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的原理 十三、怎样避免主观 写诗有规律,但没有一定之规,欣赏有规律,亦没有一定之规,这些总是要秉持既从规律出发,又因而制之的,那么是哪些人在给这些定死的规矩,又是哪些人在不遗余力,要么僵死地搬出古人的东西推销窠臼,要么打着各种幌子搞所谓“创新”制造新的雷池? 如此下去,或说一旦受如此影响,学诗写诗欣赏能否保证不走在弯路上?能否有科学合理缜密全面的艺术观念?时下的现实无不证 明,人们争先恐后走弯路才是如火如荼方兴未艾的。 “梨花体”、“羊羔体”等不必说,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但是“就诗论诗”、“憋诗”、“呻吟”“另搞一套”,这些现象还是司空见惯的,甚至很有市场。 分析起来,这些既是主观主义,也是文而不化的反映。与“梨花体”、“羊羔体”等赤裸裸为了标新立异附庸功名不同的是,所谓“就诗论诗”,是主观急功近利的结果,无非以鼠目之观仅仅看到了诗的荣耀,却看不到背后的修身养性,反而贪念逃避背后的人,实际是出于“立牌坊”的心态所致,更是心理晦暗,趋向败坏的表现; 所谓“憋诗”,如果不涉及初学能力所限,主要是既懒于学习,更懒于探索,既想随波逐流,又想一鸣惊人的心态使然,多因受古来过于强调形式美和不合理“炼字”、“炼句”、“炼意”等窠臼意识的误导,专好拿表面文字扎筏子,不得不尤其呈现为追求所谓“名言警句”,殊不知越这样追,反而越追不到,这是古今造就出来的最有影响的一条弯路,始从具有上风趋势,没这恐怕传统诗也不会走下坡; 所谓“呻吟”,是既想有所追求又摆脱不了麻木不仁的杂交畸形儿,其使因多出于狭隘自私,既有主动选择愚昧而回避现实的因素,也有因文而不化而被动跟风的因素,在根子上,于过去是封建统治下的必然结果,于今天则属于封建余毒所熏制的一股极端消极现象; 所谓“另搞一套”,特点是伪创新,什么时代都有,既与“梨花体”、“羊羔体”等的赤裸裸有着一脉相承的标新立异成分,又有披着各种外衣犯主观主义一意孤行的成分,是随不同时期的大环境而起伏兴落的一种现象,因而有很强的蒙蔽性。 这些现象都是不良风气,实际是以不雅之心,作附庸风雅之态。正是在这样的不良风气下,不仅败坏了广泛欣赏,也让写诗大规模成了“两面派”,或准“两面派”,很难再与应有的表达一致起来。 这提示的是,只要坚持人诗合一,“如何表达”这一问题就自行解决了,于是学诗写诗欣赏等,在风气、能力、提高方面,也会自然而然全面走上正道。 诗的三种表达方式,对于不懂写诗的读者,自然可以“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对于写诗、论诗和谈欣赏的人,则不可这般。一旦这般,便自然而然摆脱不了偏狭,也就成了成见和偏见的携带者,难免不会毒害人。这个地方容不得强词夺理。 写诗、论诗和谈欣赏,单就能力方面讲,或可有擅长不擅长的不同,所谓“术有专攻”,若就以擅长不擅长来给客观对象定印象标签,便是不合理,反过来则一定证 明出的是,在擅长方面也必然是蒙人的,毕竟犯主观主义总要漏洞百出,哪怕把什么人真的给蒙了,甚至蒙得很服气。 这种情况,仍然是认识问题。蒙人是认识问题,被蒙也是认识问题,凡认识不到的地方都有可能蒙人和被蒙,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写诗中的所有弯路也是这么产生的,包括这样那样喋不休的争论。相反,凡认识能够互相共识之处,就很少有争论,当然这时也不意味就一定不在弯路上,因为共识也要具体情形具体分析,特别要看具体性质,除了以科学合理正确的认识为基础,任何共识都因为有主观主义在起作用而不具有实际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