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37|回复: 58

拗救理论之我见

[复制链接]

1299

主题

4784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70
贡献
4473
金钱
8134
发表于 2016-9-17 22: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诗早期,有过一些不合律的句子,本来,不合律就是不合律,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后人为古人、名人讳,便给出一个合理的名称:联间失粘,就称之为拗体,句内平仄失替则称之为拗句,并找些例子,说拗是可以救的,于是又出现了拗救理论。就如古人、名人也难以避免出现错别字,为了给足面子,后人便说作为书法,多一点少一点,多一撇少一捺属于书法艺术,别字嘛,是通假!
王维  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崔峒  清江曲内一绝
八月长江去浪平,片帆一道带风轻。
极目不分天水色,南山南是岳阳城。
       联间失粘,后人称之为折腰体。如果说唐朝律诗已经定型,人们想为他们避讳,那么,
陆凯  赠范晔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南北朝时律诗尚未定型,就是全然不合律也无所谓,有为之避讳的必要吗?
       绝句有这现象,五律、七律也有,人们同样称之为折腰体。颔联、颈联失粘,自然也未尝不可,可是,你看:
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除了尾联,其他都失粘,人们还说是折腰,腰竟然长在脖子上了,腰竟然那么多!
       再看拗句,诗论中有大拗、小拗之分: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
       出句平仄失替,称之为大拗,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平声,称之为救。这些出句,“人事有代谢”,极为自然,“代”无法更改,“野火烧不尽”,“不”可以改为“难”,毕竟不如“不”到位,“南朝四百八十寺”,“十”不能不顾实际去改。一首律诗,个别句子尤其是出句,有所出律本无可厚非,也不会因此被人们认为不是律诗。它们的对句,“往来成古今”不用“成”还能用什么?“春风吹又生”不用“吹”又能用什么?“多少楼台烟雨中”不用“烟”又能用什么?作者真的是为了救吗?!
       再看所谓小拗,五言仄平仄仄平、七言仄仄仄平仄仄平称之为孤平,王力教授认为尾字为平声的句子,中间只有一个平声字,就叫孤平句。有人说是两仄夹一平就是孤平,于是王力教授说的是孤平以外,仄平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之类都是孤平,甚而至于提出什么孤仄也是病,也得救。于是还有像“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中的“成”既救大拗,又救了本句孤平小拗,简直就是灵丹妙药!什么是小拗,小拗有的可救可不救,有的必须救,理论家们意见都无法统一,作者如何适从?理论,本来就是为了总结经验,有利于后来者创作的东西,像这样蹩足的理论要它何益?平平仄平仄本来不合律,人们喜欢,用的很多,用就是,何必说成是准律句、小拗?何必规定不能是仄平仄平仄,“昔闻洞庭水”,杜甫能用,后人就不能用?李杜都有孤平句,后人出于压力,视为畏途,孤平必救,宁可第三字或第五字用得不顺畅也要用平声去救,胆量大一点的,即使不救,也要加个说明:“孤平不救。”不来个画蛇添足就担心别人会认为他是外行。
       有过一定写作经验的人都知道,之所以出现不合律,无论拗体诗还是拗体句,有两种可能,一是没有更好的文字表达,二是粗心所致。诗不错,就当肯定,也会流传,无论拗还是不拗,大拗还是小拗,救还是不救。瑕不掩瑜就还是律诗,还是好诗,为古人、名人讳,其心情可以理解,为之能圆其说也无须否定,但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且不能自圆其说,有必要吗?

49

主题

1166

帖子

40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4
贡献
1213
金钱
1402
发表于 2016-9-17 22: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以律害意,这是对的,但不能作为否定平平仄平仄的理由,何况也没拿出理由,只是夹混其中。

点评

孤平拗救的实质乃是一种调声术,以求声势稳顺。一般只用于平平仄仄平、〇仄平平仄仄平犯孤时施救以及出对句互救。乐感好的诗友应该都能体会这一点。至于〇平平仄仄以及〇仄平平平仄仄三四字、五六字平仄易位,属变格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7 22:42
【不以律害意】、【使用量较多】、【试律诗也用】……, 既不是否定【平平仄平仄】失律的依据! 又不是确定【平平仄平仄】合律的理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7 22: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6
发表于 2016-9-17 22:40:17 | 显示全部楼层
言哉 发表于 2016-9-17 22:21
不以律害意,这是对的,但不能作为否定平平仄平仄的理由,何况也没拿出理由,只是夹混其中。 ...

