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36|回复: 22

沧浪书院词三期通识课第六讲夏安组论坛作业贴

  [复制链接]

763

主题

960

帖子

1万

积分

常务管理

沧浪书院曲二兼赋二词三常务管理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621
贡献
1055
金钱
6196
发表于 2024-10-19 19:3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位学员 请注意 写作业要求不要任何编辑,使用论坛默认字体、颜色和文字大小,要求素雅统一。
另外,请注意贴作业格式,要求一人一楼,多的删除,谢谢合作!


沧浪书院词三期通识课第六讲夏安组论坛作业贴


作业:1、唐宋人填词用什么韵?


2、熟记有关词学的一些概念。


作业截止时间,2024.10月23日晚上7点。

0

主题

314

帖子

2841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词二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61
贡献
675
金钱
1130
发表于 2024-10-19 22: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词三期通识课第六讲夏安组论坛作业
夏安06-静品书香
作业:
1、唐宋人填词用什么韵?
答:没有统一标准。
唐宋人填词用韵,是没有 国家标准的。可以按照当时实际通用的语音来押韵,甚至可以按照自己家乡的地方音来押韵。
2、熟记有关词学的一些概念。
答:
1)小令,中调,长调
按照字数的多少,词调可以分为三种:小令,中调,长调。这种分法源自南宋的《草堂诗余》,清代学者毛先舒在《填词名解》里对这三种有个规定:凡填词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外,倶为长调也。
易阳老师的观点是小令的界定为62字较为合理,在正课中老师会详细阐述。
2)词调别名
一个词调有多个名称:如《忆江南》,又叫《梦江南》,《望江南》,《江南好》……13个名称。
3)词的格式
词调规定了词的格式,“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一个词调有多少个句子,每句有多少个字,每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还是可平可仄,都是词调规定的。这是词最根本的特点。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五言平起式,五言仄起式,七言平起式,七言仄起式),而词有2300多个格式。有时一个词牌往往就有几种或者十几种格式。康熙二十六年,万树编成《词律》一书,收了660调,1180多个格式,后来徐本立又增补了165调,495个格式。康熙五十四年,陈廷敬、王奕清等又编成《钦定词谱》一书,收了826调,2306个格式。
4)词的结构
词的结构:有单片词,如《忆江南》;有双片词,如《苏幕遮》;也有三片词,如《瑞龙吟》。单片词较少,三片词最少,双片词最多。吴文英的《莺啼序》是最长的,240字,分四片。这是极少见的。
5)阕
阕:一首词称为一阕,这是词所特有的单位名词,但它是一个复活了的古字。到了宋代,「阕」字被普遍用作词的单位名词,可知这个古字是在晚唐时代开始复活的。
宋人习惯,无论单遍的小令,或双曳头的慢词,都以一首为一阕。分为上下遍的词,可以称为上下阕,或曰前后阕。无论上下或前后,合起来还是一阕,不能说是二阕。
「阕」字用到后来,成为「词」的代用字。「小阕」即是「小词」。
6)双调
双调:是宫调名,词虽有上下两叠(阕),或曰两片,但只是一个曲调,不能称为双调。
后来,曲谱消失,凡是两片的词都叫双调了。
「双调」这个名词在宋代还没有这样的用法。一首令词,上下叠句法完全相同的,称为「重头」。如「桂花明」这个词调,至今犹存。此词分上下叠,每叠五句。上下叠句式音韵皆同,故曰「重头小令。」这是明见于宋人著作的,可知宋代人称这类词为重头小令而不称为「双调小今。」(「重」字读平声,是「重复」的重。)
后人把上下两叠的令词称为「双调」,以致与宫调名的「双调」相混淆,这总是错误的。但曲谱消失后,以讹传讹后被错误地预定俗成了。
7)重头
重头:一首令词,上下片句法完全相同的,称为「重头」。「重头」只有小令才有,例如南歌子,渔歌子,浪淘沙,江城子等词调都是。
8)换头(过片)
换头:词的最早形式是不分片段的单遍小令。后来发展到重叠两遍的,于是出现了分上下二遍的令词。如果下叠第一句与上叠第一句句式不同的,这是「换头」,不是「重头」。换头的意义是改换了头一句,重头的意思是下片头一句与上片头一句重复。
换头的地方在音乐上是过变的地方。过变,即今之过门。换头又称为过,或曰过处,或曰过片,过拍。这里所谓过、过处、过片,都是指下遍起句而言。
小令有重头的,也有换头的,但引、近、慢词则全都换头,而没有重头的了。
9)双拽头(双曵头)
双拽头:最早称双曵ye头。三叠的词,前两叠第一句句式完全相同,第三叠则句法与前二叠全不同,谓之“双拽头”。如瑞龙吟一调,《花庵词选》已说明它是双拽头。因为此词第二叠与第一叠句式、平仄完全相同,形式上好似第三叠的双头,故名之曰双拽头。但不是所有三叠的词都是双拽头。
如果三片词每片开头都换了句式,叫“三换头”。
10)歇拍,煞尾
两片以上的词,上片结尾处,叫歇拍。
词的最后一韵(即结句)称“煞拍”,煞尾。
11)变、徧、遍、片、段、叠
每一支歌曲,从头到尾演奏一次,接下去便另奏一曲,这叫做一变。这个「变」字,用到唐代,简化了一下,借用「徧」字,或作「遍」字。
宋代的慢词,其前身多是大曲中的一遍。后来把一首词称为一遍。
宋人称不分段的小令为单遍。
在南宋,这个遍字又省作「片」字。
前遍、后遍,或称前段,后段。
叠字的意义是重复。故词家一般都以一首词的下片为叠。叠头,即下片首句,亦即所谓过处。
12)拍:?
拍是音乐的节度。当音乐或歌唱在抑扬顿挫之时,用手或拍板标记其节度,这叫做拍。韩愈给拍板下定义,称之为乐句,这是拍板的极妙注解。这里的乐句不是词句,是指音乐的结构系统的一个部分。
乐句这个概念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生长在一个结构系统内部,是音乐结构系统的有机构成部分。
写作歌词以配合乐曲,在音乐的节拍处,歌词的意义也自然应当告一段落,或者至少应当是可以略作停顿之处。宋代词家或乐家的书中,没有明白记录词的一句即是曲的一拍,但从一些现存资料中考索,大多是这样。所以不能说词的一拍就绝对是一句完整的话。也有不是的。
宋词大多以一拍为一句。不过拍的时间有固定,句的长短却不一律,因此不能规定以几个字为一拍。
所以,为了避免歧义,我们避开“拍”的概念,用“韵”来代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4

帖子

128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73
贡献
307
金钱
502
发表于 2024-10-19 22:3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词三期通识课第六讲夏安组论坛作业
夏安13----小鱼儿
作业:
1、唐宋人填词用什么韵?
答:没有统一标准。
唐宋人填词用韵,是没有 “国家标准”的。可以按照当时实际通用的语音来押韵,甚至可以按照自己家乡的地方音来押韵。
2、熟记有关词学的一些概念。
答:
(1)小令,中调,长调
按照字数的多少,词调可以分为三种:小令,中调,长调。
凡填词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外,倶为长调也。
易阳老师的观点是小令的界定为62字较为合理,
(2)词调别名
一个词调有多个名称:如《忆江南》,又叫《梦江南》,《望江南》,《江南好》……13个名称。
(3)词的格式
词调规定了词的格式,“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有2300多个格式。
(4)词的结构
词的结构:有单片词,如《忆江南》;有双片词,如《苏幕遮》;也有三片词,如《瑞龙吟》。单片词较少,三片词最少,双片词最多。吴文英的《莺啼序》是最长的,240字,分四片。这是极少见的。
(5)阕
阕:一首词称为一阕,这是词所特有的单位名词,
无论单遍的小令,或双曳头的慢词,都以一首为一阕。分为上下遍的词,可以称为上下阕,或曰前后阕。无论上下或前后,合起来还是一阕,不能说是二阕。
(6)双调
双调:是宫调名,词虽有上下两叠(阕),或曰两片,但只是一个曲调,不能称为双调。
后来,曲谱消失,凡是两片的词都叫双调了。
后人把上下两叠的令词称为「双调」。
(7)重头
重头:一首令词,上下片句法完全相同的,称为「重头」。「重头」只有小令才有,例如南歌子,渔歌子,浪淘沙,江城子等词调都是。
(8)换头(过片)
换头:词的最早形式是不分片段的单遍小令。后来发展到重叠两遍的,于是出现了分上下二遍的令词。如果下叠第一句与上叠第一句句式不同的,这是「换头」,不是「重头」。换头的意义是改换了头一句,重头的意思是下片头一句与上片头一句重复。
换头的地方在音乐上是过变的地方。过变,即今之过门。换头又称为过,或曰过处,或曰过片,过拍。这里所谓过、过处、过片,都是指下遍起句而言。
小令有重头的,也有换头的,但引、近、慢词则全都换头,而没有重头的了。
(9)双拽头(双曵头)
双拽头:最早称双曵ye头。三叠的词,前两叠第一句句式完全相同,第三叠则句法与前二叠全不同,谓之“双拽头”。如瑞龙吟一调,《花庵词选》已说明它是双拽头。因为此词第二叠与第一叠句式、平仄完全相同,形式上好似第三叠的双头,故名之曰双拽头。但不是所有三叠的词都是双拽头。
如果三片词每片开头都换了句式,叫“三换头”。
(10)歇拍,煞尾
两片以上的词,上片结尾处,叫歇拍。
词的最后一韵(即结句)称“煞拍”,煞尾。
(11)变、徧、遍、片、段、叠
每一支歌曲,从头到尾演奏一次,接下去便另奏一曲,这叫做一变。这个「变」字,用到唐代,简化了一下,借用「徧」字,或作「遍」字。
宋代的慢词,其前身多是大曲中的一遍。后来把一首词称为一遍。
宋人称不分段的小令为单遍。
为了避免歧义,我们避开“拍”的概念,用“韵”来代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

帖子

10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14
贡献
25
金钱
39
发表于 2024-10-19 23:3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紫涵 于 2024-10-19 23:37 编辑





沧浪书院词三期通识课第六讲作业

夏安11-子涵


1、唐宋人填词用什么韵?


