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69|回复: 23

《平水韵》完全可以实现用今声来朗读

[复制链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2-17 13:3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17-2-17 17:07 编辑

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萧颜多所决定。

《切韵》的制定早就考虑到了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所以才发明了反切注音,并且在韵部的分类上也是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发明反切注音的目的就是允许发音可随方言各异、随时代各异,以达到传世的目的,平水韵的编撰也是基于此项原则。

至于《切韵》制定时是究竟“揉合”了哪几个地方方言或是官话可以去讨论,但是与平水韵的继续沿用关系不大。既然《切韵》的制定当初就已经考虑到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所以也允许发音随方言各异、随时代各异,那你讨论那些还有什么意义呢?

现在可以仍和古代一样,仍然可以沿用《切韵》的发音可随方言各异、随时代各异的原则,用今声来朗读,允许用普通话来朗读、也允许用地方方言来朗读。只不过现在是法定推广普通话我们可以加一个《平水韵》的平仄与今天普通话发音不符的多音注音,这样做又有什么错?

所以,讨论《切韵》源自何音系,以何种方言为基础音,可以作为学术研讨,但是与《平水韵》实现用今声来朗读关系不大。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2-17 13:4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2-17 15:54 编辑

今音是什么音,如观要分清楚

广义而言,今音含今之官话、今之方音,今之官话,原则上不属于任何一地方音,其是1931年岁末由赵元任等几人人为构拟的,其与中古音的距离最为遥远,今之方音,包括官话,如江淮官话、西南官话、中原官话、华北官话等均承从中古音而来,狭义而言,今音仅指今之官话即普通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2-17 14:0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2-17 13:43
今音是什么音,如观要分清楚

广义而言,今音含今之官话、今之方音,今之官话,原则上不属于任何一地方音, ...

用今声来朗读,允许用普通话来朗读、也允许用地方方言来朗读。只不过现在是法定推广普通话,我们可以加一个《平水韵》的平仄与今天普通话发音不符的多音注音

我觉得我已经讲的很清楚,我所说的今声包括今天仍在讲的所有的地方方言和普通话。


一首平水韵律诗,今天的人可以用他的母语方言读,也可以用普通话读。但是普通话是今天的法定推广的官方语言,所以必须明确它的读音,所以平水韵的平仄与今天普通话不符的才要加一个多音注音。这与普通话是怎么来的有关系吗?不能为了讨论这些而影响沿用平水韵工作的推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2-17 15:4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17-2-17 14:01
用今声来朗读,允许用普通话来朗读、也允许用地方方言来朗读。只不过现在是法定推广普通话,我们可以加一 ...

平水韵之推展早就势不可挡,不信者试看各大诗词论坛的新旧韵发帖量便可分晓

只是,先生等如此热衷于新旧韵之争,除了正中吟者下怀外,几一无可取

古韵新读,王力先生早有此论,何必多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2-17 16: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17-2-18 06:53 编辑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2-17 15:49
平水韵之推展早就势不可挡,不信者试看各大诗词论坛的新旧韵发帖量便可分晓

只是,先生等如此热衷于新旧 ...


是这样的,但是也不可掉以轻心。据传言,文化部还是准备编修和推广新韵,以官方的身份确立新韵的地位。我写这篇文的目的是想讲明沿用平水韵和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


南北事非,古今通塞。看看我们古人多有智慧?多么高瞻远瞩?我们现在争论的实质不还是这两个问题吗?

《切韵》的编撰原则也是揉和南北方言差异,兼顾古今。平水韵也是如此,有的韵部我们今天看似不合理,实际上是揉合后的产物。所以沿用古老的平水韵还是具有号令性,能平衡各群体的利益。当然我个人从诗礼传承的角度上看更是力主沿用平水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99

主题

4784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70
贡献
4473
金钱
8134
发表于 2017-2-17 17: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经过历史考验行之有效的东东,是不会被取消的,即使编辑新声韵书,如果是安排真正的专家去办理,是不会象已经被人们否定的《中华新韵》那样胡乱编辑的,它要考虑连续性,就会学习《诗韵新编》的做法,保留入声,韵用新韵;要考虑科学性,就不会无视普通话的语音实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1439

帖子

525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326
贡献
1306
金钱
1862
发表于 2017-2-17 17:2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准确地说,应该是古诗——包括唐诗可以用今声——包括方言来读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2

主题

4708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1
贡献
4934
金钱
6103
发表于 2017-2-17 17:3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2-17 15:49
平水韵之推展早就势不可挡,不信者试看各大诗词论坛的新旧韵发帖量便可分晓

只是,先生等如此热衷于新旧 ...

