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76|回复: 12

什么是粘和拈二?

[复制链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3-2 18:0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1-9-16 20:25 编辑

@#$^&%!$# ……*&%¥&@34%#!

206

主题

1918

帖子

7815

积分

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14
贡献
2025
金钱
2819
发表于 2021-3-3 21: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黏、失黏。黏对律。是这个【黏】字。与【拈】字无关。

李珍华、傅璇琮二位先生在《〈河岳英灵集〉音律说探索》中的研究,古体诗的格律是以“拈二”为原则的。

所谓“拈二”,是指每句的第二字要尽量依照粘对规则。

但其粘对,不仅仅包括平仄,也包括声音的轻重清浊,而声音的轻重清浊,主要是与声母相关。

惟自近体平仄律确立以后,五音之说,渐坠微茫,后世作者即故意用不入律的句子或失粘对等方式来营织古体诗,已非古体诗本来面目了。

【黏对律】不单包括【135不论,246分明】这样法则;也包括了【拈二】这样的法则。

点评

粘通黏,这是说的过去的,强要说成粘也通拈可就有点太哪个什么了 把拈二强说成粘二,一是偷换了基本字义,二是偷换了基本概念,如此偷换加上粘的广义性就硬生生地近体的形成推到了元兢的换头术,可谓手段了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3-3 21: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楼主| 发表于 2021-3-3 21: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1-3-3 21:26 编辑
古典诗词 发表于 2021-3-3 21:00
黏、失黏。黏对律。是这个【黏】字。与【拈】字无关。

李珍华、傅璇琮二位先生在《〈河岳英灵集〉音律说探 ...

粘通黏,这是说的过去的,强要说成粘也通拈可就有点太哪个什么了

把拈二强说成粘二,一是偷换了基本字义,二是偷换了基本概念,如此偷换加上粘的广义性粘二就变成了平仄两两相替,如此就硬生生地把近体声律的形成推到了元兢的换头术,可谓手段了得。

事实上是拈二的换头术仅仅论及的是五言的前两字而对后三字并无一字论及

点评

【米】、【黍】、【扌】这三字,部首都不一样。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3-3 21: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主题

1918

帖子

7815

积分

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14
贡献
2025
金钱
2819
发表于 2021-3-3 21:3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有乔松 发表于 2021-3-3 21:12
粘通黏,这是说的过去的,强要说成粘也通拈可就有点太哪个什么了

把拈二强说成粘二,一是偷换了基本字 ...

【米】、【黍】、【扌】这三字,部首都不一样。

点评

粘和黏是可通的,说文中是同一意思,相著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3-4 01: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楼主| 发表于 2021-3-4 01:5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典诗词 发表于 2021-3-3 21:34
【米】、【黍】、【扌】这三字,部首都不一样。

粘和黏是可通的,说文中是同一意思,相著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楼主| 发表于 2021-3-6 00:5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1-3-7 22:53 编辑

《全唐五代诗格》/调声

此篇第一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又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平。如此轮转,自初以终篇,名为双换头,是最善也。若不可得如此,即如篇首第二字是平,下句第二字是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平。如此轮转终篇,唯换第二字,其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用平不妨,此亦名为换头,然不及双换。又不得句头第一字是去上入,次句头用去上入,则声不调也。可不慎欤!此换头,或名拈二。拈二者,谓平声为一字,上去入为一字。第一句第二字若安上去入声,第二、第三句第二字皆须平声。第四、第五句第二字还须上去入声,第六、第七句第二字安平声,以次避之。如庾信诗云:「今日小园中,桃花数树红。欣君一壶酒,细酌对春风。」「日」与「酌」同入声。只如此体,词合宫商,又复流美,此为佳妙。


《唐朝新定诗格》一卷,唐崔融撰。此书中国历代书目不见著录,惟《日本国见在书目》「小学家」类录有「《唐朝新定诗格》一卷」,不题撰者。《文镜秘府论》东卷《二十九种对》提及「崔氏《唐朝新定诗格》」,又地卷《十体》引作「崔氏《新定诗体》」,可知「《诗格》」、「《诗体》」即为一书。市河宽斋《半江暇笔》云:「我大同中,释空海游学于唐,获崔融《新唐诗格》等书而归,后著作《文镜秘府论》六卷。」可知《文镜秘府论》所引「崔氏」云云即出自崔融《唐朝新定诗格》。

