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44|回复: 10

古诗词创作颠倒谈(二)

[复制链接]

93

主题

533

帖子

552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59
贡献
1107
金钱
2358
发表于 2021-5-20 09:4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武大 于 2021-5-20 20:05 编辑

二、道取“中庸”,把握有度
  我们知道创作诗词是一件严肃的事,古诗词的创作如此,我觉得现代诗词的创作也应如此。其实,诗词歌赋都是用来“表情达意”的。《文心雕龙》里刘勰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就是说,人天生有七情,当外界物像刺激下,很自然的就会表现出来的。古人所说的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其实这里的七,我们可以理解为“多种”意。舜云∶“诗言志,歌永言。”是以“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应该说,人的喜怒哀乐,红尘的林林总总,都可以“入诗”,但这些并非不加筛选,不加抽象,不加艺术的“进入”,必须有选择性的,有逻辑化的,艺术化了“入诗”,这才称其为诗。那么,“入诗”的题材如何表达,也有一个度的问题,也就说拿捏好分寸。所以,我觉得我国先哲们提倡的“中庸”之道就很适应诗词的创作。什么叫中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就是恰如其分,也可以理解为不偏不倚,中正、平和。如同我们平素所说,什么事都不要钻牛角尖。你怒吼也罢,笑骂也罢,宣泄也罢,缠绵也罢,闲逸也罢,慵懒也罢,散淡也罢···总之,都要拿捏好分寸。
  首先,我们简单讨论一下创作素材的进入。写诗,要有素材,但所有的生活素材都应该也必须经过精心筛选,并非一股隆冬的塞进去,这是因为生活的本身并不是诗词。比如,风花雪月,鸟兽虫鱼,生活的琐事,所见、所闻、所感都可以是素材,但有的诸如人的一些生理现象、一些龌龊污秽等就不可以。为什么,诗词雅事也。如果一并入诗,何雅之有?因此,入诗者必有度。

    另一意思是指艺术加工的度。宋人魏庆之在《诗人玉屑》里说,“雕刻伤气,敷演露骨。若鄙而不精巧,是不雕刻之过;拙而无委曲,是不敷演之过。”这段话什么意思,就是告诉我们,诗词需要雕琢和修饰,但都得有度。因为过分的雕琢,不免绮美俗道,很容易伤了诗歌的“气”节,使得文字没有了精气神;如果过分修饰,难免不虚巧而庸俗,就一定显现出低俗的“骨”痕。那些太过鄙陋无味的文字,是因为完全没有精心垂炼的缘故;而那些直白不含蓄的文字则是没有认真修饰加工的原因。
   艺术加工的度,是指的是我们感悟到的,然后通过各种表现方法来表达,即是要真实再现,不可以粉饰以至跨越真实。有人说,真理再向前迈一步就是谬误。艺术也一样,诗词也一样。所以,所谓度的问题,就是说要拿捏好分寸,防止思维钻牛角尖,情绪的极端化。如果我们把生活中的事务情绪不加选择不加修饰的用文字写出来,这不是诗词,那是你的“说说”。只有选择性的感悟了的诗化了的“情绪”和“事情”,才可能成为诗词。比如山,有人这样写:“远望青山黑乎乎,上头小来下头粗。有朝一日倒过来,下头小来上头粗”,且不说韵律,这样颠来倒去无有一丝美感,给不了人一丝愉悦。你瞧瞧这还叫诗吗?
  度还有另一层意思,指的是诗词表现的情愫张弛的把控。五代的徐衍曾在他的诗话中这样说“美颂不可情奢,情奢则轻浮见矣;讽刺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这里,显然,告诉我们的诗词创作情志表述也应该有“度”。以我的理解,就是要少一些“奢靡”之气,少一些“乖戾”之气。所谓“奢靡”,就是演绎过分夸饰,渲染,连篇累牍,叫人触目反胃;所谓“乖戾”,就是把诗词当成自己的“吐糟”工具,毫无顾忌的吆三喝四,醉酒骂街,乃至骂娘咒爷,杀伐撒泼。让人触目惊心,甚至意乱神迷。我们说,一个在红尘的人,遭遇种种,免不了憋闷、愤懑、甚至愤怒,于是作品中嘲讽、揶揄、讥刺都会出现,如果,我们适度发泄,艺术发挥,能引人共鸣,有益于发彰显诗词的感染力;相反,大嚷大叫,面目狰狞,一发不收,于是诗词中就渐渐形成“乖戾”之气。诗词肯定大减其艺术魅力,且对于自我的情绪调节和个性修养都有害无益。释皎然也说:“诗有四不 :气高而不怒,怒则失于风流;力劲而不露,露则伤于斤斧;情多而不暗,暗则蹶于拙钝;才赡而不疏,疏则损于筋脉”。所以,老人家以为“牢骚过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这就是我说“中庸”之道的含义了。
  有的朋友问我,诗词中杀伐之声怎么理解?甚至一些恐怖的字眼又怎么解释?是的,这个在古诗词里确有少数令人惊骇的词句。那么,这里我不得不提到岳飞的《满江红》,里面直接用了“餐肉、饮血”的句子,这好不好。首先,我个人以为这样不妥,已经“失度”,这是无疑的。但我们要历史的公正的去看。这一首词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一是当时金兵入侵,对于中原人民所造成的苦难,是诗人亲眼目睹。国破家亡的痛苦叫人诗人怒火万丈,而统治者的消极抵抗又让诗人愤懑不已,那么现实中碰壁的诗人只能在诗词中发泄,语出惊悚可以理解。二是从文学史发展来看,豪放派词人的创作,至苏辛已渐成气候并臻成熟,而后又有部分文学家将它推向歧途——词中疯火烈焰,毒舌叫嚣,后来人们称之“叫嚣派”。愤怒而郁闷岳飞当时有这样的作品也就正常。再一个就是从整首作品看,诗人那种炙热的爱国主义激情火一般的燃烧,这种滚烫而真挚的情愫感染着每一个爱国者,显然这一愤激语也就无人去计较了。再如,老人家有“不须放屁”语入词,我以为也失度。也许我们并不十分了解老人家当时所处环境影响,但这样直接在词中“暴粗口”,有失斯文。不过,这在他的古诗词中也是无偶有独。所以,我们说问题是怎么艺术再现生活的,这确是重要的。有度,就是要敷之有致,道之有界。比如写爱情,有的写的缠绵悱恻,浪漫而美好,而有人则写的庸俗低级,惨不忍睹。在古诗词有非常多的例子。除了其他原因以外,度的把握是一个重要原因。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5-20 10: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意象的选取到加工的拿捏和情感的掌控,文理清晰,尚学。

