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学海长孺 于 2016-9-20 12:11 编辑
【一】试拟董岙底董氏宗祠戏台前柱联(选1对):
【1】(董应寿撰) 善恶殊途,悲欢离合,一曲笙歌原警世,
忠奸二局,成败兴衰,千秋镜鑑每深思。 【2】(尤国龙撰) 金鼓频催,递整衣冠,千秋良史呼而出; 宫商同演,长留歌舞,一代儒宗去又来。
【二】试拟董岙底董氏宗祠戏台前柱联(选2对): 【1】(尤国龙撰) 1、相爷出阁安天下;元帅登台保太平。 2、金鼓喧天歌盛世;琴箫奏乐遏行云。
【三】试拟董岙底董氏宗祠其他对联(选19对) 【1】(吴岳溪撰) 1、赞初点兔毫驚帝座;喜轻磨麝墨誉中華。 2、祖宗屋谐云护宅; 山漈头邀月提灯。 ——“祖宗坟山”在宗祠左前方,“山漈头” 在宗祠左后方。 3、始祖驯龙而得姓;隴西望族以迁居。 ——上联:指舜帝时朝廷指派善于驯龙的董父驯养蛟龙,并赐董姓,董父的子孙后代便以董为姓。 下联:指温州一带董氏的根在陇西,是从陇西繁衍迁居过来的。
【2】(董世舜撰) 1、祠宇重新承先启后,家風依旧耀祖荣宗。 2、一宗瑞氣琼枝挺秀,千里溪山芳草馨香。 ——“千里”与“草”合为董字。 3、隴西後脈支分派衍,岙底裔孙源遠流長。
4、一里溪坑水含玉,三桥财富路生金。 ——“溪含玉”“ 路生金”:董岙底村董氏始祖出于小溪(原名玉溪),分支金山,金山头等地。
5、先人名著天人策,青史芳留良史堂。 ——天人,是汉武帝对董仲舒的封号,良史,是春秋五霸晋文公对董狐的封号。 6、易学工书清若雨,描山绘水润香光。
——上联:指清初文学家,董说。
下联:指明代杰出书画家,董其昌。
【3】(尤国龙撰) 1、祖自陇西垂世泽;宗由岙底振家声。 2、樟迎唐古山前月;松醉红岩背上风。 ——唐古山:宗祠前一山名;红岩背:宗祠后偏左一山名。 3、三坝防洪民造福;群山聚气水归堂。 4、竹绘清溪迎旭日;山翻碧浪展宏图。 5、并列三桥通岙底;弯环一水绕宗祠。 ——“三桥”和“一水”都在宗祠左边。 6、三策儒风仰宗祖;千秋史笔贻儿孙。 7、樟荣岙底枝枝旺;祠立溪旁韵韵清。 ——183年的大樟树就在祠前,冬天挡风暖和,夏天遮阴清凉。 8、路修乙亥洪灾后;祠建丙申盛世中。 ——此水泥车路是于1995年当地大洪灾之后,本村村民自筹资金,旁村沿溪修建而成的。该路既是与外界联系的交通要道,又是抵挡大洪灾保护村庄安全的水坝。 9、满园春色满林杏;万里行程万卷书。 ——上联:指三国时吴国侯官人董奉,为人治病不收钱,让治愈者种杏树,数年间得十余万株,蔚然成林。 下联:指明代书画家董其昌,主张作画必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后来画论产生了积极影响。 10.已许春风先入户;未曾暇日偶窥园。 ——全联:指董仲舒为学异常勤奋,专心攻读诗书,曾“三年不窥园”。据说董仲舒父亲董太公为了让儿子劳逸结合,在书房后面修筑一个花园,希望董仲舒读书累了,可以去花园散散心。不曾想董仲舒三年来,竟没有进园观赏一眼。 11.种杏成林谁是主?吹笙驾鹤我为仙。 ——上联:指三国时吴国侯官人董奉,住在庐山,为人治病不收钱,让治愈者种杏树,数年间得十余万株,蔚然成林。 下联:指历史神话故事,相传王母命其侍女董双成吹玉笙,驾鹤成仙。 12.大尖山下升平乐;李角坑前明月斜。 ——“大尖山”是祠后山名,“李角坑”是从大尖山旁流下的水坑。 13.搏击强豪称卧虎;乾坤旋转济中华。
——上联:指东海洛阳令董宣搏击豪强,莫不震慄,京师号为“卧虎”的典故。
下联:化用中国共产党和共和国的领导人董必武为厦门集美鳌园所撰联“旋乾转坤,移山倒海;济人利物,震古铄今。”
董建仁撰:
三策良谋兴大汉,(董仲舒)
一生卓绩著中华。(董必武)
【一】祖宗神座位联(敬请修改。二选其一)
一、木本水源 人人沾祖德;慎终追远 代代启宗功。
二、祖德宗功 螽斯衍庆;春露秋霜 俎豆绵延。
【二】祖宗神座的两边土地爷对文昌阁联(敬请修改。三选其一)
一、上联(土地爷):万里宏图 黄金归土地;
下联(文昌阁):千秋历史 琼阁启文昌。
二、上联(土地爷):土地产黄金 宏图万里;
下联(文昌阁):文章昌世事 琼阁千秋。
三、上联(土地爷):热土生金 地书肺腑;
下联(文昌阁):雄文昌阁 誉著天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