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07|回复: 16

什么叫“非历史的观点”?

[复制链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10-22 06:3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6-10-22 06:42 编辑

   什么叫“非历史的观点”?
   徐青教授在《古典诗律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二版)105——106页,第四章:《诗律的成熟》中说:(摘要)唐代“在南朝五言体格律诗的基础上(即齐梁体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齐梁体的“粘式律”,构成了五言和七言的近体诗完整的格律体系。”“从诗体本身发展看,即从内因的角度看,近体诗不应看作是初唐时代的诗人发明的,而应看作前后相续的一个历史过程的必然产物。
   一般人认为,近体诗是由初唐沈佺期和宋之问制定的,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沈宋的积极作用主要在,正确地总结和接受了前代律诗的经验,选择和肯定了齐梁体的第一类(一共几类?)诗律格式,即粘式,并使得当时诗人能够接受和遵循,从而起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作用,使诗律形式由齐梁时代的繁复而逐渐归于统一,逐渐走向定型化。”
  
由于齐梁体向粘式方向发展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了,所以,他们(沈宋)所做的选择和肯定,不过是顺其势而定其式罢了,已不是十分困难的事了。因此不宜过分夸张沈宋的个人的作用,否则,将是一种非历史的观点。
------
徐青先生这种说法才是片面的,错误的,非历史的观点。
    什么是“非历史的观点”?是违背历史发展客观事实的观点。那么五律和七律发展的客观事实是什么?只能看历代存留下的作品和古代历史文献的记载。本作者考察了五律和七律形成前后几十位重要诗人的诗作,发现如同历代文艺评论家说的一致:沈宋对定型唐近体诗做出重大贡献,此言不虚,绝非“过分夸张”。
    事实是在沈宋之前上溯至南北朝的沈约,没有一首合格的七律,合格的五律的比例很小,但到了沈宋所在的时期合格的律诗突然猛增到90%左右,粘式律才真正占了优势。在数量上与五律相比虽然七律很少,但到盛唐的杜甫即与五律并驾齐驱了。所以沈宋居功至伟,以往的评价不但没有夸张,而是对沈宋的贡献研究不足。
    沈宋的贡献在于:
1,如《新唐书·宋之问传》所说:“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曰沈宋。”-----“约句准篇”是什么意思?约,约定,限定,准,规范,对每种体裁规定字数和句数,主要对五律和七律。“回忌声病”:不只是回忌沈约八病,而是以平仄二元化为基础建立了严格的声律;“锦绣成文”:讲究谋篇和布局,规定了对仗的位置和数量,形成了惯例,改变了永明体句句对仗的状况。
2,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说:“唐兴,学官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
----“稳顺声势”,即指律诗采用粘式律。每首由数联构成的律诗,联联之间是以粘的方式相接续的,这就使得全诗在声调旋律上园转舒缓,一首律诗有两个重复的大的起伏,相对于对式律和混合律,旋律要优美动听,这就是沈宋的创造性的贡献。
     拿五律来说,到讲究声律的永明体诗时,虽然已经产生了律句和律联,五言八句平韵诗也大量出现,但在格律上却不严格,不仅经常存在不符合近体格律,连沈约八病的避忌也不严格。即使全部是律句律联的情况下,联联之间的接续是自由的,随机的,因而出现了八种接续方式机会均等的局面,这种局面从沈约一致延续到沈宋大约二百多年。沈宋面对这种状况,若看哪种接续方式占优势,是很难选择的。比如五言八句诗比较多的庾信诗84首,有“对粘粘”方式的18首,而“粘粘粘”方式的10首,还少于“对粘粘”方式。而七律情况更糟:这之前没有一首粘式七律。而沈宋之后的诗人呢?粘式律诗占到了80%以上。这就是个人在推动历史发展上的作用,不承认个人的功绩是不客观的,因而才是“非历史的观点”。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6-10-22 07:15: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齐梁体向粘式方向发展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了,所以,他们(沈宋)所做的选择和肯定,不过是顺其势而定其式罢了,已不是十分困难的事了。
……
如果诗例分析可靠的话,徐青这个“顺其势”说法就不见得准确,沈宋之前的元兢已提出粘对法则,而且李峤的咏物百首已基本上全是律诗,沈宋的作用具体是在创作上,还是推广上,至今仍是争论不休,不管如何,历史文献描述沈宋功绩肯定是不能轻描淡写的,要让文人普遍遵守一种诗律那是很难的,从目前新旧韵之争就可看出。

