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6-8-21
威望521
金钱7449
贡献6693
金牌会员
 
威望- 521 点
贡献- 6693 次
金钱- 7449 枚
|
发表于 2016-9-22 19: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9-22 19:22 编辑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9-22 18:44北宋司马光奏折就说过:“及其末流,专用律赋、格诗取舍过落,摘其落韵、 失平侧、偏枯不对、蜂腰鹤膝,以进退天下之士”。……
司马光说北宋考的是格诗,格诗,既非古体也非近体,而是齐梁体。五代日本省试诗仍然是讲蜂腰的齐梁体。
这也只是一种叫法的问题,试律,就是测试声律。齐梁体的声律内容是什么?与永明体有什么区别?与近体诗有什么区别?
元兢的声律体系,就摆在我们面前。为什么不拿元兢的声律理论去验证科举试律诗呢?
通过验证必有结果,假如与元兢高度吻合,则说明近体诗的声律,就是元兢声律体系。反之,则不是。不是就要另辟途径!为什么使用王力的理论去验证,处处受阻呢?或者说王力的理论,根本不能解读试律诗。为什么元兢的理论,可以轻松解释王力秋谷的【大拗必救】呢?究其原因不在救,而是在于【拗】。王力秋谷的所谓大拗必救的38范例,个个都是25仄声交替。也就是个个都是符合元兢声律理论的律句。
简单问题复杂化,是玄学;复杂问题简单化,是科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