答:没有统一标准。《词林正韵》大体上能够反映唐宋人,特别是宋人填词押韵的一般情况。但唐宋人填词用韵,可以按照当时实际通用的语音来押韵,甚至可以按照自己家乡的地方音来押韵。


2、熟记有关词学的一些概念。


1、小令,中调,长调
按照字数的多少,词调可以分为三种:小令,中调,长调。这种分法源自南宋的《草堂诗余》,清代学者毛先舒在《填词名解》里对这三种有个规定:凡填词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外,倶为长调也。
易阳老师的观点是小令的界定为62字较为合理。


2、词调别名
一个词调有多个名称。


3、词的格式
词调规定了词的格式,“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一个词调有多少个句子,每句有多少个字,每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还是可平可仄,都是词调规定的。这是词最根本的特点。
        词的格式:词有2300多个格式。有时一个词牌往往就有几种或者十几种格式。


4、词的结构
词的结构:有单片词,有双片词,也有三片词。四片及少见。


5、阕
阕:一首词称为一阕,这是词所特有的单位名词,但它是一个复活了的古字。
宋人习惯,无论单遍的小令,或双曳头的慢词,都以一首为一阕。分为上下遍的词,可以称为上下阕,或曰前后阕。无论上下或前后,合起来还是一阕,不能说足二阕。「阕」字用到后来,成为「词」的代用字。


6、双调
双调:是宫调名,词虽有上下两叠(阕),或曰两片,但只是一个曲调,不能称为双调。
后来,曲谱消失,凡是两片的词都叫双调了。


7、重头
重头:一首令词,上下片句法完全相同的,称为「重头」。


8、换头(过片)
词的最早形式是不分片段的单遍小令。后来发展到重叠两遍的,于是出现了分上下二遍的令词。如果下叠第一句与上叠第一句句式不同的,这是「换头」,不是「重头」。换头的意义是改换了头一句,重头的意思是下片头一句与上片头一句重复。


9、双拽头(双曵头)
双拽头:最早称双曵ye头。三叠的词,前两叠第一句句式完全相同,第三叠则句法与前二叠全不同,谓之“双拽头”。


10、歇拍,煞尾
两片以上的词,上片结尾处,叫歇拍。
词的最后一韵(即结句)称“煞拍”,煞尾。


11、变、徧、遍、片、段、叠
每一支歌曲,从头到尾演奏一次,接下去便另奏一曲,这叫做一变。这个「变」字,用到唐代,简化了一下,借用「徧」字,或作「遍」字。
宋代的慢词,其前身多是大曲中的一遍。后来把一首词称为一遍。
宋人称不分段的小令为单遍。
在南宋,这个遍字又省作「片」字。
前遍、后遍,或称前段,后段。
叠字的意义是重复。故词家一般都以一首词的下片为叠。叠头,即下片首句,亦即所谓过处。


12、拍:?
拍是音乐的节度。当音乐或歌唱在抑扬顿挫之时,用手或拍板标记其节度,这叫做拍。宋词大多以一拍为一句。不过拍的时间有固定,句的长短却不一律,因此不能规定以几个字为一拍。所以,为了避免歧义,我们在评阅时避开“拍”的概念,用“韵”来代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7

帖子

13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16
贡献
33
金钱
49
发表于 2024-10-20 07: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词三期通识课第六讲作业

夏安12~亮剑


1、唐宋人填词用什么韵?


答:唐宋人填词没有统一标准。《词林正韵》大体上能够反映唐宋人,特别是宋人填词押韵的一般情况。但唐宋人填词用韵,可以按照当时实际通用的语音来押韵,甚至可以按照自己家乡的地方音来押韵。


2、熟记有关词学的一些概念。


1、小令,中调,长调
按照字数的多少,词调可以分为三种:小令,中调,长调。这种分法源自南宋的《草堂诗余》,清代学者毛先舒在《填词名解》里对这三种有个规定:凡填词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外,倶为长调也。
易阳老师的观点是小令的界定为62字较为合理。


2、词调别名
一个词调有多个名称。


3、词的格式
词调规定了词的格式,“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一个词调有多少个句子,每句有多少个字,每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还是可平可仄,都是词调规定的。这是词最根本的特点。
        词的格式:词有2300多个格式。有时一个词牌往往就有几种或者十几种格式。


4、词的结构
词的结构:有单片词,有双片词,也有三片词。四片及少见。


5、阕
阕:一首词称为一阕,这是词所特有的单位名词,但它是一个复活了的古字。
宋人习惯,无论单遍的小令,或双曳头的慢词,都以一首为一阕。分为上下遍的词,可以称为上下阕,或曰前后阕。无论上下或前后,合起来还是一阕,不能说足二阕。「阕」字用到后来,成为「词」的代用字。


6、双调
双调:是宫调名,词虽有上下两叠(阕),或曰两片,但只是一个曲调,不能称为双调。
后来,曲谱消失,凡是两片的词都叫双调了。


7、重头
重头:一首令词,上下片句法完全相同的,称为「重头」。


8、换头(过片)
词的最早形式是不分片段的单遍小令。后来发展到重叠两遍的,于是出现了分上下二遍的令词。如果下叠第一句与上叠第一句句式不同的,这是「换头」,不是「重头」。换头的意义是改换了头一句,重头的意思是下片头一句与上片头一句重复。


9、双拽头(双曵头)
双拽头:最早称双曵ye头。三叠的词,前两叠第一句句式完全相同,第三叠则句法与前二叠全不同,谓之“双拽头”。


10、歇拍,煞尾
两片以上的词,上片结尾处,叫歇拍。
词的最后一韵(即结句)称“煞拍”,煞尾。


11、变、徧、遍、片、段、叠
每一支歌曲,从头到尾演奏一次,接下去便另奏一曲,这叫做一变。这个「变」字,用到唐代,简化了一下,借用「徧」字,或作「遍」字。
宋代的慢词,其前身多是大曲中的一遍。后来把一首词称为一遍。
宋人称不分段的小令为单遍。
在南宋,这个遍字又省作「片」字。
前遍、后遍,或称前段,后段。
叠字的意义是重复。故词家一般都以一首词的下片为叠。叠头,即下片首句,亦即所谓过处。


12、拍
拍是音乐的节度。当音乐或歌唱在抑扬顿挫之时,用手或拍板标记其节度,这叫做拍。宋词大多以一拍为一句。不过拍的时间有固定,句的长短却不一律,因此不能规定以几个字为一拍。所以,为了避免歧义,我们在评阅时避开“拍”的概念,用“韵”来代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8

帖子

89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17
贡献
215
金钱
346
发表于 2024-10-20 07:4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词三期通识课第六讲夏安组论坛作业
夏安17-紫菲
作业:
1、唐宋人填词用什么韵?
答:没有统一标准。
唐宋人填词用韵,是没有 “国家标准”的。可以按照当时实际通用的语音来押韵,甚至可以按照自己家乡的地方音来押韵。
2、熟记有关词学的一些概念。
答:
(1)小令,中调,长调
按照字数的多少,词调可以分为三种:小令,中调,长调。这种分法源自南宋的《草堂诗余》,清代学者毛先舒在《填词名解》里对这三种有个规定:凡填词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外,倶为长调也。
易阳老师的观点是小令的界定为62字较为合理,在正课中老师会详细阐述。
(2)词调别名
一个词调有多个名称:如《忆江南》,又叫《梦江南》,《望江南》,《江南好》……13个名称。
(3)词的格式
词调规定了词的格式,“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一个词调有多少个句子,每句有多少个字,每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还是可平可仄,都是词调规定的。这是词最根本的特点。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五言平起式,五言仄起式,七言平起式,七言仄起式),而词有2300多个格式。有时一个词牌往往就有几种或者十几种格式。康熙二十六年,万树编成《词律》一书,收了660调,1180多个格式,后来徐本立又增补了165调,495个格式。康熙五十四年,陈廷敬、王奕清等又编成《钦定词谱》一书,收了826调,2306个格式。
(4)词的结构
词的结构:有单片词,如《忆江南》;有双片词,如《苏幕遮》;也有三片词,如《瑞龙吟》。单片词较少,三片词最少,双片词最多。吴文英的《莺啼序》是最长的,240字,分四片。这是极少见的。
(5)阕
阕:一首词称为一阕,这是词所特有的单位名词,但它是一个复活了的古字。到了宋代,「阕」字被普遍用作词的单位名词,可知这个古字是在晚唐时代开始复活的。
宋人习惯,无论单遍的小令,或双曳头的慢词,都以一首为一阕。分为上下遍的词,可以称为上下阕,或曰前后阕。无论上下或前后,合起来还是一阕,不能说是二阕。
「阕」字用到后来,成为「词」的代用字。「小阕」即是「小词」。
(6)双调
双调:是宫调名,词虽有上下两叠(阕),或曰两片,但只是一个曲调,不能称为双调。
后来,曲谱消失,凡是两片的词都叫双调了。
「双调」这个名词在宋代还没有这样的用法。一首令词,上下叠句法完全相同的,称为「重头」。如「桂花明」这个词调,至今犹存。此词分上下叠,每叠五句。上下叠句式音韵皆同,故曰「重头小令。」这是明见于宋人著作的,可知宋代人称这类词为重头小令而不称为「双调小今。」(「重」字读平声,是「重复」的重。)
后人把上下两叠的令词称为「双调」,以致与宫调名的「双调」相混淆,这总是错误的。但曲谱消失后,以讹传讹后被错误地预定俗成了。
(7)重头
重头:一首令词,上下片句法完全相同的,称为「重头」。「重头」只有小令才有,例如南歌子,渔歌子,浪淘沙,江城子等词调都是。
(8)换头(过片)
换头:词的最早形式是不分片段的单遍小令。后来发展到重叠两遍的,于是出现了分上下二遍的令词。如果下叠第一句与上叠第一句句式不同的,这是「换头」,不是「重头」。换头的意义是改换了头一句,重头的意思是下片头一句与上片头一句重复。
换头的地方在音乐上是过变的地方。过变,即今之过门。换头又称为过,或曰过处,或曰过片,过拍。这里所谓过、过处、过片,都是指下遍起句而言。
小令有重头的,也有换头的,但引、近、慢词则全都换头,而没有重头的了。
(9)双拽头(双曵头)
双拽头:最早称双曵ye头。三叠的词,前两叠第一句句式完全相同,第三叠则句法与前二叠全不同,谓之“双拽头”。如瑞龙吟一调,《花庵词选》已说明它是双拽头。因为此词第二叠与第一叠句式、平仄完全相同,形式上好似第三叠的双头,故名之曰双拽头。但不是所有三叠的词都是双拽头。
如果三片词每片开头都换了句式,叫“三换头”。
(10)歇拍,煞尾
两片以上的词,上片结尾处,叫歇拍。
词的最后一韵(即结句)称“煞拍”,煞尾。
(11)变、徧、遍、片、段、叠
每一支歌曲,从头到尾演奏一次,接下去便另奏一曲,这叫做一变。这个「变」字,用到唐代,简化了一下,借用「徧」字,或作「遍」字。
宋代的慢词,其前身多是大曲中的一遍。后来把一首词称为一遍。
宋人称不分段的小令为单遍。
在南宋,这个遍字又省作「片」字。
前遍、后遍,或称前段,后段。
叠字的意义是重复。故词家一般都以一首词的下片为叠。叠头,即下片首句,亦即所谓过处。
(12)拍:?
拍是音乐的节度。当音乐或歌唱在抑扬顿挫之时,用手或拍板标记其节度,这叫做拍。韩愈给拍板下定义,称之为乐句,这是拍板的极妙注解。这里的乐句不是词句,是指音乐的结构系统的一个部分。
乐句这个概念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生长在一个结构系统内部,是音乐结构系统的有机构成部分。
写作歌词以配合乐曲,在音乐的节拍处,歌词的意义也自然应当告一段落,或者至少应当是可以略作停顿之处。宋代词家或乐家的书中,没有明白记录词的一句即是曲的一拍,但从一些现存资料中考索,大多是这样。所以不能说词的一拍就绝对是一句完整的话。也有不是的。
宋词大多以一拍为一句。不过拍的时间有固定,句的长短却不一律,因此不能规定以几个字为一拍。
所以,为了避免歧义,我们避开“拍”的概念,用“韵”来代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8