古韵新读,还有平仄韵味吗?要知道,之所以讲究平仄押韵,就是为了朗读时听者感到悦耳好听,不读不听,还有平仄韵味的意义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1439

帖子

525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326
贡献
1306
金钱
1862
发表于 2017-2-17 17:47:06 | 显示全部楼层
罗烈烈 发表于 2017-2-17 17:37
古韵新读,还有平仄韵味吗?要知道,之所以讲究平仄押韵,就是为了朗读时听者感到悦耳好听,不读不听,还 ...

梅花山人等人认可并推崇只能看不能读的案头文学,管它有没有诗味,管它能不能读得出音乐美,其实都无关紧要的,只要能借以沽名、借以敛财即可。唉,理解万岁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2-17 18:2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17-2-17 19:36 编辑
征服 发表于 2017-2-17 17:24
准确地说,应该是古诗——包括唐诗可以用今声——包括方言来读吧?

我说的今声包括普通话与地方方言,但是按照普通话是法定官方语言的通常作法,可以加一个多音注音,只是平仄与平水韵不符的加,相符的就不用再加。

这样我们用今声朗读平水韵的律诗仍然可以合律诗格律,只不过具体发音会与真正古音有点出入。这是权宜之计,你不这样做怎么办?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2-17 19: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7-2-17 17:13
经过历史考验行之有效的东东,是不会被取消的,即使编辑新声韵书,如果是安排真正的专家去办理,是不会象已 ...

我是主张连韵部也不要变,就象麻将一样,有“孔雀东南飞”、“清一色”、“十三不靠”等各种嘴子,难易不同。

所以《平水韵》既要照顾到唐人用韵实际,又故意体现出宽窄韵不一,就是有意增加娱乐性。讲求虚实变换,实是诗韵杰作。我们慢慢会认识到它的价值。特别是我们编了《新韵》后一对比,发现还是《平水韵》最完美。

我们弃《平水韵》而用《新韵》,那是捡了芝麻丢西瓜,实是不明智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2-17 19:3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17-2-18 06:01 编辑

律诗本来篇幅就短,要那么宽的韵干什么?我个人的诗作以步和为主,就是相当于一直用窄韵作诗,从来没觉的难过。象新十四韵那么宽的韵,太奢侈了,太没难度了,索然无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2-17 20: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17-2-17 18:26
我说的今声包括普通话与地方方言,但是按照普通话是法定官方语言的通常作法,可以加一个多音注音,只是平 ...

这是一个有建设性的解决办法。只须将这部分在古诗中今古发音不同的字编一【诗】音即可:
1,将发音古仄今平的入声字用汉语拼音注音为仄声,比如
菊【诗】jǔ
国【诗】guǒ
昔【诗】xǐ
贴【诗】tiě
2,今古发音不同的多音字注明,比如:
斜【诗】xiá
些【诗】xiā
探【诗】tān
梦【诗】méng
-----为了避免争议,由国家专门机构统一发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2-17 20:3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征服 发表于 2017-2-17 17:47
梅花山人等人认可并推崇只能看不能读的案头文学,管它有没有诗味,管它能不能读得出音乐美,其实都无关紧 ...

怎么也不能跟花花童鞋比呀,借贬古一下子就出了名,这名,沽得多容易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2-17 20:3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征服 发表于 2017-2-17 17:47
梅花山人等人认可并推崇只能看不能读的案头文学,管它有没有诗味,管它能不能读得出音乐美,其实都无关紧 ...

只是,花花童鞋,名是出了,臭名罢了,从哑巴韵到结巴韵,从结巴韵到东南韵,从东南韵再到古韵今读地被人一路扁下来,有意思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2-17 21:0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17-2-17 21:04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2-17 20:10
这是一个有建设性的解决办法。只须将这部分在古诗中今古发音不同的字编一【诗】音即可:
1,将发音古仄今 ...


按你说的,在《新华字典》里加一个附表来标注这些字就可以。这些多音字也可以不让学生专门去学,当然能开诗词课,或是讲几个课时最好。不会增加学生太多负担。

然后把《平水韵》的字库适当扩充一下,把新增的字归入相应的韵部,并用不同字体或是颜色标明。这样简单地以处理,《平水韵》就可以继续使用了,可操作性强。他们何必非要编什么新韵呢?

