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41|回复: 106

烟雨楼20期律诗班D组律诗第一讲作业

  [复制链接]

173

主题

218

帖子

1671

积分

版主

烟雨楼诗词学院老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07
贡献
179
金钱
660
发表于 2020-8-5 12: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律诗第一讲作业: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三、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声律启蒙  一  东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尘虑萦心,懒抚七弦 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0

主题

215

帖子

1495

积分

版主

烟雨楼诗词学院律绝二十期老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70
贡献
385
金钱
555
发表于 2020-8-5 13:5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中诗大落雪无声 于 2020-8-5 19:37 编辑

D14~落雪无声的作业

一,举例说明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1.字数不同
古体诗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不讲对仗,字数较多;而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对仗工整,字数较少。

2.句数不同
古体诗的句数一般较多,基本上都在一百句到两百句;而近体诗的句数一般较少,多在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3.格律不同
古体诗除需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而近体诗除需用韵之外,受到格律限制。

4.用韵不同
古体诗全首诗可以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有可随意转为其他的。而近体诗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

二、格律诗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过程?​
答:特点
1.   诗有定句  ​2.  字有定数3.讲究押韵  
  4. 讲究对仗   5.合乎平仄 6. 起承转合。

形成过程:
格律诗是在南朝永明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四声八病”和“永明声律论”的传播,人们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弊端,将其整理修改,出现了更为简便“粘对律”,并由此演化出“平仄律”。五言律诗的定型是由宋之问、沈全期于唐高宗及武后时期完成的,他们不仅提倡诗歌应讲究声律和对偶,而且提出平仄相粘的规律,即即一联的对句要与出句相对,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要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后来经沈全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把这中规律运用于七言歌体中,最终在唐中宗景龙年间形成了七言律诗的定型。

三、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答:古诗主要有四言、五言、六言 七言几类句式,先秦时期诗歌各类句式基本都出现了,但主要是四言诗,西汉时期民间歌谣也有五言诗,东汉末年,五言诗趋于成熟。七言诗起源于楚辞和汉代的民间歌谣,但在南北朝以前发展滞后,直到盛唐,才开始盛行起来。因为,古代的诗歌句式发展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秦汉以前四言,魏晋南北朝隋唐五言,唐宋以后七言,七言诗有很多优点
1、形式更加灵动。2、便于叙事抒情。
3、音节变化丰富,也更能体现韵律美。
所以七言诗便更加盛行了。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平仄仄,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 绿绮;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
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押韵的字:风 空 虫 弓 东  宫  红  翁  同 穷  铜  通 融  虹

入声字: 雪  ​宿  北   绿  途  客  革  白   牧  足  六七  百  塞  日  落  额 一 月 尺 濯  

喜欢的句子​: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一蓑烟雨,​溪边睌钓之翁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野渡燕穿杨柳绿,芳池鱼戏芰荷风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
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点评

途,不是入声字  发表于 2020-8-12 17:31
童,也是韵字吧  发表于 2020-8-12 17:30
置,是平还是仄。  发表于 2020-8-12 17:26
四题,途,是平还是仄?  发表于 2020-8-12 17:25
一二三题完成得不错  发表于 2020-8-12 17: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2

帖子

147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12
贡献
344
金钱
573
发表于 2020-8-5 16: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竹之音 于 2020-8-5 16:10 编辑

D18  竹之音
一,举例说明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一、 以格律分类:

古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近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受到格律的限制。 如:《江南》 乐府民歌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二、 以字数分类:

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二种形式。古体诗有四言、五言(称五古)、七言(称七古)、字数不整齐的称杂言古诗(杂言古诗因有七字句,所以也称七古),也有少数三言、六言。如: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
三、 以句数分类:

古体诗从二句到百句都有。近体诗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四、 以用韵分类:

(一) 古体诗:

1. 全首诗可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又可随意转为其它韵。

2. 一首诗中每句都可以用韵,用于韵的字可以重复。

3. 诗中用韵不限定在偶数句子上,奇数句也可以用韵。

4. 诗中可以用邻韵和上去声通押。

5. 允许散文化的句子。
(二) 近体诗:

1. 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

2. 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

3. 不用韵句子的末一字,平仄声不能与用韵句子的末一字相同。

4. 除起句外不能用邻韵。

5. 都用平声韵。
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古体诗的句数一般较多,基本上都在一百句到两百句;而近体诗的句数一般较少,多在绝句四句,律诗八句。

二、格律诗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过程?​
答:特点
律,是规定和法度。格律诗又称律诗。在唐代叫“近体诗”或叫“今体诗”。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法度最为严谨的一种诗歌体裁。律诗,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音分平仄。每首四句者叫绝句,八句者叫律诗,八句以上者称排律。每句五字的绝句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每句七字的绝句叫七言绝句,简称七绝。每句五字的律诗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字的律诗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排律也有五言七言之分。五律、七律的八句分为四联:第一二两句叫首联,三四两句叫颔联,五六两句叫颈联,七八两句叫尾联;绝句的第一二两句叫首联,三四两句叫尾联,绝句对对仗没有必须的要求。排律除首尾两联,中间的联数可任意增加。律诗包括排律,中间各联必须对仗。
形成过程:
格律诗是在南朝永明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四声八病”和“永明声律论”的传播,人们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弊端,将其整理修改,出现了更为简便“粘对律”,并由此演化出“平仄律”。五言律诗的定型是由宋之问、沈全期于唐高宗及武后时期完成的,他们不仅提倡诗歌应讲究声律和对偶,而且提出平仄相粘的规律,即即一联的对句要与出句相对,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要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后来经沈全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把这中规律运用于七言歌体中,最终在唐中宗景龙年间形成了七言律诗的定型。

三、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答:古诗主要有四言、五言、六言 七言几类句式,先秦时期诗歌各类句式基本都出现了,但主要是四言诗,西汉时期民间歌谣也有五言诗,东汉末年,五言诗趋于成熟。七言诗起源于楚辞和汉代的民间歌谣,但在南北朝以前发展滞后,直到盛唐,才开始盛行起来。因为,古代的诗歌句式发展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秦汉以前四言,魏晋南北朝隋唐五言,唐宋以后七言,七言诗有很多优点
1、形式更加灵动。2、便于叙事抒情。
3、音节变化丰富,也更能体现韵律美。
所以七言诗便更加盛行了。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平仄仄,仄仄平, 仄仄仄平韵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韵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韵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韵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韵
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韵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韵
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韵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韵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 绿绮;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韵
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
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韵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韵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韵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韵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韵

入声字: 雪  ​宿 冀 北   绿 置 途  客  革 渡 白   牧  足  濯 齿 七  百  塞  日  落  额 一 月

喜欢的句子​: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 绿绮;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点评

谢谢老师,老师辛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8-18 09:19
冀,置,途,渡,齿,不是入声字。尺,六,是入声字  发表于 2020-8-12 17:38
风,弓,穷,同,通,融,也是韵字。  发表于 2020-8-12 17:36
途,平声。沿对革中的对,怎么是平声呢?  发表于 2020-8-12 17:33
一二三题回答得不错  发表于 2020-8-12 17: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1

帖子

41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58
贡献
99
金钱
157
发表于 2020-8-5 17:5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和和 于 2020-8-5 17:58 编辑

作业  D22何何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区别:没格律限制的是古体诗,有格律限制的是近体诗。
例,古体诗:床前明月光 ,疑是   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近体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特点:句数固定,押韵严格,讲究平仄,要求对仗
形成过程:南齐永明年间“声律说”盛行,诗歌创作注意音调和谐,新体诗逐渐形成。初唐诗人总结前人律诗经验,逐步完善。形成现在的格律诗。
三、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四言诗是古代最早的诗体,后来五言以更多的词汇,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音节上更富于音乐美而逐步取代四言诗。后来更大容量的六言七言出现了,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云对雨,雪对风,
        平仄仄,仄仄平,
晚照对晴空。
仄仄仄平平。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两岸晓烟杨柳绿,
仄仄仄平平仄仄,
一园春雨杏花红。
仄平平仄仄平平。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沿对革,异对同,
        平仄仄,仄仄平,
白叟对黄童。
仄仄仄平平。
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梁帝讲经同泰寺,
平仄仄平平仄仄,
汉皇置酒未央宫。
仄平仄仄仄平平。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 绿绮;
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
仄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野渡燕穿杨柳雨,
仄仄仄平平仄仄,
芳池鱼戏芰荷风。
平平平仄仄平平。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入声字:雪,宿,尺,六,北,绿,一,客,革,白,牧,濯,足,七,百,塞,日,落,月,额。
韵字:风,空,虫,弓,东,宫,红,翁,同,童,穷,铜,通,融,虹。
喜欢的句子: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点评

入声字,韵字非常好。  发表于 2020-8-12 17:41
抚是仄,羞看,我觉得这里是平平。皤,平。其他不错。  发表于 2020-8-12 17:41
一二三回答不错  发表于 2020-8-12 17: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5

帖子

74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9
贡献
174
金钱
284
发表于 2020-8-5 17:58: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二十期冷月无声 于 2020-8-8 21:09 编辑

律诗第一讲作业
D01-冷月无声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答:区别:
1.字数不同
古体诗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不讲对仗,字数较多;而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对仗工整,字数较少。
比如《诗经》就是古体诗,大部分是四言的,比如《蒹葭》,也有五言、杂言等。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就是五言绝句,“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就是七言律诗。

2.句数不同
古体诗的句数一般较多,基本上都在一百句到两百局;而近体诗的句数一般较少,多在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3.格律不同
古体诗除需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而近体诗除需用韵之外,受到格律限制。

4.用韵不同
古体诗全首诗可以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有可随意转为其他的。而近体诗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1.格律诗的特点:格律诗的格律特点体现在字数、句式、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具体说来,就是诗有定句,句有定式,平仄有规,押韵有位、对仗有别。

2. 形成过程:格律诗是在南朝永明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四声八病”和“永明声律论”的传播,人们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弊端,将其整理修改,出现了更为简便“粘对律”,并由此演化出“平仄律”。五言律诗的定型是由宋之问、沈全期于唐高宗及武后时期完成的,他们不仅提倡诗歌应讲究声律和对偶,而且提出平仄相粘的规律,即即一联的对句要与出句相对,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要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后来经沈全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把这中规律运用于七言歌体中,最终在唐中宗景龙年间形成了七言律诗的定型。