点评

李峤是沈宋同时代人,他们都是唐中宗修文阁学士,在律诗定型上也是有积极贡献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2 07: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2 07:2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6-10-22 07:34 编辑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10-22 07:15
由于齐梁体向粘式方向发展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了,所以,他们(沈宋)所做的选择和肯定,不过是顺其势而定其式 ...

李峤(644年~713年)是沈宋同时代人,他们都是唐中宗修文馆学士,在律诗定型上也是有积极贡献的。徐青“顺其势”是指“顺永明体之势”,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就拿永明体诗最多的庾信为例,他在84首七言八句诗中,使用粘式律的有10首,而使用“对粘粘”(可称之为混合律)的却有18首,使用其他六种方式的也各在10首上下,很明显,“粘式律”并无优势可言。其他人的情况也差不多。直到初唐,也看不出任何一位初唐诗人有偏向粘式律的倾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2 08: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6-10-22 08:15 编辑

元兢,字思敬,以字行。生卒年籍贯皆不详。自言 龙朔元年(六六一),为周王府参军。史称总章中(六六八——六六九),曾与 许敬宗、 上官仪等同修类书《芳林要览》三百卷,又摘撰自汉至唐上官仪诗伟《古今诗人秀句》二卷。其诗论著作有《诗髓脑》一卷,《新唐书艺文志》误作宋约《诗格》。诸书皆不传,唯《诗髓脑》零星资料散见于《文镜秘府论》中。
蓬州野望(唐·元兢)   五言律诗 押灰韵   
飘飖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
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

------元兢应是与上官仪同时代人,他的五律是符合粘式律,但只有一首,而且是空海在中唐时选录的,而在中唐空海来时粘式律诗早已定型一百多年,空海的选诗是否有所倾向是肯定的。若孤立的诗例南北朝永明体中如沈约的也有完全符合五律的,但这说明不了是否占有优势,全唐诗中又无元兢的诗,所以看不出元兢诗的全貌。

点评

元兢虽提出粘对的诗律,但那时还没成为诗人共同遵守的规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2 10: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6-10-22 10:16: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10-22 08:12
元兢,字思敬,以字行。生卒年籍贯皆不详。自言 龙朔元年(六六一),为周王府参军。史称总章中(六六八— ...

元兢虽提出粘对的诗律,但那时还没成为诗人共同遵守的规则。

点评

《文镜秘府论》"天案○调声"中,下面这两段意思似乎有重复:   或曰(王利器注:王昌龄《诗格》):凡四十字诗,十字一管,即生其意。头边二十字,一管亦得。六十、七十、百字诗,二十字一管,即生其意。语不用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2 11: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2 11:4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6-10-22 12:15 编辑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10-22 10:16
元兢虽提出粘对的诗律,但那时还没成为诗人共同遵守的规则。

《文镜秘府论》"天案○调声"中,下面这两段意思似乎有重复:

  或曰(王利器注:王昌龄《诗格》):凡四十字诗,十字一管,即生其意。头边二十字,一管亦得。六十、七十、百字诗,二十字一管,即生其意。语不用合帖,须直道天真,宛媚为上。且须识一切题目义最要。立文多用其意,须令左穿右穴,不可拘检。作语不得辛苦,须整理其道,格(格,意也。意高为之格高,意下为之下格。)律调其言,言无相妨,以字轻重清浊间之须稳。至如有轻重者,有轻中重,重中轻,当韵即见。且庄字全轻,霜字轻中重,疮字重中轻,床字全重,如清字全轻,青字全浊。诗上句第二字重中轻,不与下句第二字同声为一管。上去入声一声,上句平声,下句上去入;上句上去入,下句平声。以次平声,以次又上去入;以次上去入,以次又平声。如此轮回用之,直至于尾。两头管上去入相近,是诗律也。