据《文镜秘府论》所引《唐朝新定诗格》,其内容计有「十体」、「九对」、「文病」、「调声」诸节,除「调声」直承沈约之说以外,其馀均唐人议论,与元兢《诗髓脑》颇为接近。所谓《唐朝新定诗格》,或相对于齐、梁时代而言。
诗有齐梁格
  四平头格。《曲江感春》诗:“江头日暖花正开,江东行客心悠哉。高阳酒徒半凋落,终南山色空崔嵬。”
  双侧双平格。《钓翁》诗:“八月九月芦花飞,南溪老翁垂钓归。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依槛云依依。”
  两平头格。《凤凰台》诗:“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时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2345截图20210306005515.png (96.84 KB, 下载次数: 0)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楼主| 发表于 2021-3-7 23: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1-3-8 00:13 编辑

《唐朝新定诗格》或曰:凡四十字诗,十字一管,即生其意。头边二十字,一管亦得。六十、七十、百字诗,二十字一管,即生其意。语不用合帖,须直道天真,宛媚为上。且须识一切题目义最要。立文多用其意,须令左穿右穴,不可拘检。作语不得辛苦,须整理其道,格(格,意也。意高为之格高,意下为之下格。)律调其言,言无相妨,以字轻重清浊间之须稳。至如有轻重者,有轻中重,重中轻,当韵即见。且庄字全轻,霜字轻中重,疮字重中轻,床字全重,如清字全轻,青字全浊。诗上句第二字重中轻,不与下句第二字同声为一管。上去入声一声,上句平声,下句上去入;上句上去入,下句平声。以次平声,以次又上去入;以次上去入,以次又平声。如此轮回用之,直至于尾。两头管上去入相近,是诗律也。
-------------------
校之《文镜秘府论》影印本,【诗上句第二字重中轻,不与下句第二字同声为一管。上去入声一声,上句平声,下句上去入;上句上去入,下句平声。以次平声,以次又上去入;】不知何故漏了一管两字,应是【诗上句第二字重中轻,不与下句第二字同声为一管。上去入声一声一管,上句平声,下句上去入;上句上去入,下句平声。以次平声,以次又上去入;】,别小看漏掉的这两个字,它恰好证明了调声的四声碎用,可证某些人引调声为平仄二元化的近体之理论依据实为大误。

搜韵网可谓错误频频,误人不小。




点评

十字一管,二十字一管,这个一声一管的一管是不是衍生出的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3-8 07: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21-3-8 07:50: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有乔松 发表于 2021-3-7 23:15
《唐朝新定诗格》或曰:凡四十字诗,十字一管,即生其意。头边二十字,一管亦得。六十、七十、百字诗,二十 ...

十字一管,二十字一管,这个一声一管的一管是不是衍生出的字?

点评

这个一管管的是联、节、章之文义,不关声律,但上去入声一声一管管的却是声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3-8 09: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21-3-8 08:21: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去入声一声一管

……
日本《文镜秘府论》原文是:上去入声一管

点评

文鏡秘府論(一) https://c.sou-yun.com/eBooks/%e5%9b%9b%e5%ba%ab%e4%b9%8b%e5%a4%96/%e6%96%87%e9%8f%a1%e7%a7%98%e5%ba%9c%e8%ab%96%20%e5%94%90%20%e6%97%a5%e9%87%8b%e9%81%8d%20%e7%85%a7%e9%87%91%e5%89%9b%e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3-8 09: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21-3-8 08:26:14 | 显示全部楼层
mmexport1615162755590.jpg
mmexport1615162755590.jpg

点评

这个版本却是少了‘一声’二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3-8 10: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楼主| 发表于 2021-3-8 09:3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1-3-8 09:37 编辑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21-3-8 08:21
上去入声一声一管

……

文鏡秘府論(一)
https://c.sou-yun.com/eBooks/%e5 ... 92%b0/%e4%b8%80.pdf

图片太大又不会编辑,上不了图,打开链接参看14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楼主| 发表于 2021-3-8 09:3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1-3-8 10:28 编辑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21-3-8 07:50
十字一管,二十字一管,这个一声一管的一管是不是衍生出的字?