三、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答:四言诗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诗经》中的《国风》、《小雅》、《大雅》等都是以四言诗为基本体裁。四言体盛行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其作品以《诗经》为代表;比如:《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加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六言诗属古风类诗文,已不多见到了。
六言诗是旧诗的一种体裁,全诗都是六个字一句。在《诗经》中已有萌芽。其后诗人也偶尔写过六言四句的短诗;完整而规范的六言诗是在建安时期才出现的。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六言诗,是孔融的三首六言诗。

南北朝以前的七言诗大都是句句用韵的,最先正式写七言诗的是魏国的曹丕,他的《燕歌行》是现有的第一首文人创作的完整七言诗。代表作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从梁至隋七言体诗歌逐渐增多,至唐代七言诗才真正发达起来。七言诗的出现,为诗歌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更大容量的形式,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平仄仄 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平平仄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平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两岸晓烟杨柳绿,
仄仄仄平平仄仄。
一园春雨杏花红。
仄平平仄仄平平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仄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
平仄仄 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平平仄仄仄 ,仄仄仄平平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
平仄仄 仄平平 , 仄仄仄平平

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梁帝讲经同泰寺,
平仄仄平平仄仄
汉皇置酒未央宫。
仄平仄仄仄平平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 绿绮;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
平仄仄   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
仄平仄平仄 仄仄仄平平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天仄仄 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野渡燕穿杨柳雨,
仄仄仄平平仄仄
芳池鱼戏芰荷风。
平平平仄仄平平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
平仄平平    平仄仄仄平平仄
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入声字:雪 宿 尺 客 革 牧 白 濯 足 绿 百 塞日 落 额

韵字:风 空 鸿 虫 弓 东 宫 红 翁 同 童 穷 宫 铜 通 虹

喜欢的句子​: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 绿绮;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五、为《声律启蒙》三江做加字游戏。
三 江

琼楼对玉阁,绮户对纱窗,
茫茫巨海对滚滚长江。
晨起着蓉裳,夜眠张蕙帐,
花前斟玉斝,月下对银釭。

论功青布幔,决策碧油幢,
寒光照宝剑对闪电刺金缸。
壮士忠心安社稷,奸臣利口覆家邦。

骁勇建功,世祖中兴延马武,
直言进谏,桀王失道杀龙逄。
园中独步,奈何秋雨潇潇,漫烂黄花都满径;
月下调弦,唯见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

点评

韵字没有问题  发表于 2020-8-12 17:47
入声字还有:六,北,一,七,月  发表于 2020-8-12 17:46
天浩浩的天,应平。女子的女应仄。额下的额应仄。  发表于 2020-8-12 17:44
一二三题回答不错  发表于 2020-8-12 17: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3

帖子

112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80
贡献
253
金钱
438
发表于 2020-8-5 17:5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芳香 于 2020-8-6 19:10 编辑

烟雨楼第二十期第一讲作业
D09芳香作业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答:
所谓古体诗,是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楚辞、乐府民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诗而言,它是一种不讲究格律的诗体,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不论平仄、不求粘对、不讲对仗、用韵自由灵活、句数可单可双,一切以表情达意需要为主旨的传统诗体,总的艺术要求以“吐言天拔,出于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无拘无束,直抒胸臆见长”。可任人自由发挥是其最大尤点。按体名分类,包括先秦《诗经》、《楚辞》,两汉的《乐府》,以及后来的“古绝”、 “古风"等;按每句字数分类,-般为五言、七言、杂言等。因其没有固定的格律限制,创作的空间与自由度较大。

近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是隋唐人对于当时诗的格律化的一种称法。 是相对于以前没有格律的占体而言的一个概念,所以又叫格律诗。以格律严律严谨而著称。形式有一定的规格,音韵有一定的规律,倘有变化,要按一定规则。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律诗和排律。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格律就是由平仄, 声韵,律句,粘对替,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押韵。近体诗有绝句和律诗两种。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答:1)特点:a,句数固定,b,押韵严格,c,讲究平仄,d,要求对仗。
2)形成过程:
格律诗是在南朝永明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四声八病”和“永明声律论”的传播,人们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弊端,将其整理修改,出现了更为简便“粘对律”,并由此演化出“平仄律”。五言律诗的定型是由宋之问、沈全期于唐高宗及武后时期完成的,他们不仅提倡诗歌应讲究声律和对偶,而且提出平仄相粘的规律,即即一联的对句要与出句相对,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要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后来经沈全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把这中规律运用于七言歌体中,最终在唐中宗景龙年间形成了七言律诗的定型。
三、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答: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加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就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五言诗的出现最早源于民间歌谣,比如:
汉乐府中《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六言诗属古风类诗文,已不多见到了。
      六言诗是旧诗的一种体裁,全诗都是六个字一句。在《诗经》中已有萌芽。其后诗人也偶尔写过六言四句的短诗;完整而规范的六言诗是在建安时期才出现的。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六言诗,是孔融的三首六言诗。
汉家中叶道微,董卓作乱乘衰,
僭上虐下专威,万官惶怖莫违,
百姓惨惨心悲...
孔融之后,曹丕、曹植兄弟皆有六言诗传世。曹丕有六言诗三首,其中《黎阳作诗》和《令诗》是规范的六言诗;《寡妇诗》 形式为六言,但因每句第四字为"兮”字,因而可视为六言别体。
如王维的《田园乐》: "桃红复含宿雨,柳线更带朝烟。花落家僮未归,鸟啼山客犹眠。

七言古诗指通篇皆七字为一句的诗。七言诗包括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和七言绝句,起源于先秦和汉代的民间歌谣。
       从梁至隋七言体诗歌逐渐增多,至唐代七言诗才真正发达起来。七言诗的出现,为诗歌提供了- -个新的、有更大容量的形式,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声律启蒙  一  东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
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红。
平。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
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梁帝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
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 绿绮;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
童。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
平。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风。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虹。
平。
韵字:其一:风,空,虫,东,宫,红,翁。
其二:童,翁,穷,东,风,宫,铜。
其三:通,童,红,融,弓,红,风,虹。
入声字:
其一:雪,宿,尺,六,北,绿,一,客。
其二:革,白,牧,北,濯,足,七,绿,百。
其三:塞,绿,日,绿,落,额,一,月。
喜欢的句子:
其一: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其二: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 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其三: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五、为《声律启蒙》三江做加字游戏。

点评

入声字,韵字,只写一次就好。  发表于 2020-8-12 17:51
一园的一是仄,绿绮的绮是仄,羞看的看,我觉得是平。  发表于 2020-8-12 17:50
一二三题回答不错  发表于 2020-8-12 17: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

帖子

11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17
贡献
28
金钱
45
发表于 2020-8-5 20:27: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青荷@ 于 2020-8-5 20:33 编辑

律诗第一讲作业
D08-青荷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一、古体诗
除需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
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
从两句到百句都有
1.全首诗可以用个平声韵或仄声韵,有可随意转为其他的。
2.一首诗中每句都可以用韵,用于韵的字可以重复。
3.诗中用韵不限定在偶数句上,奇数句也可以用韵,
4.诗中可以用邻韵和上去通押。
5.允许散文的句子。
二、近体诗
除需用韵之外,受到格律限制
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
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1.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
2.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
3.不用韵句子的末一字,平仄声不能与用韵句子的末一字相同。
4.除起句外不能用邻韵。


     古体诗是一种不讲究格律的诗体,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不论平仄、不求粘对、不讲对仗、用韵自由灵活、句数可单可双 ,一切以表情达意需要为主旨的传统诗体。
        如: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近体诗是隋唐人对于当时诗的格律化的一种称法。是相对于以前没有格律的古体而言的一个概念,所以又叫格律诗。
是诗歌的一种,也是一种诗体。形式有一定的规格,音韵有一定的规律,倘有变化,要按一定规则。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律诗和排律。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如: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二、 律诗的特点:
1、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的字数分别为五言句、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六句,短律,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排律,也称长律,它一般是五言的,但也有七言的,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
2、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韵,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3、律诗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
4、律诗颔联,颈联必须有对仗,首尾两联对偶与否可以随意。
5、八句完篇的律诗四联,每二句成一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亦称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亦称尾联。


       格律诗的形成过程:
近体诗,指从宫体、齐梁体、永明体到今体诗之间的诗作品,含宫体、齐梁体和永明体。比如杜审言(杜甫的爷爷)、宋之问等。这一类作品,按照南齐至唐初李渊时期的格律章法创作。北宋欧阳修等人,奉命整理而完成的格律,称为格律诗,简称“律诗”。此类作品,包括宋诗、元诗、明朝早期诗。格律诗,是欧阳修按照格诗和律诗二者加以合并而成的称呼。尚保留了唐诗的部分章法。
明晚期诗、清诗、中华民国,这一时期的诗,与唐诗已经有了巨大的不同,不仅格律大不相同,并且开始进入无章法阶段。


三、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三、古典诗词是由开始的不讲对仗,押韵自由的民歌发展而来的,从《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逐渐发展成为讲对仗和严格押韵的五言和七言的。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声律启蒙   一东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入声字:雪、宿、尺、六、北、绿、一、客。韵字:风、空、虫、东、宫、红、翁。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入声字:牧、北、濯、足、七、绿、百。韵字:同、童、翁、东、风、宫、铜。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
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仄仄平平,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入声字:绿、日、落、月、一。韵字:通、童、红、融、弓、风、虹、




喜欢的句子: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点评

入声字,韵字写一次就好  发表于 2020-8-12 17:55
尘,平。鱼戏的鱼,平。额下的额,仄。  发表于 2020-8-12 17:54
一二三题不错  发表于 2020-8-12 17: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0

帖子

33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49
贡献
79
金钱
128
发表于 2020-8-6 08:3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律诗第一讲作业
D17-漠北寒山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答:区别:
1.字数不同
古体诗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不讲对仗,字数较多;而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对仗工整,字数较少。
比如《诗经》就是古体诗,大部分是四言的,比如《蒹葭》,也有五言、杂言等。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就是五言绝句,“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就是七言律诗。

2.句数不同
古体诗的句数一般较多,基本上都在一百句到两百局;而近体诗的句数一般较少,多在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3.格律不同
古体诗除需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而近体诗除需用韵之外,受到格律限制。