元氏曰:声有五声,角徵宫商羽也。分于文字四声,平上去入也。宫商为平声,徵为上声,羽为去声,角为入声。故沈隐侯论云:“欲使宫徵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固知调声之义,其为用大矣。
  调声之术,其例有三:一曰换头,二曰护腰,三曰相承。
  一,换头者,若兢于《蓬州野望》诗曰:飘摇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此篇第一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注:【王利器《文镜秘府论校注》说:“上去入”三字《眼心抄》作一侧字,下并同。】);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又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平:如此轮转,自初以终篇,名为双换头,是最善也。若不可得如此,则如篇首第二字是平,下句第二字是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平:如此轮转终篇,唯换第二字,其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用平不妨,此亦名为换头,然不及双换。又不得句头第一字是去上入,次句头用去上入,则声不调也。可不慎欤!
-

-----王昌龄 (698- 757),盛唐诗人。其理论《诗格》自然反映近体诗格律。而元兢自言龙朔元年(六六一),为周王府参军。应是比王昌龄早半个多世纪的初唐。所以空海引用元兢《诗髓脑》换头术时,解释这首元兢的诗:“此篇…”云云,是否是空海按照王昌龄“诗律”对“换头”的解释?是否是元兢原话?元兢的提议为什么没有影响?这说明,律诗定型时间,还是应该以作品实践为唯一标准,而不应该以某种理论提出的时间为准。这就如沈约虽然提出“八病”说,但永明体几乎没人遵守一样,直到被律诗格律所取代。

点评

根据你提供的资料看,王昌龄说是诗律也,元兢说声不调也,可见元兢时换头还不是格律,只是调平仄的方法,即调声术,元兢既提出换头术,一定会有解释,后面应该是元兢的话。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2 12: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6-10-22 12:01: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10-22 11:45
《文镜秘府论》"天案○调声"中,下面这两段意思似乎有重复:

  或曰(王利器注:王昌龄《诗格》):凡 ...

根据你提供的资料看,王昌龄说是诗律也,元兢说声不调也,可见元兢时换头还不是格律,只是调平仄的方法,即调声术,元兢既提出换头术,一定会有解释,后面应该是元兢的话。

点评

应该是这样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2 12: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2 12: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10-22 12:01
根据你提供的资料看,王昌龄说是诗律也,元兢说声不调也,可见元兢时换头还不是格律,只是调平仄的方法, ...

应该是这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2 14:3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6-10-22 14:35 编辑

