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于四年前的小中华诗词理论版: 五七言绝句小处也不可随便 文/刨根问底 “不可随处小便”,“小处不可随便”,据说这两句话出自一个掌故。或称与郑板桥有关,或谓与于右任有关,时至今日,是非真伪已难考证。然而无论如何,“不可随处小便”与“小处不可随便”,都堪称至理。从这个意义上说,掌故出处究竟如何其实无关紧要,闻者能够自觉地引为座右铭并身体力行才至关重要。世事如此,为诗亦然,五七言绝句尤应如此。 王国维《人间词话》【五九】有云:“近体诗体制,以五七言绝句为最尊,律诗次之,排律最下。盖此体于寄兴言情,两无所当,殆有均之骈体文耳。词中小令如绝句,长调似律诗,若长调之百字令、沁园春等,则近于排律矣。 这段话固然是从尊卑贵贱角度立论的,其实也委婉地道出了各种体例近体诗的难易程度,惜乎不少朋友疑似并未悟出这一层,包括一些相当资深的朋友。我们不妨先笨寻思一下,日常生活中尊贵的事物不也是相对更难为吗?贵族、贵宾、贵妇人不都是这样吗? 五七言绝句之所以难为,是因为有个无形的放大镜在照着,任何硬伤、软肋,哪怕是细小的瑕疵都会被成倍放大,都会一览无余地暴露于方家乃至普通读者面前。道理其实很简单,五七言绝句都是四句,前者只有二十字,后者只有二十八字,稍微有点儿眼力的朋友一打眼便能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五七律则不然,由于句多字多,五律40字,七律56字,加之对仗、粘对之类,障眼之处多多,眼力不逮者很难一眼看出破绽。排律更不然,洋洋洒洒、热热闹闹、乱乱哄哄的,即便是眼力好的,若不认真审视,也很难一眼看出症结所在。本世纪以来这场方兴未艾的诗词大革命和诗词大跃进颠覆了很多传统认知之后,有人已然懒得认真去看,有人则只会瞧热闹,根本看不出门道。 窃以为,纵然五七律以及排律可以粗制滥造,五七言绝句却无论如何不能再马马虎虎了,不仅因为“近体诗体制,以五七言绝句为最尊”,需要精心伺候,更因为热衷于五七言绝句者远远多于钟情于五七律及排律者。这从绝句专栏与律诗专栏的日常发帖、跟帖数量便不难看出。就说今天吧,午饭后去看了一下,绝句专栏的发、跟帖数为256帖,而律诗专栏的发、跟帖数连绝句专栏的零头都不及,只有区区43帖。 遗憾的是,绝句专栏的作品数量固然可喜,质量却不容乐观。不仅一些初学者的作品打磨余地较大,甚至一些资深诗者的作品也有明显的商榷余地。比如,有位相当资深的诗者昨日贴发了两首七绝,居然同时引发了猛烈批评。鉴于《 比“文从字顺”要求更高的“不隔”》引发了无谓争执,下面将以客观引用其他诗友的点评为主,本人尽量不直接参与研讨。 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这两个诗例: 示例一——某资深诗者飘红之作 七绝 咏枇杷 四月山村绿渐深,薰风日夜自沉吟。 赤乌入夏初生卵,孵得枇杷树树金。 |