4.用韵不同
古体诗全首诗可以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有可随意转为其他的。而近体诗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1.格律诗的特点:格律诗的格律特点体现在字数、句式、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具体说来,就是诗有定句,句有定式,平仄有规,押韵有位、对仗有别。

2. 形成过程:格律诗是在南朝永明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四声八病”和“永明声律论”的传播,人们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弊端,将其整理修改,出现了更为简便“粘对律”,并由此演化出“平仄律”。五言律诗的定型是由宋之问、沈全期于唐高宗及武后时期完成的,他们不仅提倡诗歌应讲究声律和对偶,而且提出平仄相粘的规律,即即一联的对句要与出句相对,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要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后来经沈全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把这中规律运用于七言歌体中,最终在唐中宗景龙年间形成了七言律诗的定型。


三、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答:四言诗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诗经》中的《国风》、《小雅》、《大雅》等都是以四言诗为基本体裁。四言体盛行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其作品以《诗经》为代表;比如:《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加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六言诗属古风类诗文,已不多见到了。
六言诗是旧诗的一种体裁,全诗都是六个字一句。在《诗经》中已有萌芽。其后诗人也偶尔写过六言四句的短诗;完整而规范的六言诗是在建安时期才出现的。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六言诗,是孔融的三首六言诗。

南北朝以前的七言诗大都是句句用韵的,最先正式写七言诗的是魏国的曹丕,他的《燕歌行》是现有的第一首文人创作的完整七言诗。代表作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从梁至隋七言体诗歌逐渐增多,至唐代七言诗才真正发达起来。七言诗的出现,为诗歌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更大容量的形式,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平仄仄 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平平仄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平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两岸晓烟杨柳绿,
仄仄仄平平仄仄。
一园春雨杏花红。
仄平平仄仄平平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仄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
平仄仄 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平平仄仄仄 ,仄仄仄平平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
平仄仄 仄平平 , 仄仄仄平平

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梁帝讲经同泰寺,
平仄仄平平仄仄
汉皇置酒未央宫。
仄平仄仄仄平平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 绿绮;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
平仄仄   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
仄平仄平仄 仄仄仄平平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天仄仄 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野渡燕穿杨柳雨,
仄仄仄平平仄仄
芳池鱼戏芰荷风。
平平平仄仄平平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
平仄平平    平仄仄仄平平仄
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入声字:雪 宿 尺 客 革 白 濯 足 绿 百 塞日 落 额

韵字:风 空 鸿 虫 弓 东 宫 红 翁 同 童 穷 宫 铜 通 虹

喜欢的句子: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点评

韵字没问题  发表于 2020-8-12 17:59
六,北,一,牧,月,七,也是入声字  发表于 2020-8-12 17:59
女子的女,仄。  发表于 2020-8-12 17:56
一二三题不错。  发表于 2020-8-12 17: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5

帖子

16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24
贡献
37
金钱
62
发表于 2020-8-6 16: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D02-飘动的云
第一讲作业 :2020/8/4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诗而言,它是一种不讲究格律的诗体,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不论平仄、不求粘对、不讲对仗、用韵自由灵活、句数可单可双 ,一切以表情达意需要为主旨的传统诗体,总的艺术要求以“吐言天拔,出于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无拘无束,直抒胸臆见长”。可任人自由发挥是其最大优点。按体名分类,包括先秦的《诗经》、《楚辞》,两汉的《乐府》,以及后来的“古绝”、“古风”等;按每句字数分类,一般为五言、七言、杂言,亦包括三言、四言、六言。因其没有固定的格律限制,创作的空间与自由度较大。
  如《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曹植的《七步诗》是第一首署名的文人五言诗。汉乐府《长歌行》,晋陶渊的《饮酒诗》,五言诗的代表作品还有 《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
近体诗是隋唐人对于当时诗的格律化的一种称法。是相对于以前没有格律的古体而言的一个概念,所以又叫格律诗。
它的基本特点就是格律性,律诗以格律严谨著称。
《辞海》对格律诗的解释为:“诗歌的一种,也是一种诗体。形式有一定的规格,音韵有一定的规律,倘有变化,要按一定规则。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律诗和排律。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有人会说,格律诗分明是古时候的诗,为什么叫近体诗呢?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诗的诗,也称为古体。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律,是规定和法度。格律诗又称律诗。在唐代叫“近体诗”或叫“今体诗”。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法度最为严谨的一种诗歌体裁。

律诗,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音分平仄。每首四句者叫绝句,八句者叫律诗,八句以上者称排律。每句五字的绝句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每句七字的绝句叫七言绝句,简称七绝。每句五字的律诗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字的律诗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排律也有五言七言之分。五律、七律的八句分为四联:第一二两句叫首联,三四两句叫颔联,五六两句叫颈联,七八两句叫尾联;绝句的第一二两句叫首联,三四两句叫尾联,绝句对对仗没有必须的要求。排律除首尾两联,中间的联数可任意增加。律诗包括排律,中间各联必须对仗。
格律诗的形成过程:在漫长的诗歌历史长河中,格律诗的形成(词曲不论)大致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沈约—-格律诗的发轫者。
第二个阶段:庾信——格律诗的实践者
第三个阶段:初唐诸子——格律诗的定型者
三、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四言诗主要由两字一拍,四字一句构成。这种诗体句式短小,但也拍节单调,两字一顿,节奏无变化,也便于单音词与双音词的灵活搭配。这样既缺乏抑扬顿挫之美,又影响内容的充分表达。在《诗经》中的不少四言句,上下两句构成整齐的四言对应关系,又一定要有重复的词汇或者虚字加入,这样的两句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加上《诗经》的重章叠句的写作手法,所以不少诗看起来很长,但是内容其实并没有很多,如《蒹葭》《芣苢》等篇。
五言诗,由五个字构成,既可以方便地容纳双音节词,也可以容纳单音节词,甚至是三音节词,构句形式是“二三结构”,即“上二下三”。不要小看五言诗仅仅比四言诗每一句多了一个字,实词与虚词搭配,在表达上就能容纳更多内容。这种“二三结构”,即二字头,三字尾,在一句诗的拍节上起到了有偶有奇,奇偶相配,有变化、不呆板,诵读节奏是按“二、一、二”、“二、二、一”或“二、三”停顿的,顺应了语言发展过程中单音节词逐渐变为双音节词的趋势,这样的诗句更符合人们的口语表达习惯。
六言诗属古风类诗文,已不多见到了
七言古诗指通篇皆七字为一句的诗。七言诗包括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和七言绝句,起源于先秦和汉代的民间歌谣。
       从梁至隋七言体诗歌逐渐增多,至唐代七言诗才真正发达起来。七言诗的出现,为诗歌提供了- -个新的、有更大容量的形式,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一 东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尘虑萦心,懒抚七弦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
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女子眉纤,额下现一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
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字:风,空,虫,弓,东,宫,红,翁,同,童,铜,通,融,虹
入声字:雪,宿,尺,六,北,绿,客,革,白,牧,濯,足,七,百,日,落,塞,额,一,月
喜欢的句子: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点评

入声字没问题  发表于 2020-8-12 18:02
穷,也是韵字  发表于 2020-8-12 18:02
濯,仄。纤,平。  发表于 2020-8-12 18:01
一二三题不错  发表于 2020-8-12 17: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15

帖子

1495

积分

版主

烟雨楼诗词学院律绝二十期老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70
贡献
385
金钱
555
发表于 2020-8-6 18:03:54 | 显示全部楼层
D06~塞北孤客的作业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1. 字数不同。
古体诗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不讲对仗,字数较多;而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
形式,对仗工整,字数较少。

2. 名数不同。
古体诗的句数一般较多,基本上都在一百句到两百句;而近体诗的句数一般较少,多在绝句四句,
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3. 格律不同。
古体诗除需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而近体诗除需用韵之外,受到格律限制。

4. 同韵不同。
古体诗全首诗可以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有可随意转为其他的。而近体诗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
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

古体诗:也叫古风,古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不限,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体。即:不符合格律的诗称为古体诗。如:楚辞、乐府民歌、歌行、引、曲、吟、先秦的《诗经》、《楚辞》,两汉的《乐府》,以及后来的“古绝”、“古风”等统称为“古体诗”。

近体诗:称格律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即:符合格律的诗称为近体诗。如:例如毛主席的《长征》、杜甫的《蜀相》和《春夜喜雨》 等为近体诗。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答:格律诗的五个特点:
1.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的字数分别为五言句、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六句,短律,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排律,也称长律,它一般是五言的,但也有七言的,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长律除了尾联或首尾两联不对偶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

2. 全诗通押一韵,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二、四、六、八句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要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3. 律诗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的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就是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

5. 律诗颔联,颈联必须有对仗,首尾两联对偶与否可以随意。

6. 八句完篇的律诗四联,每二句成一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亦称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
三、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古诗主要有四言、五言、六言 七言几类句式,先秦时期诗歌各类句式基本都出现了,但主要是四言诗,西汉时期民间歌谣也有五言诗,东汉末年,五言诗趋于成熟。七言诗起源于楚辞和汉代的民间歌谣,但在南北朝以前发展滞后,直到盛唐,才开始盛行起来。因为,古代的诗歌句式发展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秦汉以前四言,魏晋南北朝隋唐五言,唐宋以后七言,七言诗有很多优点:

1、形式更加灵动。四言诗后来几乎不见,是因为形式过于单调板滞,五言诗的组合方式更多,但还是不如七言诗灵动有致。

2、便于叙事抒情。字数增加,内容含量也随之扩大,从而也能更好地叙事抒情。

3、音节变化丰富。四言诗是“22”两个节拍,五言诗是“221”三个节拍,七言诗则是“2221”四个节拍,音节变化更加丰富,也更能体现韵律美。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平
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
仄仄仄,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
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
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仄
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江风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
对海雾,牧子对渔翁。颜巷陋,阮途
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
穷,冀北对辽东。池中濯足水,门外
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
打头风。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
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
未央宫。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
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鬓皤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对眉绿,齿皓对唇红。天浩浩,日融
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
融,佩剑对弯弓。半溪流水绿,千树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
落花红。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
芰荷风。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段中的入声字:
雪 宿 尺 六 绿 落 一 客 革 白 牧 濯足 虑 七 百 塞 日 额 月

