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7|回复: 11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十五讲绣菊组论坛作业贴

[复制链接]

1433

主题

4014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菜根谭文学院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431
贡献
3582
金钱
7517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位学员 请注意 写作业要求不要任何编辑,
使用论坛默认字体、颜色和文字大小,
要求素雅统一。

另外,请注意贴作业格式,要求一人一楼,
多的删除,谢谢合作!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十五讲绣菊组论坛作业贴

好了,关于李商隐,我们今天就
说这么多吧,不是让大家学着写,
而是作为一个理论课来上的。因为手法,
风格和我们前面学的完全不同,
作为一个知识点知道一下吧。

下面布置一下解析作业:
一个是认真的阅读讲义,
细细的品读作者的风格,用典。
今天的典故都是熟典,常用典,
一定要记牢,学会自己用。

解闷十二首 其三
唐·杜甫 押尤韵 
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
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为觅郑瓜州。

一个是仔细品读杜甫的这首七绝,
学会查资料,查典故,查作者的行踪。
写出一篇合格的解析作品。

作业截止时间,2025.05月26日晚上八点。

5679

主题

22万

帖子

73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翰墨清吟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1323
贡献
230016
金钱
24850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十五讲作业
绣菊13-吾波

解闷十二首 其三
唐·杜甫 押尤韵 
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
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为觅郑瓜州。

解析:这首诗短短二十八个字,却蕴含着深沉复杂的情感与丰富的内涵。
“一辞故国十经秋”,杜甫自离开故乡后,历经十个春秋。时光悠悠,漂泊的岁月在诗人心中刻下深深的印记。这里的“故国”,或许是他魂牵梦萦的河南巩县老家,亦或是曾留下诸多生活痕迹的长安等地 。“十经秋”,不只是简单的时间表述,更是诗人在外漂泊的漫长苦难历程,饱含着思乡的愁绪与对岁月流逝、身世飘零的感喟。安史之乱后,杜甫颠沛流离,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漂泊融为一体,故乡成为他心中遥不可及的温暖港湾。
“每见秋瓜忆故丘”承接上句,诗人只要看到秋天的瓜,就会想起故乡。故乡的瓜或许有着独特的味道,是儿时的美好记忆,是家庭团聚的温馨象征。下杜城曾是杜甫长安寓居之地,那儿的瓜品质优良,故丘的生活场景或许常常在他脑海中浮现,看到秋瓜,便勾起了往昔的回忆,那些与故乡、亲人、往昔安定生活相关的回忆汹涌而来,让诗人沉浸在浓浓的思乡之情中。
   “今日南湖采薇蕨”,此时诗人身处夔州,在南湖采摘薇蕨。古人采薇蕨,多与隐居生活、乱世求存相关。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这一典故为“采薇蕨”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内涵。杜甫在此处采摘薇蕨,一方面是生活困苦的无奈之举,另一方面也表明他在这乱世中,如同古代隐者一般,艰难地寻求生存,也在精神上坚守自己的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
   “何人为觅郑瓜州”是全诗情感的另一个落脚点。“郑瓜州”指郑审,为表尊敬,杜甫以其故居瓜州代称。郑审是郑虔的侄儿,与杜甫有着深厚的情谊。此时郑审谪居南湖,处境落寞。杜甫感慨,如今有谁会去寻访郑审呢?在这乱世之中,友人被贬,无人问津,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对世态炎凉的悲叹尽在这一问之中 。同时,郑审的遭遇与自己的漂泊、怀才不遇又有着相似之处,这也间接抒发了杜甫自身的命运之感。
    整首诗以思乡之情为起点,由秋瓜引发对故丘的思念,再到南湖采薇蕨的生活写照,最后落脚到对友人郑审的牵挂与感慨。情感层层递进,从个人的思乡念旧,延伸到对友人命运的关怀,以及对整个社会现实的隐忧。诗中虽未直接提及国家大事、社会动荡,但在这些个人情感的背后,处处是时代的影子。安史之乱后的社会衰败,人们生活的流离失所,在杜甫的笔下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与情感的抒发得以展现,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也让我们看到一位心怀家国、情感细腻的伟大诗人形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3

主题

1208

帖子

8002

积分

版主

中华古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10
贡献
1525
金钱
3994
QQ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十五讲作业
绣菊15-流星

解闷十二首 其三
唐·杜甫 押尤韵 
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
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为觅郑瓜州。