【不以律害意】、【使用量较多】、【试律诗也用】……,
既不是否定【平平仄平仄】失律的依据!
又不是确定【平平仄平仄】合律的理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452

帖子

159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1
贡献
426
金钱
559
发表于 2016-9-17 22:4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我不会读平水韵 于 2016-9-17 22:48 编辑
言哉 发表于 2016-9-17 22:21
不以律害意,这是对的,但不能作为否定平平仄平仄的理由,何况也没拿出理由,只是夹混其中。 ...


孤平拗救的实质乃是一种调声术,以求声势稳顺。一般只用于平平仄仄平、〇仄平平仄仄平犯孤时施救以及引例中的出对句互救。乐感好的诗友应该都能体会这一点。拗而不救是病,拗而有救就不算毛病了。至于〇平平仄仄以及〇仄平平平仄仄三四字、五六字平仄易位,属变格常例,对于构造数字对极为有用,早已约定俗成。这些例外规则其实与法条中的“但书”别无二致,应作为基本律法的有机组成部分看待为宜。

点评

孤平拗救的实质乃是一种调声术,以求声势稳顺。一般只用于平平仄仄平、〇仄平平仄仄平犯孤时施救以及引例中的出对句互救。乐感好的诗友应该都能体会这一点。拗而不救是病,拗而有救就不算毛病了。至于〇平平仄仄以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8 01:31
你说的不对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7 22: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6
发表于 2016-9-17 22: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会读平水韵 发表于 2016-9-17 22:42
孤平拗救的实质乃是一种调声术,以求声势稳顺。一般只用于平平仄仄平、〇仄平平仄仄平犯孤时施救以及出对 ...

你说的不对啊!

点评

哈,那你说个对的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7 22: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452

帖子

159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1
贡献
426
金钱
559
发表于 2016-9-17 22:4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哈,那你说个对的吧。

点评

【平平平仄仄】与【平平仄平仄】比较: 从两个平仄组合格式的第四字来论,平平平仄仄,是【仄】;平平仄平仄是【平】。【仄】与【平】,是俩句的个性;从两个平仄组合格式的第五字来说,同为【仄】,是二者的共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7 23: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6
发表于 2016-9-17 23:4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9-18 00:01 编辑

【平平平仄仄】与【平平仄平仄】比较:
从两个平仄组合格式的第四字来论,平平平仄仄,是【仄】;平平仄平仄是【平】。【仄】与【平】,是俩句的个性;从两个平仄组合格式的第五字来说,同为【仄】,是二者的共性。

【仄仄平平仄】与【仄仄平仄仄】比较:
从两个平仄组合格式的第四字来论,仄仄平平仄,是【平】;仄仄平仄仄,是【仄】。【平】与【仄】,是俩句的个性;从两个平仄组合格式的第五字来说,同为【仄】,是二者的共性。

王力赵执信所谓的大拗必救,唐诗海底里着意挑选的39个范例。例例在目,都是仄内分明。也即:上不犯上、去不犯去、入不犯入。

矛盾的共性,决定着大唐声律的普遍意义,唯物辩证法告诉咱:

大唐声律,确确实实非为明朝真空《贯珠集》的【平仄二四法】。
大唐声律,地地道道就是唐朝元兢《诗髓脑》的【四声二五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6
发表于 2016-9-18 01:3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9-18 01:42 编辑
我不会读平水韵 发表于 2016-9-17 22:42
孤平拗救的实质乃是一种调声术,以求声势稳顺。一般只用于平平仄仄平、〇仄平平仄仄平犯孤时施救以及引例中的出对句互救。乐感好的诗友应该都能体会这一点。拗而不救是病,拗而有救就不算毛病了。至于〇平平仄仄以及〇仄平平平仄仄三四字、五六字平仄易位,属变格常例,对于构造数字对极为有用,早已约定俗成。这些例外规则其实与法条中的“但书”别无二致,应作为基本律法的有机组成部分看待为宜。

王力将平平平仄仄,比作法律;将平平仄平仄,比作但书。

法律规定,是【二四务必要分明】,
但书补充,是【二四也可不分明】。


这样的但书,是对法律的补充,还是对法律的蔑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1
发表于 2016-9-18 07: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潭州雨梦 于 2016-9-18 07:02 编辑

楼主文听信自然,不承认拗救一说,故无探讨必要,因为谁也说服不了谁。
本文对折腰体的理解是欠妥的。联间失粘可统称顺风调,可以发生在任何一联,但如发生在诗的中间,绝句只有首尾两联,失粘肯定发生在中间,即所谓腰,因失粘故称折腰体。而律诗则不然,他有四联,他的腰在颔颈联间,即二三联间顺风(两联平仄相同)才叫八句折腰体。其它联失粘则称之顺风调。

点评

没有如此复杂的必要,一个名称而已,只要大家能明白。 邻联联头相同即为【折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8 07: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6
发表于 2016-9-18 07:4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6-9-18 07:00
楼主文听信自然,不承认拗救一说,故无探讨必要,因为谁也说服不了谁。
本文对折腰体的理解是欠妥的。联间 ...

