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441|回复: 21

宋人作诗不拘平水韵

[复制链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6-6-10 19:17: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北山钓者 于 2016-6-10 19:23 编辑

今人为平水韵守节者不在少数,然而平水韵的创立者宋代人并不死守平水韵,平水韵在宋代又名礼部韵,请看宋人怎么说:

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6载:“杨诚斋云:‘今之《礼部韵》,乃是限制士子程文,不许出韵,因难以见其工耳。至于吟咏情性,当以《国风》、《离骚》为法,又奚《礼部韵》之拘哉。’魏鹤山亦云:‘除科举之外,闲赋之诗,不必一一以韵为较,况今所较者,特《礼部韵》耳。此只是魏、晋以来之韵,隋、唐以来之法,若据古音,则今麻、马等韵元无之,歌字韵与之字韵通,豪字韵与萧字韵通,言之及此,方是经雅。’”(23)(丙编,卷6)可见《礼部韵》纯是科场对付举子的“官韵”,既非当时人们作诗赋的实用韵,也非古韵。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6-10 19:4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6-6-10 21:05 编辑

赞同。其实在唐时,就有临韵通押的现象了。特别在明清时,非试贴诗中更是多见。平水韵,作为诗韵保留,可以加深人们对语音传承和变化的认识。但在写诗时,还死守平水,确是书呆气了。我用词韵,倒是减少了很多的别扭(即写诗写词用韵是一致的)。其实,对于今韵,我也不是太反感,只是对I、Y(迂韵)相押而不是U、Y相押,割裂了语音变化的传承关系,这点我是绝不认同的。故有今韵必须改革的观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2

主题

4708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1
贡献
4934
金钱
6103
发表于 2016-6-10 23: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平水韵是怎么弄出来的,是根据文字的读音归纳,还是胡乱拼凑而来?

点评

从切韵增广到广韵,再减少一些非常用字成礼部韵律,此即试帖诗的官韵。平水韵只是礼部韵律的再减些字而已。它基本反映隋和初、盛唐时的语音实际。——以上是我抄书来的。从词韵看,在唐的中后期特别是在宋时,如十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11 01: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主题

249

帖子

107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98
贡献
244
金钱
390
发表于 2016-6-11 00:5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宋人不拘,时人反拘,今不如昔也。

点评

以为韵越窄,能拼出一首诗来的,就是越有水平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11 06: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6-11 01:3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6-6-11 16:23 编辑
罗烈烈 发表于 2016-6-10 23:19
平水韵是怎么弄出来的,是根据文字的读音归纳,还是胡乱拼凑而来?

从切韵增广到广韵,再减少一些非常用字成礼部韵律,此即试帖诗的官韵。平水韵只是礼部韵律的再减些字而已。它基本反映隋和初、盛唐时的语音实际。——以上是我抄书来的。从词韵看,在唐的中后期特别是在宋时,如十三元韵(介于ɛN、æN间的过度音韵)字已经实质音变,部份划入到第六部,部分划入第七部。后之曲韵、十三辙都依词韵为母本来编韵部——传承关系很明确。

点评

偶是问那些文字中古是怎么发音的,没有统一的发音字书,怎么会有统一的韵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16 19: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6-11 06:2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6-6-11 06:42 编辑
仰望大师 发表于 2016-6-11 00:57
宋人不拘,时人反拘,今不如昔也。

以为韵越窄,能拼出一首诗来的,就是越有水平罢。——崇古心理使然。

点评

这不畸形心理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12 09: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1

主题

1934

帖子

920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67
贡献
1238
金钱
4293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6-6-12 07: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诗词格律》29页写道“今天我们如果也写律诗,就不必拘泥古人的诗韵。不但首句用邻韵,就是其他的韵脚用邻韵,只要朗诵起来谐和,都是可以的” 。这是很好的主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1

主题

1934

帖子

920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67
贡献
1238
金钱
4293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6-6-12 07:3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凌华光 于 2016-6-12 07:45 编辑

如平水韵中的十四寒、十五删、一先、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等六个韵部,其实都在同一新韵中。按四川川音读,也是同韵。它们应通用才合理。打破不能使用邻韵的烂教条才利于诗的写作。古人都如此实践过,今人何必反对?有些指导书说什么"进退格","双进双出格",这不是用邻韵吗?用了还怕说出,羞羞答答取了些名字,巧立名目而已。应打破不用邻韵的过时的教条。上面六个韵只是一例而已。

点评

其实,承认临韵通押,又何需找这些理由呢。用韵上完全可从宽,明清时近韵都有相押的,我们何必不化呢。当然,想死守的,就让他守好了。但不能以此来要求他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20 19:37
所以,我个人是赞成用词韵。即没有否认平水,同是也拓宽了押韵的范围——即临韵通押,并且还保留了入声押韵。特别是清末时,已经有很多人,近韵也相押了,如词韵第六部与第十三部;词韵第七部与第十四部也相押(鼻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12 11: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主题

249

帖子

107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98
贡献
244
金钱
390
发表于 2016-6-12 09:0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6-11 06:26
以为韵越窄,能拼出一首诗来的,就是越有水平罢。——崇古心理使然。

这不畸形心理吗?

点评

如古之妇人缠小足耳,以为美也。 诗词格律趋严的历史与妇人缠小足的历史,颇合,有异曲同工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18 13:44
是的。以此显摆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12 11: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6-12 11:0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以此显摆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6-12 11: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6-6-12 11:34 编辑
凌华光 发表于 2016-6-12 07:30
如平水韵中的十四寒、十五删、一先、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等六个韵部,其实都在同一新韵中。按四川川音读 ...