帖子

167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64
贡献
382
金钱
651
发表于 2024-10-20 13: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词三期通识课第六讲夏安组论坛作业贴
夏安组长-曦春

作业:
1、唐宋人填词用什么韵?(没有统一标准)
唐宋人填词用韵,是没有 “国家标准”的。可以按照当时实际通用的语音来押韵,甚至可以按照自己家乡的地方音来押韵。
2、熟记有关词学的一些概念。
(1)中调,长调调,长调
按照字数的多少,词调可以分为三种:小令,中调,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外,倶为长调也。
(2)词调别名
一个词调有多个名称:如《忆江南》,又叫《梦江南》,《望江南》,《江南好》……13个名称。
(3)词的格式
词调规定了词的格式,“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一个词调有多少个句子,每句有多少个字,每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还是可平可仄,都是词调规定的。这是词最根本的特点。
(4)词的结构
有单片词,如《忆江南》;有双片词,如《苏幕遮》;也有三片词,如《瑞龙吟》。单片词较少,三片词最少,双片词最多。吴文英的《莺啼序》是最长的,240字,分四片。这是极少见的。
(5)阕
一首词称为一阕,这是词所特有的单位名词。
(6)双调
双调:是宫调名,词虽有上下两叠(阕),或曰两片,但只是一个曲调,不能称为双调。
后来,曲谱消失,凡是两片的词都叫双调了。
(7)重头
重头:一首令词,上下片句法完全相同的,称为「重头」。「重头」只有小令才有,例如南歌子,渔歌子,浪淘沙,江城子等词调都是。
(8)换头(过片)
换头:词的最早形式是不分片段的单遍小令。后来发展到重叠两遍的,于是出现了分上下二遍的令词。如果下叠第一句与上叠第一句句式不同的,这是「换头」,不是「重头」。换头的意义是改换了头一句,重头的意思是下片头一句与上片头一句重复。
换头的地方在音乐上是过变的地方。过变,即今之过门。换头又称为过,或曰过处,或曰过片,过拍。这里所谓过、过处、过片,都是指下遍起句而言。
小令有重头的,也有换头的,但引、近、慢词则全都换头,而没有重头的了。
(9)双拽头(双曵头)
双拽头:最早称双曵ye头。三叠的词,前两叠第一句句式完全相同,第三叠则句法与前二叠全不同,谓之“双拽头”。如瑞龙吟一调,《花庵词选》已说明它是双拽头。因为此词第二叠与第一叠句式、平仄完全相同,形式上好似第三叠的双头,故名之曰双拽头。但不是所有三叠的词都是双拽头。如果三片词每片开头都换了句式,叫“三换头”。
(10)歇拍,煞尾
两片以上的词,上片结尾处,叫歇拍。
词的最后一韵(即结句)称“煞拍”,煞尾。
(11)变、徧、遍、片、段、叠
每一支歌曲,从头到尾演奏一次,接下去便另奏一曲,这叫做一变。这个「变」字,用到唐代,简化了一下,借用「徧」字,或作「遍」字。
宋代的慢词,其前身多是大曲中的一遍。后来把一首词称为一遍。
宋人称不分段的小令为单遍。
在南宋,这个遍字又省作「片」字。
前遍、后遍,或称前段,后段。
叠字的意义是重复。故词家一般都以一首词的下片为叠。叠头,即下片首句,亦即所谓过处。
(12)拍:
拍是音乐的节度。当音乐或歌唱在抑扬顿挫之时,用手或拍板标记其节度,这叫做拍。
宋词大多以一拍为一句。不过拍的时间有固定,句的长短却不一律,因此不能规定以几个字为一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5

帖子

13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17
贡献
32
金钱
49
发表于 2024-10-20 17:37:51 | 显示全部楼层
词三通识课第六讲作业:
夏安15-清风好
一、唐宋人填词用什么韵?(没有统一标准)
答:唐宋人填词用韵,是没有”国家标准”的,可以按照当时实际通用的语言来押韵,也可以用家乡方言来押韵。
二、熟记有关词学的一些概念。
1、小令,中调,长调
       按照字数的多少,词调可以分为三种:小令,中调,长调。这种分法源自南宋的《草堂诗余》,清代学者毛先舒在《填词名解》里对这三种有个规定:凡填词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外,倶为长调也。
       易阳老师的观点是小令的界定为62字较为合理。
2、词调别名
      一个词调有多个名称。
3、词的格式
      词调规定了词的格式,“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一个词调有多少个句子,每句有多少个字,每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还是可平可仄,都是词调规定的。这是词最根本的特点。
        词的格式:词有2300多个格式。有时一个词牌往往就有几种或者十几种格式。
4、词的结构
      词的结构:有单片词,有双片词,也有三片词。四片及少见。
5、阕
      阕:一首词称为一阕,这是词所特有的单位名词,但它是一个复活了的古字。
       宋人习惯,无论单遍的小令,或双曳头的慢词,都以一首为一阕。分为上下遍的词,可以称为上下阕,或曰前后阕。无论上下或前后,合起来还是一阕,不能说足二阕。「阕」字用到后来,成为「词」的代用字。
6、双调
      双调:是宫调名,词虽有上下两叠(阕),或曰两片,但只是一个曲调,不能称为双调。
后来,曲谱消失,凡是两片的词都叫双调了。
7、重头
      重头:一首令词,上下片句法完全相同的,称为「重头」。
8、换头(过片)
      词的最早形式是不分片段的单遍小令。后来发展到重叠两遍的,于是出现了分上下二遍的令词。如果下叠第一句与上叠第一句句式不同的,这是「换头」,不是「重头」。换头的意义是改换了头一句,重头的意思是下片头一句与上片头一句重复。
9、双拽头(双曵头)
      双拽头:最早称双曵ye头。三叠的词,前两叠第一句句式完全相同,第三叠则句法与前二叠全不同,谓之“双拽头”。
10、歇拍,煞尾
       两片以上的词,上片结尾处,叫歇拍。
词的最后一韵(即结句)称“煞拍”,煞尾。
11、变、徧、遍、片、段、叠
        每一支歌曲,从头到尾演奏一次,接下去便另奏一曲,这叫做一变。这个「变」字,用到唐代,简化了一下,借用「徧」字,或作「遍」字。
       宋代的慢词,其前身多是大曲中的一遍。后来把一首词称为一遍。
       宋人称不分段的小令为单遍。
       在南宋,这个遍字又省作「片」字。
       前遍、后遍,或称前段,后段。
       叠字的意义是重复。故词家一般都以一首词的下片为叠。叠头,即下片首句,亦即所谓过处。
12、拍:?
        拍是音乐的节度。当音乐或歌唱在抑扬顿挫之时,用手或拍板标记其节度,这叫做拍。宋词大多以一拍为一句。不过拍的时间有固定,句的长短却不一律,因此不能规定以几个字为一拍。所以,为了避免歧义,我们在评阅时避开“拍”的概念,用“韵”来代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1

帖子

3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59
贡献
90
金钱
149
发表于 2024-10-20 23:4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词三期通识课第六讲夏安组论坛作业贴
夏安27-清荷

作业:1、唐宋人填词用什么韵?
答:大体上用词林正韵。但是唐宋人能用通行的语言,也能用方言来压韵的。

2、熟记有关词学的一些概念。
答:小令58字以内,中调为59字至90字,长调91字以上。
词调有很多种,词有词谱,词的结构有单片和双片,还有多片的。词特定单位叫阕。把上下两叠的词称为双调。上下片句法相同的称为重头。词上下片第一句不同的叫换头。还有长词的双拽头。两片以上的词,上片结尾叫歇拍,词最后一韵叫煞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2

帖子

35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44
贡献
86
金钱
142
发表于 2024-10-21 09:3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词三期通识课第六讲作业

夏安03-德云

一、唐宋人填词用什么韵?

