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5-6-6 22:13 编辑
网友:通感手法大致就是运用不同的感官词语来表达呈现,比如“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就是用“见”来表现“听”。
遗韵,遗味,遗德,其实也是通感手法。我们所说的色生香味触法,都汇入于心。
比方说,用眼睛看东西,其实不是眼睛看,而是用心看,不是只看到眼睛里,而是看到一念心性之中。就好像盲人,他不是没有看见,而是没有光明,他看见的是黑暗,但是他还可以用心去感知光明——这是桌子,那是椅子…如果只能用眼睛去看,那盲人就真的没法生活了。
那么遗韵、遗味,韵在声,味在舌,都要汇入于心,没有这一念心性,一切感知都将无从谈起。而德是精神层面的,最是发乎于心的。德,在这首诗里,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韵之德,味之德,君子之德…
此诗当是在咏粽,我想此诗结句内涵之意便是:何以这小小的角粽承担了如此沉重又厚重的寄托…
某:“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就是用“见”来表现“听”的确是通感,网友这里也提到了通感手法大致就是运用不同的感官词语来表达呈现,但屈公投水后,移德在诗肠中的移德和诗肠两者均是抽象词,不在感官范畴之内,屈公投水后也不在感官范畴之内,应无通感之理,至于网友后面之论则明显是把心也视为感官了。
此网友素来相互友好,某亦不想与其多争论,因为总枢感官的心究竟属不属于感官这个问题太复杂,故聊以‘兄对通感的理解真是别致’回复作结。
现在的人工智能真是太好了,带着总枢感官的心究竟属不属于感官这个疑问百度了一下,百度给出的回答是:心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感官。在传统生理学中,感官是指那些能够接收外界刺激并转化为神经信号的器官,如眼、耳、鼻、舌等。心脏的主要功能是泵血,属于循环系统,并不直接参与感觉的接收和传导,因此不属于感官
心的定义和功能:心在人体中主要负责泵血,是循环系统的核心器官,没有感觉功能。在哲学和心理学中,心被视为认知器官,虽然不是思维器官,但参与整体的认知活动。 心的生理功能: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泵血,维持血液循环。它并不直接参与感觉或知觉过程。 心的哲学和心理学意义:在哲学上,心被视为思维和认知的器官。虽然现代科学认为大脑是思维器官,但心在更高的意义上参与全身心的体验和认知活动。 结论: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心不属于感官器官,因为它不具有感觉功能。但从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心在认知和体验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心的定义和功能需要根据具体的学科领域来界定。
某于是提出了第二个疑问:心在文学领域究竟属不属于感官:百度给出的回答是:
在文学领域,心并不属于感官。在文学中,心通常指的是情感、思想和心理状态,而不是具体的感官器官。例如,夏目漱石的《心》通过主人公的内心挣扎和道德困境,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探讨了人在面对道德抉择时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动机。此外,文学中常使用“心境”、“心有灵犀”等词语来表达情感和精神状态,而不是指具体的感官功能。 然而,心在文学中也有象征意义。例如,心的象征意义可以指代人的情感、思想和心理状态。在文学作品中,心常常被用来描述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波动和心理变化。这种象征性的使用使得心在文学中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深刻的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