没有如此复杂的必要,一个名称而已,只要大家能明白。
邻联联头相同即为【折腰】

点评

不太认可你的简化,那楼主指责 颈太长则形象。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8 10:01
只因你说颈子太长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8 08: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9-18 08:0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拗救理论从来就没统一过:早在唐朝,就有人用下句“三平之”救上句三连仄。
清人赵执信一代,就有截住然不同的两种观点:赵为下三平救上三仄、四仄、乃至五连仄。另一种是因下三平(不是尾三平)而用上连仄“协之”。王力则在赵执信上更登峰造极,把下句第三字平说成是可救上句任何拗字。
拗句,在永明体中就大量存在,为什么,从来就没有人说出个所以然,所以我赞同潭州雨梦先生的新论探索。最起码他是通过大量归纳、费尽精力和辛苦得出的论点,单凭这个毅力就值得尊敬!

点评

方向错误一切归零。谭某根据自己错误的定义(仄声出句之单平句叫孤平)导致荒谬的结论----拗救是用孤平救孤仄----岂不可笑?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8 08: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9-18 08: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6-9-18 08:19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9-18 08:05
拗救理论从来就没统一过:早在唐朝,就有人用下句“三平之”救上句三连仄。
清人赵执信一代,就有截住然不 ...

方向错误一切归零。谭某根据自己错误的定义(仄收出句之单平句叫孤平)导致荒谬的结论----拗救是用孤平救孤仄----岂不可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1
发表于 2016-9-18 08:2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9-18 07:48
没有如此复杂的必要,一个名称而已,只要大家能明白。
邻联联头相同即为【折腰】 ...

只因你说颈子太长故。

点评

对,致歉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8 09:51
错位了! 三羊没说窝人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8 08: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6
发表于 2016-9-18 08:3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6-9-18 08:29
只因你说颈子太长故。

错位了!
三羊没说窝人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99

主题

4784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70
贡献
4473
金钱
8134
 楼主| 发表于 2016-9-18 08:37: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严格按格律并不是什么难事,古人所谓拗救,绝大多数作者一生也很少用。偶尔破律是允许的,但硬要说成合律并为之整出一套不能自圆其说的“拗救”理论来,则未免可笑。

点评

所以与你的观点无探讨的必要。各自为阵好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8 09:53
清代的《诗法易简录》里说:六韵八韵切不可讲借还补救,以应试应制贵从律也,五律用于试作只可用小借还法,如少陵“何时一樽酒”(此本句单拗法),刘睿虚“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此本联双拗法),皆无碍于应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8 08: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6-9-18 08:48: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6-9-18 08:37
严格按格律并不是什么难事,古人所谓拗救,绝大多数作者一生也很少用。偶尔破律是允许的,但硬要说成合律并 ...

清代的《诗法易简录》里说:六韵八韵切不可讲借还补救,以应试应制贵从律也,五律用于试作只可用小借还法,如少陵“何时一樽酒”(此本句单拗法),刘睿虚“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此本联双拗法),皆无碍于应试体,唯大拗不可轻用,若用于酬赠闲咏则工于补救乃见法度之妙。

点评

少陵“何时一樽酒”(此本句单拗法),刘睿虚“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此本联双拗法) 如果刘睿虚说,此为前句拗后句救,同样通达。这就是所谓理论。 再如“前有浮音,后有切响。”平平仄平仄,如果按两两交替,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8 09:49
苕溪胡元任《叢話》曰:律詩之作,用字平側,世固有定體,眾共守之。然不若時用變體,如兵之出奇,變化無窮,以驚世駭目,杜甫,黄庭坚的拗律,苏轼的破律,皆为古今称道,原因在于古代人人皆可写律诗,故合律便不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8 09:28
《帖经日试宫池产瑞莲》王贞白 【省试帖】============【大拗不救】 雨露【去】及万物【入】,嘉祥有瑞莲。香飘鸡树近,荣占凤池先。 驿日【入】临双丽【去】,恩波照并妍。愿同指佞草,生向帝尧前。 仄仄仄仄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8 08: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6-9-18 08:53: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堂先生把平常作律诗与应试律诗混为一体了,这也是现在不少人的格律观念。