答:没有统一标准。但唐宋人填词用韵,大多按照当时实际通用的语音来押韵,有人按照自己家乡的地方音来押韵。

二、熟记有关词学的一些概念。

1、小令,中调,长调:
凡填词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外,倶为长调也。
易阳老师的观点是小令的界定为62字较为合理。

2、词调别名
一个词调有多个名称。

3、词的格式
词调规定了词的格式,“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一个词调有多少个句子,每句有多少个字,每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还是可平可仄,都是词调规定的。这是词最根本的特点。

4、词的结构
词的结构:有单片词,有双片词,也有三片词。四片极少见。

5、阕
阕:一首词称为一阕,这是词所特有的单位名词。
宋人习惯,无论单遍的小令,或双拽头的慢词,都以一首为一阕。分为上下遍的词,可以称为上下阕,或曰前后阕。无论上下或前后,合起来还是一阕。「阕」字用到后来,成为「词」的代用字。

6、双调
双调:是宫调名,词虽有上下两叠(阕),或曰两片,但只是一个曲调,不能称为双调。
后来,曲谱消失,凡是两片的词都叫双调了。

7、重头
重头:一首令词,上下片句法完全相同的,称为「重头」。

8、换头(过片)
词的最早形式是不分片段的单遍小令。后来发展到重叠两遍的,于是出现了分上下二遍的令词。如果下叠第一句与上叠第一句句式不同的,这是「换头」,不是「重头」。换头的意义是改换了头一句,重头的意思是下片第一句与上片第一句句式一样。

9、双拽头(双曵头)
双拽头:三叠的词,前两叠第一句句式完全相同,第三叠第一句句法与前二叠不同,谓之“双拽头”。

10、歇拍,煞尾
两片以上的词,上片结尾处,叫歇拍。
词的最后一韵(即结句)称“煞拍”,煞尾。

11、变、徧、遍、片、段、叠
每一支歌曲,从头到尾演奏一次,接下去便另奏一曲,这叫做一变。这个「变」字,用到唐代,简化了一下,借用「徧」字,或作「遍」字。宋代的慢词,其前身多是大曲中的一遍。后来把一首词称为一遍。宋人称不分段的小令为单遍。在南宋,这个遍字又省作「片」字。前遍、后遍,或称前段,后段。叠字的意义是重复。故词家一般都以一首词的下片为叠。叠头,即下片首句,亦即所谓过处。

12、拍
拍是音乐的节度。当音乐或歌唱在抑扬顿挫之时,用手或拍板标记其节度,这叫做拍。宋词大多以一拍为一句。不过拍的时间有固定,句的长短却不一样,因此不能规定以几个字为一拍。所以,为了避免歧义,我们在讲解词的时候要避开“拍”的概念,用“韵”来代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3

帖子

18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24
贡献
47
金钱
71
发表于 2024-10-21 09:36: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业:夏安20—青衣白马
1、唐宋人填词用什么韵?
答:没有国家制定的统一标准,可以依方言的习惯押韵。
2、熟记有关词学的一些概念。
答:1、依据词的字数不同可以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2、词有很多别名。
3、词的曲调和格式很多。
4、词从结果上分为单片、双片、三叠、四叠。
5、词的量词是阙。
6、双调,古今定义不同。古:指上下阙曲调不同;今:指词有上下两阙。
7、重头:上下阙首句结构相同。
8、换头:上下阙首句结构不同。
9、双拽头:三叠词的前两叠首句结构相同,第三叠首句结构与前两叠不同。
10、歇拍:两片词之间。煞尾:最后一片词末句。
11、词的有关量词:变、徧、遍、片、段、叠。
12、拍:词乐的节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0

帖子

32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50
贡献
67
金钱
129
发表于 2024-10-21 14: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踏风堂 于 2024-10-21 14:16 编辑

沧浪书院词三期通识课易阳讲义
第六讲作业:
夏安05-踏风堂
1.        唐宋人填词用什么韵?(没有统一标准)
答:唐宋人填词用韵,是没有 “国家标准”的。可以按照当时实际通用的语音来押韵,甚至可以按照自己家乡的地方音来押韵。

2、        熟记有关词学的一些概念。
答:1.  牢记按照字数的多少,词调可以分为三种:小令,中调,长调。这种分法源自南宋的《草堂诗余》,清代学者毛先舒在《填词名解》里对这三种有个规定:凡填词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外,倶为长调也。易阳老师的观点是小令的界定为62字较为合理。
        2.  词调有别名。比如:《忆江南》,又叫《梦江南》,《望江南》,《江南好》……13个名称。
3.  词的格式
        最基本的特点有:1. 词调。词调规定了“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一个词调有多少个句子,每句有多少个字,每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还是可平可仄,都是词调规定的。2. 格式。律诗只有四种格式(五言平起式,五言仄起式,七言平起式,七言仄起式),但是词有2300多个格式。有时一个词牌往往就有几种或者十几种格式。康熙二十六年,万树编成《词律》一书,收了660调,1180多个格式,后来徐本立又增补了165调,495个格式。康熙五十四年,陈廷敬、王奕清等又编成《钦定词谱》一书,收了826调,2306个格式。
4. 结构。
词的结构:有单片词,如《忆江南》;有双片词,如《苏幕遮》;也有三片词,如《瑞龙吟》。单片词较少,三片词最少,双片词最多。吴文英的《莺啼序》是最长的,240字,分四片。这是极少见的。
5.  阕。
一首词称为一阕,这是词所特有的单位名词,但它是一个复活了的古字。同时它也是一个动词。《说文》解释为「事已闭门也」。事情做完,闭门休息。以后,到了宋代,「阕」字被普遍用作词的单位名词,可知这个古字是在晚唐时代开始复活的。宋人习惯,无论单遍的小令,或双曳头的慢词,都以一首为一阕。分为上下遍的词,可以称为上下阕,或曰前后阕。无论上下或前后,合起来还是一阕,不能说足二阕。「阕」字用到后来,成为「词」的代用字。
6.  双调。
双调是宫调名,词虽有上下两叠(阕),或曰两片,但只是一个曲调,不能称为双调。「双调」这个名词在宋代还没有这样的用法。一首令词,如果上下叠句法完全相同的,只能称之为「重头」。比如上下叠句式音韵皆同,故曰「重头小令。」这是明见于宋人著作的,可知宋代人也只称这类词为重头小令而不称为「双调小今。」(「重」字读平声,是「重复」的重。)  后人 把上下两叠的令词称为「双调」,以致与宫调名的「双调」相混淆,这总是错误的。但曲谱消失后,以讹传讹后,这是被错误地预定俗成的。
7.  重头
重头:一首令词,上下片句法完全相同的,称为「重头」。
8.换头(过片)
换头:换头的意义是改换了头一句。意思是,如果下叠第一句与上叠第一句句式不同的,这是「换头」,不是「重头」。
9.最早称双曵ye头。(双曵头)
最早称双曵ye头。但如果出现了三叠的词而前两叠第一句句式完全相同,且第三叠则句法与前二叠全不同才能称为双曵ye头。。
10.歇拍,煞尾
两片以上的词,上片结尾处,叫歇拍。
词的最后一韵(即结句)称“煞拍”,煞尾。
11.变、徧、遍、片、段、叠
每一支歌曲,从头到尾演奏一次,接下去便另奏一曲,这叫做一变。这个「变」字,用到唐代,简化了一下,借用「徧」字,或作「遍」字。
宋代的慢词,其前身多是大曲中的一遍。后来把一首词称为一遍。
宋人称不分段的小令为单遍。
为了避免歧义,我们避开“拍”的概念,用“韵”来代替。
12.拍:?
拍是音乐的节度。当音乐或歌唱在抑扬顿挫之时,用手或拍板标记其节度,这叫做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4

帖子

6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99
贡献
143
金钱
284
发表于 2024-10-21 22:4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词三期通识课第六讲夏安组论坛作业贴
夏安09-兰若

作业:1、唐宋人填词用什么韵?
答:没有统一标准。

2、熟记有关词学的一些概念。
答:1、小令,中调,长调
按照字数的多少,词调可以分为三种:小令,中调,长调。这种分法源自南宋的《草堂诗余》,清代学者毛先舒在《填词名解》里对这三种有个规定:凡填词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外,倶为长调也。
易阳老师的观点是小令的界定为62字较为合理。

2、词调别名,一个词调有多个名称。

3、词的格式
词调规定了词的格式,“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一个词调有多少个句子,每句有多少个字,每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还是可平可仄,都是词调规定的。这是词最根本的特点。
词有2300多个格式。有时一个词牌往往就有几种或者十几种格式。

4、词的结构
词的结构:有单片词,如《忆江南》;有双片词,如《苏幕遮》;也有三片词,如《瑞龙吟》。单片词较少,三片词最少,双片词最多。吴文英的《莺啼序》是最长的,240字,分四片。这是极少见的。

5、阕
阕:一首词称为一阕,这是词所特有的单位名词,但它是一个复活了的古字。音乐演奏完毕,称为「乐阕」到了宋代,「阕」字被普遍用作词的单位名词,可知这个古字是在晚唐时代开始复活的。
     宋人习惯,无论单遍的小令,或双曳头的慢词,都以一首为一阕。分为上下遍的词,可以称为上下阕,或曰前后阕。无论上下或前后,合起来还是一阕,不能说是二阕。「阕」字用到后来,成为「词」的代用字。

6、双调
双调:是宫调名,词虽有上下两叠(阕),或曰两片,但只是一个曲调,不能称为双调。
后来,曲谱消失,凡是两片的词都叫双调了。
     后人 把上下两叠的令词称为「双调」,以致与宫调名的「双调」相混淆,这总是错误的。但曲谱消失后,以讹传讹后被错误地预定俗成了。

7、重头
重头:一首令词,上下片句法完全相同的,称为「重头」。「重头」只有小令才有。

8、换头(过片)
换头:词的最早形式是不分片段的单遍小令。后来发展到重叠两遍的,于是出现了分上下二遍的令词。如果下叠第一句与上叠第一句句式不同的,这是「换头」,不是「重头」。换头的意义是改换了头一句,重头的意思是下片头一句与上片头一句重复。
      换头的地方在音乐上是过变的地方。过变,即今之过门。换头又称为过,或曰过处,或曰过片,过拍。这里所谓过、过处、过片,都是指下遍起句而言。
小令有重头的,也有换头的,但引、近、慢词则全都换头,而没有重头的了。

9、双拽头(双曵头)
双拽头:最早称双曵ye头。三叠的词,前两叠第一句句式完全相同,第三叠则句法与前二叠全不同,谓之“双拽头”。
     如果三片词每片开头都换了句式,叫“三换头”。

10、歇拍,煞尾
两片以上的词,上片结尾处,叫歇拍。
词的最后一韵(即结句)称“煞拍”,煞尾。

每一支歌曲,从头到尾演奏一次,接下去便另奏一曲,这叫做一变。这个「变」字,用到唐代,简化了一下,借用「徧」字,或作「遍」字。
宋代的慢词,其前身多是大曲中的一遍。后来把一首词称为一遍。
宋人称不分段的小令为单遍。
在南宋,这个遍字又省作「片」字。
前遍、后遍,或称前段,后段。
叠字的意义是重复。故词家一般都以一首词的下片为叠。叠头,即下片首句,亦即所谓过处。

12、拍:?
     拍是音乐的节度。当音乐或歌唱在抑扬顿挫之时,用手或拍板标记其节度,这叫做拍。韩愈给拍板下定义,称之为乐句,乐句这个概念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生长在一个结构系统内部,是音乐结构系统的有机构成部分。
      写作歌词以配合乐曲,在音乐的节拍处,歌词的意义也自然应当告一段落,或者至少应当是可以略作停顿之处。
    宋词大多以一拍为一句。不过拍的时间有固定,句的长短却不一律,因此不能规定以几个字为一拍。
所以,为了避免歧义,我们在评阅时避开“拍”的概念,用“韵”来代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3

帖子

70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96
贡献
169
金钱
267
发表于 2024-10-21 22:5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词三通识课第六讲作业:
夏安30-幽幽百合

1、唐宋人填词用什么韵?

