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精华5
注册时间2021-3-6
威望5206
金钱92841
贡献81854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 威望
- 5206 点
- 贡献
- 81854 次
- 金钱
- 92841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24-11-28 17:24:35
|
显示全部楼层
5、平仄与四声
分析了避孤平,我们还要提到多平声的问题。如“平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平”。按刘勰“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飏不还:并辘轳交往”的说法,仄声多,则“响发而断”似“口吃”,平声多,则“声飏不还”而显拖沓。其实按他的“声有飞沉”的理论是讲得通的。因为声调有四声,并非平仄二调,三平、三仄放在任何地方都不合适,更别说三平尾、三仄尾了。但按平仄衡量,这两个句式便有一定道理,不仅是因为古人此类作品多见,而是如何科学认识平仄问题。
杜甫《去蜀》: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世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
颔联“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二句,同时运用了“平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平”的句式,按平仄看连用三个平声,似现拖沓,按“飞沉”看,“如何关”是“上平-下平-上平”,类似现代汉语“二声-二声-一声”,从发音上有“五微-五歌-十五删”等韵,发音口型和部位各不相同。“潇湘游”,“下平-下平-下平”,现代汉语“一声-一声-二声”,韵为“二萧-七阳-十一尤”,虽然声调接近,其发音口型和部位却更加不同。因而这两句读起来还是十分和谐的。即使声调相同,如白居易“春风吹又生”前三字都是一声,可口型的交换、鼻音与非鼻音的结合,也使声音听读起来很和谐。甚至可以这样理解,诗对和谐的要求其实是为了避免拗口,避免拗口声调只是它的一个方面,口型和响度有时比声调更重要。
因此,尽管近体诗以“平平平仄仄”为正常格式而将三平声置于句子前部,但排斥“仄仄平平平”也不具有科学道理,看来还是要根据声调运用和谐与否来作出判断。
回过头来再看首句。“五载客蜀郡”是通仄,但分属上声七雨,上声十贿,入声十一陌,入声二沃,去声十三间,声调发音的具体情形并不一致,虽似有很强的“拗怒”感,却因其发音方式的不同,且在下句“仄平平仄平”的调控下复归平缓,和谐感一丝未减。这正是近体诗真实讲究“飞沉”的实质所在,而非一味地强调依照平仄的简单类属排列声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