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90|回复: 25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古诗词“意境”浅说

[复制链接]

93

主题

533

帖子

552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60
贡献
1108
金钱
2362
发表于 2021-5-28 10: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武大 于 2021-5-28 10:26 编辑

      在评赏诗词时,常常说,这诗的意境如何如何。那么什么是意境?  有人这样定义它——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这里指出它是一个“诗意空间”,但前面有几个修饰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说明感情与景物交织,即是客观的景物,但又非原来的存在;有“生命的律动”,即是作者的情愫、愿景,思想等其中跳跃逸动;“韵味无穷”,即有丰富的内蕴,言外有意,弦外有音。所以,显然它是一个较大范畴的美学概念,含括着艺术和文学的广泛方面,这个我们不议。本文要讨论的问题是,什么是诗歌的意境。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大家都很熟悉的诗句,这是唐人温庭筠五律《商山早行》的句子(颔联),表面的意思很简明:雄鸡长鸣,茅屋(羁旅客店)人声嘈杂,残月斜挂,足迹杂乱,板木桥上浓霜也被踏碎。这两句诗可以分解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构成“鸡声”“茅店”“晓月”“足迹”“板桥”“青霜”六种意象,他们叠加在一起,构成一个动态的清冷的画面。“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羁旅匆匆,夜宿早行,为的是早早赶到下一个目的地,这种辗转几乎是无有休止,加之古时出行并不像今天交通工具那么发达,以步行为主,其中辛苦与寥落自不待言。这个动态的荒凉清冷而又嘈杂画面里,让我们感受到旅人那种飘泊的辛苦与辗转的孤独。记得在《六一诗话》中,梅尧臣与欧阳修谈诗,梅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列举实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两个例子,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梅老先生所说“见于言外”,仅就本诗而言,就是指这十个名词构成六个意象,让人们想得许多许多,可以唤起种种视觉形象,从而与全诗构成了一个清冷而寥落的意境,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人王维在他的《使至塞上》为我们描述的边塞大漠景象:烽烟如柱,直冲天穹;长河似带,落日如盘。这种边关特有的景观,构成了一幅广袤奇丽的画面,营造了一个雄浑旷远的诗意空间。着力表现了大漠边关的风情,从而不能不让人联想到戍边将士的辛苦生活。


      上面所说的“诗意空间”,就是意境。清人王国维先生在《文学小言》指出:“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故前者客观的,后者主观的也;前者知识的,后者感情的也。……要之,文学者,不外知识与感情交代之结果而已。苟无锐敏之知识与深邃之感情者,不足与于文学之事。”这里说的“二原质”的情与景,就是构成意境的全部要素,即是“意”和“境”:意,即是情感情怀,它是主观的东西;境,即作者描绘的景物画面,是偏于客观的东西。情(感情)和景(外物)的完美的融合,就构成文学的意境。所以,明人朱承爵在《存馀堂诗话》里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王国维先生也明确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可见,没有人的情怀意气,没有物什景观,也就没有意境,二者缺一不可;而没有意境,就没有文学,没有艺术,没有诗词。在文学作品中,由于作者的思想情感生活阅历等不同,他们所创立的意境大有差别。王国维先生说:“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我之时,又自有我在。故二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也。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文学小言》)也就是说,在意境中,有的偏重于情感的宣泄,有的则偏重于景致的描摹。情与物可以偏重,不可偏废,而文学作品的优劣就在于意境的深(浑厚而深邃)浅(浅近而平淡)。意境,又常常决定并决定了作品的主旨,反映出作者的思想理想与志趣。譬如,伟人毛泽东有一首《沁园春·长沙》,里面写到诗人站在橘子洲,看湘江北去,赏“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景,创造了一个广袤的色泽斑斓生机勃勃的意境,借以表达了作者对于当时革命浪潮的高涨欣喜和思考,发出了“谁主沉浮?”的惊天一问,表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再比如,三国时魏人曹孟德的《观沧海》,他为我们描述了一个“苞藴星辰,吞吐日月”的大海形象,营造一个雄浑而生机盎然的意境,借以表达一代枭雄的风华正茂,并希冀建功立业而包揽天下的抱负与胸襟。故此,这首诗成为了千古绝唱,深得伟人毛泽东的欣赏。因此,意境决定作品的品味与思想。我们在动笔写作时,唯以造境为上,我们赏析作品,当以品境为宜。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写出好的作品,也才有可能把握作品,达到欣赏的目的。说了这些,我们也就能大体把握诗词意境的内涵。它能够在形象思维下,复制出生动的画面。所以我能否这么说,诗歌的意境就是涂抹着作者的主观情感色彩的景象物什组合呈现出来的的画面空间。