答:没有统一标准。
唐宋人填词用韵,是没有 “国家标准”的。可以按照当时实际通用的语音来押韵,甚至可以按照自己家乡的地方音来押韵。

2、熟记有关词学的一些概念。
答:
(1)小令,中调,长调
按照字数的多少,词调可以分为三种:小令,中调,长调。
凡填词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外,倶为长调也。
易阳老师的观点是小令的界定为62字较为合理,

(2)词调别名
一个词调有多个名称:如《忆江南》,又叫《梦江南》,《望江南》,《江南好》……13个名称。

(3)词的格式
词调规定了词的格式,“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有2300多个格式。

(4)词的结构
词的结构:有单片词,如《忆江南》;有双片词,如《苏幕遮》;也有三片词,如《瑞龙吟》。单片词较少,三片词最少,双片词最多。吴文英的《莺啼序》是最长的,240字,分四片。这是极少见的。

(5)阕
阕:一首词称为一阕,这是词所特有的单位名词,
无论单遍的小令,或双曳头的慢词,都以一首为一阕。分为上下遍的词,可以称为上下阕,或曰前后阕。无论上下或前后,合起来还是一阕,不能说是二阕。

(6)双调
双调:是宫调名,词虽有上下两叠(阕),或曰两片,但只是一个曲调,不能称为双调。
后来,曲谱消失,凡是两片的词都叫双调了。
后人把上下两叠的令词称为「双调」。

(7)重头
重头:一首令词,上下片句法完全相同的,称为「重头」。「重头」只有小令才有,例如南歌子,渔歌子,浪淘沙,江城子等词调都是。

(8)换头(过片)
换头:词的最早形式是不分片段的单遍小令。后来发展到重叠两遍的,于是出现了分上下二遍的令词。如果下叠第一句与上叠第一句句式不同的,这是「换头」,不是「重头」。换头的意义是改换了头一句,重头的意思是下片头一句与上片头一句重复。
换头的地方在音乐上是过变的地方。过变,即今之过门。换头又称为过,或曰过处,或曰过片,过拍。这里所谓过、过处、过片,都是指下遍起句而言。
小令有重头的,也有换头的,但引、近、慢词则全都换头,而没有重头的了。

(9)双拽头(双曵头)
双拽头:最早称双曵ye头。三叠的词,前两叠第一句句式完全相同,第三叠则句法与前二叠全不同,谓之“双拽头”。如瑞龙吟一调,《花庵词选》已说明它是双拽头。因为此词第二叠与第一叠句式、平仄完全相同,形式上好似第三叠的双头,故名之曰双拽头。但不是所有三叠的词都是双拽头。
如果三片词每片开头都换了句式,叫“三换头”。

(10)歇拍,煞尾
两片以上的词,上片结尾处,叫歇拍。
词的最后一韵(即结句)称“煞拍”,煞尾。

(11)变、徧、遍、片、段、叠
每一支歌曲,从头到尾演奏一次,接下去便另奏一曲,这叫做一变。这个「变」字,用到唐代,简化了一下,借用「徧」字,或作「遍」字。
宋代的慢词,其前身多是大曲中的一遍。后来把一首词称为一遍。
宋人称不分段的小令为单遍。
为了避免歧义,我们避开“拍”的概念,用“韵”来代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

帖子

11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16
贡献
27
金钱
43
发表于 2024-10-22 05:4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词三期通识课第六讲夏安组论坛作业
夏安22--云小居
作业:
1、唐宋人填词用什么韵?
答:没有统一标准。
唐宋人填词用韵,是没有 “国家标准”的。可以按照当时实际通用的语音来押韵,甚至可以按照自己家乡的地方音来押韵。
2、熟记有关词学的一些概念。
答:
(1)小令,中调,长调
按照字数的多少,词调可以分为三种:小令,中调,长调。
凡填词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外,倶为长调也。
易阳老师的观点是小令的界定为62字较为合理,
(2)词调别名
一个词调有多个名称:如《忆江南》,又叫《梦江南》,《望江南》,《江南好》……13个名称。
(3)词的格式
词调规定了词的格式,“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有2300多个格式。
(4)词的结构
词的结构:有单片词,如《忆江南》;有双片词,如《苏幕遮》;也有三片词,如《瑞龙吟》。单片词较少,三片词最少,双片词最多。吴文英的《莺啼序》是最长的,240字,分四片。这是极少见的。
(5)阕
阕:一首词称为一阕,这是词所特有的单位名词,
无论单遍的小令,或双曳头的慢词,都以一首为一阕。分为上下遍的词,可以称为上下阕,或曰前后阕。无论上下或前后,合起来还是一阕,不能说是二阕。
(6)双调
双调:是宫调名,词虽有上下两叠(阕),或曰两片,但只是一个曲调,不能称为双调。
后来,曲谱消失,凡是两片的词都叫双调了。
后人把上下两叠的令词称为「双调」。
(7)重头
重头:一首令词,上下片句法完全相同的,称为「重头」。「重头」只有小令才有,例如南歌子,渔歌子,浪淘沙,江城子等词调都是。
(8)换头(过片)
换头:词的最早形式是不分片段的单遍小令。后来发展到重叠两遍的,于是出现了分上下二遍的令词。如果下叠第一句与上叠第一句句式不同的,这是「换头」,不是「重头」。换头的意义是改换了头一句,重头的意思是下片头一句与上片头一句重复。
换头的地方在音乐上是过变的地方。过变,即今之过门。换头又称为过,或曰过处,或曰过片,过拍。这里所谓过、过处、过片,都是指下遍起句而言。
小令有重头的,也有换头的,但引、近、慢词则全都换头,而没有重头的了。
(9)双拽头(双曵头)
双拽头:最早称双曵ye头。三叠的词,前两叠第一句句式完全相同,第三叠则句法与前二叠全不同,谓之“双拽头”。如瑞龙吟一调,《花庵词选》已说明它是双拽头。因为此词第二叠与第一叠句式、平仄完全相同,形式上好似第三叠的双头,故名之曰双拽头。但不是所有三叠的词都是双拽头。
如果三片词每片开头都换了句式,叫“三换头”。
(10)歇拍,煞尾
两片以上的词,上片结尾处,叫歇拍。
词的最后一韵(即结句)称“煞拍”,煞尾。
(11)变、徧、遍、片、段、叠
每一支歌曲,从头到尾演奏一次,接下去便另奏一曲,这叫做一变。这个「变」字,用到唐代,简化了一下,借用「徧」字,或作「遍」字。
宋代的慢词,其前身多是大曲中的一遍。后来把一首词称为一遍。
宋人称不分段的小令为单遍。
为了避免歧义,我们避开“拍”的概念,用“韵”来代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

帖子

6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0
贡献
153
金钱
255
发表于 2024-10-22 12: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1,唐宋时期的词作者在创作时所遵循的韵律规则主要依据当时的语音体系,即中古音系。具体来说,唐代和宋代的词人通常会参考《切韵》或《广韵》等韵书来选择合适的韵脚。这些韵书详细记录了当时汉语的发音规则和分类,为文人提供了创作诗词时选字用韵的标准。
2,词的概念简述
•词牌:指词的形式结构,包括句数、每句字数、平仄声调以及用韵规则等。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格式,如《浣溪沙》、《水调歌头》等。
•小令:一般指篇幅较短的词,通常不超过60字。其特点是结构紧凑,情感表达直接。
•慢词:相对于小令而言,慢词篇幅较长,字数较多,形式上更加自由灵活,适合表达较为复杂细腻的情感。
•豪放派与婉约派:这是两种主要的词风流派。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风格雄浑奔放;婉约派则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风格细腻柔美。
•用韵:词中的押韵规则非常严格,不同词牌有不同的用韵要求。早期多采用平水韵,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用韵也有所调整。
•平仄:是汉语诗歌中特有的声调规则,对词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有着重要影响。平声相对柔和,仄声较为强烈,通过平仄的变化可以增加作品的韵律美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9

帖子

16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20
贡献
39
金钱
69
发表于 2024-10-22 12: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欢馨作业