这个一管管的是联、节、章之文义,不关声律,但上去入声一声一管管的却是声律。
到《全唐五代诗格》又有所变化,说的却是‘平声一字,上去入为一字’了,一字的表述才有更明显的二元化,但《全唐五代诗格》辑有宋人诗评,或应是宋人之文了


此篇第一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又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平。如此轮转,自初以终篇,名为双换头,是最善也。若不可得如此,即如篇首第二字是平,下句第二字是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平。如此轮转终篇,唯换第二字,其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用平不妨,此亦名为换头,然不及双换。又不得句头第一字是去上入,次句头用去上入,则声不调也。可不慎欤!此换头,或名拈二。拈二者,谓平声为一字,上去入为一字。第一句第二字若安上去入声,第二、第三句第二字皆须平声。第四、第五句第二字还须上去入声,第六、第七句第二字安平声,以次避之。如庾信诗云:“今日小园中,桃花数树红。欣君一壶酒,细酌对春风。”“日”与“酌”同入声。只如此体,词合宫商,又复流美,此为佳妙。



《唐朝新定诗格》一卷,唐崔融撰。此书中国历代书目不见著录,惟《日本国见在书目》“小学家”类录有“《唐朝新定诗格》一卷”,不题撰者。《文镜秘府论》东卷《二十九种对》提及“崔氏《唐朝新定诗格》”,又地卷《十体》引作“崔氏《新定诗体》”,可知“《诗格》”、“《诗体》”即为一书。市河宽斋《半江暇笔》云:“我大同中,释空海游学于唐,获崔融《新唐诗格》等书而归,后著作《文镜秘府论》六卷。”可知《文镜秘府论》所引“崔氏”云云即出自崔融《唐朝新定诗格》。
  崔融(六五三—七○六年),字安成,齐州全节(今山西省丘西)人。仪凤元年(六七六年)词殚文律科及第;永隆二年累补宫门丞,兼直崇文馆学士。中宗为太子时,融为侍读,兼侍属文。武后时,自魏州司功参军迁著作郎,历右史、著作郎、进凤阁舍人。长安二年(七○二年),再迁凤阁舍人,知制诰,兼修国史。中宗神龙元年,贬袁州刺史。召拜国子司业。神龙二年受敕撰《则天实录》成,封清河县子。又奉敕撰《则天哀册文》,用思精苦,发病而死,年五十四。追赠卫州刺史,谥曰文。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崔融与李峤、苏味道、杜审言为“文章四友”,诗文以“华婉”著称,朝廷大手笔多由其草拟。有文集六十卷。曾编《珠英学士集》,专选初唐朝士之诗,今存唐写本残卷二卷。王梦鸥以为《唐朝新定诗格》之撰与《珠英学士集》之编有关:“一则可为入选之诗张目;一则可以搪塞落选者之口,其有此书,信非徒作。”(《初唐诗学著述考》,页八十七)但据可以查明之诗例来看,《唐朝新定诗格》中为例之诗大多乃六朝作品,唐人仅崔明信、褚亮、上官仪三者而已,皆不及武后之世。据《唐会要》卷六十三云,《三教珠英》乃编成于武后大足元年(七○一年)。《珠英学士集》之编则更在此后。由此可知,《唐朝新定诗格》与《珠英学士集》未必有联系。
  据《文镜秘府论》所引《唐朝新定诗格》,其内容计有“十体”、“九对”、“文病”、“调声”诸节,除“调声”直承沈约之说以外,其余均唐人议论,与元兢《诗髓脑》颇为接近。所谓《唐朝新定诗格》,或相对于齐、梁时代而言。
  《唐朝新定诗格》虽不见中国历代书目著录。但后人伪托李峤之《评诗格》,实即剪取崔氏书而成。又旧题白居易之《文苑诗格》,其“依带境”、“菁华章”、“影带宗旨”、“雕藻文字”、“联环文藻”诸节,亦受崔氏书中“十体”节之影响。 ------这段应是今人对《唐朝新定诗格》的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楼主| 发表于 2021-3-8 10:32: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版本却是少了‘一声’二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0 00: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