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98|回复: 1

王力【诗词格律十讲】摘录

[复制链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1
发表于 2020-10-4 06:3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潭州雨梦 于 2020-10-4 06:40 编辑

雨梦按:六四年花八分钱购得王力先生【诗词格律十讲】一书,从此进入近体之门。六五年该书被友人借去又借他人,未能归赵,数十年未重读。早几年从网上看了电子版,觉修改了不少:
1.无大拗,小拗,特拗之称
2.原小拗句(十讲摘录
雨梦按:六四年花八分钱购得王力先生【诗词格律十讲】一书,从此进入近体之门。六五年该书被友人借去又借他人,未能归赵,数十年未重读。早几年从网上看了电子版,觉修改了不少:
1.无大拗,小拗,特拗之称
2.原小拗句(仄仄仄平仄),此版称之半拗。定为c型句。
3.原特拗或特定拗句(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被描述为“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未专门命名。
4.原大拗句(仄仄平仄仄,仄仄仄仄仄)此版定为b型句。
5.原孤平拗救(仄平平仄平)此版定为a型句。
古人论诗只言拗,王力改动可能依此.
......
(三)粘对[18]
  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
  
  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五律的“对”,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1)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对”,也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1)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用韵,则首联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对立的。由於韵脚的限制,也只能这样办。这样,五律的首联成为:
  
  (1)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2)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四)孤平的避忌

  孤平是律诗(包括长律、律绝)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注意避免孤平。在词曲中用到同类句子的时候,也注意避免孤平。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21]。在唐人的律诗中,绝对没有孤平的句子[22]。毛 的诗词也从来没有孤平的句子。试看《长征》第二句的“千”字,第六句的“桥”字都是平声字,可为例证。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另有一种补救办法,详见下文。
  
  七律的首联成为:        
  (1)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2)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後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试看毛 的《长征》,第二句“水”字仄声,第三句“岭”字跟著也是仄声;第四句“蒙”字平声,第五句“沙”字跟著也是平声;第六句“渡”字仄声,第七句“喜”字跟著也是仄声。可见粘的规则是很严格的。
  
  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後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
  
  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歌诀(即格式)。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诵出来了。
  
  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
  
  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19];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在王维等人的律诗中,由於律诗尚未定型化,还有一些不粘的律诗。例如: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20]。   
  
  这裏第三句和第二句不粘。到了後代,失粘的情形非常罕见。至於失对,就更是诗人们所留心避免的了。
  




  (五)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它和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23]。例如[24]: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25]。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一首诗只有两个句子是应该用“平平平仄仄”的,这裏都换上了“平平仄平仄”了。
  
  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句。例如[26]: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山中寡妇[27]   
  [唐]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斵生柴带叶烧[28]。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29]!
  
  现在两举毛 的诗来证明:
    
  送瘟神(其二)   
  毛泽东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答友人   
  毛泽东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去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裏尽朝晖。
  


  (六)拗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见下文)。上文所叙述的那种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拗句之一种,但是,它被常用到那样的程度,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现在再谈几种拗句: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後面还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後面必须(成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下面的三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     
  
  (a)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本句自救。
       
  (b)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了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这是对句相救。     
  
  (c)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和(a)(b)的严格性稍有不同。     
  
  诗人们在运用(a)的同时,常常在出句用(b)或(c)。这样既构成本句自救,又构成对句相救。现在试举出几个例子。并加以说明:
       
  宿五松山下荀媢家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30]。
    
  第一句“五”字第二句“寂”字都是该平而用仄,“无”字平声,既救第二句的第一字,也救第一句的第三字。第六句是孤平拗救,和第二句同一类型,但它只是本句自救,跟第五句无拗救关系。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31]。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第一句是特定的平仄格式,用“平平仄平仄”代替“平平平仄仄”(参看上文)。第三句“几”字仄声拗,第四句“秋”字平声救。这是(c)类。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第三句“不”字仄声拗,第四句“吹”字平声救。这是(b)类。
  
  咸阳城东楼   
  [唐]许浑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第三句“日”字拗,第四句“欲”字拗,“风”字既救本句“欲”字,又救出句“日”字。这是(a)(c)两类相结合。
  
  新城道中(第一首)   
  [宋]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第五句“竹”字拗,每六句“自”字拗,“沙”字既救本句的“自”字,又救出句的“竹”字。这是(a)(c)两类的结合。
  
  夜泊水村   
  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第五句“有万”二字都拗,第六句“向”字拗,“无”字既是本句自救,又是对句相救。这是(a)(b)两类的结合。
  
  由此看来,律诗一般总是合律的。有些律诗看来好像不合律,其实是用了拗救,仍旧合律。这种拗救的作法,以唐诗为较常见。宋代以後,讲究音律的诗人如苏轼、陆游等仍旧精於此道。我们今天当然不必模仿。但是,知道了拗救的道理,对於唐宋律诗的了解,是有帮助的。


  (七)所谓“一三五不论”
  关於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於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个口诀对於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是,它分析问题是页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这个影响很大。既然它是不全面的,就不能不予以适当的批评。
  