      以上述说,只是自简单明了的角度去做了一个说明,从具体 作品的简析中感知一下意境,没有做过多的理论阐述,特别是哲学思考。不妥之处,欢迎批评。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5-28 10:52:26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意境?好象从无确论,诗兄结合自己的理解加于诠释,尚学。

所谓诗言志,志亦意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志之所之也,后一个之的本义即为出【参见说文】,可见,诗在定义上从开始就是个重意的文体;境,域也;意与境两相结合,简言之便是志意的空间,也就是文中所说的诗意空间;情属意、志的范畴,情志也常合在一块,故也可以说意境是情志的空间。

古诗重形象思维,意常通过外物的涵接而表达,这便是意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便是通过客观的物象而达诗人之意,这个达意的联想、想象空间有多大、多高、多深、多远便是意境。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是列锦手法,它不是简单的罗列物象而是通过所列之系列物象传达诗人之情志,简言之即携景、携境入情,同样的运用比较有名的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个感

点评

谢谢兄台阅读,问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5-29 08: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247

帖子

154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53
贡献
357
金钱
636
发表于 2021-5-28 17:4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情(感情)和景(外物)的完美的融合,就构成文学的意境。——这样解说最简明扼要。情景交融就构成意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5-28 18:5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1-5-28 23:14 编辑
欧德绪 发表于 2021-5-28 17:41
情(感情)和景(外物)的完美的融合,就构成文学的意境。——这样解说最简明扼要。情景交融就构成意境。 ...

似有可榷之处,意含情与理,境也有情境、理境,譬如一些议论诗也含一定之情,偏重情理而不见得会与外物有多少关联,但不能说无意境吧?


“界破青山无俗气,子瞻何事逞专横,只缘方寸多俗物,信口雌黄贬徐凝。”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明朝人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四溟诗话》)------此诗之一脉耳。

王闿运 《湘绮楼论唐诗》:“ 陈 张 《感遇》诸作,用单笔而运以理境,乃学 嗣宗 《咏怀》。” 罗惇曧 《文学源流·论》:“《仲尼篇》:‘体合於心,心合於气,气合於神,神合於无。’与佛所谓‘心断路绝,久之顿觉光明;山河大地,全现法王身’,同一理境也。”---------此亦诗之一脉。


外物、外景、外境,一般指客观存在,但除客观存在的风花雪月虫鱼鸟兽外,还存在着虚幻的景、物、境,即心物、心景、心境,如梦、如天国、仙界、地府、神仙鬼怪甚至于外星人。。。

点评

您说得对,以情景交融来定义意境确实大可商榷。说理诗也作意境分析,在下未曾思考过。多年前曾经为这个有些复杂的问题伤过些脑筋,目的是帮学生应付考试。现在看来,失之于浅,大有误人子弟之嫌。当年旧稿,也贴出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5-29 17:56
论议为主哲理诗其意境,当侧重于意,即思想、哲理。比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5-29 08: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5-28 19: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意境”,是我国古典诗歌领域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美学概念,也是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文论范畴。意者,心也,即内心之感悟,也就是内在的、内涵性的个人审美意识的体现,“总以灵府为途径,凭籍文字问津渡”,这里的灵府也即是意;境者,疆也,疆域的概念是外在的、外延性的读众审美意识的体现,意境简言之就是艺术思维的空间,总的来说,意境是个抽象的概念。

     意境从维度而言可从广度、深度、高度上去理解,广度上来说,目光所及有多远境界才能多远,深度上来说,思想有几深境界才能有几深,高度上来说,站得有多高境界才有多高,诗歌的艺术空间是通过语言空间而传达的,故可以说诗语的张力及整体的三维空间决定其意境或宽广或深远或高古。

      就诗境之分类而言,古代较为系统的是王昌龄在《诗格》的三境论:
      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亦张于意而思于心,则得其真矣。”

       物境,指的是实物表面呈现的现象及其一定的文化内涵。诗歌是一种意象语言的产物,哪么, 言、意、象又是怎样的关系呢,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言道: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也。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荃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这一段话很能说明言、象、意的辩证关系,得其意者为上。

       情境,指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是诗人内在情感境况的反映。情境是中国抒情文学的基本质素和深层结构,就诗歌而言,古人或谓之“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白居易有诗曰: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件好的艺术品首先以“情”而感人,表现“物境”的最终目的还在于传情。中国诗歌的传情达意很早就有所论及,毛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意境,指艺术创造特别是诗歌创造所达到的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玩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艺术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

