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74|回复: 6

一半秋山带夕阳[转载]

[复制链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5-17 09: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23-5-17 09:08 编辑

一半秋山带夕阳[转载]

从来唐宋诗并称,此是文学史的定论,但是一般人却对宋诗并不甚了了。世人熟读了唐诗三百首,何止冷落了诗经楚辞与元明清诗,连与唐诗并称的宋诗也成了晦涩生疏的存在。何况宋词名声太响,妩媚艳丽得正合大众的色情心理,宋诗当然成为陌生人似的,与世睽违。在学校的文学教育之中,宋诗的主菜就是所谓爱国主义诗歌的拼盘。真正的宋诗之美,并没有在中国人的心理中唤起共鸣。
鲁迅曾经有很极端的说法:“我怀疑一切好诗在唐已经做完,后人要想再做诗,就好像孙猴子要想翻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大可不必动手。”
唐诗的名句确如宇宙的星星,盈空灿烂。譬如以下这些:“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真是醉里空幻,天真陶然;“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么随心所欲而尽得禅意澄怀;“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日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何其浩然气魄,仙性道意,脱弃所有,玉宇飘飞;“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人间拳拳念亲深情,温润悠悠;“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纵然悲慨至极,亦高尚至于脱然独立万古,慷慨屹立一览众山小;“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妩媚性灵,冰心澄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傲气爽朗,快意洒脱。“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多么深情绵绵,万里同心。“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宁明幽美之中生意盎然。“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正是今日中国人祝愿“一帆风顺”良愿的出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重吟细把真无奈,已落犹开未放愁”等等,爱到如此境界,已经无以复加了。所有这些好诗俪句,好像已经把中国人几千年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心理痛快淋漓地表达出来了。
“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小菏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等等,应该不辜负名句之“名”。
从文学流行心理学、文化原型心理学、读者反应心理学、接受美学的角度而言,唐诗之美是中国人人人心中所有美好感性的沉默和潜意识的记忆,在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中,有着隐藏的文化原型结构,吟诵唐诗就为了唤起这些丰富深刻的回忆,就为了满足那些图式的“同化”。中国人的期待心理决定了唐诗亲切而宋诗生疏。宋诗似乎使人陌生,好像总是使人得到消极的感觉思考,如果老是盘旋于宋代爱国主义诗歌的空间,中国人要一直失望到底的。你愿意快乐地念着“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这样的句子生活在现代么?你读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时,会产生中华文明的骄傲心理么?中国人宁愿喜欢宋人风流放任的另一种情感,那在宋词里寄托了中国人的另一种文化原型,既远承唐诗之美,亦新开享乐之快:那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可惜那“红杏枝头春意闹”只是“斜阳”中的“且”与“暂”的自欺欺人罢了。在“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之余,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安慰。中国人的特点,全在于“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而已!
事实上宋诗有它别一种美,抑且中国人也有另一种文化心理,是我们自己常常忽视甚至不愿正视的,却在宋诗里表达得非常深刻,也表现得相当细致曲折,如果说中国叙事文学在心理描写方面不够成熟,那么在诗歌里的心理描写,以宋诗为最高成就。
宋诗最有代表性的句子恐怕就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吧?唐代文化看似到达高峰,仿佛山穷水尽,但是宋代却给出了一个新的境界。你要说唐诗已经把好诗全部做尽,宋人却可以说:“未必。”正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而已。从人性的立场来看,人生谁谁没有“山穷水尽”的时候?或者说“柳暗花明”的暧昧状况?宋人告诉你,此一时落寞,转眼就会艳阳万里天。这是经历过无数曲折路途后的经验之谈,是人到中年的明智冷静。苏东坡《题西林壁》,对存在世界和人类认识之复杂性一语道破,其实颇有今日循环阐释论和主客观建构主义先声之天才感悟。
