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20-10-13 08:35 编辑
四论关于历史上的字典和韵书
汉字的字音,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从简单趋于复杂,又从复杂趋于简单的。诗经时代的汉字及其读音,就比《集韵》时代的汉字和读音少得多。而到了《洪武正韵》时代,汉字和读音又比《集韵》时代简单得多了。这其中有自然的原因和人为的原因。自然的原因是因为群居部落从地域的集中因而语言的相对统一,到后来的地域分散而语言发生相对变异;人为的原因是族群的统治是因“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相适应的字典和韵书亦从相对简单到相对复杂,又从相对复杂到相对简单。“六朝”时代的韵书各自为阵,到了隋朝则把这各自为阵纳入统一的一本韵书《切韵》。这“切韵”因字的反切音不同而韵部不同,多达193韵。这193韵是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的结果,据章太炎研究,任何一时一地之音是多不到193韵的。后来再通过唐宋两代对历史读音的不断发现,使韵部增补到206韵。但这并非是唐宋的时音变得复杂了,而是人为的历史统计学把读音变得更加繁复了。到了明朝的朱元璋皇帝,他是大老粗出身,他不管唐宋的统计学韵部,而是下令按照他的故乡“中原”语音重编韵书,结果只有76韵(后来增补到80韵)。《正韵》是明代时音的实际,合并了不少《广韵》的韵部,就以“平水韵”对比,最明显的是合并了“东冬(钟)”,真文元;还交叉归并了一些其他字音。《康熙字典》证明:《正韵》东冬皆为“德红切”,这德红两字的读音既已不是《广韵》的德红读音,也不是《集韵》的“都笼”读音。《广韵》的德红,《集韵》的都笼,都只能切出“东”的读音。而《正韵》的德红却能切出东冬的读音,因此说反切上下字的读音也是跟随时音变化的。结论:任何时代的韵书,其更重要的,是它的功用——主要是一本字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