  如果把 这三个词放到一起的理解的话,可以说是诗歌的三个层面, 物境看到了事情的本身及其一定文化内涵,情境是不仅看到了事物的本身及其一定文化内涵,还看到了事物发生的因果、规律及反映了诗人内在情感境况,而意境则是物境、情境的综合之升华,读众能得到了一定的结论或悟出来一定的道理来的更高层次的文化艺术。

     关于意境的分类,理论上尚不完善,有待深入,中国的古典文论提供了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清朝刘熙载(《艺概》)从意境的审美风格上提出的四分法,“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诗不出此四境”,分别代表绮艳、壮阔、凄凉、平淡之美。二是清末王国维(《人间词话》)从情感表现形态上提出的二分法,“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见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此外,樊志厚(《人间词乙稿序》)从情景交融的具体形式上提出三分法,“以境胜”者、“以意胜”者、“意与境浑”者。

      盛唐以后,意境论开始全面发展。王昌龄在《诗格》中明确提出了“意境”的概念,认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诗僧皎然《诗式》中的“静,非如松风不动,林穴来鸣,乃谓意中之静;远,非如渺渺望水,杳杳看山,乃谓意中之远”,与后来的意境说有相通之处。其“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推动意境研究的发展。刘禹锡提出“境生于象外”(《董氏武陵集记》),司空图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等观点,更深入地解释了意境含蓄蕴藉与发人想象的美学特征。至此,意境论的基本框架已经
基本确立。

      宋以来,意境论逐渐成了我国诗学画论的中心范畴,其研究在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宋代严羽的“别材”“别趣”说,梅尧臣的“含不尽之意,见于意外”说;明代陆时雍的“韵味”说;清代王夫之的“情景”说等,深入探讨意境的审美特征。清末,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使意境理论更臻于成熟了。


    意境有以下几个特征。
   
1,情景交融、和谐统一。意境的表现特征在于情景交融。真实的情感融注于景物中,才能使客观物景独具魅力与性灵。王夫之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朱光潜在《诗论》中说,“情景相生而且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诗的境界”。如李煜《虞美人》中的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人内心的愁绪如同那东流的春水一般,绵延不绝、不断上涌。贺铸的《横塘路》:“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用原草、风絮、梅雨三种新奇的意象来渲染愁之多与烦乱。而司空曙的诗句“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这里的三个词例也常被人们引用说明词的三个层次】更是绝妙之语,黄叶树与白头人两形象形成鲜明对照,秋夜,暮年的老者望着雨中的黄叶树,内心的凄凉可想而知。蒋捷《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雁断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里的三个词例也常被人们引用说明词的三种感悟】词中截取少年、壮年、老年人生的三个阶段听雨的情景,传神地表现少年时多情与不知愁滋味的潇洒自得、壮年时客居异地的羁旅愁思、老年时寄居僧庐的无奈与辛酸。再如苏轼的《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意境开阔而感情哀婉。
   

      2,具有丰富蕴藉的艺术空间。其实质在于“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意境的结构特点在于虚实相生,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虚境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即所谓的“不尽之意”,又称“神境”“情境”“灵境”等。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与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地位。我国古文论尤为重视虚境的作用,皎然的“取境”是对虚境的提炼和设想。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春日梨花上的雨珠为实境,此处运用比喻手法,意在表现杨贵妃泪满面的娇美之态,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中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苏轼的《定风波》:“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表面上写实景,而重在表现淡然闲静的心境,令人回味无穷。
   

       3,富有意趣,韵味无穷。意境的审美特征在于韵味无穷。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即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它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多钟因素,又称“韵”“情韵”“韵致”“兴趣”“兴味”等。司空图提出“味外之旨”“韵外之致”。黄庭坚的《寄黄几复》“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表现昔日交游之乐及久别相忆之深。李贺《金童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咸阳道上只有衰败的兰草送别渐远的金童仙人,此种凄凉的景象恐怕上天都要为之感伤惋惜,更何况多情的诗人呢,从侧面表现诗人的伤感惆怅的心绪。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人生苦短,代代交替,而江月是永恒的,这一强烈的对比反差,让人感伤生命的短暂。