1、唐宋人填词用什么韵?
答:没有统一标准。
唐宋人填词用韵,是没有 “国家标准”的。可以按照当时实际通用的语音来押韵,甚至可以按照自己家乡的地方音来押韵。
2、熟记有关词学的一些概念。
答:
(1)小令,中调,长调
按照字数的多少,词调可以分为三种:小令,中调,长调。这种分法源自南宋的《草堂诗余》,清代学者毛先舒在《填词名解》里对这三种有个规定:凡填词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外,倶为长调也。
易阳老师的观点是小令的界定为62字较为合理,在正课中老师会详细阐述。
(2)词调别名
一个词调有多个名称:如《忆江南》,又叫《梦江南》,《望江南》,《江南好》……13个名称。
(3)词的格式
词调规定了词的格式,“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一个词调有多少个句子,每句有多少个字,每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还是可平可仄,都是词调规定的。这是词最根本的特点。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五言平起式,五言仄起式,七言平起式,七言仄起式),而词有2300多个格式。有时一个词牌往往就有几种或者十几种格式。康熙二十六年,万树编成《词律》一书,收了660调,1180多个格式,后来徐本立又增补了165调,495个格式。康熙五十四年,陈廷敬、王奕清等又编成《钦定词谱》一书,收了826调,2306个格式。
(4)词的结构
词的结构:有单片词,如《忆江南》;有双片词,如《苏幕遮》;也有三片词,如《瑞龙吟》。单片词较少,三片词最少,双片词最多。吴文英的《莺啼序》是最长的,240字,分四片。这是极少见的。
(5)阕
阕:一首词称为一阕,这是词所特有的单位名词,但它是一个复活了的古字。到了宋代,「阕」字被普遍用作词的单位名词,可知这个古字是在晚唐时代开始复活的。
宋人习惯,无论单遍的小令,或双曳头的慢词,都以一首为一阕。分为上下遍的词,可以称为上下阕,或曰前后阕。无论上下或前后,合起来还是一阕,不能说是二阕。
「阕」字用到后来,成为「词」的代用字。「小阕」即是「小词」。
(6)双调
双调:是宫调名,词虽有上下两叠(阕),或曰两片,但只是一个曲调,不能称为双调。
后来,曲谱消失,凡是两片的词都叫双调了。
「双调」这个名词在宋代还没有这样的用法。一首令词,上下叠句法完全相同的,称为「重头」。如「桂花明」这个词调,至今犹存。此词分上下叠,每叠五句。上下叠句式音韵皆同,故曰「重头小令。」这是明见于宋人著作的,可知宋代人称这类词为重头小令而不称为「双调小今。」(「重」字读平声,是「重复」的重。)
后人把上下两叠的令词称为「双调」,以致与宫调名的「双调」相混淆,这总是错误的。但曲谱消失后,以讹传讹后被错误地预定俗成了。
(7)重头
重头:一首令词,上下片句法完全相同的,称为「重头」。「重头」只有小令才有,例如南歌子,渔歌子,浪淘沙,江城子等词调都是。
(8)换头(过片)
换头:词的最早形式是不分片段的单遍小令。后来发展到重叠两遍的,于是出现了分上下二遍的令词。如果下叠第一句与上叠第一句句式不同的,这是「换头」,不是「重头」。换头的意义是改换了头一句,重头的意思是下片头一句与上片头一句重复。
换头的地方在音乐上是过变的地方。过变,即今之过门。换头又称为过,或曰过处,或曰过片,过拍。这里所谓过、过处、过片,都是指下遍起句而言。
小令有重头的,也有换头的,但引、近、慢词则全都换头,而没有重头的了。
(9)双拽头(双曵头)
双拽头:最早称双曵ye头。三叠的词,前两叠第一句句式完全相同,第三叠则句法与前二叠全不同,谓之“双拽头”。如瑞龙吟一调,《花庵词选》已说明它是双拽头。因为此词第二叠与第一叠句式、平仄完全相同,形式上好似第三叠的双头,故名之曰双拽头。但不是所有三叠的词都是双拽头。
如果三片词每片开头都换了句式,叫“三换头”。
(10)歇拍,煞尾
两片以上的词,上片结尾处,叫歇拍。
词的最后一韵(即结句)称“煞拍”,煞尾。
(11)变、徧、遍、片、段、叠
每一支歌曲,从头到尾演奏一次,接下去便另奏一曲,这叫做一变。这个「变」字,用到唐代,简化了一下,借用「徧」字,或作「遍」字。
宋代的慢词,其前身多是大曲中的一遍。后来把一首词称为一遍。
宋人称不分段的小令为单遍。
在南宋,这个遍字又省作「片」字。
前遍、后遍,或称前段,后段。
叠字的意义是重复。故词家一般都以一首词的下片为叠。叠头,即下片首句,亦即所谓过处。
(12)拍:?
拍是音乐的节度。当音乐或歌唱在抑扬顿挫之时,用手或拍板标记其节度,这叫做拍。韩愈给拍板下定义,称之为乐句,这是拍板的极妙注解。这里的乐句不是词句,是指音乐的结构系统的一个部分。
乐句这个概念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生长在一个结构系统内部,是音乐结构系统的有机构成部分。
写作歌词以配合乐曲,在音乐的节拍处,歌词的意义也自然应当告一段落,或者至少应当是可以略作停顿之处。宋代词家或乐家的书中,没有明白记录词的一句即是曲的一拍,但从一些现存资料中考索,大多是这样。所以不能说词的一拍就绝对是一句完整的话。也有不是的。
宋词大多以一拍为一句。不过拍的时间有固定,句的长短却不一律,因此不能规定以几个字为一拍。
所以,为了避免歧义,我们避开“拍”的概念,用“韵”来代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94

帖子

300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45
贡献
590
金钱
1228
发表于 2024-10-22 12:3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词三期通识课第六讲夏安组论坛作业
夏安26-一朵云
作业:

1、唐宋人填词用什么韵?
答:没有统一标准。
唐宋人填词用韵,是没有 “国家标准”的。可以按照当时实际通用的语音来押韵,甚至可以按照自己家乡的地方音来押韵。

2、熟记有关词学的一些概念。
答:
(1)小令,中调,长调
按照字数的多少,词调可以分为三种:小令,中调,长调。这种分法源自南宋的《草堂诗余》,清代学者毛先舒在《填词名解》里对这三种有个规定:凡填词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外,倶为长调也。
易阳老师的观点是小令的界定为62字较为合理,在正课中老师会详细阐述。
(2)词调别名
一个词调有多个名称:如《忆江南》,又叫《梦江南》,《望江南》,《江南好》……13个名称。
(3)词的格式
词调规定了词的格式,“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一个词调有多少个句子,每句有多少个字,每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还是可平可仄,都是词调规定的。这是词最根本的特点。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五言平起式,五言仄起式,七言平起式,七言仄起式),而词有2300多个格式。有时一个词牌往往就有几种或者十几种格式。康熙二十六年,万树编成《词律》一书,收了660调,1180多个格式,后来徐本立又增补了165调,495个格式。康熙五十四年,陈廷敬、王奕清等又编成《钦定词谱》一书,收了826调,2306个格式。
(4)词的结构
词的结构:有单片词,如《忆江南》;有双片词,如《苏幕遮》;也有三片词,如《瑞龙吟》。单片词较少,三片词最少,双片词最多。吴文英的《莺啼序》是最长的,240字,分四片。这是极少见的。
(5)阕
阕:一首词称为一阕,这是词所特有的单位名词,但它是一个复活了的古字。到了宋代,「阕」字被普遍用作词的单位名词,可知这个古字是在晚唐时代开始复活的。
宋人习惯,无论单遍的小令,或双曳头的慢词,都以一首为一阕。分为上下遍的词,可以称为上下阕,或曰前后阕。无论上下或前后,合起来还是一阕,不能说是二阕。
「阕」字用到后来,成为「词」的代用字。「小阕」即是「小词」。
(6)双调
双调:是宫调名,词虽有上下两叠(阕),或曰两片,但只是一个曲调,不能称为双调。
后来,曲谱消失,凡是两片的词都叫双调了。
「双调」这个名词在宋代还没有这样的用法。一首令词,上下叠句法完全相同的,称为「重头」。如「桂花明」这个词调,至今犹存。此词分上下叠,每叠五句。上下叠句式音韵皆同,故曰「重头小令。」这是明见于宋人著作的,可知宋代人称这类词为重头小令而不称为「双调小今。」(「重」字读平声,是「重复」的重。)
后人把上下两叠的令词称为「双调」,以致与宫调名的「双调」相混淆,这总是错误的。但曲谱消失后,以讹传讹后被错误地预定俗成了。
(7)重头
重头:一首令词,上下片句法完全相同的,称为「重头」。「重头」只有小令才有,例如南歌子,渔歌子,浪淘沙,江城子等词调都是。
(8)换头(过片)
换头:词的最早形式是不分片段的单遍小令。后来发展到重叠两遍的,于是出现了分上下二遍的令词。如果下叠第一句与上叠第一句句式不同的,这是「换头」,不是「重头」。换头的意义是改换了头一句,重头的意思是下片头一句与上片头一句重复。
换头的地方在音乐上是过变的地方。过变,即今之过门。换头又称为过,或曰过处,或曰过片,过拍。这里所谓过、过处、过片,都是指下遍起句而言。
小令有重头的,也有换头的,但引、近、慢词则全都换头,而没有重头的了。
(9)双拽头(双曵头)
双拽头:最早称双曵ye头。三叠的词,前两叠第一句句式完全相同,第三叠则句法与前二叠全不同,谓之“双拽头”。如瑞龙吟一调,《花庵词选》已说明它是双拽头。因为此词第二叠与第一叠句式、平仄完全相同,形式上好似第三叠的双头,故名之曰双拽头。但不是所有三叠的词都是双拽头。
如果三片词每片开头都换了句式,叫“三换头”。
(10)歇拍,煞尾
两片以上的词,上片结尾处,叫歇拍。
词的最后一韵(即结句)称“煞拍”,煞尾。
(11)变、徧、遍、片、段、叠
每一支歌曲,从头到尾演奏一次,接下去便另奏一曲,这叫做一变。这个「变」字,用到唐代,简化了一下,借用「徧」字,或作「遍」字。
宋代的慢词,其前身多是大曲中的一遍。后来把一首词称为一遍。
宋人称不分段的小令为单遍。
在南宋,这个遍字又省作「片」字。
前遍、后遍,或称前段,后段。
叠字的意义是重复。故词家一般都以一首词的下片为叠。叠头,即下片首句,亦即所谓过处。
(12)拍:?
拍是音乐的节度。当音乐或歌唱在抑扬顿挫之时,用手或拍板标记其节度,这叫做拍。韩愈给拍板下定义,称之为乐句,这是拍板的极妙注解。这里的乐句不是词句,是指音乐的结构系统的一个部分。
乐句这个概念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生长在一个结构系统内部,是音乐结构系统的有机构成部分。
写作歌词以配合乐曲,在音乐的节拍处,歌词的意义也自然应当告一段落,或者至少应当是可以略作停顿之处。宋代词家或乐家的书中,没有明白记录词的一句即是曲的一拍,但从一些现存资料中考索,大多是这样。所以不能说词的一拍就绝对是一句完整的话。也有不是的。
宋词大多以一拍为一句。不过拍的时间有固定,句的长短却不一律,因此不能规定以几个字为一拍。
所以,为了避免歧义,我们避开“拍”的概念,用“韵”来代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7

帖子

17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25
贡献
42
金钱
69
发表于 2024-10-22 20: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词三期通识课第六讲夏安组论坛作业
1、唐宋人填词用什么韵?
答:没有统一标准。
唐宋人填词用韵,是没有 “国家标准”的。可以按照当时实际通用的语音来押韵,甚至可以按照自己家乡的地方音来押韵。

