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43|回复: 3

[诗词理论] 论旧韵平仄和新韵平仄用于写律体诗所产生听感的不同

[复制链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9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5-8-7 08: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旧韵平仄和新韵平仄用于写律体诗所产生听感的不同
中华诗词学会第四届代表大会8月20日就要召开了。它为什么不说“全国代表大会”,只说“会员代表大会”?因为中华诗词学会只是一个学术组识,不是国家的一个全国性的行政单位。因此它公布的“双轨制”(新十四韵平仄与旧韵平仄)也只是自己刊物的一个选稿标准。刊物选稿,你愿意用几个标准甚至不要标准都可以。然而一旦把这个“双轨制”推行到网上,就纷争不断,矛盾重重,莫衷一是!我现在就新旧韵对读者在听觉上的结果谈谈我的看法。
产生于初唐的近体诗,至今已1300年。这种形式的近体诗为什么能延续千多年而不衰?以至今人要来把它改造得自认为的更合理?其理由是:必须用今天已普及全国的共同语言“普通话”定平仄去改造实行了千多年的旧平仄。从理论上讲,这是非常合理的。从写诗的角度上,只要你会普通话,你就会写近体诗;从读者的角度,仍然是只要你会普通话,你就感觉得出句中平仄的阴阳钝锉来!一切都是完美无缺的!
我们再来看旧平仄。旧平仄是依据产生于隋朝的一本韵书,叫《切韵》。(它之所以叫“切韵”,就是这本韵书的字是通过两个汉字发音进行反切,得出另一个字的读音,用这些反切得到的字音组成的韵书,书名就叫《切韵》)它的每一个字都归入一个韵部,每一个韵部中的每一组字都有一个代表字标有反切注音告诉你这一组字都读同一个音。
然而《切韵》在当时没有条件全国推广,南北东西还是各说各的方言,其发音与《切韵》大相问径庭。而《切韵》的注音又是“论南北东西、古今通塞”的,因此《切韵》注音对南北东西人来说,其发音又同又不同,谁都不满意又谁都能接受。把这本书的韵用在写诗上,作者就得死记一些与自己方言不同的发音字,以便用于诗中不出律出韵,大家都统一在《切韵》这本书的框框内。
这样说来,旧韵近体诗的平仄对个人来讲,就只能是字面上的“平上去入”,不能象今天普通话平仄对每个只要会普通话的人在听觉都是一样的。押韵也是一样,例如“来、回”押韵,“花、车”押韵,对某地人来说,可能是押韵的;但对另一个地方的人来说,他读来就别扭。那么,有些韵部对一些人来讲,押韵也是字面上的,只要你承认“来、回”“花、车”押韵是字面上的合理就行了。这也和今天的普通话押韵大家的感觉都是一样不同。
那么,既然《切韵》定平仄一开始就有如许缺点,它为什么又能延续上千年呢?这就是“《切韵》注音对南北东西人来说,其发音又同又不同,谁都不满意又谁都能接受”的魅力。既然南北东西人都能接受,那就必然是世世代代人都能接受!尽管平仄有些只是字面上的,押韵字有些也只是字面上的,然而南北东西人却都非常乐意地统一在这只是字面上的标准来。
现在来谈有人想冲破押韵这个字面上的不合理。他们对平仄字面乐于接受,因为平仄字面一旦改变,那就破坏了近体诗的传承关系了。试想,宋人重定平仄写近体诗同唐人不一样,元人又跟宋人不一样,这近体诗还有生命力吗?说得更极端一点:儿子写的诗跟老子不一样,后代写的诗跟前代不一样,这近体诗还有生命力吗?因此平仄是不能变的,不管时音如何变化,平仄千年不变!而押韵变了却对近体诗的传承影响不大。因为作为近体诗的押韵从来就是可以不遵韵部的,一开始近体诗的押韵就不遵《切韵》韵部,而是作者自由选择韵部中的自以为押韵的字入诗。张三认为“来、回”不押韵,他不照此押就行了,一首诗最多才选五个字,可另选自己认为读来押韵的字。李四认为“花、车”押韵合自己的口音,你押“花、车”就行了,只要不是科举,反正又没人来说不行。所以唐代有人东、冬押韵,宋代有人江阳押韵。明人押韵就更宽。要不是清朝倒行逆施,弄了个“钦定诗韵”,把押韵死框在平水韵的范围内,如今近体诗的押韵就更宽,应该是早已普遍用时音押韵。
这样看来,旧韵近体诗的生命力不在于它的平仄读音有没有现实感,因为它重来就只是字面上的。这对诗人对近体诗的偏爱不发生任何影响。而新韵平仄的合符时音的优势也是只能在懂诗的人中显示出来,对广大读者是丝毫不管用的。你用一首旧韵平仄诗和一首新韵平仄诗去对同一个不懂平仄的读者朗诵,他是一点也听不出新旧韵平仄谁优谁劣的!而懂诗的人读旧诗必然多,他是不喜欢新韵平仄诗的。除了参赛去拿奖:当他觉得他的诗用新韵平仄更合大赛的口味,他就用新韵平仄诗去参赛。但大奖一旦拿到手他就弃之不要,再写他的旧韵平仄。于是,写新韵平仄的就只剩下那些不在诗海里游泳,只求在网上发表消遣的半瓶醋了!
最后结论:旧韵平仄诗,在押韵上与时俱进者才是有前途的!
我的这个结论,只会写新韵平仄诗者一定不高兴!但事情的发展只能是这样。如果谁一辈子只想写新韵平仄,不读古人,他是不会进步的。一旦他想“知古”去读读李白杜甫,他就会发现:新旧平仄是冲突的,不是自己错,就是李杜错。自然,李杜是不会错的,于是他就自觉地放弃写新韵平仄了!这样一来,新韵平仄诗永远也就只起到幼儿园的作用,一旦培养出有出息的诗人,长大后这人就跑到旧韵平仄那边去了。所以新韵平仄可以是诗人的摇篮,但它永远也只是一个摇篮!
后来,发明新韵平仄者在一片反对之声中提出了一个双轨制来对付反对者。他们放弃了自己在1997年的大会发言中的“旧韵三十年必亡!”的结论,在双轨制中说要“倡今知古”,让写新韵平仄诗者知道古韵诗为什么必亡。然而写新韵平仄诗者一旦幼儿园毕业,面临的是两条路:要么永远保持在幼儿园水平上;要么也去知一下古,学学古人的东西。接着问题就来了:不“知”不知道,一“知”吓一跳!原来我们古人创造的诗的殿堂是如此地辉煌灿烂,他于是就从“倡今知古”变弃今复古了!这就是今天总也出不了新韵平仄有份量的诗人的原因!