      可见, 中国
古典诗词的“意境”是指“情”与“景”这两者应托象生意,寓景融情,情与景是互倚互生的关系,既描写了客观景物又含蓄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如此才称得上是诗词艺术的高级境界。其实我们可以看出的是,意之重在内蕴、丰富【内涵】,境之重在宽广、高远、深厚【外延】,两者有机地结合浑然天成方为意境。。。

      如何拓展艺术思维的空间,这就涉及到了诗语的语法、修辞、张力等诸多问题,诗语的张力等问题不是个简单的问题,所以有必要另行讨论,总的来说,意境的提升是想尽办法,尽力去拓展诗句诗篇的空间以给人最多最大最丰富的联想,努力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意境”毕竟是个抽象的概念,粗疏在所难免,在此期待各位方家的批评指证。


注,文本依多方网络材料整合,引用部分不另外加注--------------------------------------------------------



17年写的浅文《浅说意境》,聊资参考、批评

点评

好文,学习。据理充足,论述有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5-29 08: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21-5-28 21:56: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意境虽好,却难以捉摸,武大先生旁征博引,给人启迪,好文!

点评

谢谢北山君临帖鼓励,问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5-29 08: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

主题

533

帖子

552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60
贡献
1108
金钱
2362
 楼主| 发表于 2021-5-29 08: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有乔松 发表于 2021-5-28 10:52
什么是意境?好象从无确论,诗兄结合自己的理解加于诠释,尚学。

所谓诗言志,志亦意也,在心为志,发言为 ...

谢谢兄台阅读,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

主题

533

帖子

552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60
贡献
1108
金钱
2362
 楼主| 发表于 2021-5-29 08: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欧德绪 发表于 2021-5-28 17:41
情(感情)和景(外物)的完美的融合,就构成文学的意境。——这样解说最简明扼要。情景交融就构成意境。 ...

简言之,就是如此。谢谢欧兄临帖,多指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

主题

533

帖子

552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60
贡献
1108
金钱
2362
 楼主| 发表于 2021-5-29 08:2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有乔松 发表于 2021-5-28 18:50
似有可榷之处,意含情与理,境也有情境、理境,譬如一些议论诗也含一定之情,偏重情理而不见得会与外物有 ...

论议为主哲理诗其意境,当侧重于意,即思想、哲理。比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

主题

533

帖子

552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60
贡献
1108
金钱
2362
 楼主| 发表于 2021-5-29 08:2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有乔松 发表于 2021-5-28 19:15
“意境”,是我国古典诗歌领域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美学概念,也是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文论范畴。意者,心也, ...

好文,学习。据理充足,论述有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

主题

533

帖子

552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60
贡献
1108
金钱
2362
 楼主| 发表于 2021-5-29 08:2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21-5-28 21:56
意境虽好,却难以捉摸,武大先生旁征博引,给人启迪,好文!

谢谢北山君临帖鼓励,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

主题

533

帖子

552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60
贡献
1108
金钱
2362
 楼主| 发表于 2021-5-29 12:4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金建 发表于 2021-5-29 11:00
抛开佛禅谈意境,是很难说清楚的。

你说的对,我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认知,文末已经说了,谢谢你的指点。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6
贡献
17872
金钱
48779
发表于 2021-5-29 15:2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金建 发表于 2021-5-29 10:48
唐代意境说是在佛禅影响下形成的,它融摄了色空、虚实、情景、形神、韵味、言意等诸多范畴,成为中国古代诗 ...

意境是在唐代诗歌创作实践中,由于禅悟与诗思的互相融通而产生的一个概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6
贡献
17872
金钱
48779
发表于 2021-5-29 15:2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金建 发表于 2021-5-29 11:00
抛开佛禅谈意境,是很难说清楚的。

结合也说不清-----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感觉,感觉可以说,但说不清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247

帖子

154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53
贡献
357
金钱
636
发表于 2021-5-29 17:5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有乔松 发表于 2021-5-28 18:50
似有可榷之处,意含情与理,境也有情境、理境,譬如一些议论诗也含一定之情,偏重情理而不见得会与外物有 ...