     不要总想把自己的谬误加到别人头上 --------抨击金筑子的一种恶劣作风
     有位业余诗词和理论爱好者金筑子老先生,由于无知又性格偏执,自从2006年上网以来谬论不断,却又听不得不同意见,而且喜欢骂街。而他这些谬论都是关系到基本诗词理论方面的,不予批驳就会误导初学诗词的年轻人,所以对公开发表的错误论调必须予以必要的批驳。但这位金筑子有个手法,一旦遭到批评之后,就要找个垫背的顶包,嫁祸于人。
     比如他的“今古混押论”,遭到批驳后,就说毛泽东、朱德都是今古混押,说古人唐寅等古人也是今古混押。说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也是今古混押。
     最近他攻击空海、元兢、甚至沈佺期宋之问,又拉上徐青教授说和金筑子观点一致。     他在《先有近体诗的偶然出现,才有近体诗的优选提倡》一文中说:
     “近体律诗、近体绝句的格式,先是偶然存在于永明体的诸多格式中。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发现这种五言八句、中两联讲对仗,句中讲平仄,句间讲粘对;以及五言四句,句中讲平仄,句间讲粘对的形式最好,于是利用他们当时是考官的地位加以提倡,得到广泛响应,《唐书》就把这种格式归功于沈宋的“约句准篇,迴忌声病”之劳。同时更有理论家风起,诸如元兢,刘涛之流,试图从中找出一种规律,产生了各式各样的理论。他们把沈约的“四声八病”扩大到二十八病,发明了非常繁琐的对仗名称。以及各式各样的附会,不绝于耳!然而这些理论终归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冲淡以至消失。要不是一个中唐的日本留学和尚空海,回国后在他的《文镜秘府论》中,对这些理论附会有所记录,人们就永远不知有他们这些似是而非的繁琐赘言了!近体诗的四种格式,在永明体中就体现得最清楚不过,这还需要什么理论才写得出来?照着写就是!在永明体中,下句并不救什么, 就如一个曹雪芹一部红楼梦,却有一千人研究,一万人考证。再过一千年,则红楼依旧在,研究尽消声!同样,再过一千年后,律诗依旧在,附会早无存!”(攻击王力的拗救理论)。
      现在,他又煞有介事地说:
      “现有网友(柳下惠兄)介绍了早有人持金筑子这个观点:
      徐青《古典诗律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二版)105——106页,第四章:《诗律的成熟》(摘要)1,唐代“在南朝五言体格律诗的基础上(即齐梁体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齐梁体的“粘式律”,构成了五言和七言的近体诗完整的格律体系。”2,“从诗体本身发展看,即从内因的角度看,近体诗不应看作是初唐时代的诗人发明的,而应看作前后相续的一个历史过程的必然产物。一般人认为,近体诗是由初唐沈佺期和宋之问制定的,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沈宋的积极作用主要在,正确地总结和接受了前代律诗的经验,选择和肯定了齐梁体的第一类诗律格式,即粘式,并使得当时诗人能够接受和遵循,从而起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作用,使诗律形式由齐梁时代的繁复而逐渐归于统一,逐渐走向定型化。”3,“由于齐梁体向粘式方向发展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了,所以,他们(沈宋)所做的选择和肯定,不过是顺其势而定其式罢了,已不是十分困难的事了。因此不宜过分夸张沈宋的个人的作用,否则,将是一种非历史的观点。---可见金筑子的观点不是孤立的。”

--------金筑子与徐青性质完全不同。金筑子是无知无畏。他是见什么否定什么,目无权威,目无尊长,目无学术,欺师灭祖,见谁骂谁。他骂指出他大雾诗混押的网民,骂制定联律通则的中联学会,骂制定新十四韵的中诗学会,骂平水韵,骂新十四韵,骂王力,骂普通话,骂孤平和拗救理论,骂唐寅,骂沈佺期宋之问,从政治到诗词上骂毛泽东,骂建国以来的国家政策。而徐青不过是一些学术结论轻率了一些而已。金筑子企图将自己的错误观点嫁祸于人、蒙骗别人的企图是荒诞的,做不到的。

点评

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发现这种五言八句、中两联讲对仗,句中讲平仄,句间讲粘对;以及五言四句,句中讲平仄,句间讲粘对的形式最好,于是利用他们当时是考官的地位加以提倡,得到广泛响应,《唐书》就把这种格式归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2 14: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6-10-22 14:48: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10-22 14:32
不要总想把自己的谬误加到别人头上 --------抨击金筑子的一种恶劣作风
     有位业余诗词和理论爱好者 ...

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发现这种五言八句、中两联讲对仗,句中讲平仄,句间讲粘对;以及五言四句,句中讲平仄,句间讲粘对的形式最好,于是利用他们当时是考官的地位加以提倡,得到广泛响应,《唐书》就把这种格式归功于沈宋的“约句准篇,迴忌声病”之劳。

……
这段论述有几个问题,一是沈宋律诗不限于八句,二是科考律诗是六韵十二句的,三是沈宋制定了律诗,绝句却没说是沈宋制定的。

点评

金筑子头上的鞭子比维吾尔小姑娘的还多~~~  发表于 2016-10-22 16: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1 05: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