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4
注册时间2021-2-25
威望587
金钱3021
贡献1896
金牌会员
 
威望- 587 点
贡献- 1896 次
金钱- 3021 枚
|
再驳有虎妄评叶嘉莹《什么是好诗》
有虎在《浅谈叶嘉莹先生的局限性》中说:“此外,叶先生对诗当缘情的强调固然相当充分,却对诗应得味、出新、炼字等其它诗之核、质、素的强调尚有明显欠缺,对当下以形代质、以韵充诗之乱像所做的正本清源、拨乱反正之类工作也明显不够,这就难免导致受众产生误解。”
在《什么是好诗》里叶嘉莹总结了两点:一要看有无感发的生命,二要看能否适当地传达。前者,说的是写作审美程度,强调的是主观与客观的血肉融合;后者,说的是表现能力,强调的是完成作品的程度与质量。
很显然,叶先生就什么是好诗的论述,尤其第一条,是从作者的主观观照客观上表述的,即从审美角度,谈及写诗无动于衷不行,为赋新诗强说愁也不行,不能轻率,更不可游戏,作品须有鲜活的生命,有人生脉搏在跳动······这一点,叶先生的表述是自己的,有新意。
有虎解读叶先生《什么是好诗》问题症结在哪里?
一没有理解叶先生在《什么是好诗》里的论述并非泛泛而是专门谈及主观与客观的高度契合和人生感悟及其最佳表达。
解读什么是好诗,可以有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从好诗的产生,好诗的条件,好诗的标准,好诗的种种等等,都可以谈,都可以因此成文,叶嘉莹选择了她的认知和表达,她不是也没想全面论述。
二离开文体文本。就一般文章写作,一篇小文大都是为谈及一个问题、论述一个问题或解决一个问题。议论文、杂文、小品文、鉴赏文、说明文等等,基本都是如此,它不是机关报告,不需要面面俱到,面面俱到不是它的承担。比如写创新,总体谈可以,内容上谈可以,形式上谈也可以。如果有人挑剔怎么没谈继承,这就是不懂和过苛了。再比如说敬畏,谈对人的敬畏可也,谈对文化的敬畏可也,谈对历史的敬畏可也,谈对诗词的敬畏也可也。如果有人责难这不全面,应该谈到怀疑和批判,这也显然也是一种可笑的求全。
叶嘉莹不需要在《什么是好诗》里去谈“得味、出新和练字”,那不是她的要谈。
三、对叶先生的要求太高。叶嘉莹不是诗词协会领导,也不是作协领导,她只是个讲解、推广古诗词文化的退休人员,有虎的“对当下以形代质、以韵充诗之乱像所做的正本清源、拨乱反正之类工作也明显不够、这就难免导致受众产生误解”的指责,叶先生没有半点儿责任。
综上,应该可以作如下结论:有虎对叶氏的感发生命理解还肤浅,对一般小文的功能作用还不懂,对叶嘉莹的目前工作要求嫌太高。其思维,认知,表达,逻辑,混乱至极。所解肤浅轻率,游离文本,不懂强说;所议凭想当然,信口开河,荒诞无稽;所责牵强附会,随性强加,乱扣帽子。
在解读《什么是好诗》上,有虎即一味的文风学风由此可见一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