“不在此山中”的心理是宋人理智的突出之处,是与唐人迥异的新发展。唐人是性情中人,热血沸腾,所以是青春投入之士,故有“情景交融”的意境。宋人很典型的人生态度是下面这首诗所表现的:“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萍吹尽楚江秋。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程颢《题淮南寺》)自我非常独立,不为外界所动,萧瑟凄凉是你的事情,我自超然。因此宋人在唐诗之后创造出“情景相对”的意境。例如叶采这首:“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窗前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暮春即事》)春天是春天,你有你的恣意娇娆,我却浑然不省。王淇一首《梅》:“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境是境,我是我,这就是宋人的自高自傲之处。
宋人常于局外观事,所以也在唐诗之外另有创造不少新意象和新意境。以下是杨万里的几首诗为证:
“柳子祠前春已残,新晴特地却春寒。疏篱不与花为护,只为蛛丝作网竿。”
(《过百家渡》)
像刘攽这两首绝句: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雨后池上》)
惟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新晴》)
王驾这首《春晴》: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高翥的这首《秋日》,与上首有异曲同工之妙:
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
我比较喜欢黄庭坚的两首七律: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此诗意境高远爽朗,是跳出人生常设之局的洒脱之作,有唐诗境界阔大之妙而具宋人雅致精警的意趣。一“了”一“倚”,一“绝”一“横”,一“弄”一“盟”,真性情之绝妙写照。第二联使人想起杜甫的名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可是杜甫是把整个天下的悲哀全部集中凝结在落木萧萧声中,将无穷的历史悲剧尽数浓缩在滔滔长江水里,使你心怀梗塞,虽然境界阔大雄浑,却是悲慨抑郁之至!而黄庭坚这首诗,却在“澄江”映月的“分明”之中,优雅地挽起“落木千山”的悲色,何况“天远大”也令人舒怀。他的另一首是《寄黄几复》: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宋诗有许多普遍性的“人生总结式”的诗意,这在唐诗中是不经见的。青年人只讲现在进行时,是感性的妙悟,所以唐诗“新鲜”,如枝头初绽放的花苞,带露含笑,即使唐人“伤春悲秋”,也是青春易感,即兴多情罢了,并没有意识到是人生的常态和沉重的存在本质。比如李白说:“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这是眼前的失意,欢乐的不够尽兴而已,于是即兴表达希望将来在天上永远尽情而游,不再分开。即如张九龄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虽怨而情怀希望还是很美好的:“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望月怀远》)可是东坡的诗却是这样说的:“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中秋月))已经由“此夜”上升到“此生”的普遍性了。在词《水调歌头》中更总结人生常理:“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把人类和万事万物的共同普遍性缺陷一揽子包括殆尽,而且还要在历史的悠悠长河里证明,所以他所表达的希望就现实得多,不能像李白似的天真。从此中国人就有了“悲欢离合”,“阴晴圆缺”的成语,并且有了全体人民最低、最实际而又是最普遍的希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能活着平安就可以了。东坡的这个词意,到了诗里,就写成同样的“人生总结式”句子:“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和子由澠池怀旧》)连老僧也死了,墙壁也倒塌了,人生只有“偶然”的命运做主,到处流浪,哪有定数?只有往事的困顿,是“不如意事常千万”(陆游句,见《追忆征西幕中旧事》),“不如意事常有”是后来中国人的格言,连孙中山先生也常常这样说,可见宋人对人生世事的总结性诗意,确有力拔千钧的劲道。
王安石议论王昭君云:“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明妃曲》)这就是把事物看穿的冷峻之思,任何人都应该从中明白,命运就是这么残酷的。
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
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卮。
“欲欢”却已境迁,心境如此冷淡,只是因为“陈迹”随手即尽罢了!王安石说的是客观事实“陈迹”随手尽,李商隐的名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却说的是主观感觉。二者文化心态截然不同。
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看似旅行写景,却是人生哲理在其中矣。
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
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
