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68|回复: 2

绝句十六种结尾(十四)(仅供参考)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9万

帖子

35万

积分

首席版主

华夏韵墨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7594
贡献
94067
金钱
12387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5-8-19 09:3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绝句十六种结尾(十四)
借事议论,以小见大
五七言绝句中有一种是怀古的,即借史事即兴的,属于咏史诗。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提到,咏史有三体:一借古人往事,抒自已怀抱,左太冲之《咏史》是也。一为隐括其事,而以咏叹出之,張景阳之《咏二疏》,卢子谅之《咏兰生》是也。一取对仗之巧,义山之牵牛驻马,韦庄之无忌莫愁是也。其实三体究实只是一体:对仗之巧,应属于用典,而不是咏史;隐括其事而以咏叹出之,事虽隐但却仍然是咏叹出之之所本,而所咏所叹者又无非诗人自己的看法与立场,所以仍然是借古人往事抒自已怀抱。而抒自己怀抱,就是发表议论,用诗体说理。所以,咏史诗就是借史事说理。
诗,本来是用来抒发情感的,而且是借助具体形象来兴、观、群、怨的。说理,则走的是抽象的路径,似与诗性不符。所以有诗忌说理的说法。但抽象的思想有时也可用具体形象来表达,比如,用王谢堂前燕,飞入百姓家来表达世事多变盛衰无常的道理,用春江水暖鸭先知表达机遇先给有准备者的人生经验等。因而,咏史诗,便用此办法为自已争得一席生存空间。这一办法也常用于绝句的议论结尾。有时诗人想用议论来为绝句收结,通常便走以小见大、用具体形象表达个人看法的路子。
杜牧的《赤壁》可谓用议论作结、以小见大的典范。其诗曰: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据说杜牧是熟读兵书自负知兵的诗人,因此杜牧把赤壁之战周瑜的取胜归结于东风的偶然因素,就大有阮藉在登临广武战场慨叹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之味道。也许,杜牧只是借史事以抒发胸中抑郁不平之气而已,不一定非有不足周郎处的实指。总之,此诗结尾,以二乔”(孙策之妻大乔、周瑜之妻小乔,合称二乔)有可能被曹操掳去关在铜雀台受辱这一具体形象来论断:假如不是有东风相助,孙、刘必败,历史形势可能改观。那么,历史形势有时竟被偶然因素所影响,这怎不叫人扼腕。这种大道理在诗里直说便令人生厌,如今铜雀春深锁二乔说来,便觉风华蕴藉,增人百感,此正风人巧于立言处。”(引自贺贻孙《诗筏》)
可以说,杜牧《赤壁》以诗说理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成功,开启了理趣诗一扇大门。从这里出发,宋代诗人更将诗的哲理化升华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开创了哲理诗新时代。而在绝句的结尾中,借事议论,以细节的形象托言人生的道理,使诗意更加含蓄、深遂,更是得心应手,运用娴熟。如欧阳修的《画眉鸟》: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对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结句说的是鸟,读者便可理会到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结句说的是看山,读者当然会联系到看人生、看世事。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结句说的是水源,读者更会推及到世间万事万物。以上列举的这些绝句的结尾,均以一事一物的具体形象借事议论,以小见大,以浅喻深,蕴含智慧,乃感人至深,以致成为人们千古传诵的人生格言。

2615

主题

2万

帖子

11万

积分

副首版

华夏韵墨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7509
贡献
28802
金钱
42478

中坚诗友勋章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5-8-19 13:46:39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

谢谢。随便看看吧,也许有点用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8-19 15: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9万

帖子

35万

积分

首席版主

华夏韵墨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7594
贡献
94067
金钱
12387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5-8-19 15:55:2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随便看看吧,也许有点用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8-4 02: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