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7-12-5
威望105
金钱837
贡献708
高级会员

威望- 105 点
贡献- 708 次
金钱- 837 枚
|
发表于 2020-10-12 07:0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头
有些东西或许望文生意就可很容易理解,但有些术语却会是有严格意义的,格律便是如此,“建安无偶句,西晋颇有之。日盛月加,至梁陈谓之格诗,有排偶而无粘。沈宋又加剪裁,成五言唐律。”,其实仅从纳兰性德的话中都可知今之所谓格律诗者应是沈宋又加剪裁之后所形成的近体。
王力在《诗律余论》指出:
我在《诗词格律十讲》中说:“至于失对,则是更大的毛病,从唐宋直到近代人的诗集中,是找不到失对的例子的。”(在《汉语诗律学》和《诗词格律》里也有类似的话。)这话未免说得太绝对了。最近读了温庭筠的《春日》:柳岸杏花稀,梅梁乳燕飞。美人鸾镜笑,嘶马雁门归。楚宫云影薄,台城心尝违。从来千里恨,边色满戎衣。不但“楚宫”句失黏,而且“台城”句也失对,在这种地方,可能是诗人一时失检,也可能是有意突破形式。如果我们说“失对”的情况非常罕见,也还是可以说的,但不能说绝对没有。有些诗人有意模仿齐梁体,如李商隐《齐梁晴云》不但失黏,而且失对。失对的两联是“缓逐烟波起,如妒柳绵飘”,“更奈天南位,牛渚宿残宵”。按,拗黏、拗对正是齐梁体的特点,是又当别论的。
所谓拗黏、拗对正是齐梁体的特点,所以不能把某些失粘、失对、三平尾这些具有齐梁体的特点之诗也乱归入近体而“又见齐梁体与古今体相乱,而不知其为一格也。”,考察格诗,不仅拗黏、拗对,用邻韵也是格诗的一个特征,故,也不能不加审析而把那些诸如辘辘韵、进退韵等格诗也随意相混近体,这些诗体于前贤论述来说也是跟近体分离的杂韵体。
于理论来说,能提出格诗这个诗体概念来研讨是值得肯定的,起码能让人们更清晰地认识到在诗体的分类上不能古风、近体这么简单地两分法思维,但以格诗而乱律诗甚至以此指责王力等方家却是应加检点的,理论需要充足的证据和严密的论证,因为这是最基本的理论态度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