一对爱人在元宵佳节相会时,却是既陶醉又忧愁,在甜蜜的时候就已经预知到分手的到来和将来的不测,真是忧郁的缠绵,思前想后,新欢里含着“愁”,梦中旧事的阴影“惊心”不已,只好把一切仅仅看做“暂”时的缱绻,向“朦胧”里悟出“常”常的必然,因此只能“任”其如此,其实就是世事本质而已!只有懂得了这些,才能在现在进行时得到暂且的欢乐。这就叫“看透”。
程颢《偶成》: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3、占尽风情向小园
像以下这些诗意诗境,只是文人的狭窄天地和生活方式表现,非大多数中国人的共同境界,所以难以为世人琅琅上口: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程颢《游月陂》)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要表达在万籁俱寂的状态下,个人独占风流,宋人可谓高手,以至于“清寂”,“孤瘦”,“幽远”,“细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宋人的文化风流在唐人之上,和宋人比较,唐人可以说没有多少文化。宋诗里说到精细雅致和高明沉潜的文化把玩,唐诗里色色皆无: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姜夔《过垂虹》)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小楼一夜无眠听夜雨,在清晨的蒙蒙丝雨中看深巷卖杏花;闲作草书,于阳光洒落的窗前有滋有味地品茶。抗金不成的陆游,只好在优裕闲适的生活里咀嚼出细腻深永的文人才质滋味。可以说,中国人享受日常生活的品味,以及士大夫逃逸到文化的隐士意境中,能够从细小曲折处发现无限的趣味,留恋把玩揣摩,都是从宋人开始的。这些,在宋诗里有非常多的表现: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苏轼《春宵》)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苏轼《花影》)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午醉醒来无一事,只将春睡赏春晴。(苏轼《春日》)
宋诗的“小结裹”很发达,超越唐人,或者说,唐人根本无意在细节上下工夫,如果说唐人气性高昂,专在大气处宏观写意,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那伟大的物事和诗人的才情都跑到天上去了,给宋人留下了人间世俗细细致致、曲曲折折和复杂纠缠的细节故事意境,宋人于是可以放心在那里驰骋发展,不怕被人说是拾人牙慧。这叫“占尽风情向小园”。”小结裹”当然包括在“意象”,“词语造句”,“手法”,“技巧”,“巧思”等等方面。比如这样的比喻:“落月如老妇,苍苍无颜色。”(曹勋《望太行》)“断墙着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剩欲出门追语笑,却嫌归鬓着尘沙。风翻蛛网开三面,雷动蜂窠趁两衙。屡失南邻春事约,只今容有未开花。”(陈师道《春怀示邻里》)像这样的诗意、诗境和用字造句,真是完全的宋人作派。但是宋诗的主要成就还是在细节上的许多发现。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惠崇春江晓景》)那些三两枝的、满地的、短小的物事,前人未曾发现,就给苏轼和画家惠崇明白拈出来,还有那水暖了,哪个动物首先知道呢?这个时节,什么东西最美味呢?这样的诗意,只在宋诗里蓬蓬勃勃地出现了。
雀声啧啧燕飞飞,在得残红一两枝。睡思乍来还乍去,日长披卷下簾时。(贺铸《清燕堂》)许多人都经历过“睡思乍来还乍去”的状态,早被宋人写在诗里了。
结束晨妆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碧穗炊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湾。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范成大《早发竹下》)不但写出“薄薄轻轻”的雾状,“重重叠叠”的山,还写出“行冲”和“看放”这样别致的行走观赏情态,连动物“有情无思”的心态性格,也刻画殆尽,这就是宋人的深刻之处。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陈师道《示三子》)和离别几年的三个儿子重逢,描写自己的心情,颇有世人的普遍心理:离远了倒也死了心,知道他们快要到家了,就激动锝无法忍耐。见面时高兴锝说不出一句话,喜与悲的心情复杂交织,感慨流泪之后,才展颜一笑。明明知道不是做梦,却还是原来的空落心态。
读宋诗,免不了且应该要时时回头看唐诗,唐宋比读,这是最好的研究方法。
唐诗顺,宋诗涩。唐诗文从字顺,平易流畅,琅琅爽口,是天才诗人脱口而出的不费力的妙语如珠,因为唐人有青春激情,灵感妙悟正中眼前诗意。宋人意思曲折,是用思理刻意做诗,是学问家的表达,多概括性的直叙。所以宋诗不太好读,有些生硬简省。唐人是情感型的诗人,宋人是思想型的诗人。
看下面一首诗:
飘扬血色裙拖地,断送玉容人上天。
下来闲处从容立,疑是蟾宫谪降仙。(僧惠洪《秋千》)
写女子之美,唐人是这样写的: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簾总不如。(杜牧《赠别》)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月殿影开闻夜漏,水精簾卷近秋河。(顾况《宫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李端《听筝》)
唐人和宋人假如都用平常话写诗,那么唐人是美感当前,即兴的,兴发的,兴致勃勃的,所以是随意即可获得的美丽字句,故为情与境洽的“浑融自然”。宋人对美好、美丽的事物会再加三思,曲折一层来说,会冷静地处理,比较起来,宋人会对深意、新意、细意的事情多感兴趣,且对不那么美好的人生发生命运的感慨和思考,要做总结性的陈辞。所以宋诗当然没有唐诗的风华流丽。唐人是于青春岁月的心态,对当前的人生敏感易发;宋人是在中年的经验上,对过去和未来的内涵有沉思。可以说,宋诗,是经验型沉淀的诗歌。宋诗“人生总结性的诗意”,因为有“重复经验”为沉淀,回味反省使到宋诗第一次表现了中国人的“保守主义文化内蕴”。如果要反省中国人国民性的守旧和老气横秋,那么应当从宋诗开始。一方面它是成熟至充满了“停滞感”的,缺乏生气勃勃的气度,在诗意中形成了概念的;另一方面,它也是史无前例地精致的,技巧完美的,风格圆熟的,更是中国式智慧型第一次的“斯文之作”。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老僧。