韵字:风 空 虫 弓 东 宫 红 翁 同 穷 铜 通 融 虹

三段中喜欢的句子: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点评

童,也是韵字。  发表于 2020-8-12 18:11
考虑的虑,不是入声字,北,是入声字  发表于 2020-8-12 18:10
晴空的空,平。鸣虫的虫,平。濯足水的水,仄。门外的门,平。七弦的七,仄?皤,平。  发表于 2020-8-12 18:09
一二三题不错  发表于 2020-8-12 18: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

帖子

13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17
贡献
33
金钱
50
发表于 2020-8-6 19:04: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笑书悲 于 2020-8-6 19:52 编辑

烟雨楼20期诗班D笑书悲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答:古体诗是一种不讲究格律的诗体,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不论平仄、不求粘对、不讲对仗、用韵自由灵活、句数可单可双 ,一切以表情达意需要为主旨的传统诗体,总的艺术要求以“吐言天拔,出于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无拘无束,直抒胸臆见长”。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著名的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 例如: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古体诗 李白【送友人】是近体诗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答一:格律诗的特点: 1.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长于八句叫长律,也叫排律。 2.各句字数相等。(五言或七言) 3.一韵到底,必需押平声韵。(a,押平声韵,近体诗不能押仄声韵。b,偶句必韵,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奇句不韵。c,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格,不入韵为变格。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入韵为变格。) 4.中间两两对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中,指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一般情况下,颈联要求工对,颔联可以为宽对,当然古代诗人也存在颈联宽对的情况,如:杜甫《登楼》、李商隐《二月二日》、苏轼《寿星院寒碧轩》 、黄庭坚《题星落寺》 、杜牧《闰州二首》 之一等作品。首联和尾联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不要四联全对仗。还有一种变体是首联对仗,颔联不对仗,这叫偷春格) 5.合乎平仄(即必须按律诗平仄格律) 6.也称近体诗 答二:格律诗的形成大致有三个阶段: 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沈约—-格律诗的发轫者。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   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经济比较繁荣,统治阶级比较礼敬文学之士,并形成一个个的文学集团,这些文学集团,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个个的“文学研究会”。单是竟陵王萧子良门下,就有八位文学家,合称“竟陵八友”,谢朓、沈约、王融是其代表。因为他们的文学创作和研究活动主要在永明年间,所以,他们的作品就被称为“永明体”。 《南齐书•陆厥传》载:“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顒,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永明体”的主要特征是讲究“四声”“八病”。       1•四声:沈约把周颙发现汉字的四声,按照宫商角徵羽之于音乐的道理,来将平上去入套入诗歌的句子。本句中,平上去入要交错出现,一联中上下两句上句若是轻音,下句必须用重音来加以调适。后来诗词格律的平仄、粘对原则,就是从这一规定中发展演化而来的。        2•八病: 平上去入四声用之于诗句,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免出现种种问题,沈约又针对汉字的声、韵、调的搭配出现的问题,提出“八病”说。所谓“八病”,就是: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旁纽。这“八病”规定的有些繁琐,解释起来不那么容易明白,姑且从略,但是,后来格律诗定型以后,人们仍然对其做了许多限定:譬如:忌三平脚、三仄脚,忌孤平,忌复韵,忌合掌,等等。这些禁忌,应该能从沈约的“八病”说里找到源头。     经过沈约等人的努力,“永明体”在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永明体”诗歌逐渐形成以下特点:第一,讲求声律,用韵很严,押平声韵者居多,很多已接近唐人;第二,讲究骈偶对仗;第三,讲求诗章的首尾完整、语句流畅,意境圆融。总之,永明体为后来唐律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个阶段:庾信——格律诗的实践者       公元513年,不知是巧合还是上天有意安排,“永明体”的重要作家,格律诗的发轫者沈约,据说是因为和梁武帝发生隔阂而郁郁而亡,享年72岁。而另一个更有影响的大文学家庾信,恰在这一年呱呱坠地。   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他自幼随父亲庾肩吾出入于萧纲的宫廷,后来又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们的文学风格,也被称为“徐庾体”。庾信的文学创作生涯,以42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不同时期,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有很大的不同。他的前期创作多为咏物抒情小赋,艺术成就较高,影响也颇大,显露出年青诗人的才华和文学修养,但风格流于纤细、绮艳。 庾信仕魏后,屈节于敌国,有国不能投,有家不能归,心中充满了对故国乡关的怀念。身世之感与故国之悲成为了他文学作品中的常见题材,他写出了众口称赞的《哀江南赋》,摆脱了前期的“绮艳”,而代之以清新、流丽、悲慨苍凉的艺术风格,抒写“乡关之思”成了贯穿其许多作品的重要主题。   庾信传世之作甚多,尤以《哀江南赋》和《拟咏怀》二十七首,是他整个创作的双壁。这些作品是骈赋的划时代的杰作,在赋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具有史诗的规模和气魄。他在声律方面宫商抑扬;文采方面绣错绮交;用典方面灵活自然;语言方面对偶匀称妥贴,骈散结合,不呆板,有错综变化之美。除赋外,庾信的诗在风格上也是悲慨苍凉,清新隽永的。曲折的经历更使他的诗歌从宫体诗的窠臼中摆脱出来,后期诗歌内容更多的是故国之思和对身世的感伤。        庾信是词赋大家,代表骈体文的最高成就。有人说他“用集六朝之大成,而导四杰之先路。”这个评价非常高,说他是一个继往开来的人物。由于他善长骈体,在诗歌中也工于对仗。正如李调元《雨村诗话》说的那样:“庾子山诗对仗精工,乃六朝而后转为五古、五律之始”。其实不止五古、五律,五绝、七绝、七律的雏形,在他的诗中都可以见到。  清人刘熙载的《艺概•诗概》上说:“庾子山《燕歌行》开初唐七古,《乌夜啼》开唐七律,其古体为唐五绝、五律、五排所本亦不可胜举。”总之,庾信在齐梁以来永明体诗歌及永明诗论的影响下,有意识地精研篇式,他在诗歌形式上上承六朝、下启隋唐的作用是应予肯定的。庾信对我国诗歌格律形式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第三个阶段:初唐诸子——格律诗的定型者       公元618年,大唐帝国建立。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唐代诗歌,百花齐放,各体皆备,自由开放,兼容并包。就体裁来说,有乐府诗,有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有古绝、律绝、五律、七律、排律,中晚唐时期还诞生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词。这众多的诗歌体裁中,最引人注目,最能代表大唐诗歌成就的,当推初唐定型的格律诗。       格律诗从南朝沈约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开始研讨,到庾信等作家的进一步探索,到初唐时期,又一批文学家闪亮登场。他们是:杜审言、苏味道、李峤、崔融、沈佺期、宋之问,等。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使格律诗彻底定型,他们制定或形成的格律,成为一定之规,大家共同遵守,遂成千古定律,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奉为圭臬。   三、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答: 1、四言诗:四言诗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初期表达方式简单 2、五言古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加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唐代以前的五言诗,就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3、六言诗:在《诗经》中已有萌芽。其后诗人也偶尔写过六言四句的短诗;完整而规范的六言诗是在建安时期才出现的。 4、七言古诗:起源于先秦和汉代的民间歌谣。汉武帝在柏梁殿与群臣联句,则通篇皆为七言,句句都押平声韵,后人称为“柏梁体”,是七言诗的特殊一类。 最先正式写七言诗的是曹丕,他的《燕歌行》是现有的第一首文人创作的完整七言诗。代表作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从梁至隋七言体诗歌逐渐增多,至唐代七言诗才真正发达起来。七言诗的出现,为诗歌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更大容量的形式,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一东(一)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入声字:雪宿六北绿一客一  韵字:风空虫弓东宫红翁  最喜欢的句子: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一东(二)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入声字:白北濯足七绿百  韵字:同童翁穷东风宫铜  喜欢的句子: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一东(三)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 仄平对平仄,仄仄对平平。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塞。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入声字:塞绿日绿落额一月  韵字:通童红融弓红风虹  喜欢的句子: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点评

入声字,韵字写一次就好  发表于 2020-8-12 18:15
标注平仄里面,怎么还出来对?  发表于 2020-8-12 18:12
一二三题回答不错  发表于 2020-8-12 18:11
下次用高级模式排版,就好了。  发表于 2020-8-12 18: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