2、熟记有关词学的一些概念。
答:
(1)小令,中调,长调
按照字数的多少,词调可以分为三种:小令,中调,长调。这种分法源自南宋的《草堂诗余》,清代学者毛先舒在《填词名解》里对这三种有个规定:凡填词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外,倶为长调也。
易阳老师的观点是小令的界定为62字较为合理,在正课中老师会详细阐述。
(2)词调别名
一个词调有多个名称:如《忆江南》,又叫《梦江南》,《望江南》,《江南好》……13个名称。
(3)词的格式
词调规定了词的格式,“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一个词调有多少个句子,每句有多少个字,每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还是可平可仄,都是词调规定的。这是词最根本的特点。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五言平起式,五言仄起式,七言平起式,七言仄起式),而词有2300多个格式。有时一个词牌往往就有几种或者十几种格式。康熙二十六年,万树编成《词律》一书,收了660调,1180多个格式,后来徐本立又增补了165调,495个格式。康熙五十四年,陈廷敬、王奕清等又编成《钦定词谱》一书,收了826调,2306个格式。
(4)词的结构
词的结构:有单片词,如《忆江南》;有双片词,如《苏幕遮》;也有三片词,如《瑞龙吟》。单片词较少,三片词最少,双片词最多。吴文英的《莺啼序》是最长的,240字,分四片。这是极少见的。
(5)阕
阕:一首词称为一阕,这是词所特有的单位名词,但它是一个复活了的古字。到了宋代,「阕」字被普遍用作词的单位名词,可知这个古字是在晚唐时代开始复活的。
宋人习惯,无论单遍的小令,或双曳头的慢词,都以一首为一阕。分为上下遍的词,可以称为上下阕,或曰前后阕。无论上下或前后,合起来还是一阕,不能说是二阕。
「阕」字用到后来,成为「词」的代用字。「小阕」即是「小词」。
(6)双调
双调:是宫调名,词虽有上下两叠(阕),或曰两片,但只是一个曲调,不能称为双调。
后来,曲谱消失,凡是两片的词都叫双调了。
「双调」这个名词在宋代还没有这样的用法。一首令词,上下叠句法完全相同的,称为「重头」。如「桂花明」这个词调,至今犹存。此词分上下叠,每叠五句。上下叠句式音韵皆同,故曰「重头小令。」这是明见于宋人著作的,可知宋代人称这类词为重头小令而不称为「双调小今。」(「重」字读平声,是「重复」的重。)
后人把上下两叠的令词称为「双调」,以致与宫调名的「双调」相混淆,这总是错误的。但曲谱消失后,以讹传讹后被错误地预定俗成了。
(7)重头
重头:一首令词,上下片句法完全相同的,称为「重头」。「重头」只有小令才有,例如南歌子,渔歌子,浪淘沙,江城子等词调都是。
(8)换头(过片)
换头:词的最早形式是不分片段的单遍小令。后来发展到重叠两遍的,于是出现了分上下二遍的令词。如果下叠第一句与上叠第一句句式不同的,这是「换头」,不是「重头」。换头的意义是改换了头一句,重头的意思是下片头一句与上片头一句重复。
换头的地方在音乐上是过变的地方。过变,即今之过门。换头又称为过,或曰过处,或曰过片,过拍。这里所谓过、过处、过片,都是指下遍起句而言。
小令有重头的,也有换头的,但引、近、慢词则全都换头,而没有重头的了。
(9)双拽头(双曵头)
双拽头:最早称双曵ye头。三叠的词,前两叠第一句句式完全相同,第三叠则句法与前二叠全不同,谓之“双拽头”。如瑞龙吟一调,《花庵词选》已说明它是双拽头。因为此词第二叠与第一叠句式、平仄完全相同,形式上好似第三叠的双头,故名之曰双拽头。但不是所有三叠的词都是双拽头。
如果三片词每片开头都换了句式,叫“三换头”。
(10)歇拍,煞尾
两片以上的词,上片结尾处,叫歇拍。
词的最后一韵(即结句)称“煞拍”,煞尾。
(11)变、徧、遍、片、段、叠
每一支歌曲,从头到尾演奏一次,接下去便另奏一曲,这叫做一变。这个「变」字,用到唐代,简化了一下,借用「徧」字,或作「遍」字。
宋代的慢词,其前身多是大曲中的一遍。后来把一首词称为一遍。
宋人称不分段的小令为单遍。
在南宋,这个遍字又省作「片」字。
前遍、后遍,或称前段,后段。
叠字的意义是重复。故词家一般都以一首词的下片为叠。叠头,即下片首句,亦即所谓过处。
(12)拍:?
拍是音乐的节度。当音乐或歌唱在抑扬顿挫之时,用手或拍板标记其节度,这叫做拍。韩愈给拍板下定义,称之为乐句,这是拍板的极妙注解。这里的乐句不是词句,是指音乐的结构系统的一个部分。
乐句这个概念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生长在一个结构系统内部,是音乐结构系统的有机构成部分。
写作歌词以配合乐曲,在音乐的节拍处,歌词的意义也自然应当告一段落,或者至少应当是可以略作停顿之处。宋代词家或乐家的书中,没有明白记录词的一句即是曲的一拍,但从一些现存资料中考索,大多是这样。所以不能说词的一拍就绝对是一句完整的话。也有不是的。
宋词大多以一拍为一句。不过拍的时间有固定,句的长短却不一律,因此不能规定以几个字为一拍。
所以,为了避免歧义,我们避开“拍”的概念,用“韵”来代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1

帖子

763

积分

副首版

沧浪书院词三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10
贡献
181
金钱
291
发表于 2024-10-22 21:4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夏安10一城塘自碧
1、唐宋人填词用什么韵?
答:没有统一标准。
唐宋人填词用韵,是没有“国家标准”的。可以按照当时实际通用的语音来押韵,甚至可以按照自己家乡的地方音来押韵。

2、熟记有关词学的一些概念。
1)小令,中调,长调
按照字数的多少,词调可以分为三种:小令,中调,长调。这种分法源自南宋的《草堂诗余》,清代学者毛先舒在《填词名解》里对这三种有个规定:凡填词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外,俱为长调也。易阳老师的观点是小令的界定为62字较为合理,在正课中老师会详细阐述。
(2)词调别名
一个词调有多个名称:如《忆江南》,又叫《梦江南》,《望江南》,《江南好》......13个名称。
(3)词的格式
词调规定了词的格式,“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一个词调有多少个句子,每句有多少个字,每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还是可平可仄,都是词调规定的。这是词最根本的特点。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五言平起式,五言仄起式,七言平起式,七言仄起式),而词有2300多个格式。有时一个词牌往往就有几种或者十几种格式。康熙二十六年,万树编成《词律》一书,收了660调,1180多个格式,后来徐本立又增补了165调,495个格式。康熙五十四年,陈廷敬、王奕清等又编成《钦定词谱》一书,收了826调,2306个格式。
(4)词的结构
词的结构:有单片词,如《忆江南》;有双片词,如《苏幕遮》;也有三片词,如《瑞龙吟》。单片词较少,三片词最少,双片词最多。吴文英的《莺啼序》是最长的,240字,分四片。这是极少见的。
(5)阕
阕:一首词称为一阕,这是词所特有的单位名词,但它是一个复活了的古字。到了宋代「阕」字被普遍用作词的单位名词,可知这个古字是在晚唐时代开始复活的。
宋人习惯,无论单遍的小令,或双曳头的慢词,都以一首为一阕。分为上下遍的词,可以称为上下阕,或曰前后阕。无论上下或前后,合起来还是一阕,不能说是二阕。
「阕」字用到后来,成为「词」的代用字。
「小阕」即是「小词」。
(6)双调
双调:是宫调名,词虽有上下两叠(阕),或曰两片,但只是一个曲调,不能称为双调。后来,曲谱消失,凡是两片的词都叫双调了。「双调」这个名词在宋代还没有这样的用法。一首令词,上下叠句法完全相同的,称为「重头」。如「桂花明」这个词调,至今犹存。此词分上下叠,每叠五句。上下叠句式音韵皆同,故曰「重头小令。」这是明见于宋人著作的,可知宋代人称这类词为重头小令而不称为「双调小今。」(「重」字读平声,是「重复」的重。)
后人把上下两叠的令词称为「双调」,以致与宫调名的「双调」相混淆,这总是错误的。但曲谱消失后,以讹传讹后被错误地预定俗成了。
(7)重头
重头:一首令词,上下片句法完全相同的,称为「重头」。「重头」只有小令才有,例如南歌子,渔歌子,浪淘沙,江城子等词调都是。
(8)换头(过片)
换头:词的最早形式是不分片段的单遍小令。后来发展到重叠两遍的,于是出现了分上下二遍的令词。如果下叠第一句与上叠第一句句式不同的,这是「换头」,不是「重头」。换头的意义是改换了头一句,重头的意思是下片头一句与上片头一句重复。
换头的地方在音乐上是过变的地方。过变,即今之过门。换头又称为过,或曰过处,或曰过片,过拍。这里所谓过、过处、过片,都是指下遍起句而言。
小令有重头的,也有换头的,但引、近、慢词则全都换头,而没有重头的了。
(9) 双拽头(双曵头)
双拽头:最早称双曳ye头。三叠的词,前两叠第一句句式完全相同,第三叠则句法与前二叠全不同,谓之“双拽头”。如瑞龙吟一调,《花庵词选》已说明它是双拽头。因为此词第二叠与第一叠句式、平仄完全相同,形式上好似第三叠的双头,故名之曰双拽头。但不是所有三叠的词都是双拽头。
如果三片词每片开头都换了句式,叫“三换头”。
(10)歇拍,煞尾
两片以上的词,上片结尾处,叫歇拍。
词的最后一韵(即结句)称“煞拍”,煞尾。
(11)变、徧、遍、片、段、叠
每一支歌曲,从头到尾演奏一次,接下去便另奏一曲,这叫做一变。这个「变」字,用到唐代,简化了一下,借用「徧」字,或作「遍」字。
宋代的慢词,其前身多是大曲中的一遍。后来把一首词称为一遍。
宋人称不分段的小令为单遍。
在南宋,这个遍字又省作「片」字。
前遍、后遍,或称前段,后段。
叠字的意义是重复。故词家一般都以一首词的下片为叠。叠头,即下片首句,亦即所谓过处。
(12) 拍: ?
拍是音乐的节度。当音乐或歌唱在抑扬顿挫之时,用手或拍板标记其节度,这叫做拍。韩愈给拍板下定义,称之为乐句,这是拍板的极妙注解。这里的乐句不是词句,是指音乐的结构系统的一个部分。
乐句这个概念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生长在一个结构系统内部,是音乐结构系统的有机构成部分。
写作歌词以配合乐曲,在音乐的节拍处,歌词的意义也自然应当告一段落,或者至少应当是可以略作停顿之处。宋代词家或乐家的书中,没有明白记录词的一句即是曲的一拍,但从一些现存资料中考索,大多是这样。所以不能说词的一拍就绝对是一句完整的话。也有不是的。
宋词大多以一拍为一句。不过拍的时间有固定,句的长短却不一律,因此不能规定以几个字为一拍。
所以,为了避免歧义,我们避开“拍”的概念,用“韵”来代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1

