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书院词三期通识课第六讲夏安组论坛作业 夏安06-静品书香 作业: 1、唐宋人填词用什么韵? 答:没有统一标准。 唐宋人填词用韵,是没有 “国家标准”的。可以按照当时实际通用的语音来押韵,甚至可以按照自己家乡的地方音来押韵。 2、熟记有关词学的一些概念。 答: (1)小令,中调,长调 按照字数的多少,词调可以分为三种:小令,中调,长调。这种分法源自南宋的《草堂诗余》,清代学者毛先舒在《填词名解》里对这三种有个规定:凡填词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外,倶为长调也。 易阳老师的观点是小令的界定为62字较为合理,在正课中老师会详细阐述。 (2)词调别名 一个词调有多个名称:如《忆江南》,又叫《梦江南》,《望江南》,《江南好》……13个名称。 (3)词的格式 词调规定了词的格式,“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一个词调有多少个句子,每句有多少个字,每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还是可平可仄,都是词调规定的。这是词最根本的特点。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五言平起式,五言仄起式,七言平起式,七言仄起式),而词有2300多个格式。有时一个词牌往往就有几种或者十几种格式。康熙二十六年,万树编成《词律》一书,收了660调,1180多个格式,后来徐本立又增补了165调,495个格式。康熙五十四年,陈廷敬、王奕清等又编成《钦定词谱》一书,收了826调,2306个格式。 (4)词的结构 词的结构:有单片词,如《忆江南》;有双片词,如《苏幕遮》;也有三片词,如《瑞龙吟》。单片词较少,三片词最少,双片词最多。吴文英的《莺啼序》是最长的,240字,分四片。这是极少见的。 (5)阕 阕:一首词称为一阕,这是词所特有的单位名词,但它是一个复活了的古字。到了宋代,「阕」字被普遍用作词的单位名词,可知这个古字是在晚唐时代开始复活的。 宋人习惯,无论单遍的小令,或双曳头的慢词,都以一首为一阕。分为上下遍的词,可以称为上下阕,或曰前后阕。无论上下或前后,合起来还是一阕,不能说是二阕。 「阕」字用到后来,成为「词」的代用字。「小阕」即是「小词」。 (6)双调 双调:是宫调名,词虽有上下两叠(阕),或曰两片,但只是一个曲调,不能称为双调。 后来,曲谱消失,凡是两片的词都叫双调了。 「双调」这个名词在宋代还没有这样的用法。一首令词,上下叠句法完全相同的,称为「重头」。如「桂花明」这个词调,至今犹存。此词分上下叠,每叠五句。上下叠句式音韵皆同,故曰「重头小令。」这是明见于宋人著作的,可知宋代人称这类词为重头小令而不称为「双调小今。」(「重」字读平声,是「重复」的重。) 后人把上下两叠的令词称为「双调」,以致与宫调名的「双调」相混淆,这总是错误的。但曲谱消失后,以讹传讹后被错误地预定俗成了。 (7)重头 重头:一首令词,上下片句法完全相同的,称为「重头」。「重头」只有小令才有,例如南歌子,渔歌子,浪淘沙,江城子等词调都是。 (8)换头(过片) 换头:词的最早形式是不分片段的单遍小令。后来发展到重叠两遍的,于是出现了分上下二遍的令词。如果下叠第一句与上叠第一句句式不同的,这是「换头」,不是「重头」。换头的意义是改换了头一句,重头的意思是下片头一句与上片头一句重复。 换头的地方在音乐上是过变的地方。过变,即今之过门。换头又称为过,或曰过处,或曰过片,过拍。这里所谓过、过处、过片,都是指下遍起句而言。 小令有重头的,也有换头的,但引、近、慢词则全都换头,而没有重头的了。 (9)双拽头(双曵头) 双拽头:最早称双曵ye头。三叠的词,前两叠第一句句式完全相同,第三叠则句法与前二叠全不同,谓之“双拽头”。如瑞龙吟一调,《花庵词选》已说明它是双拽头。因为此词第二叠与第一叠句式、平仄完全相同,形式上好似第三叠的双头,故名之曰双拽头。但不是所有三叠的词都是双拽头。 如果三片词每片开头都换了句式,叫“三换头”。 (10)歇拍,煞尾 两片以上的词,上片结尾处,叫歇拍。 词的最后一韵(即结句)称“煞拍”,煞尾。 (11)变、徧、遍、片、段、叠 每一支歌曲,从头到尾演奏一次,接下去便另奏一曲,这叫做一变。这个「变」字,用到唐代,简化了一下,借用「徧」字,或作「遍」字。 宋代的慢词,其前身多是大曲中的一遍。后来把一首词称为一遍。 宋人称不分段的小令为单遍。 在南宋,这个遍字又省作「片」字。 前遍、后遍,或称前段,后段。 叠字的意义是重复。故词家一般都以一首词的下片为叠。叠头,即下片首句,亦即所谓过处。 (12)拍:? 拍是音乐的节度。当音乐或歌唱在抑扬顿挫之时,用手或拍板标记其节度,这叫做拍。韩愈给拍板下定义,称之为乐句,这是拍板的极妙注解。这里的乐句不是词句,是指音乐的结构系统的一个部分。 乐句这个概念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生长在一个结构系统内部,是音乐结构系统的有机构成部分。 写作歌词以配合乐曲,在音乐的节拍处,歌词的意义也自然应当告一段落,或者至少应当是可以略作停顿之处。宋代词家或乐家的书中,没有明白记录词的一句即是曲的一拍,但从一些现存资料中考索,大多是这样。所以不能说词的一拍就绝对是一句完整的话。也有不是的。 宋词大多以一拍为一句。不过拍的时间有固定,句的长短却不一律,因此不能规定以几个字为一拍。 所以,为了避免歧义,我们避开“拍”的概念,用“韵”来代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