帖子

13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17
贡献
33
金钱
50
发表于 2020-8-6 19:06: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烟雨楼20期诗班D20-笑书悲作业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答:古体诗是一种不讲究格律的诗体,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不论平仄、不求粘对、不讲对仗、用韵自由灵活、句数可单可双 ,一切以表情达意需要为主旨的传统诗体,总的艺术要求以“吐言天拔,出于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无拘无束,直抒胸臆见长”。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著名的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
例如: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古体诗
李白【送友人】是近体诗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答一:格律诗的特点:
1.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长于八句叫长律,也叫排律。
2.各句字数相等。(五言或七言)
3.一韵到底,必需押平声韵。(a,押平声韵,近体诗不能押仄声韵。b,偶句必韵,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奇句不韵。c,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格,不入韵为变格。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入韵为变格。)
4.中间两两对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中,指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一般情况下,颈联要求工对,颔联可以为宽对,当然古代诗人也存在颈联宽对的情况,如:杜甫《登楼》、李商隐《二月二日》、苏轼《寿星院寒碧轩》 、黄庭坚《题星落寺》 、杜牧《闰州二首》 之一等作品。首联和尾联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不要四联全对仗。还有一种变体是首联对仗,颔联不对仗,这叫偷春格)
5.合乎平仄(即必须按律诗平仄格律)
6.也称近体诗
答二:格律诗的形成大致有三个阶段:
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沈约—-格律诗的发轫者。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
  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经济比较繁荣,统治阶级比较礼敬文学之士,并形成一个个的文学集团,这些文学集团,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个个的“文学研究会”。单是竟陵王萧子良门下,就有八位文学家,合称“竟陵八友”,谢朓、沈约、王融是其代表。因为他们的文学创作和研究活动主要在永明年间,所以,他们的作品就被称为“永明体”。 《南齐书•陆厥传》载:“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顒,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永明体”的主要特征是讲究“四声”“八病”。
      1•四声:沈约把周颙发现汉字的四声,按照宫商角徵羽之于音乐的道理,来将平上去入套入诗歌的句子。本句中,平上去入要交错出现,一联中上下两句上句若是轻音,下句必须用重音来加以调适。后来诗词格律的平仄、粘对原则,就是从这一规定中发展演化而来的。
       2•八病: 平上去入四声用之于诗句,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免出现种种问题,沈约又针对汉字的声、韵、调的搭配出现的问题,提出“八病”说。所谓“八病”,就是: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旁纽。这“八病”规定的有些繁琐,解释起来不那么容易明白,姑且从略,但是,后来格律诗定型以后,人们仍然对其做了许多限定:譬如:忌三平脚、三仄脚,忌孤平,忌复韵,忌合掌,等等。这些禁忌,应该能从沈约的“八病”说里找到源头。
    经过沈约等人的努力,“永明体”在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永明体”诗歌逐渐形成以下特点:第一,讲求声律,用韵很严,押平声韵者居多,很多已接近唐人;第二,讲究骈偶对仗;第三,讲求诗章的首尾完整、语句流畅,意境圆融。总之,永明体为后来唐律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个阶段:庾信——格律诗的实践者
      公元513年,不知是巧合还是上天有意安排,“永明体”的重要作家,格律诗的发轫者沈约,据说是因为和梁武帝发生隔阂而郁郁而亡,享年72岁。而另一个更有影响的大文学家庾信,恰在这一年呱呱坠地。
  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他自幼随父亲庾肩吾出入于萧纲的宫廷,后来又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们的文学风格,也被称为“徐庾体”。庾信的文学创作生涯,以42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不同时期,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有很大的不同。他的前期创作多为咏物抒情小赋,艺术成就较高,影响也颇大,显露出年青诗人的才华和文学修养,但风格流于纤细、绮艳。 庾信仕魏后,屈节于敌国,有国不能投,有家不能归,心中充满了对故国乡关的怀念。身世之感与故国之悲成为了他文学作品中的常见题材,他写出了众口称赞的《哀江南赋》,摆脱了前期的“绮艳”,而代之以清新、流丽、悲慨苍凉的艺术风格,抒写“乡关之思”成了贯穿其许多作品的重要主题。
  庾信传世之作甚多,尤以《哀江南赋》和《拟咏怀》二十七首,是他整个创作的双壁。这些作品是骈赋的划时代的杰作,在赋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具有史诗的规模和气魄。他在声律方面宫商抑扬;文采方面绣错绮交;用典方面灵活自然;语言方面对偶匀称妥贴,骈散结合,不呆板,有错综变化之美。除赋外,庾信的诗在风格上也是悲慨苍凉,清新隽永的。曲折的经历更使他的诗歌从宫体诗的窠臼中摆脱出来,后期诗歌内容更多的是故国之思和对身世的感伤。
       庾信是词赋大家,代表骈体文的最高成就。有人说他“用集六朝之大成,而导四杰之先路。”这个评价非常高,说他是一个继往开来的人物。由于他善长骈体,在诗歌中也工于对仗。正如李调元《雨村诗话》说的那样:“庾子山诗对仗精工,乃六朝而后转为五古、五律之始”。其实不止五古、五律,五绝、七绝、七律的雏形,在他的诗中都可以见到。  清人刘熙载的《艺概•诗概》上说:“庾子山《燕歌行》开初唐七古,《乌夜啼》开唐七律,其古体为唐五绝、五律、五排所本亦不可胜举。”总之,庾信在齐梁以来永明体诗歌及永明诗论的影响下,有意识地精研篇式,他在诗歌形式上上承六朝、下启隋唐的作用是应予肯定的。庾信对我国诗歌格律形式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第三个阶段:初唐诸子——格律诗的定型者
      公元618年,大唐帝国建立。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唐代诗歌,百花齐放,各体皆备,自由开放,兼容并包。就体裁来说,有乐府诗,有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有古绝、律绝、五律、七律、排律,中晚唐时期还诞生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词。这众多的诗歌体裁中,最引人注目,最能代表大唐诗歌成就的,当推初唐定型的格律诗。
      格律诗从南朝沈约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开始研讨,到庾信等作家的进一步探索,到初唐时期,又一批文学家闪亮登场。他们是:杜审言、苏味道、李峤、崔融、沈佺期、宋之问,等。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使格律诗彻底定型,他们制定或形成的格律,成为一定之规,大家共同遵守,遂成千古定律,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奉为圭臬。
 
三、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答:
1、四言诗:四言诗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初期表达方式简单
2、五言古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加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唐代以前的五言诗,就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3、六言诗:在《诗经》中已有萌芽。其后诗人也偶尔写过六言四句的短诗;完整而规范的六言诗是在建安时期才出现的。
4、七言古诗:起源于先秦和汉代的民间歌谣。汉武帝在柏梁殿与群臣联句,则通篇皆为七言,句句都押平声韵,后人称为“柏梁体”,是七言诗的特殊一类。
最先正式写七言诗的是曹丕,他的《燕歌行》是现有的第一首文人创作的完整七言诗。代表作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从梁至隋七言体诗歌逐渐增多,至唐代七言诗才真正发达起来。七言诗的出现,为诗歌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更大容量的形式,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一东(一)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入声字:雪宿六北绿一客一

韵字:风空虫弓东宫红翁

最喜欢的句子: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一东(二)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入声字:白北濯足七绿百

韵字:同童翁穷东风宫铜

喜欢的句子: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一东(三)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
仄平对平仄,仄仄对平平。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塞。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入声字:塞绿日绿落额一月

韵字:通童红融弓红风虹

喜欢的句子: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点评

入声字韵字写一次就好。  发表于 2020-8-12 18:17
有抄袭上面的嫌疑,平仄里面,怎么出现对?  发表于 2020-8-12 18:16
一二三题回答不错  发表于 2020-8-12 18: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5

帖子

25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35
贡献
60
金钱
95
发表于 2020-8-6 20:26:58 | 显示全部楼层
D10-秋叶无语

作业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例如诗经中的《关雎》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是以四字为主句,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不论平仄、不求粘对、不讲对仗、用韵自由灵活、句数可单可双 只要求用韵。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近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受到格律的限制。以字数分类: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一韵到底。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答:特点 诗有定句 ,字有定数,讲究押韵,  讲究对仗,  合乎平仄, 起承转合。

形成过程:
格律诗是在南朝永明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四声八病”和“永明声律论”的传播,人们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弊端,将其整理修改,出现了更为简便“粘对律”,并由此演化出“平仄律”。五言律诗的定型是由宋之问、沈全期于唐高宗及武后时期完成的,他们不仅提倡诗歌应讲究声律和对偶,而且提出平仄相粘的规律,即即一联的对句要与出句相对,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要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后来经沈全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把这中规律运用于七言歌体中,最终在唐中宗景龙年间形成了七言律诗的定型。

三、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
  平仄仄,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颜巷陋,阮途穷,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冀北对辽东。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天浩浩,日融融。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佩剑对弯弓。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入声字:雪宿尺六北绿一客革白牧濯足七百塞日落额月
韵字:风空虫弓东宫红翁  同 穷  童东铜  通 融  虹
喜欢的句子: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

点评

韵字,东写了两次。  发表于 2020-8-12 18:20
荷风的风,平。  发表于 2020-8-12 18:19
一二三题回答不错,  发表于 2020-8-12 18: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15

帖子

1495

积分

版主

烟雨楼诗词学院律绝二十期老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70
贡献
385
金钱
555
发表于 2020-8-7 06:48:23 | 显示全部楼层
D11~领悟

律诗第一讲作业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古体诗不讲究诗体,不讲平仄,不讲对仗,不讲押韵,句子可单可双,
格律诗则要求不能出格出律,诗的句子,字数,要在同一个韵部,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有一定的规则,是五言或七言的八句。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格律诗的特点是
格就是规格,律是音律,韵律。
格律诗是诗歌的一种,字数,句式,押韵有一定的规则规范,是五言或七言的八句。
格律诗是唐朝以后的诗人总结前人的古风的精华而改善的具有一定规范的有格律的诗。

三、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关于古体诗,如楚辞,诗经。不讲平仄,不讲对仗,不讲押韵。
后来是五言,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古人习惯用两字为一个发音成一个节奏点
所以又成六言体,但六言诗较少,又往上加,加到七言,才慢慢形成,完善成完美的七言律诗,是一种文化的进步。诗人进行了一种规范准则改善。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云对雨,雪对风,
平仄仄,仄仄平,
晚照对晴空。
仄仄仄平平
来鸿对去燕,
平平仄仄中
宿鸟对鸣虫。
仄仄仄平平
三尺剑,六钧弓,
平仄仄,仄平平,
岭北对江东。
仄仄仄平平
人间清暑殿,
平平平仄仄
天上广寒宫。
平仄仄平平
两岸晓烟杨柳绿,
仄仄仄平平仄仄
一园春雨杏花红。
仄平平仄仄平平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沿对革,异对同,
平仄仄,仄仄中,
白叟对黄童。
仄仄仄平平
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梁帝讲经同泰寺,
平仄仄平中仄仄
汉皇置酒未央宫。
仄平仄仄仄平平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 绿绮;
平中平平,仄仄仄平仄仄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平平仄仄,平通仄仄平平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
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野渡燕穿杨柳雨,
仄仄中中平仄仄
芳池鱼戏芰荷风。
平平平仄仄中平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入声字:北、一、客、白、雪、宿、绿、途、革、牧、六、七、百、塞、落、额、月、足、濯。

韵字有
风空虫东宫红翁通童铜虹弓融同

喜欢的句子
两岸晓烟杨柳绿
一园春雨杏花红

野渡燕穿杨柳雨
芳池鱼戏芰荷风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
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点评

韵字没有问题  发表于 2020-8-12 18:26
途,不是入声字。尺,日,是入声字。  发表于 2020-8-12 18:25
去燕的燕,仄。同,平。虑,仄。塞对通,对是仄。燕穿,平平。荷,平。  发表于 2020-8-12 18:23
一二三题回答不错  发表于 2020-8-12 18: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15

帖子

1495

积分

版主

烟雨楼诗词学院律绝二十期老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70
贡献
385
金钱
555
发表于 2020-8-7 22:2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中诗大落雪无声 于 2020-8-8 06:12 编辑

