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春风秋月 于 2021-1-29 07:20 编辑
春来红杏总入诗 李盛仙 “落梅香断无消息,一夜春风属杏花。” 江南三月,草长莺飞,百花竟艳,一派生机盎然。众芳园里,杏花怒放,一树春风似锦如霞,为春日的江南平添了几多诗情画意。 春来红杏总入诗。古人咏杏,不乏佳作,流传下不少脍炙人口的清词丽句。如宋代大诗人陆游,夜晚听到淅沥的雨声,就想到明朝满街的杏花,情不自禁地吟出:“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南宋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极为形象的概括出生机盎然的春色。写杏花最美要数与叶绍翁同时代的词人宋祁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这“闹”字一出,写尽了杏花的欢颜喜态,令人倍感春意可人,被历代评论家赞许为“卓越千古”,诗人也因此荣获“红杏尚书”的桂冠,在诗坛文苑传为佳话。 杏花色可变。含苞时嫣红,开后逐渐变淡,花落时呈白色,故有“娇容三变”之说。宋人杨万里说其是:“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公。” 杏花朵繁艳。当其盛开之时,满树娇红嫩白、簇云凝霞、光华夺目,蔚为壮观,衬托出无限风光。“红花初绽雪花繁,重叠高低满小园”;“只有流莺偏称意,夜来投宿最繁枝”。唐人温庭筠与宋人王禹称的咏杏诗句,生动描绘了杏树这种花繁枝茂的景象。 杏花香宜人。“清香如宿雨,传色出睛烟”、“穿行小径晴朵,自挽芳条嗅嫩香”。一个“嫩”字,极妙地描绘出杏花香气之清新淡雅,若有若无。更有人赞誉杏花为“活色生香第一流”。 “杏花春雨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杏花受春雨的滋润,红簇交枝,如火如霞,诗人们还发现在春雨之中观赏杏花最是迷人。岂不闻“杏花消息雨声中”,“沾衣欲湿杏花雨”等句,又是怎样一副鲜润明丽,如梦如幻,诱人思的江南春意图呀!
通联:浙江省永嘉县上塘镇环城西路47弄27号 325100诗中桃花别样红
阳春三月,暖日洪清,又是桃花盛开的季节。放眼眺望,满目芳菲,百枝绛点,千树妍喧,红萼锦簇,喷火争霞,与婆娑的绿柳相映成趣,使得大地“桃红柳绿”,春光倍添明媚。清代诗人王滤有句云:“爱煞桃花春涨满”,盛赞桃花开放,使得春意达到了饱和的程度。
艳丽的桃花,色若凝霜,灿如锦乡,历来是文人墨客的心爱之物。《诗经》里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名句。《史记》里也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誓理名言。晋代陶渊明作《桃花源记》使人们向往那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人间仙境。人们喜爱桃花,是它的天资娇容,被列为“花中第一”。唐代诗人皮日休盛赞桃花为“艳中之艳,花中之花。”白居易堂弟白敏中赞其“占断春光是此花。”李白在《庭前晚花开》诗中给予很高评价“三千阳春始一花”。清代李渔更将桃花推崇为“领袖群芳者也”。人们还把女性之美与桃花连在一起,如“面如桃花,楚楚动人”等。
翻开一些古代诗集,桃花诗作,浩如烟海,或赞春,或惜春、或怨春、或寄兴、或感怀、或赠友……色彩纷呈,千姿百态:“寻得桃花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桃花尽日随水流,洞在清溪何处边。”“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雨中红绽桃千树,风外轻摇柳万条。”“渔舟逐水爱山青,两岸桃花夹古津。”“春来遍地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等等,桃花不管开放在何处何地,都是美丽动人,都能牵动诗人的灵感。
题咏桃花的诗篇可谓千姿百态,各具特色。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不但写出了深浅不同的桃花争妍斗艳的景象,而且表现出诗人于桃花丛中目不暇接、流连忘返的神态。刘禹锡被贬郎州,十年后回京,在玄都观赏桃花触景生情,曾挥笔题《赠看花诸君子》于壁:“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赏花时联想自己的遭遇,把花开花落引申到历史兴衰更替之中。宋代汪藻《春日》诗:“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将篱边欲开的花蕾喻为美人含情脉脉般迷人。宋代诗人曾季里的《桃花》则极力表现乍暖还寒时候季节桃花灿烂绚丽的风姿:“衣裁緗缬态纤浓,犹在瑶池舞醉中。嫌近清明时节冷,趁渠新火一番红。”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表现了由愁绪满怀的伤春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的情感这样一种变化跳跃过程,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戏浯雅趣,又启人神思。清代诗人农荣俊的侧《桃花》也是独出心裁,别开生面:“柳岸花城路不通,谁家姊妹倚东风。凭依几点清明雨,催出新妆试小红。”一问一答,红桃美丽动人的形象呼之欲出。
在咏桃花诗中,唐代白敏中在《桃花》一诗中写道:“千朵秾芳倚树斜,一枝枝缀乱云霞。凭君莫压临风看,占断春光是此花。”似乎更胜一筹,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诗的前两句描绘盛开的桃花,色盛云霞,锦乡成堆,远远望去,满树重葩叠萼,仿佛要把树身都压斜、压弯。后两句是说,在骀荡的春风里,欣赏着娇艳的花色,会使人觉得明媚的春光都被桃花独占了,言真意切,形容的当,可谓桃花诗的上乘之作。
还有些诗句描写桃花艳丽一时,不久便会凋落,以此来表达诗人的不同感受及不同寓意。杜甫的“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万里流。”写桃花随波追流的轻薄,表达的是斥责之情;欧阳修的“深红浅紫虽好比,颜色不耐东风吹”,写桃花的弱点和不足,表达遗憾之情。
历代咏桃花的诗有很多很多,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此诗的作者是唐代中期的年轻诗人崔护。有一年清明节,他到长安城南踏青,见到一所庄宅,四周桃花环绕,景色宜人.适逢口渴,他便叩门求饮.不—会儿,一美丽女郎打开了门.崔护一见之下,顿生爱慕.第二年清明节,崔护旧地重游时,却见院墙如故而门已锁闭.他帐然若失,禁不住在那位姑娘家的门上题上这首语浅情深的小诗。此诗完全是脱口而出,写初见的激动和喜悦;再访的怅惘与失望,从侧面着笔,用桃花来衬托,传神极了。从此“人面桃花”的故事流传千古。
喜欢桃花的故事,明代唐伯虎要算一个。唐伯虎在苏州闾门桃花坞内建桃花庵,自称“桃花庵主”,写《桃花庵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间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可见他对桃花的喜爱,连女儿也名叫“桃花”。
优秀的诗篇都是诗人心灵的物化,体现着诗人的情愫和心态,因而读者只有通过反复玩味,才能体悟到其中的意蕴,从而得到心灵美的滋养,艺术美的享受。
通联:浙江省永嘉县上塘镇环城西路47弄27号 李盛仙 325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