7218

主题

2万

帖子

10万

积分

副首版

浙江诗潮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138
贡献
20454
金钱
36431

勤勉版主勋章

QQ
发表于 2015-8-7 08:52: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一家之言,韵的新旧并不是评判诗词高大上的标准,如果只是因为用了新韵就觉得是幼稚,这也有点想当然了!一首诗的好坏只应在意境和写作手法上去探求,而不是韵!如果韵是评判标准,那么新诗和外国诗全部应该给幼稚园小朋友去当启蒙读物了!呵呵也是一家之言,如有唐突之处,希望金老莫怪!

点评

我的诗是论新旧韵平仄问题,不是论诗本身的优劣问题。新韵平仄者不认为自己比旧韵平仄好,他又何必创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8-7 09: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9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09: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5-8-7 09:12 编辑
古韵流觞 发表于 2015-8-7 08:52
呵呵一家之言,韵的新旧并不是评判诗词高大上的标准,如果只是因为用了新韵就觉得是幼稚,这也有点想当然了 ...


我的诗是论新旧韵平仄问题,不是论诗本身的优劣问题。新韵平仄者不认为自己比旧韵平仄好,他又何必创新?这里更不涉及新诗和外国诗,因为它们兴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那时还没有人发明新韵平仄写旧体诗!这是哪跟哪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9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5-8-9 07:3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发言很使一些新韵者反感。实话实说,没有办怯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8-2 18: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