  先说“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在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论;同理,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论。以上讲的是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在一定情况下不能不论。至於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
  
  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论”的话是不对的。
  
  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於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六字并不一定“分明”。又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仄仄仄平仄),此版称之半拗。定为c型句。
3.原特拗或特定拗句(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被描述为“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未专门命名。
4.原大拗句(仄仄平仄仄,仄仄仄仄仄)此版定为b型句。
5.原孤平拗救(仄平平仄平)此版定为a型句。
古人论诗只言拗,王力改动可[size=21.3333px][size=21.3333px][size=21.3333px]此.
[size=21.3333px]......
(三)粘对[18][size=21.3333px]  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
  
  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五律的“对”,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1)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对”,也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1)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用韵,则首联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对立的。由於韵脚的限制,也只能这样办。这样,五律的首联成为:
  
  (1)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2)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四)孤平的避忌

  孤平是律诗(包括长律、律绝)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注意避免孤平。在词曲中用到同类句子的时候,也注意避免孤平。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21]。在唐人的律诗中,绝对没有孤平的句子[22]。毛 的诗词也从来没有孤平的句子。试看《长征》第二句的“千”字,第六句的“桥”字都是平声字,可为例证。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另有一种补救办法,详见下文。
  
  七律的首联成为:        
  (1)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2)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後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试看毛 的《长征》,第二句“水”字仄声,第三句“岭”字跟著也是仄声;第四句“蒙”字平声,第五句“沙”字跟著也是平声;第六句“渡”字仄声,第七句“喜”字跟著也是仄声。可见粘的规则是很严格的。
  
  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後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
  
  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歌诀(即格式)。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诵出来了。
  
  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
  
  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19];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在王维等人的律诗中,由於律诗尚未定型化,还有一些不粘的律诗。例如: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20]。   
  
  这裏第三句和第二句不粘。到了後代,失粘的情形非常罕见。至於失对,就更是诗人们所留心避免的了。
  




  (五)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它和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23]。例如[24]: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25]。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一首诗只有两个句子是应该用“平平平仄仄”的,这裏都换上了“平平仄平仄”了。
  
  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句。例如[26]: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山中寡妇[27]   
  [唐]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斵生柴带叶烧[28]。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29]!
  
  现在两举毛 的诗来证明:
    
  送瘟神(其二)   
  毛泽东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答友人   
  毛泽东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去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裏尽朝晖。
  


  (六)拗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见下文)。上文所叙述的那种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拗句之一种,但是,它被常用到那样的程度,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现在再谈几种拗句: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後面还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後面必须(成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下面的三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     
  
  (a)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本句自救。
       
  (b)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了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这是对句相救。     
  
  (c)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和(a)(b)的严格性稍有不同。     
  
  诗人们在运用(a)的同时,常常在出句用(b)或(c)。这样既构成本句自救,又构成对句相救。现在试举出几个例子。并加以说明:
       
  宿五松山下荀媢家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30]。
    
  第一句“五”字第二句“寂”字都是该平而用仄,“无”字平声,既救第二句的第一字,也救第一句的第三字。第六句是孤平拗救,和第二句同一类型,但它只是本句自救,跟第五句无拗救关系。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31]。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第一句是特定的平仄格式,用“平平仄平仄”代替“平平平仄仄”(参看上文)。第三句“几”字仄声拗,第四句“秋”字平声救。这是(c)类。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第三句“不”字仄声拗,第四句“吹”字平声救。这是(b)类。
  
  咸阳城东楼   
  [唐]许浑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第三句“日”字拗,第四句“欲”字拗,“风”字既救本句“欲”字,又救出句“日”字。这是(a)(c)两类相结合。
  
  新城道中(第一首)   
  [宋]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第五句“竹”字拗,每六句“自”字拗,“沙”字既救本句的“自”字,又救出句的“竹”字。这是(a)(c)两类的结合。
  
  夜泊水村   
  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第五句“有万”二字都拗,第六句“向”字拗,“无”字既是本句自救,又是对句相救。这是(a)(b)两类的结合。
  
  由此看来,律诗一般总是合律的。有些律诗看来好像不合律,其实是用了拗救,仍旧合律。这种拗救的作法,以唐诗为较常见。宋代以後,讲究音律的诗人如苏轼、陆游等仍旧精於此道。我们今天当然不必模仿。但是,知道了拗救的道理,对於唐宋律诗的了解,是有帮助的。


  (七)所谓“一三五不论”
  关於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於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个口诀对於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是,它分析问题是页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这个影响很大。既然它是不全面的,就不能不予以适当的批评。
  
  先说“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在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论;同理,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论。以上讲的是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在一定情况下不能不论。至於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
  
  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论”的话是不对的。
  
  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於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六字并不一定“分明”。又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20-10-4 08:15: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四年花八分钱购得王力先生【诗词格律十讲】一书

……
现在孔夫子旧书网仍能买到62年版(0.21元)和64年版(0.14元)的《诗词格律十讲》,价格也不贵,连运费10元以内可以买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4 03: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