此诗作于大历元年(766)夔州时期。杜甫自乾元二年(759)弃官西行,至此时恰"十经秋"。诗中"南湖"即江陵南湖,郑审贬居之地;"故丘"指长安下杜城,杜甫曾居此且该地以产瓜著称。地理意象的时空跳跃(夔州-长安-江陵)凸显漂泊之痛。

诗中"采薇蕨"暗用伯夷叔齐采薇首阳山的典故,暗示诗人与郑审皆处困厄之境。而"郑瓜州"之谓,实为唐代尊称惯例,以郑审故居瓜州村代指其人,与"每见秋瓜忆故丘"形成意象闭环。考《西京杂记》"何必故丘,然后即化"之语,更见杜甫对故友飘零的痛惜。

杜甫匠心独运地运用"两故字、两秋字、两瓜字"的连环钩搭技法,形成回环往复的抒情节奏。"秋瓜"既是实物又暗喻郑审(瓜州),与尾句"郑瓜州"构成"物-人-地"的三重呼应,黄生评此"绝句弄笔之法,大家时一为之"。

在表面怀友的叙事下,潜藏着双重悲怆:郑审从秘书监贬谪的宦海浮沉,与杜甫自身"一辞故国"的飘零互为镜像。结句"何人为觅"的反问,将个体际遇升华为对盛唐文人集体命运的叩问,与《解闷》组诗中其他怀李白、孟浩然等篇形成精神共振。

此诗可视为安史之乱后唐代士人流徙的微观标本。郑审作为郑虔之侄,其家族命运与杜甫紧密交织。诗中未直书时局动荡,但"十经秋"的时间刻度与"采薇"的遗民意象,已折射出战乱后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7

帖子

15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20
贡献
37
金钱
57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研班第十五讲绣菊组作业:
绣菊48-童心未珉

解闷十二首 其三
唐·杜甫 押尤韵 
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
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为觅郑瓜州。

注:
解闷:意为随意所至,吟成短章,借以排遣愁闷。

故国:本意指祖国、本土,引申为故乡。

秋瓜:秋天成熟的瓜。

故丘:指杜甫曾寓居过的下杜城,其地出产好瓜,故杜甫见瓜而忆。

南湖:郑审(郑虔的侄儿)谪居之地。

为觅:替我寻访。

郑瓜州:指郑审。古人为了表示对某人的尊敬,往往不会直称其名,而是以地望(出生地或住地)来称呼该人,故杜甫以郑审的故居瓜州村称之。

郑虔,唐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字若斋,祖籍河南荥阳。开元中任率更寺主簿、左监门录事参军,开元末授协律郎,坐私修国史,贬官。

杜甫和郑虔是有着深厚友谊的文人。

郑审,为郑虔之侄,父繇。开元廿五年任监察御史,迁侍御史;天 宝官至吏部郎中,谏议大夫。乾元中袁州刺史,后寓居江陵,卒。工诗,善画。

背景:杜甫写《解闷十二首 其三》的背景是他离开故乡已经十年,在夔州看到秋天的瓜,就想起自己的故乡。
这首诗是杜甫在大历元年(766年)居住在夔州时所作。当时,杜甫已经离开他的故乡多年,每到秋天看到瓜果成熟,就不由得思念起自己的故乡。诗中的“一辞故国十经秋”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每见秋瓜忆故丘”则直接点明了他看到秋瓜就想起故乡的情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避难入蜀,居于成都浣花溪畔一草庐,后来辗转来到夔州,并暂住于此。
杜甫在夔州居住了两年的主要原因是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使他能够在夔州暂时定居。在这段时间里,杜甫身边有他的家人陪伴。
杜甫在764年春天携家从梓州前往阆州,计划通过水路离开四川。然而,在得知严武再次担任成都尹后,他又回到了成都。同年六月,严武推荐杜甫担任节度史署参谋,并授予检校工部员外郎的职位。不过,杜甫很快就对幕府生活感到厌倦,并在765年正月辞去了官职,返回草堂隐居。四月,严武去世后,杜甫失去了依靠,于是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东下,途经嘉州、戎州、渝州、忠州、云安等地,最终于766年到达夔州。

【故国】
“故国”一词由“故”和“国”两个字组成,“故”意为旧时、过去的,表示过去的国家;“国”指的是国家,因此“故国”本意是指过去的国家或个人的故乡。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如《孟子·梁惠王下》中提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这里的“故国”指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离骚》中也有“故国之故”相关表达,体现了作者离开故乡的无奈和思乡之情。