新十四韵的韵部太宽了,一首普通的律总共就四、五个韵脚,居然可以从几百个、上千个字中去挑选,那还怎么体现出诗人的本事来?太滑稽了。

本来现在律诗就很泛滥,要是真按照新十四韵这种宽韵去写,那还不更是泛滥成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2-17 21: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罗烈烈 发表于 2017-2-17 17:37
古韵新读,还有平仄韵味吗?要知道,之所以讲究平仄押韵,就是为了朗读时听者感到悦耳好听,不读不听,还 ...

中国之文字,有字必有音,反之则不成立。

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要尔等去学又懒,退而求其次又拿平仄之音乐美来说事,尔等说白了就是人格偏执型犯者,新声不一统江湖便誓不罢休的主。

记得你在百家时就说过古音无一字可读,罗字怎么读,从中古到近代再到普通话,它就没变过音,还好你用的只是网名,如果不幸你用的是真名的话,罗氏先祖是不会原谅你了

古音古韵,有兴趣便去学习,没兴趣便你用你的新韵,别影响人家学习用古韵便可,争个神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99

主题

4784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70
贡献
4473
金钱
8134
发表于 2017-2-17 21: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17-2-17 19:07
我是主张连韵部也不要变,就象麻将一样,有“孔雀东南飞”、“清一色”、“十三不靠”等各种嘴子,难易不 ...

诗词界如果讲究传承,就只能是继续坚定不移地使用古声韵,为了照顾没有入声的区域和初学者,可以考虑用双轨制。如果用双轨制,古声韵书也可以重编,将原来漏收和后来新创的汉字编入,以利于创作。新声韵要有自己的韵书,其实用民国时期编辑六十年代上海古籍出版社重版的《诗韵新编》就行了,如果硬要编不同于《诗韵新编》的韵书,那就是请既属音韵学家又是普通话专家的人来讨论编辑,不能由不懂普通话的外行来弄,尤其不能弄成东北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2

主题

4708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1
贡献
4934
金钱
6103
发表于 2017-2-18 01:0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2-17 21:06
中国之文字,有字必有音,反之则不成立。

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要尔等去学又懒, ...

既知有字便有音,这个音就人人皆知的普通话,你说中古音,啥砖家也没一个懂,去大巴山跟猴子说去。干嘛又要用普通话念呢?既然用普通话念,人们自然用普通话听和判定,判定,老韵诗没平仄没韵味,诗病多多,不是孤平,就是三平尾。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2-18 07:4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2-17 20:10
这是一个有建设性的解决办法。只须将这部分在古诗中今古发音不同的字编一【诗】音即可:
1,将发音古仄今 ...

百度百科

斜的读音是xié,是指不正,跟平面或直线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另有古音念xiá,在部分古诗中使用古音以求押韵。

其他读音现代语音:xié
特殊读音:xiá、yé、chá
xiá:斜在中国古代时期的读音为xiá,所以现在的古体诗词以斜作韵脚时都念xiá,比如:远上寒山石径斜;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qiá:古语延续、现苏北地区方言,如地名:角斜(ga qiá),用于读部分古诗词则非常押韵、朗朗上口,如“过故人庄”。
yé:终南山山谷名。在陕西省褒城县东北境内。
chá:人名,[伊稚斜]也作“伊樨(木字旁改为禾字旁)斜”。汉代匈奴单于名。
对于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人名、地名、官名如果有案可查、有根有据。还是还其以本来读音为好,切不可以今律古

比如这个斜字,在百度百科里介绍了四种读音。既介绍了常用的xié这个发音,也介绍了我们诗词古韵的发音xiá,同时也介绍了yé、chá

但这种介绍可视为是“专业版”,我们《新华字典》里一般只注明xié这一种读音就可以了。因为人一生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没有必要人人都把这四种发音学全,所以一般人只要求掌握这一种xié的发音即可。但我们现在是在恢复传统文化,我们可以考虑在《新华字典》里加一个附表,把xiá这种读音标明,以利于普及。但是也不用列入此字的正条介绍中去,只是在《新华字典》后用附表介绍即可,不要求学生都去掌握这个读音。

所以,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我们诗词急需拟定一种普及的“大众版”,律诗格律也是如此。我们只普及律诗的那几种正格体和少量本句拗救的变格体,这样做有利于律诗的推广与普及。其他的各种对句拗救,带有古风体、永明体残留句等诗都应该纳入“准律体”中去,不要再以“律诗”的身份出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威望
3
贡献
6
金钱
9
发表于 2017-2-18 10:33:21 | 显示全部楼层
他说他的,你说你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0 04: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