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五恐真知》 文/文弧焰 人类均存恐惧心, 亡公诈暴斥加深。 死亡属五停终站, 排斥超班悚首吟。 暴力怕之居二位, 欺瞒寒胆列三针。 不公不义停于四, 五恐真知产现今。 2022-5-11穗
注: 排斥:[ pái chì ] (动)使离开或不让进入;排除:~异己|不~这种现象存在的可能性。[近]排挤。[反]拉拢;(自创:包容) 暴力:[ bào lì ] (名)①武力;强制的力量。②特指国家的强制力。 欺瞒:[ qī mán ] 欺骗隐瞒。出处: 1.《朱子语类》卷二一:“众人只是朴实头不欺瞒人,亦谓之忠。” 2.元·无名氏 《刘弘嫁婢》第二折:“俺又不曾道是欺瞒着天地。” 3.明·朝鲜·李民宬《敬亭先生续集·朝天录》:“军门(袁可立)曰:‘你国定乎?’答曰:‘反正之日,市不易肆,朝野晏然,有何不定之事乎?且总镇毛驻扎敝邦,如有可疑之端,则岂有掩护小邦,欺瞒朝廷之理哉!’” 4.《醒世姻缘传》第六四回:“这是众人的事,万一有甚差池,他众人们只说我里头有甚么欺瞒夹帐的勾当。” 不公:[ bù gōng ] 不公正;不公道。近义词 不正 不平。 出处: 1.《吕氏春秋·审应》:“无礼慢易而求敬,阿党不公而求令……虽黄帝犹若困。” 2.宋 朱熹 《按唐仲友第三状》:“ 台州 唐仲友 在任不公不法。” 3.《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六:“﹝王者﹞口里大声分付道:‘县令听决不公,削去已后官爵。’” 不义:[ bù yì ] 不合乎道义,不正当;指不该做的事;指行不义之事的人;古代刑律“十恶”之一。解释: 1.不合乎道义;不正当。《国语·周语中》:佻天不祥,乘人不义。 2.指不该做的事。《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 3.指行不义之事的人。《吕氏春秋·荡兵》:选士厉兵,简练桀隽,专任有功,以征不义。 4.古代刑律“十恶”之一。《唐律疏义·十恶》:(不义)指杀本属府主、刺史、县令、现受业师;吏卒杀本部五品官以上官长;及闻夫丧匿不举哀,守丧期间作乐、穿吉服及改嫁等。 死亡:[ sǐ wáng ] 丢掉性命;死去。近义词陨命 断命 弃世 衰亡 凋落 仙游 灭亡 仙逝 作古 枯萎 升天 死灭 归天 毕命 逝世 物化 去世 殒命 亡故 去逝 丧生 牺牲。反义词 生存 出世 降生 存在活命 诞生 出生 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