D—24天马行空作业
一,格律诗有一定的平仄规律,押韵不能通转,特定的位置采用对仗,句有定字,篇有定句;而古体诗平仄基本上自由,押韵允许通转,对仗可有可无,句无定字,篇无定句,可以说除了宽松的押韵要求外,再没有什么规定了。
如王维写的古体诗(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律诗王之涣(登鹤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格律诗的特点:
每篇有定句,每句有定字,用韵不能通转,诗句的平仄有一定的规律,律诗还要求对仗。具体特点如下:
1.每句的字数为五字或七字。
2.绝句每首四句,律句每首八句。
3.对句句末押韵,一韵到底,不能通转,一般只用平声韵;首句用韵与否自由,如不用韵,则末一字必须用仄声韵。
4.每句的平仄有一定的规律,即五言的前四字,七言的前六字平仄两两相间,出句的平仄与对句的平仄相反,称为对,对句与下一出句的平仄相同,称为粘,粘、对是格律诗的一个主要特点。律诗中间两联要求用对仗。
三,格律诗是在南北朝永明体的基础上发展而的。随着“四声八病”和永明声律论的传播,人们认识到其中的弊端,将其整理修改,出现了更为简便的粘对律,并由此演化出“平仄律”。五言律诗的定型是由宋之问、沈全期于唐高宗及武后时期完成的,他们不仅提倡诗歌应讲究声律,即一联的出句要与对句相对,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要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随后经沈全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山乔把其规律运用于七言歌词中,最终唐中宗景龙年间形成了七言律诗的定型。

云对月,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平仄仄,zeze平,仄仄仄平平。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两岸晓烟杨柳緑,一园春雨杏花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红。
平。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一东韵部:空、虫、弓、东、宫、红
入声字:对、照、去、燕、剑、岭、殿、岸、緑、杏、鬓、次、钓
喜欢的句子:一蓑烟雨,溪边垂钓之翁。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宫。
平。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緑绮;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霜花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一东韵部字:同、童、穷、东、宫、铜
入声字:对、异、雾、牧、巷、陋、冀、水、外、帝、泰、寺、汉、置、未、虑、緑、鬓、炼


喜欢的句子: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
霜花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
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
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
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半溪流水緑,千树落花红。
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野渡燕穿杨柳雨,苏池龟戏支荷
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风。
平。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
男儿气壯,胸中吐万丈长虹。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部字:童、红、弓、虹
入声字:对、富、鬓、皓、浩、佩、半、緑、树、落、渡、洗
下、现、月、壯、气、虹?丈
喜欢的句子:半溪流水緑,千树落花1。

点评

塞,仄。眉绿的绿,仄。水绿的水,仄。杨柳雨的雨,仄。额一,仄。  发表于 2020-8-12 18:37
革是仄,白是仄。濯足,仄。置,仄。七,仄。  发表于 2020-8-12 18:35
韵字:风空虫东宫红翁通童铜虹弓融同  发表于 2020-8-12 18:32
入声字有:北、一、客、白、雪、宿、绿、尺,日,革、牧、六、七、百、塞、落、额、月、足、濯。  发表于 2020-8-12 18:30
雪对风,平仄不对。三尺的尺,仄。天上的天,平。一园的一,仄。  发表于 2020-8-12 18: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

帖子

15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24
贡献
37
金钱
61
发表于 2020-8-8 15: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荷月 于 2020-8-8 15:49 编辑

律诗第一讲作业:
D21-荷月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答:古体诗与近体诗区别可以从形式到内容两方面看,现依次举例说明。
(一).从形式上看有如下区别:
  1.字数句数不同。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从诗句的字数看,一般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句子数量比较多,篇幅比较长。如,四言诗代表作是《诗经》,五言诗的《古诗十九首》最明显。还有歌行体的长诗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等;而近体诗的诗句只有五言或七言,句子的数量只有四句或八句。
  2.押韵要求不同。古体诗押韵自由,可根据抒情叙事的需要灵活换韵。 全首诗可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又可随意转为其它韵。一首诗中每句都可以用韵,用于韵的字可以重复。 诗中用韵不限定在偶数句子上,奇数句也可以用韵。 可以用邻韵和上去声通押。 甚至允许散文化的句子。如,《孔雀东南飞》就是这样。而近体诗有严格的用韵要求,一首诗只能押一个韵,一韵到底。如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就是押同一韵,偶句押韵。
  3.对仗要求不同。古体诗篇幅可长可短,对仗比较自由灵活。如,李白的《蜀道难》,有大量对仗句子,读来有气势,抒情酣畅淋漓。“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可以隔句对,邻句对,对仗可以很严谨,也可以流水对。
而近体诗则有严格的对仗要求,在绝句的后两句,律诗的中间两联要求对仗,并有平仄的用韵要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很有代表性。
(二).内容上有不同。古体诗叙事抒情灵活篇幅可长可短,为抒情服务,故事更完整,抒情更自由,如《孔雀东南飞》。而近体诗受篇幅限制,押韵限制,往往更凝练,更含蓄,技巧性、艺术性更高。如杜甫的《蜀相》,只有靠知人论世,体物写志,深入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才能理解他的诗意。
总之,古体诗与近体诗区别是很明显的。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答:格律诗结构严谨,平仄有致,特点有三点:
1.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即“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
2.除首尾二联外,中间几联必须对仗;
3.一般来说,诗韵必须押同部到底的平声韵。这种古老和传统的诗体,结构严谨,字数、行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都有一定的限制。它的句数是一定的。如,律诗一般讲究平仄、押韵和对仗。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格律诗的形成过程:
  格律诗是在南朝永明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四声八病”和“永明声律论”的传播,人们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弊端,将其整理修改,出现了更为简便“粘对律”,并由此演化出“平仄律”。五言律诗的定型是由宋之问、沈全期于唐高宗及武后时期完成的,他们不仅提倡诗歌应讲究声律和对偶,而且提出平仄相粘的规律,即即一联的对句要与出句相对,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要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后来经沈全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把这中规律运用于七言歌体中,最终在唐中宗景龙年间形成了七言律诗的定型。


三.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答:诗歌的产生发展是随着社会生产实践发展的,遵循着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1.四言诗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四言体盛行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无论社会上层还是下层,娱乐场合还是祭祀场合,最流行的诗体是四言诗。人们用古朴的语言,简单的节奏表现生活,表达爱情。以《诗经》为代表作。
2.五言诗,随着社会发展,人们要表达更多更具体的情感,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最早文人创作的五言诗以陶潜的《饮酒》
组诗为代表作。
3.六言诗是旧诗的一种体裁,全诗都是六个字一句。在《诗经》中已有萌芽。其后诗人也偶尔写过六言四句的短诗,如王维的《田园乐》。此外,该体此后仍然绵绵不绝,如陈忠远《吟诗后戏题一绝》,但六言诗属古风类诗文,现在已不多见到了。
到了《楚辞》,六言句不仅较为常见,而且有连续四句以上的情况出现,如果去掉“兮”字,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六言诗的雏形。可以说,《离骚》的上七下六句式及《楚辞》中大量出现的整齐的六言句,为六言诗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础。
完整而规范的六言诗是在建安时期才出现的。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六言诗,是孔融的三首六言诗。孔融是建安七子之一,诗文俱享名于当时。在诗歌创作上,他在借鉴《诗经》、《楚辞》和两汉乐府六言散句的基础上,创作出了完整的六言诗。孔融之后,曹丕、曹植兄弟皆有六言诗传世。
4.七言体起于民间歌谣。先秦时期除《诗经》,《楚辞》已有七言句式外,《荀子》的《成相篇》就是模仿民间歌谣写成的以七言为主的杂言体韵文。东汉七言、杂言民谣为数更多。魏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的第一首文人创作的完整七言诗。以后汤惠休、鲍照都有七言作品。不仅在诗歌内容上有很大扩展,同时还把原来七言诗的句句用韵变为隔句用韵和可以换韵,为七言体的发展开出了新路。从梁至隋七言体诗歌逐渐增多,至唐代七言诗才真正发达起来。七言诗的出现,为诗歌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更大容量的形式,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云对雨,对风,晚照对晴空。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三尺剑,钧弓,岭对江东。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两岸晓烟杨柳绿园春雨杏花红。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沿对,异对同,叟对黄童。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江风对海雾,子对渔翁。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颜巷陋,阮途穷,冀对辽东。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萦心,懒抚绿绮;
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
霜华满鬓,羞看炼青铜。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贫对富,对通,野叟对溪童。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对眉绿,齿皓对唇红。
仄仄对平仄,仄仄对平平
天浩浩,融融,佩剑对弯弓。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半溪流水绿,千树花红。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韵
女子眉纤,下现弯新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入声字有: 雪,  ​六,宿,  北, 北,  绿,  客,  革,  白,   牧,濯,  足,  七 , 百,  塞,  日 , 落 , 额, 一, 月

韵部的字有:风,空,虫,弓,东,宫,红,翁,同,童,穷,铜,通,童,红,融,虹

我喜欢的句子​: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一蓑烟雨,​溪边睌钓之翁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野渡燕穿杨柳绿,
芳池鱼戏芰荷风。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
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点评

韵字,不要重复写  发表于 2020-8-12 18:42
入声字,北写了两次。尺也是入声字。  发表于 2020-8-12 18:42
抚,仄。  发表于 2020-8-12 18:41
平仄里面怎么还有对。  发表于 2020-8-12 18:39
一二三题回答不错  发表于 2020-8-12 18: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15

帖子

1495

积分

版主

烟雨楼诗词学院律绝二十期老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70
贡献
385
金钱
555
发表于 2020-8-8 16:31:45 | 显示全部楼层
D16~远山     律诗第一讲作业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答:(1)古体诗,或“古风”,这个名称始于唐代,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诗而言,它是一种不讲究格律的诗体,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不论平仄、不求粘对、不讲对仗、用韵自由灵活、句数可单可双 ,一切以表情达意需要为主旨的传统诗体,古体诗如: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2)近体诗,是隋唐人对于当时诗的格律化的一种称法。是相对于以前没有格律的古体而言的一个概念,所以又叫格律诗。
它的基本特点就是格律性,律诗以格律严谨著称。
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答:格律诗的特点:句子必须是双数,如四句、八句、十二句、十六句等。讲究平仄 、用韵和对仗三个方面。而平仄又包括粘对、避孤平、避三平调等。
格律诗的形成:是在南朝永明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四声八病”和“永明声律论”的传播,人们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弊端,将其整理修改,出现了更为简便“粘对律”,并由此演化出“平仄律”。五言律诗的定型是由宋之问、沈全期于唐高宗及武后时期完成的,他们不仅提倡诗歌应讲究声律和对偶,而且提出平仄相粘的规律,即即一联的对句要与出句相对,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要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后来经沈全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把这中规律运用于七言歌体中,最终在唐中宗景龙年间形成了七言律诗的定型。

