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潭州雨梦 于 2021-5-24 17:51 编辑
袁公甘作稻梁谋,
科学杂交利五洲。
叹息今乘白云去,
神州父老泪凝眸。
后记:多年不购掛历,五月十三日友人邀饮,席间,全国一级诗人杨先生赠我一掛历,一二月及三四月皆先生诗词。而五六一篇恰是袁隆平先生在稻田视察的经典照。每日观之,敬仰油然而生。五月二十二日忽传袁公溘然长逝,亦天人感应乎?
袁公,江西人,长沙女婿也。其功成名就俱在长沙。今公归去,长沙父老冒着细雨,集聚街头,齐呼:"袁爷爷,一路走好!"令我远方游子不禁泪奔.
第一句引用窗友句。
附窗友任宇新诗七绝 悼袁公
袁公甘作稻梁谋,
菩萨心肠贯九州。
举世无双惊逝去,
乘凉稻树白云悠。
......
诗友和诗:
李元林
敬悼袁隆平院士逝世
袁公甘作稻梁谋, 水宿风歺福五洲。 叹惜突闻骑鹤去, 山川泪目汇成流。
.
图图:
悼念袁隆平 袁公甘作稻粱谋, 饱食谷粮心不愁. 驾鹤回归天上去, 人民送别泪长流.
.
附 一:
窗友任君从云南发来悼念袁老之诗。结句云:乘凉稻树白云悠,甚不解其意。后读袁先生我的两个梦,方知此句深意。怀念袁老!感恩袁老!
.
附二:
袁隆平:我的两个梦
时光如白驹过隙,一转眼,90年过去,我成了正儿八经的“90后”。我大半辈子都在与水稻打交道,至今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已有55个年头。我最关心的,就是与水稻和粮食相关的事。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华大地上到处灾荒战乱,人民生活颠沛流离,少年时我就被迫从一个城市辗转到另一个城市,虽然少不更事,但每当看到沿路举家逃难、面如菜色的同胞,看到荒芜的田野和滿目疮痍的土地,我的内心总会泛起一阵阵痛楚。报考大学时,我就对父母说,我要學农。母亲聽了,吓一跳,说,傻孩子,学农多苦啊,你以为好玩儿呢?但我是真正爱上了农业,死活要学,还摆出大道理:吃饭可是天下第一桩大事,没有饭吃,人类怎么生存?最后,父母尊重我的选择。
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任教。安江农校地处偏远,临行前,学校的領导告诉我,那里很偏僻,“一盏孤灯照终身”,你可要做好思想准备。当时我想,能传播农业科学知识,也是为国家做贡献!没想到,去了不久,就碰上困难时期。我当时想,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我要为讓中国人吃饱饭而奋斗!
一天,我看到一些农民从高山上兑了种子,担回来種,就问他们,为什么跑到那么高的山上去换种呢?他们说,山上的种子质量好一些,产得多些。他们接着还说了一句話,叫做“施肥不如勤换种”。这对我有很大启发:农业上增产的途径有很多,但其中良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从此以后,我开始自己的杂交水稻研究之路。一路走来,有汗水和辛酸,也有丰收和喜悦。科学探索无止境,在这条漫长而又艰辛的路上,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禾下乘凉梦,我是真做过,我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而我则和助手坐在稻穗下面乘凉。其实我这个梦想的实质,就是水稻高产梦,让人们吃上更多的米饭,永远都不用再饿肚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