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5|回复: 26

八月读老师《写诗的原理三十二(怎样运用洞察力) 》

[复制链接]

4794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447
贡献
105780
金钱
11944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5-8-11 12:5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待逐句发。

4794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447
贡献
105780
金钱
11944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8-11 13:0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写诗的原理三十二(怎样运用洞察力)

huge 发布于2020-04-26 11:05   点击:212   评论:3   手机浏览

五绝 以诗代序

莫当睁眼瞎,还诩最聪明。下笔先知己,写诗才有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94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447
贡献
105780
金钱
11944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8-11 13: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写诗的原理





三十二、怎样运用洞察力

设想一下,一个麻木不仁的人,他实际就是百姓说的“混吃等死”的人,可他愿意听别人说他麻木不仁和混吃等死吗?还有,一知半解浅尝辄止的人,有谁愿意别人说他这些?更别提那些专横跋扈气急败坏狗急跳墙的人,当然最害怕的恐怕也是一针见血的“上纲上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94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447
贡献
105780
金钱
11944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8-11 13: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反,凡做得到、做得比别人强,不仅不怕“上纲上线”,别人也难有“上纲上线”的机会和权利,所谓“苍蝇不叮无缝蛋”,从好说、从坏说,都是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94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447
贡献
105780
金钱
11944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8-11 13: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从大可以看小,从小可以知大的原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94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447
贡献
105780
金钱
11944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8-11 13: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想避免“两面派”,首先要能看破“两面派”,这或多或少都需要点所谓“洞察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94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447
贡献
105780
金钱
11944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8-11 13: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洞察力”也是这么练出来的,无非敢于反反复复运用“上纲上线”这个认识原理,既肯于正视各种考验,也肯于一次次接受苍蝇叮,最终都集中总结为一系列经验教训,而贡献于这样那样看问题的本领,也就有了洞察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94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447
贡献
105780
金钱
11944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8-11 13: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了洞察力,非但能避免自身犯“两层皮”,也能对外界的“两层皮”一目了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94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447
贡献
105780
金钱
11944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8-11 13: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妨都问问自己有没有这样的能力,想一想有这样的能力是什么样子,没有又是什么样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94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447
贡献
105780
金钱
11944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8-11 13: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写诗的形式能力、语言能力,可姑且不管,就从内涵方面来看,哪个写诗时并非是客观实话实说的,而是心有发虚的,为了逞能的,有贪图的,总是被主观支使把做不到的写成了做得到的,把自己还未做好的写成了对别人的要求,那么这就是“两面派”的做法,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自然就缺乏对自己的洞察力,哪怕自以为很聪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94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447
贡献
105780
金钱
11944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8-11 13: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还可以这样看,从别人一首诗中,能否看得出作者有什么品性,认识深度如何,有无偏见成见,开口说话怎样,或者反过来从其说话中,能否看得出他会不会写诗,写得怎么样,一定会有什么表现,包括灵感真假、感情深浅等?有没有想过,这些都是可以随时验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94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447
贡献
105780
金钱
11944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8-11 13:3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洞察力是最深刻的认识行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94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447
贡献
105780
金钱
11944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8-11 13:3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凡认识行为,都是对内涵的认识,认识写诗的“两层皮”现象也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94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447
贡献
105780
金钱
11944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8-11 13:4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比如,之所以有人不相信从一首几行字的诗,就能看出背后作者之人,而总是坚持“就诗论诗”这种自欺欺人的错误观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94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447
贡献
105780
金钱
11944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8-11 13:4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样的人过于凭简单日常专业知识和经验,就主观任性自恃,又倚仗自己有眼睛,便以为能自然看出一切,或蒙得了一切,实际是没能力意识到睁眼瞎就是这样来的,因而不懂得凡事都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地客观对待,都需要靠修养得来的洞察力来正视乃至揭穿,于是他就不可能懂得洞察力在哪里,当然更不可能有真正洞事察人的本领,究根结底是还不具有这样的内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94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447
贡献
105780
金钱
11944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8-11 14: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认识“两面派”,或说看破“两面派”,从根上讲,体现的还是对内涵的认识能力怎样,有没有这样的洞察力。认识能力和洞察力是一回事,是不同的表述,只有人的认识达到了一定程度,洞察力才会显现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94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447
贡献
105780
金钱
11944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8-11 14: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洞察力来自于最深刻的内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94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447
贡献
105780
金钱
11944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8-11 14: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事物的内涵总是固有的,需要靠人的认识来不断挖掘,人的内涵则是通过认识的不断深入而逐渐修养出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94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447
贡献
105780
金钱
11944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8-11 14: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炼内涵就是提炼这两方面内涵,所谓“洞察力”也是这样的洞察力,因为这部分内涵只有通过洞察力先看得到,然后通过认识再认识的过程,才有能力实现提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94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447
贡献
105780
金钱
11944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8-11 14:35: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认识内涵的基本原理,也是提炼内涵的基本原理,还是认识“两面派”的原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94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447
贡献
105780
金钱
11944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8-11 14:38: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两面派”的特点是伪装,凡伪装的东西都有着一个形象掩盖另一个现象的特征,只要能一层层把伪装揭开,一切就势必暴露了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94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447
贡献
105780
金钱
11944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8-11 14:3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内涵需要内涵来发现,也就意味需要用相应的洞察力来发现,看破伪装也是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94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447
贡献
105780
金钱
11944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8-11 14:4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内涵则没有洞察力,意味不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可能是睁眼瞎,对自己可能是撞南墙也不回头,对别人则可能是以图式心理来衡量,最终还是等于什么都看不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94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447
贡献
105780
金钱
11944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8-11 14:47: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说明,一个人即使有些模棱两可的认识能力,或可让他在别人眼里看上去有内涵,抑或他面前的客观认识对象本身就有内涵,如果少了洞察力,他的认识能力对他认识这些内涵,还是帮不上忙,仍不得不等于一切乌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94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447
贡献
105780
金钱
11944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8-11 14:4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如,有的人生活阅历很丰富,为什么他仅仅能当做话资,除了花说柳说,却概括不出真正的美,更不可能看出美的因由、走向和必然的结果?乃至一到这种见真章的地方便哑口无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94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447
贡献
105780
金钱
11944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8-11 14:50: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即使有话说,也离不开没根没据、没边没沿、站不住脚地,发苍白观点、表干瘪看法、炒片面见解、蹿无端主张?或不得不转向牵强附会、强词夺理的满嘴托词和借口,抑或干脆冒出来的都是所谓“歪理邪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94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447
贡献
105780
金钱
11944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8-11 14:5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内涵都是人和事物本质的东西,凡涉及根本性质和特点,仅凭一般般的眼睛来认识,就意味“没有金刚钻,硬揽瓷器活”,再怎么通过“铁杵磨针”似的认识再认识、努力再努力也无济于事,必须通过养成洞察力才能看得透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9-2 06: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