三、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答:形式更加灵动。四言诗后来几乎不见,是因为形式过于单调板滞,五言诗的组合方式更多,但还是不如七言诗灵动有致。便于叙事抒情。字数增加,内容含量也随之扩大,从而也能更好地叙事抒情。
音节变化丰富。四言诗是“二二”两个节拍,五言诗是“二二一”三个节拍,六言诗:二二二三个节拍,七言诗则是“二二二一”四个节拍,音节变化更加丰富,也更能体现韵律美。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声律启蒙  一  东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
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
仄仄对平平,仄仄对平平。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入声字:
雪,宿,尺,六,北,绿,一,客。
革,白,北,濯,足,七,绿,百。
塞,绿,日,落,额,一,月。
韵部的字:
风,空,虫,弓,东,宫,红,翁,同,童,穷,铜,通,童,红,融,虹。
喜欢的句子: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点评

入声字,韵字不要重复写  发表于 2020-8-12 18:44
标注平仄有抄袭的嫌疑。  发表于 2020-8-12 18:43
一二三题回答不错  发表于 2020-8-12 18: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

帖子

14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23
贡献
34
金钱
57
发表于 2020-8-8 22: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烟雨楼20期律诗第一讲作业
D19-冬青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答:古体诗与近体诗主要是体裁上的区别。近体诗是讲究平仄和对仗格律的;古体诗不要求平
仄和对仗,不太讲究格律的。
(1)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诗而言,它是一种不讲究格律的诗体,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不论平仄,一切以表情达意需要为主旨的传统诗体,既可押平声韵,又可押仄声韵,以押仄声韵为常见。
如:春晓
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近体诗又称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体裁。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例:
《绝句》 唐代: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答:格律诗的特点:句子必须是双数,如四句、八句、十二句、十六句等。讲究平仄 、用韵和对仗三个方面。而平仄又包括粘对、避孤平、避三平调等。
    格律诗的形成:是在南朝永明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四声八病永明声律论的传播,人们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弊端,将其整理修改,出现了更为简便粘对律,并由此演化出平仄律。五言律诗的定型是由宋之问、沈全期于唐高宗及武后时期完成的,他们不仅提倡诗歌应讲究声律和对偶,而且提出平仄相粘的规律,即即一联的对句要与出句相对,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要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后来经沈全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把这中规律运用于七言歌体中,最终在唐中宗景龙年间形成了七言律诗的定型。

三、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答:形式更加灵动。四言诗后来几乎不见,是因为形式过于单调板滞,五言诗的组合方式更多,但还是不如七言诗灵动有致。便于叙事抒情。字数增加,内容含量也随之扩大,从而也能更好地叙事抒情。音节变化丰富。四言诗是二二两个节拍,五言诗是二二一三个节拍,六言诗:二二二三个节拍,七言诗则是二二二一四个节拍,音节变化更加丰富,也更能体现韵律美。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声律启蒙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
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
仄仄对平平,仄仄对平平。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入声字:
(1)雪宿绿
(2)革绿
(3)塞绿绿
韵部的字:
风,空,虫,弓,东,宫,红,翁,同,童,穷,铜,通,童,红,融,虹。
喜欢的句子: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点评

入声字,韵字不要重复写  发表于 2020-8-12 18:45
标注平仄有抄袭的嫌疑,怎么会有对。  发表于 2020-8-12 18:44
一二三题回答不错  发表于 2020-8-12 18: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3

帖子

18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23
贡献
44
金钱
73
发表于 2020-8-8 22:34:39 | 显示全部楼层
D23-素衣作业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一般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


近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押韵都有严格的要求,讲究平仄对仗。著名的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对于历史文化的研究,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格律诗特点: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压韵
格律诗的形成:

从原始歌谣到《诗经》到《楚辞》再到《汉乐府》,中国汉语言诗歌完成了句式以五言、七言为主的外形。从汉武帝到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五七言诗已流行了五六百年,有人研究它改进它,也是历史的必然,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唐代诗歌,百花齐放,各体皆备,自由开放,兼容并包。就体裁来说,有乐府诗,有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有古绝、律绝、五律、七律、排律,中晚唐时期还诞生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词。这众多的诗歌体裁中,最引人注目,最能代表大唐诗歌成就的,当推初唐定型的格律诗。
  格律诗从南朝沈约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开始研讨,到庾信等作家的进一步探索,到初唐时期,又一批文学家闪亮登场。他们是:杜审言、苏味道、李峤、崔融、沈佺期、宋之问,等。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使格律诗彻底定型,他们制定或形成的格律,成为一定之规,大家共同遵守,遂成千古定律,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奉为圭臬。
  

三、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古代五言诗和七言诗的确比较多,相对来看四言诗少一些,六言就更少。从诗体的发展来说,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的句子在《诗经》中都已经存在,但《诗经》的时代还是以四言为主。

到了汉朝,苏李诗、古诗十九首、乐府诗都以五言为主。一直到魏晋南北朝,诗人们大多还不重视七言诗。在南朝刘宋时期,鲍照开始大力推广七言诗。到了唐朝, 王昌龄、李白、杜甫等人的七绝和七律都有大量传世佳作,七言诗才渐渐和五言诗分庭抗礼。音节上更富于音乐美而逐步取代四言诗,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云对雨,,晚照对晴。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
      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去仄去,仄仄平

      三剑,,岭对江。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
      平去,,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

      两岸晓烟杨柳绿园春雨杏花。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
      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蓑烟雨,溪边晚钓之
      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喜欢的句子: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沿对,异对叟对黄。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
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入仄仄平

颜巷陋,阮途,冀对辽。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
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入入仄,平仄仄平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尘虑萦心,懒抚弦绿绮;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入仄;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
平平仄仄,平平入仄平

【喜欢的句子: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

贫对富,,野叟对溪。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
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

天浩浩,,佩剑对弯。半溪流水绿,千树
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平仄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女子眉纤,下现弯新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喜欢的句子: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点评

谢谢老师,辛苦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8-16 12:26
入声字,韵字,在下面单独写出来比较好。  发表于 2020-8-12 18:46
一二三题回答不错  发表于 2020-8-12 18: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15

帖子

1495

积分

版主

烟雨楼诗词学院律绝二十期老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70
贡献
385
金钱
555
发表于 2020-8-9 13: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D-4棵橡树作业  

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答
一)、古体诗的概念及特点
古体诗,或“古风”,这个名称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楚辞、乐府民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诗而言,它是一种不讲究格律的诗体,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不论平仄、不求粘对、不讲对仗、用韵自由灵活、句数可单可双 ,一切以表情达意需要为主旨的传统诗体,总的艺术要求以“吐言天拔,出于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无拘无束,直抒胸臆见长”。可任人自由发挥是其最大优点。按体名分类,包括先秦的《诗经》、《楚辞》,两汉的《乐府》,以及后来的“古绝”、“古风”等;按每句字数分类,一般为五言、七言、杂言,亦包括三言、四言、六言。
因其没有固定的格律限制,创作的空间与自由度较大。

四言诗。《诗经》中的《国风》、《小雅》、《大雅》等都是以四言诗为基本体裁。
2、五言古诗
古代诗歌体裁。它是指每句五个字的诗体,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汉乐府中有一首清丽可喜的情歌《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3六言诗
如王维的《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线更带朝烟。花落家僮未归,鸟啼山客犹眠。'
'4、七言古诗
指通篇皆七字为一句的诗。七言诗包括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和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代表作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高适的《燕歌行并序》。
5、杂言诗。
如李白的《蜀道难》。
6、骚体诗。
又称《楚辞》、“南风”、“楚歌”。系战国时期出现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
7、古绝
静夜思(二首) [唐]李白  平韵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悯农(其一) [唐]李绅   仄韵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其二) [唐]李绅   仄韵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答:定义
律诗,顾名思义就是符合格律的诗。律诗因格律严谨而得名。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偶)。律诗起源于先秦、成熟于唐末,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偶,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这
起、承、转、合是律诗中最基本的骨架,存在于律诗的四联中。

字数,就是一首律诗(排律例外)总的字数是有规定的,七律56个字,五律40个字;七言绝句28个字,五言绝句20个字,五绝是140个字。

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答:答:古诗主要有四言、五言、六言 七言几类句式,先秦时期诗歌各类句式基本都出现了,但主要是四言诗,西汉时期民间歌谣也有五言诗,东汉末年,五言诗趋于成熟。七言诗起源于楚辞和汉代的民间歌谣,但在南北朝以前发展滞后,直到盛唐,才开始盛行起来。因为,古代的诗歌句式发展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秦汉以前四言,魏晋南北朝隋唐五言,唐宋以后七言,七言诗有很多优点
1、形式更加灵动。2、便于叙事抒情。
3、音节变化丰富,也更能体现韵律美。
所以七言诗便更加盛行了。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平仄仄,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 绿绮;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
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押韵的字:风 空 虫 弓 东宫红翁同 穷铜通 融虹

入声字: 雪​宿北绿途客革白 牧足六七 百 塞日落额 一 月 尺 濯

喜欢的句子​: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一蓑烟雨,​溪边睌钓之翁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野渡燕穿杨柳绿,芳池鱼戏芰荷风

点评

韵字没有问题  发表于 2020-8-12 18:50
途,不是入声字  发表于 2020-8-12 18:49
途,平。置,仄。  发表于 2020-8-12 18:49
一二三题回答不错  发表于 2020-8-12 18: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15

帖子

1495

积分

版主

烟雨楼诗词学院律绝二十期老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70
贡献
385
金钱
555
发表于 2020-8-9 17:53:22 | 显示全部楼层
D25~微雨的律诗第一讲作业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答:
古体诗是一种不讲究格律的诗体,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不论平仄、不求粘对、不讲对仗、用韵自由灵活、句数可单可双 ,一切以表情达意需要为主旨的传统诗体,总的艺术要求以“吐言天拔,出于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无拘无束,直抒胸臆见长”。
近体诗的基本特点就是格律性,律诗以格律严谨著称。
例如: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古体诗
杜甫【蜀相】是近体诗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答:
格律诗的特点:
1、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
2、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韵,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3、律诗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
4、律诗颔联,颈联必须有对仗,首尾两联对偶与否可以随意
5、八句完篇的律诗四联,每二句成一联