您说得对,以情景交融来定义意境确实大可商榷。说理诗也作意境分析,在下未曾思考过。多年前曾经为这个有些复杂的问题伤过些脑筋,目的是帮学生应付考试。现在看来,失之于浅,大有误人子弟之嫌。当年旧稿,也贴出来助个兴,诸位师友一哂可也。
古诗词意境鉴赏例说
古诗词意境之美常常令人陶醉。那么,什么是意境呢?怎样鉴赏意境呢?
什么是意境,通常认为是指文艺作品通过形象描写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情调和境界。意是指主观的思想和感情,境是指客观的生活和景物,在艺术作品中,情景交融,就构成意境。优秀的古诗词正是因为有意境,才别具艺术魅力。因此, 鉴赏诗歌,不妨从意境入手,把握诗歌的内涵,领略其艺术之美。
因为情景交融构成意境,所以鉴赏意境当从景与情两方面去把握。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怎样分析这首诗意境的特点呢?从写景看,诗人登高望远,大荒茫茫,景象是阔大的;从抒情看,诗人流露了被贬官放逐而又与四位好友各自孤处一方的怨愤愁苦。这种情感与所描绘的景象融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这首诗阔大而悲凉的意境特点。不只是对一首诗的意境要从景与情两方面去品味,对一句诗也是这样。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写出了绝妙的春的意境,诗人用一“闹”字,既逼真地刻画出红杏怒放的蓬勃生机,又满含着诗人喜迎春色的欢愉之情,情景交融而成佳句。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也是因为情景交融而构成极美的意境。诗中的“弄”字,既细致地刻画出淡云拂月、花枝摇曳的美好夜色,也隐隐地透露出诗人对于春色将阑的惋惜之情。
对诗歌意境的把握需要反复品味。一切景语皆情语,只有用心地把景中之情,言外之意品出来,才有可能准确地概括意境的特点。“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流露的是自由生活的喜悦;“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抒发的是光阴流逝、壮志未酬的悲概;“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饱含着怀古的伤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诉说着迁谪的哀怨;“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温庭筠),衬托的是孤寂悲伤;“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渲染的是无尽离愁;“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写进多少亡国之恨;“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梦里一片报国之心。当然,对意境的品味应该以解读全诗为基础,如能多了解一些诗人的身世经历则更好。
诗人总是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自然人生,抒发自己的情感,所以诗人笔下的艺术形象总是各具特色,而其中蕴含的情感更是千差万别,换言之,就是每一首诗的意境都是各有特点的。同样是写春风杨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满眼是勃勃生机;“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触动的是别恨离愁。同样是登高望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景象阔大而豪情满怀;“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戴复古《江阴浮远堂》),却是望之愈远而其心愈痛。
著名学者王国维将意境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是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无我之境。区分这两种意境,不能望文生义。并不是诗中出现了“我”,就是有我之境,没有出现“我”,就是无我之境。在陶渊明的诗中,“采菊”与“见”都是“我”的动作,“悠然”也正是“我”的感情。一般认为,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观察外物,并把这种感情外射到景物上去,就产生有我之境;诗人以平静淡泊之心观察外物,为外物所吸引以致达到忘我境地,似乎物与我融为一体就产生无我之境。“泪眼问花”是“我”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在问,“乱红飞过秋千去”是“我”认为“乱”,感情色彩极浓,是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淡淡地流露出诗人归隐后悠然自适的情趣,是无我之境。
从表现形式看,诗歌中的意境由意象组合而成。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是构成意境的具体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是一座建筑,意象只是构成建筑的砖石。所以,单个意象不能称为意境。如温庭筠《商山早行》诗中的“鸡声”只是意象,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一种意境。这是一位思归心切的客子,早早起来赶路时听到看到的景象。鸡已啼鸣而残月未落,板桥凝霜而人迹分明,凄清的意境既透露出羁旅的愁苦,也包含着早行者的企盼。
选用怎样的词语来概括意境特点,也是值得推敲的。那些既能概括景物特点,又体现着情感色彩的词语最适合用以概括意境特点,如:雄奇、壮阔、清幽、闲适、虚幻、冷寂、冲淡、孤独、悠远、恢宏辽阔、雄浑壮美、阔大悲凉,清幽散淡、清新可人、凄清洁静、悲凉抑郁、孤寂飘零、沉郁深婉、清新质朴、宁静高远、旷远深邃、自然空灵、迷惘惆怅、苍茫遒劲、清幽绝俗、充满生机、孤寂清冷、神秘空灵、悲凉慷慨等等。这些词语常见于诗词鉴赏文章,可以借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5-31 07: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1-5-31 07:10 编辑
欧德绪 发表于 2021-5-29 17:56
您说得对,以情景交融来定义意境确实大可商榷。说理诗也作意境分析,在下未曾思考过。多年前曾经为这个有 ...

学习了,请先生独立成帖,大家相互借鉴,共促进步

点评

谢谢抬爱。此文太老套了,助个兴的,算了吧。发其他文字吧。  发表于 2021-6-1 06: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2 13: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