请教一下武大诗兄,古诗词创作的度跟诗教的温柔敦厚有没有关系或有什么关系?

点评

谢谢兄台的鼓励。问好。 至于你提的那个问题,说请教不敢,这里可以交流一下。我的看法是,“温柔敦厚”,属于孔子儒家学说,具体到诗词,应该指的内容以及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与效果。他认为诗歌应该有“怨而不怒,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5-20 20: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5-20 11:5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建议题头添加之一、之二的字样才不会两帖甚至多帖混淆

点评

呵呵,我去加下。费心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5-20 20: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27

主题

10万

帖子

3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236
贡献
102174
金钱
11537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1-5-20 15: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诗友的文章,写的非常好。干什么都的有度,又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寄寓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道理。向您问好,希望以后多多互动。

点评

谢谢兄台,多指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5-20 20: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

主题

533

帖子

552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59
贡献
1107
金钱
2358
 楼主| 发表于 2021-5-20 20:0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武大 于 2021-5-23 08:39 编辑
山有乔松 发表于 2021-5-20 10:02
从意象的选取到加工的拿捏和情感的掌控,文理清晰,尚学。

请教一下武大诗兄,古诗词创作的度跟诗教的温柔 ...

谢谢兄台的鼓励。问好。
至于你提的那个问题,说请教不敢,这里可以交流一下。我的看法是,“温柔敦厚”,属于孔子儒家学说,其意深广,包含有政治、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意义。具体到诗词,应该指的内容以及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与效果。他认为诗歌应该有“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我们除去政治、道德上的说教色彩,从“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应该含有“有度”的意思。简单理解,就是说,诗词都应该崇尚涵致内敛,婉曲丰满。可以有批评讥讽,但不能达到“怒”的程度;可以悲悯可怜,但不能到“伤”程度;可以欢欣鼓舞,但不可以到“淫”程度。就诗词而言,也就是情愫的把控要有分寸。所以,这里含“有度”意思,但和我文中说的内涵有一致性,显然外延要大。可以认为,温柔敦厚包含了我所说的意思,但远不止这些。是一种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也就是种属关系。其实,从先贤的一些诗作就可以体现这一点。比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以一种情景而感慨,世事沉浮,富贵云烟,但作者没有直接说出来,但可以让读者悟出来。再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讥刺怨叹但含而不露。再如“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等等,可以举出很多类似的例子,觉得差不多都应着“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要求。呵呵,在下知识学养有限,仅此回复,兄台多指教。

点评

说得好,毛大序也反映了这点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5-21 09: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

主题

533

帖子

552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59
贡献
1107
金钱
2358
 楼主| 发表于 2021-5-20 20:0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家小院 发表于 2021-5-20 15:07
谢谢诗友的文章,写的非常好。干什么都的有度,又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寄寓于矛盾的特 ...

谢谢兄台,多指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

主题

533

帖子

552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59
贡献
1107
金钱
2358
 楼主| 发表于 2021-5-20 20: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有乔松 发表于 2021-5-20 11:54
另外建议题头添加之一、之二的字样才不会两帖甚至多帖混淆

呵呵,我去加下。费心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5-21 09:3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武大 发表于 2021-5-20 20:04
谢谢兄台的鼓励。问好。
至于你提的那个问题,说请教不敢,这里可以交流一下。我的看法是,“温柔敦厚”, ...

说得好,毛大序也反映了这点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  ,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郑玄:“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是见今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郑玄之说大体反映了比兴之要义,也可以说是温柔敦厚的一个反映

点评

是的。再次感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5-22 09: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0

主题

744

帖子

4095

积分

栏目顾问

诗词理论特邀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292
贡献
1038
金钱
1729
发表于 2021-5-21 13: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

主题

533

帖子

552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59
贡献
1107
金钱
2358
 楼主| 发表于 2021-5-22 09:3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有乔松 发表于 2021-5-21 09:38
说得好,毛大序也反映了这点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 ...

是的。再次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

主题

533

帖子

552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59
贡献
1107
金钱
2358
 楼主| 发表于 2021-5-22 09:3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青 发表于 2021-5-21 13:15
愈“谈”愈深,渐入佳境:)

就是个人一点感知认识,肤浅粗糙,多多批评。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19 17: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