所以,我个人是赞成用词韵。即没有否认平水,同是也拓宽了押韵的范围——即临韵通押,并且还保留了入声押韵。特别是明清时,已经有人,近韵也相押了,如词韵第六部与第十三部;词韵第七部与第十四部也相押(鼻音M同化为N)。此时,转按十三辙押韵也就水到渠成的事了——个见,喜用今音押韵的,不妨就用十三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2

主题

4708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1
贡献
4934
金钱
6103
发表于 2016-6-16 19:0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6-11 01:34
从切韵增广到广韵,再减少一些非常用字成礼部韵律,此即试帖诗的官韵。平水韵只是礼部韵律的再减些字而已 ...

偶是问那些文字中古是怎么发音的,没有统一的发音字书,怎么会有统一的韵表?

点评

切韵者,即两字相切:相当于用前一字的声母,后一字韵母拼出读音吧。拼来拼去,甚至于有循环式的。——有明确的声韵母符号是后来的事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16 19: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6-16 19:4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6-6-16 22:06 编辑
罗烈烈 发表于 2016-6-16 19:01
偶是问那些文字中古是怎么发音的,没有统一的发音字书,怎么会有统一的韵表? ...

切韵者,即两字音反切:相当于用前一字的声母,后一字韵母拼出读音吧。拼来拼去,甚至于有循环式的。——有明确的注音符号是后来的事了。

点评

那前一字怎念,后一字又怎念?呵呵!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19 22: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主题

1779

帖子

7761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537
贡献
2124
金钱
2729
发表于 2016-6-18 13:4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古之妇人缠小足耳,以为美也。
诗词格律趋严的历史与妇人缠小足的历史,颇合,有异曲同工处。

点评

历史上小脚之美曾有七个标准,:瘦、小、 尖、 弯、 香、 软、 正,又有实实在在的七美:形、质、资、神、肥、软、秀。 时下所谓平水韵近体诗或曰格律诗又有几美?评判标准何如?时人实实在在感受到的又有几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18 14: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主题

249

帖子

107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98
贡献
244
金钱
390
发表于 2016-6-18 14: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仰望大师 于 2016-6-18 14:19 编辑
行者 发表于 2016-6-18 13:44
如古之妇人缠小足耳,以为美也。
诗词格律趋严的历史与妇人缠小足的历史,颇合,有异曲同工处。 ...

历史上小脚之美曾有七个标准,:瘦、小、 尖、 弯、 香、 软、 正,又有实实在在的七美:形、质、资、神、肥、软、秀。连苏东坡都赋词盛赞呢:
菩萨蛮

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

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


时下所谓平水韵近体诗或曰格律诗又有几美?评判标准何如?时人实实在在感受到的又有几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2

主题

4708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1
贡献
4934
金钱
6103
发表于 2016-6-19 22:5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6-16 19:48
切韵者,即两字音反切:相当于用前一字的声母,后一字韵母拼出读音吧。拼来拼去,甚至于有循环式的。—— ...

那前一字怎念,后一字又怎念?呵呵!

点评

只要前后两字会读,就是能拼出的。在统一韵表中,只要有一个会读,其韵母就定下来了。矛盾处主要还是在于循环反切上。遇到不会读的,就象现在相当于查字典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19 23: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6-19 23: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罗烈烈 发表于 2016-6-19 22:54
那前一字怎念,后一字又怎念?呵呵!

只要前后两字会读,就是能拼出的。在统一韵表中,只要有一个会读,其韵母就定下来了。矛盾处主要还是在于循环反切上。遇到不会读的,就象现在相当于查字典吧。

点评

唐宋时期貌似没有统一的注音字典,不是吗?想认一个字得先认两个字,得不偿失,呵呵!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20 13: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2

主题

4708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1
贡献
4934
金钱
6103
发表于 2016-6-20 13:2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6-19 23:11
只要前后两字会读,就是能拼出的。在统一韵表中,只要有一个会读,其韵母就定下来了。矛盾处主要还是在于 ...

唐宋时期貌似没有统一的注音字典,不是吗?想认一个字得先认切音的两个字,得不偿失,呵呵!

点评

是的。为何后代会弄出注音符号啊——也是为了方便吧。 古人要想认字,也只能是先强记读一写数量的字,才能去查字典吧——不然真是查了也没用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20 19: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6-20 19:28:54 | 显示全部楼层
罗烈烈 发表于 2016-6-20 13:27
唐宋时期貌似没有统一的注音字典,不是吗?想认一个字得先认切音的两个字,得不偿失,呵呵! ...

是的。为何后代会弄出注音符号啊——也是为了方便吧。
古人要想认字,也只能是先强记读一写数量的字,才能去查字典吧——不然真是查了也没用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6-20 19:3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凌华光 发表于 2016-6-12 07:30
如平水韵中的十四寒、十五删、一先、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等六个韵部,其实都在同一新韵中。按四川川音读 ...

其实,承认临韵通押,又何需找这些理由呢。用韵上完全可从宽,明清时近韵都有相押的,我们何必不化呢。当然,想死守的,就让他守好了。但不能以此来要求他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主题

219

帖子

118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34
贡献
249
金钱
444
发表于 2016-6-21 18:22: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拘何韵。可以学,也可以不学。可以用平水,也可以用新韵。不必非死吊在某棵树上。莫混用就是。但无论诗词,皆须意境第一!否则,便是格律溜。至少是不通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6-21 18:24:52 | 显示全部楼层
观世风 发表于 2016-6-21 18:22
不拘何韵。可以学,也可以不学。可以用平水,也可以用新韵。不必非死吊在某棵树上。莫混用就是。但无论诗词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18 08: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