格律诗的形成过程:
南齐永明年间,“声律说”盛行,诗歌创作都注意音调和谐。这样,“永明体”的新诗体逐渐形成。这种新诗体是格律诗产生的开端。
这时期比较著名的诗人是谢朓。
初唐时代的沈佺期、宋之问正确地总结前人创作格律诗的经验,“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扬弃了齐梁体的对式和粘对无序的形式,有规则地使粘和对相交,避免诗句平仄配合上的雷同,不仅提倡诗歌应讲究声律和对偶,而且提出平仄相粘的规律,即一联的对句要与出句相对,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要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
后来经沈全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把这种规律运用于七言诗体中,才产生了合格的七言诗。
这时候格律诗就形成了。
唐人以后,诗歌创作以格律诗为主,古体诗创作虽然也有,但已经不是主流。

三、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答:
1、四言诗:四言诗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初期表达方式简单
2、五言古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加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唐代以前的五言诗,就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3、六言诗:在《诗经》中已有萌芽。其后诗人也偶尔写过六言四句的短诗;完整而规范的六言诗是在建安时期才出现的。
4、七言古诗:起源于先秦和汉代的民间歌谣。汉武帝在柏梁殿与群臣联句,则通篇皆为七言,句句都押平声韵,后人称为“柏梁体”,是七言诗的特殊一类。
最先正式写七言诗的是曹丕,他的《燕歌行》是现有的第一首文人创作的完整七言诗。代表作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从梁至隋七言体诗歌逐渐增多,至唐代七言诗才真正发达起来。七言诗的出现,为诗歌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更大容量的形式,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一东(一)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入声字:雪宿六北绿一客

韵字:风空虫弓东宫红翁

最喜欢的句子: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一东(二)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入声字:白北濯足七绿百

韵字:同童翁穷东风宫铜

喜欢的句子: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一东(三)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
仄平对平仄,仄仄对平平。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入声字:塞绿日落额一月

韵字:通童红融弓风虹

喜欢的句子: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点评

入声字,韵字,写一次就好。  发表于 2020-8-12 18:51
标注平仄,有抄袭嫌疑,怎么会有对。  发表于 2020-8-12 18:50
一二三题回答不错  发表于 2020-8-12 18: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3

帖子

129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03
贡献
296
金钱
503
发表于 2020-8-10 06: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律绝第一讲作业
心清
一,举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而言,它是一种不讲格律的诗体。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不论平仄,不求粘对,不讲对仗,用韵自由灵活,句数可双可单,一切以表情达意需要为主旨的传统诗体。总的艺术要求以吐言天拨,出于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无拘无束,直抒胸意见长。
    按书名分类,包括先前的诗经,楚辞,两汉乐府,以及后来的古绝,古风等。按句数分类,一般为五言,七言,杂言,亦包括三言,四言,六言。
    因其没有固定的格律限制,创作空间与自由度较大。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格律诗的特点
1,句子必须是双数,如四句,八句,十二句,十六句等。
2,讲究平仄,用韵和对仗三个方面。而平仄又包括粘对,避孤平,避三平调等。
   格律诗是在南朝永明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四声八病和永明声律论的传播,人们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弊端,将其整理修改,出现了更为简便“粘对律”,并由此演画出平仄律。五言律诗的定形是由宋之问,沈全期于唐高宗及武后时期完成的。他们不仅提倡诗歌应讲究声律和对偶,而且提出平仄相粘的规律,即一联的对句要与出句相对,下一联的初句与上一联的对句要求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后来经沈全期,宋之问,杜沈言,李峤把这种规律运用于七言歌体中,最终在唐中宗景龙年间形成了七言律诗的定型。

三, 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四言诗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诗经中的国风,小雅,大雅,等都是以四言诗为基本题材。四言体盛行于西汉到春秋中叶。作品以诗经为代表。
    五言古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初唐产生了延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以前的五言诗,通称为五古。
    五言诗的出现最早源于民间歌谣,东汉末年曹植七步诗是第一首暑名的文人五言诗。汉乐府长歌行,陶渊明饮酒歌,五言诗的代表作品还有古诗十九首。
    六言诗属古风类诗文,已不多见到了。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六言诗,是孔融的三首六言诗。
    七言体是古代诗歌体裁,全篇每句七字或七句为主的诗体,起源于先秦和汉代的民间歌谣。
     柏梁体是七言诗的特殊一类,南北朝以前的七言诗大都是句句用韵。最先正是写七言诗的是魏国的曹丕,他的燕歌行是第一首文人文人创作的完整七言诗。从梁至隋,七言诗歌逐渐增多,至唐代七言诗才真正发展起来。七言诗的出现,为诗歌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更大容量的形式,丰富了中国古诗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没个字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一东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
空。
平。
来鸿对去雁,宿鸟对鸣虫。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辽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两岸晓烟杨栁绿,一园春雨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杏花红
仄平平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
童。

江风对海树,牧子对渔翁。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颜陋巷,阮图穷,冀北对辽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东。

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
未央宫。
仄平平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
霜花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童

鬓皤对眉绿 ,齿皓对唇红
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弓。

半溪池水绿,千树落花红。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野渡燕穿杨栁雨,芳池鱼戏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芰荷风。
仄平平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
仄仄平平,仄仄仄一平平
月。

男儿气壮,胸中吐万长虹。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入声字,雪,宿,尺,北,
绿,一,客
革,白,牧,北,濯,足,七,绿,百
塞,绿,日,绿,落,额,一,月。
韵字,风,空,虫,弓,东宫,红,翁,同,穷,铜,通,红,融,虹。
最喜欢的句子
两岸晓烟杨栁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点评

入声字,韵字,不用重复写  发表于 2020-8-12 18:54
铜,平。野渡的野,仄。一弯的一,仄。万丈的丈,哪里去了。  发表于 2020-8-12 18:53
一二三题回答不错  发表于 2020-8-12 18: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15

帖子

1495

积分

版主

烟雨楼诗词学院律绝二十期老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70
贡献
385
金钱
555
发表于 2020-8-10 11:40:20 | 显示全部楼层
   D15风飘一讲作业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答,一,古体诗,句法,句数,字数不定有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古体诗的句数一般较多,基本上都在一百句到两百句,近体诗字数较少。二用韵,可以换韵,奇偶数句可押韵,平仄声都可以用,古体诗全首诗可以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有可随意转为其他的,,平仄不讲竟。近体诗,句法,五言,七言,七言中绝四句,七律,八句,二用韵上只能同一韵到底。三押韵上讲平仄。形式,对仗工整,。3. 格律不同。
例如,古体诗除需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而近体诗除需用韵之外,受到格律限制。古体诗:也叫古风,古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不限,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体。即:不符合格律的诗称为古体诗。如:楚辞、乐府民歌、歌行、引、曲、吟、先秦的《诗经》、《楚辞》,两汉的《乐府》,以及后来的“古绝”、“古风”等统称为“古体诗”。

近体诗:称格律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即:符合格律的诗称为近体诗。如:例如毛主席的《长征》、杜甫的《蜀相》和《春夜喜雨》 等为近体诗。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答:格律诗的五个特点:诗有定句,定字,字句讲平仄,严格押韵。
诗句字数整齐,五律、七律。六句,短律,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排律,也称长律,。长律除了尾联或首尾两联不对偶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

.全诗通押一韵,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二、四、六、八句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要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律诗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的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就是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

律诗颔联,颈联必须有对仗,首尾两联对偶与否可以随意。

八句完篇的律诗四联,每二句成一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亦称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

一、分析古典诗词为什么会有从早期诗经的四言句到五言、六言、七言的发展规律?

古诗主要有四言、五言、六言 七言几类句式,先秦时期诗歌各类句式基本都出现了,但主要是四言诗,西汉时期民间歌谣也有五言诗,东汉末年,五言诗趋于成熟。七言诗起源于楚辞和汉代的民间歌谣,但在南北朝以前发展滞后,直到盛唐,才开始盛行起来。因为,古代的诗歌句式发展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秦汉以前四言,魏晋南北朝隋唐五言,唐宋以后七言,七言诗有很多优点:

1、形式更加灵动。四言诗后来几乎不见,是因为形式过于单调板滞,五言诗的组合方式更多,但还是不如七言诗灵动有致。

2、便于叙事抒情。字数增加,内容含量也随之扩大,从而也能更好地叙事抒情。

3、音节变化丰富。四言诗是“22”两个节拍,五言诗是“221”三个节拍,七言诗则是“2221”四个节拍,音节变化更加丰富,也更能体现韵律美。

四、标出《声律启蒙》一东三段中每一个字的的平仄、找出入声字和一东韵部的字,并选出每一段里你最喜欢的句子。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平
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
仄仄仄,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
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
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仄
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江风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
对海雾,牧子对渔翁。颜巷陋,阮途
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
穷,冀北对辽东。池中濯足水,门外
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
打头风。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
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
未央宫。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
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鬓皤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对眉绿,齿皓对唇红。天浩浩,日融
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
融,佩剑对弯弓。半溪流水绿,千树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
落花红。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
芰荷风。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段中的入声字:
雪 宿 尺 六 绿 落 一 客 革 白 牧 濯足 虑 七 百 塞 日 额 月

韵字:风 空 虫 弓 东 宫 红 翁 同 穷 铜 通 融 虹
三段中喜欢的句子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点评

入声字,虑,不是入声字。北,是入声字。 韵字,没有问题。  发表于 2020-8-12 18:58
晴空的空,平。虫,平。水,仄。门,平。七,仄。皤,平。  发表于 2020-8-12 18:57
一二三题回答不错  发表于 2020-8-12 18: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3

帖子

18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23
贡献
44
金钱
73
发表于 2020-8-16 12:26:48 | 显示全部楼层
素衣清颜 发表于 2020-8-8 22:34
D23-素衣作业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谢谢老师,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2

帖子

147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12
贡献
344
金钱
573
发表于 2020-8-18 09: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竹之音 发表于 2020-8-5 16:04
D18  竹之音
一,举例说明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一、 以格律分类:

谢谢老师,老师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31 17:1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