【故丘】
1.本义起源:“故丘”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春官宗伯·大司徒》中,最初意思是古代的坟墓。在古代,人们极为重视祭祀祖先和墓地的守护,所以故丘成为了古代文化里重要的一部分。
2.象征意义起源:相传狐死时必正首向故丘,后因以喻怀恋故乡。如“君子曰:‘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乱曰:曼余目以流观兮,冀壹反之何时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这种传说使得“故丘”与故乡产生了紧密联系,赋予了其象征故乡的意义。

【薇蕨】
1.植物指代起源:“薇蕨”最初指的是薇和蕨这两种植物。薇通常指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结荚果,中有种子五六粒,可食,嫩茎和叶可做蔬菜,通称巢菜、大巢菜、野豌豆;蕨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长,嫩叶可食,根茎可制淀粉,其纤维可制绳缆,耐水,全株还可入药。早在汉张衡《西京赋》中就有“草则葴莎菅蒯,薇蕨荔苀”的记载,说明在汉代人们就已经将薇和蕨这两种植物关联在一起表述。
2.文化寓意起源:有观点认为其起源可追溯到《诗经·秦风·薇蕨》中的一首古代诗歌,诗中描绘了薄弱的薇草和低矮的蕨类植物,表达了作者对逆境中坚持生长的薇蕨的赞美之情。后来,人们将薇蕨引申为指微小、细碎的事物。同时,薇蕨嫩叶可作蔬,为贫苦者所常食,所以在文化寓意上也与贫苦生活相关联,如晋·刘琨〈扶风歌〉:“资粮既乏尽,薇蕨安可食”,体现了在物资匮乏时人们以薇蕨为食的艰难处境。


诗的大意是:
自从离开亲爱的祖国,已经有十余个春秋了。每当秋天看到成熟的瓜果时,就分外思念故乡。今天我来到南湖,去采摘薇与蕨,有谁替我去寻找我老朋友的侄子郑审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33

主题

4014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菜根谭文学院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431
贡献
3582
金钱
751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解闷十二首 其三
唐·杜甫 押尤韵 
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
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为觅郑瓜州。


飞雪 析
首句点明离乡十载,奠定愁绪基调;次句借秋瓜勾起思乡情。
后两句写当下采蕨的清苦处境,发出寻觅故人而不得的喟叹。
全诗语言质朴,用典含蓄,将思乡之情与故人之思融为一体,
尽显漂泊孤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

帖子

13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21
贡献
32
金钱
53
发表于 前天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十五讲作业

绣菊   35  平平安安

杜甫解闷诗十二首   其三

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秋。
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为觅郑瓜州。

这首诗的前两句“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秋”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已经十多年了,每到秋天看到瓜果,都会想起故乡的情景。这里的秋光不仅仅是季节的象征,也是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具体体现。
后两句。“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为觅郑瓜洲”则描写了诗人在异乡的生活,他在南湖采摘薇蕨,却感叹无人能像郑虔那样理解他的心情。郑虔是唐代著名的学者和书法家,与杜甫有着深厚的友谊,这里诗人以郑虔自比,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和对知己的渴望。
   这首诗创作于杜甫在夔州期间,夔州是杜甫流离失所的一个主要地点,他在这里度过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这首诗反映了他在异乡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07

帖子

1359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驿站吟风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07
贡献
310
金钱
528
发表于 前天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十五讲作业
绣菊02-瘦田耕农

解闷十二首 其三
唐·杜甫 押尤韵 
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
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为觅郑瓜州。

此诗作于大历元年(766)夔州时期。杜甫自乾元二年(759)弃官西行,至此时恰"十经秋"。诗中"南湖"即江陵南湖,郑审贬居之地;"故丘"指长安下杜城,杜甫曾居此且该地以产瓜著称。地理意象的时空跳跃(夔州-长安-江陵)凸显漂泊之痛。
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首句比较简单,交代自己离开故乡长安已经十年之久,颠沛流离,因此每看到故乡之物--秋瓜,就分外的思念故乡。交代背景,奠定全诗情感基调
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为觅郑瓜州。这句是诗人近况,运用了伯夷叔齐采薇,不食周粟的典故,比起体现诗人高洁品格的说法,结合后句,我觉得是杜甫委婉的想向朋友哭穷,我都没米下锅了,然后有后句,谁帮我把我的情况告诉一下我的好朋友郑审,郑瓜州啊,让他来看看我,给我带来点米面啊!这里显示了杜甫流离失所的艰辛的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23

帖子

380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66
贡献
887
金钱
1466
发表于 前天 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十五讲作业

绣菊·31· 闪亮每一天

杜甫解闷诗十二首   其三

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秋。
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为觅郑瓜州。