帖子

763

积分

副首版

沧浪书院词三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10
贡献
181
金钱
291
发表于 2024-10-23 11:2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词三期通识课第六讲论坛作业贴
夏安23—明明如月
1、唐宋人填词用什么韵?
答:唐宋人填词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既可以用当时通用的语言来押韵,也可以用自已家乡的方言来押韵。

2、熟记有关词学的一些概念。
答:
一,小令,中调,长调
可以分为三种,即:
小令(填词58字以内)。易阳老师观点,62字以内是小令。
中调(填词59字至90字)。
长调(91字以外,倶为长调也)。

二,词调别名
一个词调可有多个名称,如:《忆江南》,又叫《梦江南》,《望江南》,《江南好》……

三,词的格式
和律诗的格式不同。词调规定了词的格式,“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一个词调有多少个句子,每句有多少个字,每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还是可平可仄,都是词调规定的。这是词最根本的特点。

四,词的结构
有单片词,如《忆江南》。
有双片词,如《临江仙》。
也有三片词,如《瑞龙吟》。
单片词较少,三片词最少,双片词最多。吴文英的《莺啼序》是最长的,240字,分四片。这是极少见的。

五,阕
阕:一首词称为一阕,这是词所特有的单位名词。“小阕”即是“小词”。

六,双调
双调:是宫调名,词虽有上下两叠(阕),或曰两片,但只是一个曲调,不能称为双调。
后来,曲谱消失,凡是两片的词都叫双调了。

七,重头
即一首令词,上下片句法完全相同的,称为“重头”。“重头”只有小令才有,例如南歌子,渔歌子,浪淘沙,江城子等词调都是。

八,换头(过片)
换头:词的最早形式是不分片段的单遍小令。后来发展到重叠两遍的,于是出现了分上下二遍的令词。如果下叠第一句与上叠第一句句式不同的,称为“换头。

九,双拽头(双曵头)
双拽头:最早称双曵ye头。三叠的词,前两叠第一句句式完全相同,第三叠则句法与前二叠全不同,谓之“双拽头”。如瑞龙吟一调,《花庵词选》已说明它是双拽头。因为此词第二叠与第一叠句式、平仄完全相同,形式上好似第三叠的双头,故名之曰双拽头。但不是所有三叠的词都是双拽头。
如果三片词每片开头都换了句式,叫“三换头”。

十,歇拍,煞尾
两片以上的词,上片结尾处,叫歇拍。
词的最后一韵(即结句)称“煞拍”,煞尾。

十一,变、徧、遍、片、段、叠
每一支歌曲,从头到尾演奏一次,接下去便另奏一曲,这叫做一变。这个「变」字,用到唐代,简化了一下,借用「徧」字,或作「遍」字。
宋代的慢词,其前身多是大曲中的一遍。后来把一首词称为一遍。
宋人称不分段的小令为单遍。
在南宋,这个遍字又省作“片”字。
前遍、后遍,或称前段,后段。
叠字的意义是重复。故词家一般都以一首词的下片为叠。叠头,即下片首句,亦即所谓过处。

十二、拍:拍是音乐的节度。当音乐或歌唱在抑扬顿挫之时,用手或拍板标记其节度,这叫做拍,又叫乐句。为了避免歧义,我们避开“拍”的概念,用“韵”来代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3

帖子

68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6
贡献
169
金钱
257
发表于 2024-10-23 11:2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词三期通识课第六讲夏安组论坛作业贴
夏安01-楚童小舟

作业:
1、唐宋人填词用什么韵?(没有统一标准)
唐宋人填词用韵,是没有 “国家标准”的。可以按照当时实际通用的语音来押韵,甚至可以按照自己家乡的地方音来押韵。个人感觉,更重在实际语境下的发音流畅。
2、熟记有关词学的一些概念。
(1)中调,长调调,长调
按照字数的多少,词调可以分为三种:小令,中调,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外,倶为长调也。
(2)词调别名
一个词调有多个名称:如《忆江南》,又叫《梦江南》,《望江南》,《江南好》……13个名称。
(3)词的格式
词调规定了词的格式,“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一个词调有多少个句子,每句有多少个字,每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还是可平可仄,都是词调规定的。这是词最根本的特点。
(4)词的结构
有单片词,如《忆江南》;有双片词,如《苏幕遮》;也有三片词,如《瑞龙吟》。单片词较少,三片词最少,双片词最多。吴文英的《莺啼序》是最长的,240字,分四片。这是极少见的。
(5)阕
一首词称为一阕,这是词所特有的单位名词。
(6)双调
双调:是宫调名,词虽有上下两叠(阕),或曰两片,但只是一个曲调,不能称为双调。
后来,曲谱消失,凡是两片的词都叫双调了。
(7)重头
重头:一首令词,上下片句法完全相同的,称为「重头」。「重头」只有小令才有,例如南歌子,渔歌子,浪淘沙,江城子等词调都是。
(8)换头(过片)
换头:词的最早形式是不分片段的单遍小令。后来发展到重叠两遍的,于是出现了分上下二遍的令词。如果下叠第一句与上叠第一句句式不同的,这是「换头」,不是「重头」。换头的意义是改换了头一句,重头的意思是下片头一句与上片头一句重复。
换头的地方在音乐上是过变的地方。过变,即今之过门。换头又称为过,或曰过处,或曰过片,过拍。这里所谓过、过处、过片,都是指下遍起句而言。
小令有重头的,也有换头的,但引、近、慢词则全都换头,而没有重头的了。
(9)双拽头(双曵头)
双拽头:最早称双曵ye头。三叠的词,前两叠第一句句式完全相同,第三叠则句法与前二叠全不同,谓之“双拽头”。如瑞龙吟一调,《花庵词选》已说明它是双拽头。因为此词第二叠与第一叠句式、平仄完全相同,形式上好似第三叠的双头,故名之曰双拽头。但不是所有三叠的词都是双拽头。如果三片词每片开头都换了句式,叫“三换头”。
(10)歇拍,煞尾
两片以上的词,上片结尾处,叫歇拍。
词的最后一韵(即结句)称“煞拍”,煞尾。
(11)变、徧、遍、片、段、叠
每一支歌曲,从头到尾演奏一次,接下去便另奏一曲,这叫做一变。这个「变」字,用到唐代,简化了一下,借用「徧」字,或作「遍」字。
宋代的慢词,其前身多是大曲中的一遍。后来把一首词称为一遍。
宋人称不分段的小令为单遍。
在南宋,这个遍字又省作「片」字。
前遍、后遍,或称前段,后段。
叠字的意义是重复。故词家一般都以一首词的下片为叠。叠头,即下片首句,亦即所谓过处。
(12)拍:
拍是音乐的节度。当音乐或歌唱在抑扬顿挫之时,用手或拍板标记其节度,这叫做拍。
宋词大多以一拍为一句。不过拍的时间有固定,句的长短却不一律,因此不能规定以几个字为一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1

帖子

763

积分

副首版

沧浪书院词三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10
贡献
181
金钱
291
发表于 2024-10-23 20:3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夏安18—与语如兰
作业:
1、唐宋人填词用什么韵?
答:没有统一标准。
唐宋人填词用韵,是没有 “国家标准”的。可以按照当时实际通用的语音来押韵,甚至可以按照自己家乡的地方音来押韵。
2、熟记有关词学的一些概念。
答:
(1)小令,中调,长调
按照字数的多少,词调可以分为三种:小令,中调,长调。
凡填词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外,倶为长调也。
易阳老师的观点是小令的界定为62字较为合理,
(2)词调别名
一个词调有多个名称:如《忆江南》,又叫《梦江南》,《望江南》,《江南好》……13个名称。
(3)词的格式
词调规定了词的格式,“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有2300多个格式。
(4)词的结构
词的结构:有单片词,如《忆江南》;有双片词,如《苏幕遮》;也有三片词,如《瑞龙吟》。单片词较少,三片词最少,双片词最多。吴文英的《莺啼序》是最长的,240字,分四片。这是极少见的。
(5)阕
阕:一首词称为一阕,这是词所特有的单位名词,
无论单遍的小令,或双曳头的慢词,都以一首为一阕。分为上下遍的词,可以称为上下阕,或曰前后阕。无论上下或前后,合起来还是一阕,不能说是二阕。
(6)双调
双调:是宫调名,词虽有上下两叠(阕),或曰两片,但只是一个曲调,不能称为双调。
后来,曲谱消失,凡是两片的词都叫双调了。
后人把上下两叠的令词称为「双调」。
(7)重头
重头:一首令词,上下片句法完全相同的,称为「重头」。「重头」只有小令才有,例如南歌子,渔歌子,浪淘沙,江城子等词调都是。
(8)换头(过片)
换头:词的最早形式是不分片段的单遍小令。后来发展到重叠两遍的,于是出现了分上下二遍的令词。如果下叠第一句与上叠第一句句式不同的,这是「换头」,不是「重头」。换头的意义是改换了头一句,重头的意思是下片头一句与上片头一句重复。
换头的地方在音乐上是过变的地方。过变,即今之过门。换头又称为过,或曰过处,或曰过片,过拍。这里所谓过、过处、过片,都是指下遍起句而言。
小令有重头的,也有换头的,但引、近、慢词则全都换头,而没有重头的了。
(9)双拽头(双曵头)
双拽头:最早称双曵ye头。三叠的词,前两叠第一句句式完全相同,第三叠则句法与前二叠全不同,谓之“双拽头”。如瑞龙吟一调,《花庵词选》已说明它是双拽头。因为此词第二叠与第一叠句式、平仄完全相同,形式上好似第三叠的双头,故名之曰双拽头。但不是所有三叠的词都是双拽头。
如果三片词每片开头都换了句式,叫“三换头”。
(10)歇拍,煞尾
两片以上的词,上片结尾处,叫歇拍。
词的最后一韵(即结句)称“煞拍”,煞尾。
(11)变、徧、遍、片、段、叠
每一支歌曲,从头到尾演奏一次,接下去便另奏一曲,这叫做一变。这个「变」字,用到唐代,简化了一下,借用「徧」字,或作「遍」字。
宋代的慢词,其前身多是大曲中的一遍。后来把一首词称为一遍。
宋人称不分段的小令为单遍。
为了避免歧义,我们避开“拍”的概念,用“韵”来代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7 13: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