的是诗歌作品中,第1、3、5等奇数句,是不需要押韵的,也就是不需要按韵部论;“2、4、6分明”指的是诗歌作品中,第2、4、6等偶数句必须押韵,必须按韵部论。
      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中写道:“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显然,王力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指诗句,而不是押韵,正好与真空和尚首创的说法不一致。
       我认为,“135不论、246分明”,既可指押韵,也可指平仄,灵活运用,但前提必须避免“三平尾”、“孤平”。
       2、举例说明什么是格律诗的三平尾、三仄尾和孤平?
       三仄尾也称“三仄脚”、"三仄调",是指非韵句末尾的三个字都是仄声。这种句子出现在五言的平平平仄仄,七言的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上。
如:相看两不厌  
平平仄仄仄 (李白《独坐敬亭山》)
      其实,三仄尾只是律诗的小忌,能避则避。
      “三平尾”也称“三平脚”,是指韵句末尾的三个字都是平声。这种病句出现在五言的仄仄仄平平、七言的平平仄仄仄平平句式上。
如:穷秋几日雨,处处生苍苔。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三平尾是律诗的大忌,必须避免。
      王力先生对孤平的定义:韵句中除韵字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
如:醉多适不愁 (高适《淇上送韦司仓》)
      仄平仄仄平
       3、什么是特拗句?试举例说明。
       不依常格的句子为拗句,特拗句,指律诗非韵句位置上的特定拗句,如五律的“平平仄平仄”、七律的“仄仄平平仄平仄”。
如: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4、选做题:为《声律启蒙》六鱼加字,并在群里相互点评,每个人至少点评两位同学的练习。
      筌无对饵有,事实对情虚,吾作赋对尔观书。掩绿窗对开朱户,嘶宝马对擦香车。伯乐牵马,浩然策驴,强弋雁对悄求鱼。弯手分金齐鲍叔,挺胸奉璧蔺相如。听掷地金声孙绰赋,辨回文锦字窦滔书。持刀未遇殷宗,胥靡困傅岩之筑;竖线既逢周后,太公舍渭水之渔。
  临终对开始,枪疾对钺徐,披短褐对裹华裾。灭六朝对兴三国,集天禄对筑石渠。思千字策,奏八行书,归有若对劝相如。花残当然无戏蝶,藻密必定有潜鱼。落叶舞风初高复下,小荷浮水乍卷还舒。爱见人长,共服宣尼帮休假盖;恐彰已吝,谁知阮裕助竟焚车。
      湘麟对赣凤,对鳖对双鱼,胁内史对吓中书。扛犁锄对修耒耜,攻畎浍对下郊墟。一根犀角带,两把象牙梳,杀驷马对毁安车。尔道青衣能报赦,吾言黄耳解传书。洞庭畔有人持短剑,阊门前无客曳长裾。狂风波浪急拍船,声骇舟人之水宿;骤雨峰峦绕舍,韵乐隐者之山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85

帖子

169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25
贡献
410
金钱
651
发表于 2020-9-4 03:44:46 | 显示全部楼层
B19晚晴:
       1、认真阅读讲义,用自己的话说一下你对拗救的理解。
      “拗”就是不顺,在格律诗的写作中,凡句中的平仄虽符合替对粘的要求,却不依正格的句子,叫做拗句。所谓拗救,包括两个方面,即“拗”和“救”。拗救的过程是,首先判断哪里拗了,然后想办法去补救。所谓“救”,就是补偿。
       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这就是拗救的做法,有拗有救,方为不病;拗救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诗词中出现三平尾、三仄尾和孤平。
       2、看下面的句子,指出是本句自救还是对句相救?说说哪里拗了,又在哪里救了。
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
      古字拗,秋字救,对句相救,但又三平尾。非律句。
落日池上酌,清风松下来。
      失替。
月迥寒沙净,风急夜江秋。
      失对。
夜将寒色去,年共晓光新。
      夜字拗,年字救,对句相救。
整衣香满路,移步袜生尘。
      整字拗,移字救,对句相救。
马衔边地雪,衣染异方尘。
      马字拗,衣字救,对句相救。
天街七襄转,阁道二神过。
      七字拗,襄字救,自救。
开襟坐霄汉,挥手拂云烟。
      坐字拗,霄字救,自救。
攀岩践苔易,迷路出花难。
      践字救,苔字救,自救。
行云避师出,洒雨待车回。
      避字拗,师字救,自救。
开轩绿池映,命席紫兰芬。
      绿字拗,池字救,自救。
竹根初带笋,槐色正开牙。
      竹字拗,槐字救,对句相救。
归人望独树,匹马随秋蝉。
      三平尾,非律句。
十年通大漠,万里出长平。
      十字拗,没救,小拗可不救。
落日风雨至,秋天鸿雁初。
      失替。
出门看落日,驱马向秋天。
      出字拗,驱字救,对句相救。
万国尚防寇,故园今若何。
      尚、故字拗,今字救,一拗双救。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八字拗,烟字救,对句相救。
溪云初起日沈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日、欲字拗,风字救,一拗双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8-1 13: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