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63|回复: 20

格诗与半格诗

[复制链接]
头像被屏蔽

31

主题

493

帖子

200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0
贡献
555
金钱
706
发表于 2020-10-10 19:5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头像被屏蔽

31

主题

493

帖子

200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0
贡献
555
金钱
706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0 20:0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10-11 01:43: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亢龙有悔 发表于 2020-10-10 20:03
排版有点乱,抱歉。
只能对付着看了。

重新排了一下版~

点评

多谢针叶林副首版代为重新排版,看起来就好多了。辛苦了。 问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0-11 08: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31

主题

493

帖子

200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0
贡献
555
金钱
706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1 08:3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20-10-11 09:48: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论述的很清楚了。

点评

古人的论述是很清楚了的,但今之所谓网人者云‘格诗与律诗合称为格律诗’云云则实在是不知所出,反而这倒正中了赵执信《谈龙录》所说的“又见齐梁体与古今体相乱,而不知其为一格也。”,如此之‘理论’若不加辨析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0-11 20:06
格诗,问题不大,容易形成共识。 半格诗,争议较大,我所了解的就这么多了,发这个贴就是 看看其他诗友有没有更能说明问题的资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0-11 09: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31

主题

493

帖子

200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0
贡献
555
金钱
706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1 09:5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647

帖子

240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5
贡献
708
金钱
837
发表于 2020-10-11 16:5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叙述清析,点赞
《白氏文集》是标有半格诗的,见截图
2345截图20201011170645.png

点评

半格诗的形成,我列举了前人的三种说法,我个人同意 赵执信的说法。而汪立名的说法有些超出了业务范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0-11 20: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647

帖子

240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5
贡献
708
金钱
837
发表于 2020-10-11 20: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20-10-11 09:48
古人论述的很清楚了。

古人的论述是很清楚了的,但今之所谓网人者云‘格诗与律诗合称为格律诗’云云则实在是不知所出,反而这倒正中了赵执信《谈龙录》所说的“又见齐梁体与古今体相乱,而不知其为一格也。”,如此之‘理论’若不加辨析的话很容易对后学造成误导,不可不慎,个见

点评

现在我们习惯称有严格的平仄约束、讲究对仗和粘连等诗歌为格律体诗歌。 至于格诗、半格诗等概念还是比较生疏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0-11 21: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31

主题

493

帖子

200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0
贡献
555
金钱
706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1 20: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31

主题

493

帖子

200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0
贡献
555
金钱
706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1 21:0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10-11 22: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20-10-11 22:32 编辑

现在的格律诗非格诗和律诗之和是肯定的。因为“格律”一词的定义并非格+律,而是一个整体“格式和律法”(简称律法也是可以的)。其实任何诗体包括古风诗皆有自己的“格式和律法”,但习惯上只将讲究严格的声律的唐代近体诗才叫格律诗。

点评

还是应该遵从这种习惯的称呼,省去许多争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0-12 09:43
对头 有些东西或许望文生意就可很容易理解,但有些术语却会是有严格意义的,格律便是如此,“建安无偶句,西晋颇有之。日盛月加,至梁陈谓之格诗,有排偶而无粘。沈宋又加剪裁,成五言唐律。”,其实仅从纳兰性德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0-12 07: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647

帖子

240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5
贡献
708
金钱
837
发表于 2020-10-12 07:0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10-11 22:20
现在的格律诗非格诗和律诗之和是肯定的。因为“格律”一词的定义并非格+律,而是一个整体“格式和律法”( ...

对头
有些东西或许望文生意就可很容易理解,但有些术语却会是有严格意义的,格律便是如此,“建安无偶句,西晋颇有之。日盛月加,至梁陈谓之格诗,有排偶而无粘。沈宋又加剪裁,成五言唐律。”,其实仅从纳兰性德的话中都可知今之所谓格律诗者应是沈宋又加剪裁之后所形成的近体。
王力在《诗律余论》指出:
    我在《诗词格律十讲》中说:“至于失对,则是更大的毛病,从唐宋直到近代人的诗集中,是找不到失对的例子的。”(在《汉语诗律学》和《诗词格律》里也有类似的话。)这话未免说得太绝对了。最近读了温庭筠的《春日》:柳岸杏花稀,梅梁乳燕飞。美人鸾镜笑,嘶马雁门归。楚宫云影薄,台城心尝违。从来千里恨,边色满戎衣。不但“楚宫”句失黏,而且“台城”句也失对,在这种地方,可能是诗人一时失检,也可能是有意突破形式。如果我们说“失对”的情况非常罕见,也还是可以说的,但不能说绝对没有。有些诗人有意模仿齐梁体,如李商隐《齐梁晴云》不但失黏,而且失对。失对的两联是“缓逐烟波起,如妒柳绵飘”,“更奈天南位,牛渚宿残宵”。按,拗黏、拗对正是齐梁体的特点,是又当别论的。

所谓拗黏、拗对正是齐梁体的特点,所以不能把某些失粘、失对、三平尾这些具有齐梁体的特点之诗也乱归入近体而“又见齐梁体与古今体相乱,而不知其为一格也。”,考察格诗,不仅拗黏、拗对,用邻韵也是格诗的一个特征,故,也不能不加审析而把那些诸如辘辘韵、进退韵等格诗也随意相混近体,这些诗体于前贤论述来说也是跟近体分离的杂韵体。

于理论来说,能提出格诗这个诗体概念来研讨是值得肯定的,起码能让人们更清晰地认识到在诗体的分类上不能古风、近体这么简单地两分法思维,但以格诗而乱律诗甚至以此指责王力等方家却是应加检点的,理论需要充足的证据和严密的论证,因为这是最基本的理论态度问题

点评

赞同观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0-12 09: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31

主题

493

帖子

200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0
贡献
555
金钱
706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2 09:3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31

主题

493

帖子

200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0
贡献
555
金钱
706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2 09:4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4 02: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