呢喃燕子语梁间,底事来惊梦里闲?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老去无心听管弦,病来杯酒不相便。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这样的闲情,差不多总是老人家的闲情,至少也是中年人的懒散。比如:
断香漠漠便支枕,芳草离离悔倚栏。(陆游《病起》)
唐人的生气勃勃,却是即使写“闲情”和“禅意”也是掩抑不住的。比如: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听蜀僧濬弹琴》)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王维《终南别业》)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常建《破山寺后禅院》)
如果研读宋诗不和宋词一起打通融和地比照,则也不能充分地认识宋人和宋诗。中国人的“词”,充满了感慨性质,极尽婉转顿挫的叹息,要论中国美文学的代表作,舍宋词而无她。宋人以色为词,以韵为词,以趣为词,以气为词,以妩媚为词,以风流为词,烟视媚行,回眸百娇,可惜缺乏唐诗的高蹈远视和雄浑自然。宋词的“骨”和宋诗的“骨”是一致的,是一体两面的艺术双胞胎。中国文化从宋代开始老了,疲劳也罢,闲情也好,是感慨,也是叹息,是迟滞,也是享受,经验太多,思想太成熟,学问太丰富,在在都成为累赘。于是既冷静理智,看透放低,便做诗;也感性动情,伤心自怜,便作词。无论写诗作词,都是同一个人。
如果要选择一首宋诗来形容概括它自身,我想还是用苏轼的那首绝句来作一个总结罢: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山,就是“一半秋山带夕阳”之山也。

6

主题

488

帖子

211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73
贡献
550
金钱
929
发表于 2023-5-17 09:2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碗茶 于 2023-5-17 10:54 编辑

宋诗美,美如西湖水: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诗烈,烈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488

帖子

211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73
贡献
550
金钱
929
发表于 2023-5-17 10:4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宋诗好,好就好在寇老西有句: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488

帖子

211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73
贡献
550
金钱
929
发表于 2023-5-17 10:4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宋诗洁,洁就洁在陆放翁: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314

帖子

1613

积分

副首版

青青子衿诗苑楹联谜语专栏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7
贡献
393
金钱
652
发表于 2023-5-17 11:34:33 | 显示全部楼层

      风花雪月,各有特色,不能同日而语,更不能一言以蔽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488

帖子

211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73
贡献
550
金钱
929
发表于 2023-5-17 15: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宋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作诗技法,三大特点:一是注重用字。二是重视句法。三是讲究章法。

点评

黄庭坚《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5-17 15: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488

帖子

211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73
贡献
550
金钱
929
发表于 2023-5-17 15: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碗茶 发表于 2023-5-17 15:08
北宋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作诗技法,三大特点:一是注重用字。二是重视句法。三是讲究章法。 ...

黄庭坚《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12 23: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