这首诗的前两句“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秋”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已经十多年了,每到秋天看到瓜果,都会想起故乡的情景。这里的秋光不仅仅是季节的象征,也是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具体体现。
后两句。“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为觅郑瓜洲”则描写了诗人在异乡的生活,他在南湖采摘薇蕨,却感叹无人能像郑虔那样理解他的心情。郑虔是唐代著名的学者和书法家,与杜甫有着深厚的友谊,这里诗人以郑虔自比,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和对知己的渴望。
   这首诗创作于杜甫在夔州期间,夔州是杜甫流离失所的一个主要地点,他在这里度过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这首诗反映了他在异乡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8

帖子

38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60
贡献
88
金钱
148
发表于 昨天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十五讲作业
绣菊45-杨柳风

解析杜甫解闷诗十二首   其三
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秋。
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为觅郑瓜州。
此诗是杜甫在晚年漂泊夔州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是杜甫在困境中排解忧愁、抒发情怀之作
首句“一辞故国十经秋”,诗人开篇便点明自己离开故乡已经十个年头。“一辞”体现了离开时的决然,而“十经秋”则直白地交代时间之久。这简单的七个字,饱含着诗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以及岁月流逝、漂泊不定的感慨。
“每见秋瓜忆故丘”,紧承上句,进一步阐述思乡之情。诗人漂泊在外,每当看到秋天成熟的瓜,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故乡。下杜城的故丘,那里有着诗人的回忆,秋瓜作为一个具体的意象,触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在异乡看到秋瓜,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诗人记忆的大门,让他想起故乡的山水田园、风土人情,可如今却只能在回忆中找寻那份温暖与安宁,形成了强烈的今昔对比,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
“今日南湖采薇蕨”,此句描写诗人当下的生活状态。“南湖”是郑审(郑虔的侄儿)谪居之地 ,“采薇蕨”则描绘出一种清苦的生活情景。薇蕨是野菜,在古代,采薇蕨往往是人们在困境中维持生计的无奈之举,这里表明诗人在夔州的生活并不顺遂,处于较为贫困的状态。同时,“采薇蕨”也可能蕴含着一种隐逸的意味,古代有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的典故,杜甫在此或许也流露出一种对世俗纷扰的疏离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然而现实的无奈却让他难以真正实现这种理想。
末句“何人为觅郑瓜州”,“为觅”即替我寻访,“郑瓜州”指郑审,古人为表尊敬,常以地望称呼他人,郑审故居在瓜州村,故而杜甫以此称之。可见他与郑审情谊深厚。此时,诗人身处困境,思念故乡的同时也思念友人。
整首诗围绕着思乡与怀人展开,情感真挚而深沉。诗人通过今昔对比,将过去在故乡的生活与如今漂泊异乡的困苦相对照,把对故乡的思念、对友人的牵挂以及自身的孤独寂寞之情紧密融合在一起。语言质朴自然,没有过多的雕琢,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41

帖子

123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62
贡献
303
金钱
466
发表于 昨天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十五讲作业
绣菊40-桃之妖妖

解闷十二首 其三
唐·杜甫 押尤韵 
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
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为觅郑瓜州。

解析:

《解闷十二首》是杜甫在永泰二年(766年)漂泊西南、去留两难、心情苦闷时创作的组诗 ,这组诗从社会、民情、国家、个人等多方面描绘现状,发人深省,也寄托了作者的情怀。而《解闷十二首·其三》是其中的第三首,全诗如下:“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为觅郑瓜州。 ”

“一辞故国十经秋”,诗人自离开故乡,已经十个春秋。“十经秋”三字,饱含着岁月流逝的沧桑之感,将诗人漂泊异乡的漫长时间具象化,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杜甫一生辗转多地,从洛阳到长安,再到秦州、同谷、成都,最后漂泊至夔州,长期的羁旅生活使他对故乡的思念与日俱增。

“每见秋瓜忆故丘”,每当看到秋天成熟的瓜,就会想起曾经寓居过的下杜城。下杜城出产好瓜,这一生活细节成为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情感纽带。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平凡的秋瓜承载着诗人对故园深深的眷恋,质朴的语句中蕴含着深沉的情感。

“今日南湖采薇蕨”,此时诗人身处夔州,在南湖采摘薇蕨。“采薇蕨”这一行为,既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生活状态,也让人联想到伯夷、叔齐采薇而食的典故,暗指诗人在乱世中的坚守与清苦。

