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子于归不是嫁我 《诗经》用“之子于归”入诗的,有五篇,按照前后秩序排列,它们是:《桃夭》、《汉广》、《鹊巢》、《燕燕》、《东山》。 “之子于归”,余冠英说:“‘之子’犹言‘那人’,指彼女。‘于’,往也。女子出嫁叫作‘归’”。“往嫁”,显然是不能当成“来嫁”看的,“往嫁”的女子就不是嫁“我”。 看了这几篇的“之子于归”,《桃夭》是描绘姑娘出嫁成家的全过程,那是幸福而轻快的描绘。其余四篇,除了《汉广》疑似“嫁我”外,其余都是老婆、恋人被夺,或逼迫再嫁的那种伤情场面。 一、鹊巢 原文是: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 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 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这是何等伤情的场面呢?本来小两口已经筑巢成家了,可是“大伽”(奴隶主)还是将“她”娶走了(维鸠居之、维鸠方之、维鸠盈之)。我们的《诗经》专家连“鹊巢鸠占”的典故都不懂,将这首诗翻译的何等欢快!译文哪里能见到“夺妻”之痛。 看了几个版本,大同小异,不妨选一种,抄录如下。 喜鹊筑巢呀,斑鸠占住它。 这个姑娘要出嫁,百辆车儿迎接她。 喜鹊筑巢呀,斑鸠占有它。 这个姑娘要出嫁,百辆车儿护送她。 喜鹊筑巢呀,斑鸠占住它。 这个姑娘要出嫁,百辆车儿成全她。 另外,“维鹊有巢,维鸠‘方’之”,这个“方”字,显然是“占据”的意思。 二、东山 这首诗,写征人出征在外三年,受尽百般苦楚,但他没有畏惧,因心中有“她”为精神支柱(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三年后,在一个细雨零濛的春天(仓庚于飞)回到家里,亲自为妻子盖上头盖,嫁给别人了,留下的是一堆聘礼(九十其仪)。这里说“别人”,显然是有钱有势的奴隶主。西周时代农奴们的妻子,只要被奴隶主看上就会娶走,这是不可抗拒的。 最后是征人的感叹:“你倒嫁好了,我怎么办呀?”(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我们的《诗经》专家怎样翻译的呢? 原文 …… 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仓庚于飞,熠耀其羽, 之子于归,皇驳其马。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 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一种版本的翻译如下: …… 自从我们不相见,到今天已经三年。 我从征去东山,很久未回家。 现在我从东山返回,细雨弥漫。 黄莺正在飞翔,闪闪发光的羽毛。 这个女子出嫁时,黄白色花马去迎接。 她的母亲为她系佩巾,繁多的仪式一个个。 她新婚时非常美好,时间久了会怎样呢? 一副对别家女子嫁人场面的描绘,哪里是在嫁妻? “仓庚于飞,熠耀其羽”,比喻女子嫁人时的刻意装扮。“皇驳其马”,则应该是迎亲者在装扮他的“悍马”。 “亲结其缡”,历来翻译为“母亲为她佩戴佩巾”。这个“亲”字,为何不可以作“亲自”讲?又有什么根据当为“母亲”讲?按本诗的氛围、逻辑,应该是男子亲自为他的妻子戴上了出嫁的佩巾。 三、燕燕 至于《燕燕》,是恋人不能如愿,迫不得已远嫁他人的那份忧伤,诸家翻译没有差池,也无争执。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 之子于归,远于将之。 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上下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渊塞。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四、汉广 原文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 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余冠英说:“这是男子求偶失望的诗”(《诗经选》)。 对于“方”字的训释,诸家以“倂舟”解,抑或“筏子”,总之是渡河之具。也无不可。而余冠英认为:“‘方’训周帀,就是环绕。小水可以绕道上游浅狭处渡过去。江水太长,不能饶帀而渡。”当然,余冠英的解释也不是绝对真理,但至少是有另说、有争议的。 从第一段的韵味来看,这是青年男子对在汉水“亮骚”的女子的暗恋、却又不能成现实的描绘。女子是那样的高不可攀,就如“汉之广,江之永(长)”无从跨越一样。 “不可泳”、“不可方”,余冠英解释为:“也是喻彼女不可求得。” 争执在“之子于归,言秣其马;之子于归,言秣其驹”。诸家翻译为:“如果姑娘愿嫁我,喂饱马儿去接她”(余冠英也持此意),或“为她喂驹喂马”。 “如果”,显然是一种假设,而且这是《诗经》“专家”们自己的想入非非、作美梦,并不是原文的意思。原文是“汉广江长,无从追及”。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是那个汉水女子要嫁人了,那个暗恋男、痴情男,准备“骑马暗送”的表白。 当然,这是老童子的认为,尚可商榷。 另外,目下民俗嫁姑娘时,由男家兄弟“送亲”的礼仪,是不是春秋时代、女子的相好男送嫁民俗的遗留?这里仅仅是一种猜想,供大家探讨。春秋时代,男女禁忌是比较少的。 五、结束语 “天下文章一大抄”。《诗经》版本我也买了好几种,幸好没有多买,否则花钱不说,书柜放不下。你仔细看他们的翻译,错误点全部或大部分相同,都是你抄、我抄你,总没有自己的研究之作。 我认为,《诗经》翻译,至少30%是错误的。当然,我的翻译也难免错误,但性质是不一样的。我是才力不逮的错误,抄,则是错误的错误。 至于韵味,翻译文是很难保持《诗经》原有的韵味的,着恐怕是《诗经》的最难点。 2017/5/8 于遵义石佛山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