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精华14
注册时间2021-3-6
威望6255
金钱115772
贡献102533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威望- 6255 点
贡献- 102533 次
金钱- 115772 枚
 
|
huge(远山绿叶) 发布于2020-12-11 08:26 点击:512 评论:2
七绝 以诗代序
混球一地乱如蝇,啃老吃公相伴生。发展缘何成至此,问谁能解个中情。
写诗的原理
二百三十三、怎样从理论和实践性质体会修养
从理论指导实践来讲,理论的性质就是实践的性质,但也不可僵死来看,毕竟实践有着复杂的过程,也有着各种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因素,这就让理论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不是有了理论就可万岁,而是要继续密切关注实践的走向。
关注实践走向,一是,为了客观对待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既保证理论指导实践的有效性,也保证实践对理论的补充性,从而让理论得到不断完善和丰富,为实践提供无所不至的指导价值,也让实践以出真知的形式,来发展理论。
二是,保证理论和实践不会因这样那样的因素而脱节,避免造成各种各样的自相矛盾,乃至自我否定,因为从科学上讲,理论和实践犹如一套完整的实验过程,哪个方面因子出了问题,都不可能让实验结果准确,于是也失去了实验的意义。
正是这样,自相矛盾和自我否定,都是在理论指导实践过程中,影响实践最终结果的结构矛盾,一旦形成这样的矛盾,若不能及时解决,则意味相对于某种预定框架和蓝图,从理论和实践都是无效的。
框架不仅指形式,也指结构,是基于一定形态,具有在客观上是什么就是什么的本位属性。本位即本来的样子。什么事物都有一定本位,离开了本位,就等于离开了相应的本来面目,是不是还具有原来的性质,自然就成了疑问。
例如,水有三态,相对于饮用,液态水才是应有的样子,冰和蒸汽都无法跨过液态而适用于直接饮用,那么相对于饮用,冰和蒸汽就因为形式和结构的变化,而不再具有本位上的可饮用性质。
蓝图是对框架的描绘,相对于理论和实践,是瞄准未来的一致愿景和长远目标。对于蓝图,理论再客观也是主观的,代表人的需要或追求,因此虽理论上重视细节的描绘,实践上则无法拘泥于一时一地的得失,这既是实践规律,也是完善理论的契机,故理论和实践都不可短视狭隘,要避免走弯路而得不偿失,如此才能指向最终的愿景和长远目标。
人类社会,不管什么样,虽然都叫社会,但社会和社会是不同的,样子和性质都是不一样的,相对于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是唯一的选择,即使相对于今天,其框架也是“四项基本原则”所规定的,因而社会主义蓝图不仅在于每个“五年规划”,“两个一百年”目标,更在于能否对准共产主义。
由此结合在上个话题中,对少数人先富裕起来和大多数人致富实际情形分析,不难理解,几十年以来的经济之所以是片面发展的,就在于对资本主义成分没有经过社会主义化,就囫囵吞枣地引了进来,导致这些东西与社会主义社会和这个基础上的中国国情水土不服,才出现了到处贪污腐败、道德滑坡和少数人占上风,暴露出了在中国到底要什么社会性质的问题。
也是这样,让“四项基本原则”和一直以来的发展理论,由于与实践中的资本主义成分存在明显龃龉,不得不导致要么理论与理论相矛盾,要么理论与实践脱节,甚至用带病发展得来的错误“真知”,反而给带病发展找到了理由,又造成了从实践和理论两个维度都无以反思和挽回。
这之中,最能看出自相矛盾和自我否定的方面之一就是,国家在促进就业上的推动,因为有利于少数人获得更多利益,不仅让少数人称快,还对少数人有政策、资金、土地等扶持,等于把国家利益直接贴补给了少数人,而大多数人则仅仅落个靠就业吃得上饭,这显然已经不具有社会主义人人平等,按劳分配的生产关系运转性质,因为这在资本主义社会也能做得到。
如果把当初企业私有化改制进程中,所造成的,直至现在的,大量国有资产流失和银行呆账坏账加进来,就更能发现,少数人已经算不上劳动阶级,完全是在个人投机和政策鼓励、倾斜、扶持基础上,通过吃国家和剥削劳动,将生产关系转变为有利于自身,将生产力最大程度有利于私人占有化,同时也影响了整个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让全社会价值观也有利于自身,最终靠蒙骗了所有人而坐收渔利才有了今天。
由此,或可联想到建国初的公私合营直至完成对所有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那时是把少数人变成了劳动者,而改革开放后则把“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有权不使,过期作废”的一些投机分子、腐败分子,重新变成了占社会上风的不劳而获和少劳多得者。
这个过程中,无非是一拨人下去了,一拨人上来了,并且不是直接阶级斗争的结果,恰恰是由有着社会主义名义的国家操控的,诱因却是一个简单的早致富晚致富问题,而这个问题也仅仅是从主观上说说,并无法设想。
为什么不能设想?因为资本主义性质的掺入,让一直以来的致富过程,既有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一脉相承社会主义性质的自我否定成分、也有与改革开放自身“四项基本原则”自相矛盾的成分,更有对曾经听党的话的人不公的成分,甚至解释不清,为什么把当年在公有制进程中一些人对公的大量贡献,转手送给之后的另一批少数人,做他们谋求腐朽阶级重新翻身的资本来剥削和压迫大多数人?
要知道,在今天成了被剥削和压迫的人中,就有对当初公有化做过直接财富贡献的人,如此是在让什么人寒心,什么人惬快?会不会影响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正确认知、理解,乃至情感、信任、信念、信心?
仿佛有人以为,时间一久什么事都能淡忘,殊不知这恰恰是幼稚和幻想。历史经验就摆在那里,任何公私交割的事情都涉及质的转化,都必然触动骨 髓,不是暖就是寒,不是喜就是悲,不是笑就是恨,不妨再来一次原汁原味“打土豪、分田地”,再来一次原汁原味社会主义改造试试看,问问什么人会有什么感受?这倒是可以设想的。
又比如,改革开放之初,国家一笔勾掉的大量个人贷 款,哪个吃了亏的老百姓,不为当初的安分守己、胆量太小,无缘无故就输了一堆台阶,至今还在一提起来就耿耿于怀?这一直在意味着什么?还不是一再促长着“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等自私自利投机侥幸心理?
历史不容欺骗,虚无主义和任何主观主义都当不了真理,也当不了实践。在唯物主义中,公平和正义总是从根本上认识人的需要,并坚决唯物之的首选坚持,永远不会有虚无主义和任何主观主义那样,想怎么来,就怎么来,想睁哪只眼闭哪只眼,就睁哪只眼闭哪只眼,以混球之人性来做人的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