“何人为觅郑瓜州”,古人为表示尊敬,常以地望称呼他人。这里的“郑瓜州”指郑审(郑虔的侄儿) ,杜甫在夔州时多有忆郑审的诗。此时诗人漂泊异乡,内心孤独苦闷,不禁感慨:有谁能为我寻访郑瓜州,与我共诉衷肠呢?这一句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渴望慰藉的心情表露无遗。

整首诗围绕“思乡念友”展开,语言质朴自然,却情深意切。诗人通过日常所见所感,巧妙地将对故乡的思念、对往昔生活的追忆以及对友人的牵挂融合在一起,展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虽无华丽的辞藻堆砌,却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心,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在漂泊岁月中的孤独与惆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

帖子

24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39
贡献
55
金钱
94
发表于 昨天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十五讲绣菊组作业
绣菊29--咏絮
解闷十二首 其三 唐·杜甫 押尤韵 
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
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为觅郑瓜州。
仔细品读杜甫的这首七绝, 学会查资料,查典故,查作者的行踪。 写出一篇合格的解析作品。
解析:
解闷十二首·其三
这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时所作,这组诗以解闷为名,实则饱含沉郁之思。本诗以秋瓜为引,串联起诗人对故国、故友的深沉追忆,展现了杜甫晚年复杂的精神世界。以下从三个层面对此诗进行解读:
第一,时空交错的故园之思
“一辞故国十经秋”,以数字的沉重感拉开时空帷幕。自天宝十五载,杜甫为避安史之乱离开长安,至大历元年寓居夔州,恰好十年。这看似平直的叙述中,暗含着“每见秋瓜忆故丘”的往复循环——每个秋季瓜熟之时,记忆的潮水便漫过现实的堤岸。秋瓜作为长安故里常见的物产,在夔州异乡的秋日里,成为打开记忆之门的钥匙。这种时空折叠的笔法,将十年漂泊压缩进一个瓜果的意象,产生见微知著的震撼力。
第二,典故重构的精神图谱
“采薇蕨”化用伯夷叔齐的典故,却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诗人并非效仿遗民不食周粟,而是在战乱频仍、生计艰难的现实中,以野蔬果腹的生存实录。此典的运用,既暗示了唐王朝历经安史之乱后的衰微,也暗喻诗人如古贤般坚守气节。而“郑瓜州”之典更为精妙,《水经注》载长安郑县有瓜洲,但此处实指郑虔。杜甫巧妙地将挚友郑虔(曾任台州司户)与瓜洲地名结合,既追忆往昔"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深厚情谊,又痛惜郑虔贬死台州后无人问津的凄凉。这种典故的创造性转化,构建起诗人精神世界的坐标系。
第三,双重对话的生命回响
全诗存在两重隐秘对话:表层是诗人与秋瓜的物我对话,每见二字将自然物候转化为情感触发器;深层则是与郑虔的隔空对话,何人为觅的诘问,既是向虚无中的友人致意,也是向冷漠世道的控诉。这种对话结构延伸出多重时空——长安的秋瓜架下曾有过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的温馨,而此刻夔州南湖畔只有形影默相顾的孤寂。当两个时空在诗句中碰撞,迸发出震撼人心的艺术张力。
这首七绝如一枚精巧的多棱镜,折射出杜甫晚年的精神光谱:数字的精确计量与记忆的模糊氤氲形成张力,典故的厚重积淀与现实处境的尖锐碰撞产生火花,物候的循环往复与生命的线性流逝构成悖论。在解闷的表层之下,涌动的是诗人对破碎山河的忧思、对凋零友朋的追怀、对生命归宿的终极叩问,最终凝结成大唐由盛转衰时期最深邃的文化记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5

帖子

68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94
贡献
149
金钱
289
发表于 昨天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研班第十五讲绣菊组作业
绣菊36-昨夜有风

解闷十二首 其三
唐·杜甫 押尤韵 
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
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为觅郑瓜州。

创作背景与行踪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时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据《杜工部年谱》,自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之乱爆发后,诗人已辗转漂泊十载,与首句"一辞故国十经秋"的时间线完全吻合 。此时杜甫寄居白帝城西阁,远离中原故土,而诗中提及的"南湖"实为夔州城郊水泽,与郑审谪居的江南"南湖"形成地理空间的呼应 。

这首看似简短的七绝,实为杜甫晚期诗艺的微缩景观。在28字的方寸之间,熔铸了时空哲学、士人精神与文化记忆,展现出"诗史"境界的另一种可能——不再是事件的铺陈,而是将历史转化为情感的晶体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4 02: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