鉴于时下廉价的欣赏、点赞之类跟帖太过泛滥,未曾稍减,对诗友们观摩学xi毫无益处,此等跟帖一概从略。不过,飘红辞还是得全文援引一下。某版主飘红辞曰: “转结想象新奇、形象。点赞。” 某诗友也真够尿性的,随后便贴出了一连串反诘帖: 反诘一: “应该是笑绝版无人,这样的诗飘红,除了给点脸面,剩下的就是不要脸了。” 反诘二: “奇特在哪?新奇在哪?从一落笔,就颓了。绿渐深,二年级娃娃的水平,穷得肚子里就剩酸水了。” 反诘三: “就这点脓水,还容得一挤?” 反诘四: “这首诗的亮点在“赤乌入夏初生卵,孵得枇杷树树金。"转接有些味道,但前两句根本承拖不起来。下体肥大,拖了一地。作为日常xi作,还算可以,但是倘若作为推荐,还需打磨。” 反诘五: “就诗说诗,若讲其他,就没什么意思了!某某某这首诗,相较于他的其他作品,这应该就算是写的比较好一些了。也可能我对人要求比较苛刻,某某某作为中诗词论坛“导师”一级的大咖(那些狗都这样说),应该对他要求更加严格一些,而不是因为什么名头就得捧着。在诗词论坛,还有什么比诗词更重要的?这首诗的亮点恰恰就在第三句,相信飘红的人也看在了这一点,但他没有从整体的诗篇布局去看,这也是不够成熟的标志。没办法,有些东西不是通过学xi能得来的!” 反诘六: “算了,别讨论这首诗了,惹得斑竹们不痛快,这么巨大的一尊神,一泡尿就给冲毁了,你得让他们遭受多大的灵魂冲击!你没看有些版主都开始不说人话了。” 另一位诗友则如是商榷道: “我也有不同看法。
咏物诗,应该句句紧扣主题。而此诗前两句和枇杷 无关:
四月山村绿渐深,薰风日夜自沉吟。
第三句也看不出和题目太紧的联系:
赤乌入夏初生卵。
可以不出现枇杷二字,但要扣住它才宜。
建议题目改成 题枇杷树, 就显得扣题了。
看看古人的诗:
蓬居咏枇杷 宋 葛天民
早诵相如赋,知渠旧姓卢。
花香冰里见,风味药中须。
细雨同梅熟,清声混乐呼。
山禽嗔老子,拍竹护金珠。
枇杷 宋 杨万里
大叶耸长耳,一梢堪满盘。
荔支分与核,金橘却无酸。
雨压低枝重,浆流冰齿寒。
长卿今尚在,莫遣作园官。”
另一位诗友虽更委婉,却并未隐瞒商榷意见: “尤喜转接,想象力丰富,且生动如见。若结句不下枇杷二字,觉得也许更耐读” 其余不赘。 无独有偶,该资深帖主同日贴发的另一首七绝的境遇也没好到哪里去: 七绝 端午前一日游青城后山戴家桥 竹树琅玕碧四围,花光云气惹人衣。 戴家桥下竹排乱,载与青山一道飞。 某诗友反诘一: “竹树琅玕,花光云气,八个字占四分之一强,这得拮据到什么程度” 某诗友反诘二: “解释一下碧,碧四围,惹人衣又是什么意思?竹排乱,还能载着青山一道飞?是不是乱棒叉出去了” 某诗友反诘三: “虽然写诗不同于考证,但最起码不胡说八道可以做到吧。” 另一诗友则如是商榷: “好吟,动静相宜,有如入其境之感。竹重;乱若我或疾或其它”。 蹊跷的是,与《 题驴磨图》帖主一样,面对诗友们的强烈批评与质疑,《 咏枇杷 》作者也是一直没有任何回应,未知何故。是干脆不屑呢,还是也觉得确有进一步打磨的余地呢?实在不得而知。 其一诗题“咏枇杷”若是易为“咏赤乌”,或许相对更为恰切。实不相瞒,我也觉得起承两句与咏枇杷缺乏必然联系。 其二诗题“端午前一日游青城后山戴家桥”疑似略显拖沓,建议适当精炼一下为宜,因为转句中分明载有“戴家桥”三字。 最后,泛泛地向光临本帖的天南海北正在学诗的朋友们提出几点建议: 其一,五绝也好,七绝也罢,毕竟字句十分有限,若是没有惜字如金的精神,则不为也罢。 其二,君等果欲为诗,尤其是律绝之类,郑重建议宗唐,切不可机械效法晚清以来的诗八股和律体文字游戏。 其三,特别强调,鉴于“近体诗体制,以五七言绝句为最尊”,于其小处也万万不可随便。强烈建议真正有志于为诗的朋友务存敬畏之心,你不敬诗,诗又凭什么敬你呢? 还是那句话,以上建议不堪成谋,仅供参考。如有不当,诚请不吝斧正。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