点评

不论什么体,今人与古人最大的区别是古人宽容,今人苛刻;古人讲感觉,今人重理论。就如应试律诗,祖咏意尽则止,同样高中,如果是今人,考官说不定评曰:“把严肃的高考视为儿戏,三年内不得参加应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8 09:35
试律诗,就是近体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8 08: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6
发表于 2016-9-18 08:5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9-18 08:48
清代的《诗法易简录》里说:六韵八韵切不可讲借还补救,以应试应制贵从律也,五律用于试作只可用小借还法,如少陵“何时一樽酒”(此本句单拗法),刘睿虚“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此本联双拗法),皆无碍于应试体,唯大拗不可轻用,若用于酬赠闲咏则工于补救乃见法度之妙。

《帖经日试宫池产瑞莲》王贞白 【省试帖】============【大拗不救】
雨露【去】及万物【入】,嘉祥有瑞莲。香飘鸡树近,荣占凤池先。
驿日【入】临双丽【去】,恩波照并妍。愿同指佞草,生向帝尧前。

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雨露及万物,嘉祥有瑞莲。仄去仄仄入,平平仄仄平】



唐·郑  谷(851年—910)
《试春涨曲江池》========【试帖诗】========【大拗不救】

王泽尚通津,恩波此日新。深疑一夜雨,宛似五湖春。
泛滟翘振鹭,澄清跃紫鳞。翠低孤屿柳,香失半汀苹。
凤辇寻佳境,龙舟命近臣。桂花如入手,愿作从游人。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上平仄入,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上平平去,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

【泛滟翘振鹭,澄清跃紫鳞。仄上平仄去?平平仄仄平】



徐州试反舌无声(唐·张籍)=====【试帖诗】============【大拗不救】
夏木多好鸟,偏知反舌名。林幽仍共宿,时过即无声。
竹外天空晓,溪头雨自晴。居人宜寂寞,深院益凄清。
入雾暗相失,当风闲易惊。来年上林苑,知尔最先鸣。


仄入平仄上?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去平平上?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去仄平入?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夏木多好鸟,偏知反舌名。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6
发表于 2016-9-18 08:5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9-18 08:53
学堂先生把平常作律诗与应试律诗混为一体了,这也是现在不少人的格律观念。 ...

试律诗,就是近体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99

主题

4784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70
贡献
4473
金钱
8134
 楼主| 发表于 2016-9-18 09:2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9-18 08:48
清代的《诗法易简录》里说:六韵八韵切不可讲借还补救,以应试应制贵从律也,五律用于试作只可用小借还法 ...

苕溪胡元任《叢話》曰:律詩之作,用字平側,世固有定體,眾共守之。然不若時用變體,如兵之出奇,變化無窮,以驚世駭目,杜甫,黄庭坚的拗律,苏轼的破律,皆为古今称道,原因在于古代人人皆可写律诗,故合律便不稀奇,故以破律为美,好比富足人家不缺白面猪肉,反思野菜窝头为美餐。

我比较赞同上述观点,就如赵飞燕痩,汉人喜欢,杨玉环胖,唐人喜欢并效仿成风一样,是一种心理满足,本来就不在乎有多少科学理论根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99

主题

4784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70
贡献
4473
金钱
8134
 楼主| 发表于 2016-9-18 09:3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9-18 08:53
学堂先生把平常作律诗与应试律诗混为一体了,这也是现在不少人的格律观念。 ...

不论什么体,今人与古人最大的区别是古人宽容,今人苛刻;古人讲感觉,今人重理论。就如应试律诗,祖咏意尽则止,同样高中,如果是今人,考官说不定评曰:“把严肃的高考视为儿戏,三年内不得参加应试!”

点评

不论什么体,今人与古人最大的区别是古人宽容,今人苛刻;古人讲感觉,今人重理论。就如应试律诗,祖咏意尽则止,同样高中,如果是今人,考官说不定评曰:“把严肃的高考视为儿戏,三年内不得参加应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8 09: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1166

帖子

40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4
贡献
1213
金钱
1402
发表于 2016-9-18 09:3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老实平庸的基本格律写多了必腻,但用奇律不代表乱来。

点评

正确的方法是,一种体裁写腻了换一种体裁,如格律诗写腻了换古风或词,同一形式求新是很难成功的,杜甫、黄谷山的拗体并不成功也不受欢迎。 格律或者说体裁,没有老实平庸、调皮高贵之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8 09:59
我看能流传千年,实为不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8 09: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99

主题

4784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70
贡献
4473
金钱
8134
 楼主| 发表于 2016-9-18 09:4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堂窝人 于 2016-9-18 09:50 编辑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9-18 08:48
清代的《诗法易简录》里说:六韵八韵切不可讲借还补救,以应试应制贵从律也,五律用于试作只可用小借还法 ...

少陵“何时一樽酒”(此本句单拗法),刘睿虚“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此本联双拗法
如果说,此为前句拗后句救,同样通达。这就是所谓理论。
再如“前有浮音,后有切响。”平平仄平仄,如果按两两交替,则有悖其理,如单字为单位,仄平仄内部恰好合其理,根本说不清。平平仄平仄,后三字抑扬起伏,合乎一些人的审美情趣,于是选择使用,合情而不合理。很多理论家都喜欢把道理说得玄之又玄,说白了,他们自己也不见得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点评

别范安成诗(南北朝·沈约) 平生少年日,生/日,平/入浮切 分手易前期。手/期,仄/平浮切 及尔同衰暮,尔/暮,上/去浮切 非复别离时。复/时,入/平浮切 勿言一樽酒,言/酒,平/上浮切 明日难重持。日/持,仄/平浮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8 09: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1
发表于 2016-9-18 09:5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6-9-18 08:29
只因你说颈子太长故。

对,致歉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1
发表于 2016-9-18 09:5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6-9-18 08:37
严格按格律并不是什么难事,古人所谓拗救,绝大多数作者一生也很少用。偶尔破律是允许的,但硬要说成合律并 ...

所以与你的观点无探讨的必要。各自为阵好了。

点评

是的,我只是表达一种观点,或者说一种大实话,不在于探讨不探讨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8 10: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6
发表于 2016-9-18 09:5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6-9-18 09:49
少陵“何时一樽酒”(此本句单拗法),刘睿虚“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此本联双拗法)
如果说,此为前 ...

别范安成诗(南北朝·沈约)

平生少年日,生/日,平/入浮切
分手易前期。手/期,仄/平浮切
及尔同衰暮,尔/暮,上/去浮切
非复别离时。复/时,入/平浮切
勿言一樽酒,言/酒,平/上浮切
明日难重持。日/持,仄/平浮切
梦中不识路,中/路,平/去浮切
何以慰相思。以/思,仄/平浮切

【平头】法,纵向浮切4次:
生/手,平/仄浮切
尔/复,上/入浮切
言/日,平/入浮切
中/以,平/仄浮切

【上尾】法,纵向浮切4次:
日/期。入/平浮切
暮/时,去/平浮切
酒/持,上/平浮切
路/思,去/平浮切

【鹤膝】法,纵向浮切3次:
日/暮,入/去浮切
暮/酒,去/上浮切
酒/路,上/去浮切

【蜂腰】法,横向浮切8次。

每首四韵永明体,浮切共计19次!
其中:纵向浮切11次,横向浮切8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6
发表于 2016-9-18 09:5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9-18 10:00 编辑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6-9-18 09:35
不论什么体,今人与古人最大的区别是古人宽容,今人苛刻;古人讲感觉,今人重理论。就如应试律诗,祖咏意尽则止,同样高中,如果是今人,考官说不定评曰:“把严肃的高考视为儿戏,三年内不得参加应试!”

终南望余雪》,是祖咏的代表作,却不是祖咏的及第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1
发表于 2016-9-18 09:57:21 | 显示全部楼层
言哉 发表于 2016-9-18 09:37
很老实平庸的基本格律写多了必腻,但用奇律不代表乱来。

我看能流传千年,实为不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99

主题

4784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70
贡献
4473
金钱
8134
 楼主| 发表于 2016-9-18 09:59:08 | 显示全部楼层
言哉 发表于 2016-9-18 09:37
很老实平庸的基本格律写多了必腻,但用奇律不代表乱来。

正确的方法是,一种体裁写腻了换一种体裁,如格律诗写腻了换古风或词,同一形式求新是很难成功的,杜甫、黄谷山的拗体并不成功也不受欢迎。
格律或者说体裁,没有老实平庸、调皮高贵之分。

点评

宋代才有词牌的,得替初唐中唐的人想想,写律诗只有奇律和平常律两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8 10: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1
发表于 2016-9-18 10:0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9-18 07:48
没有如此复杂的必要,一个名称而已,只要大家能明白。
邻联联头相同即为【折腰】 ...

不太认可你的简化,那楼主指责 颈太长则形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17 06: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