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17|回复: 7

《文镜秘府论》天卷调声谈(一)

[复制链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5-20 09:4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7-5-20 09:48 编辑

《文镜秘府论》天卷调声谈(一)

    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巩固了中国的大统一,文学上继承发展了两百来年的永明体四声律句诗,开创了近体诗这种形式,历千多年而不衰,究其原因,一本叫《文镜秘府论》的日本古书为我们提供了原始材料。
    《文镜秘府论》,作者空海(774-835),贞元二十年(804)七月到中国留学。元和元年(806)八月回日本,记述了中国南朝至中唐时期的四声律句诗理论,分天、地、东、南、西、北、六卷。此书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才传回中国,所述理论与中国唐后历代人的理论多有不同,特别是拗救理论:《文镜秘府论》的记述很朴实,为平衡声律而已;我们清朝的国人却把它弄得很玄虚,把下句的第三个平声字说成是万能救助字,既可本句自救,又同时救上句的任何一处拗字。这一救,本来拗得不得了的句子就不拗了,就如一个大病之人,不管他是头疼、胸闷、肠炎、疝气、关节痛,一济平声药就哪里有病医哪里,药到病除!
    本来,唐人诗中上句四连仄五连仄,下句三连平的组合是存在的。唐人的解释是:上句仄声多,下句用三平承之。指这一联在声律的平衡上下句多承担一些力。就好比一个人举一件重物,左手力气小,右手多出一些力承之。这个比喻合情合理。在永明体讲四声交替的時代,上句只用上去入交替也是可以的,只是当这种情况出现时,下句多用平声承之罢了。并非上句为不合理“拗”了。下句也并非上句为不合理“拗”了。到后宋人特别是清人,就把合理视为不合理,上句也“拗”,下句也“拗”,以“拗”对“拗”反而不“拗”,上下都正常了!这种解释还不算太荒唐。更为荒唐的是“救”。下句“拗”“救”上句“拗”。就如右手残可以救左手残。当右手不残只左手残时就叫“不救”!
    附《文镜秘府论》天卷调声
调声
或曰:凡四十字诗,十字一管,即生其意。头边二十字,一管亦得。六十、七十、百字诗,二十字一管,即生其意。语不用合帖,须直道天真,宛媚为上。且须识一切题目义最要。立文多用其意,须令左穿右穴,不可拘检。作语不得辛苦,须整理其道,格(格,意也。意高为之格高,意下为之下格。)律调其言,言无相妨,以字轻重清浊间之须稳。至如有轻重者,有轻中重,重中轻,当韵即见。且庄字全轻,霜字轻中重,疮字重中轻,床字全重,如清字全轻,青字全浊。诗上句第二字重中轻,不与下句第二字同声为一管。上去入声一声,上句平声,下句上去入;上句上去入,下句平声。以次平声,以次又上去入;以次上去入,以次又平声。如此轮回用之,直至于尾。两头管上去入相近,是诗律也。
    五言平头正律势尖头
皇甫冉诗曰:(五言)(717-770)
中司龙节贵,上客虎符新。
地控吴襟带,有光汉缙绅。(孤平)
泛舟应度腊,入境便行春。
何处歌来暮,长江建邺人。
又钱起《献岁归山》诗曰:(五言)
欲知愚谷好,久别与春还。
莺暖初归树,云晴却恋山。
石田耕种少,野客性情闲。
求仲时应见,残阳且掩关。
又五言绝句诗曰:
胡风迎马首,汉月送娥眉。
久戍人将老,长征马不肥。
又崔曙《试得明堂火珠》诗曰:
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
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
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
终期圣明代,国宝在名都。
又陈闰《罢官后却归旧居》诗曰:
不归江畔久,旧业已凋残。
露草虫丝湿,湖泥鸟迹干。
买山开客舍,选竹作鱼竿。
何必劳州县,驱驰效一官。
齐梁调诗
张谓《题故人别业》诗曰:(五言
平子归田处,园林接汝濆。
落花开户入,啼鸟隔窗闻。
池净流春水,山明敛霁云。
昼游仍不厌,乘月夜寻君。
何逊《伤徐主簿》诗曰:(五言)
世上逸群士,人间彻总贤。
毕池论赏诧,蒋径笃周施。
又曰:
一旦辞东序,千秋送北邙;
客箫虽有乐,邻笛遂还伤。
又曰:
提琴就阮籍,载酒觅扬雄;
直荷行罩水,斜柳细牵风
七言尖头律
皇甫冉诗曰:
闲看秋水心无染,高卧寒林手自栽。
庐阜高僧留偈别,茅山道士寄书来。
燕知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
残薄何时称献纳,临歧终日自迟回。
又曰:(私云:钱起之诗也。)
自哂鄙夫多野性,贫居数亩半临湍。
溪云带雨来茅洞,山鹊将雏上药栏。
仙箓满床闲不厌,阴符在箧老羞看。
更怜童子宜春服,花里寻师到杏坛。
元氏曰:声有五声,角徵宫商羽也。分于文字四声,平上去入也。宫商为平声,徵为上声,羽为去声,角为入声。故沈隐侯论云:“欲使宫徵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固知调声之义,其为用大矣。
调声之术,其例有三:一曰换头,二曰护腰,三曰相承。
一、换头者,若兢于《蓬州野望》诗曰:
飘飖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
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
此篇第一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又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平:如此轮转,自初以终篇,名为双换头,是最善也。若不可得如此,则如篇首第二字是平,下句第二字是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平:如此轮转终篇,唯换第二字,其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用平不妨,此亦名为换头,然不及双换。又不得句头第一字是去上入,次句头用去上入,则声不调也。可不慎欤!
二、护腰者,腰,谓五字之中第三字也;护者,上句之腰不宜与下句之腰同声。然同去上入则不可用,平声无妨也。
庾信诗曰:谁言气盖代,晨起帐中歌。“气”是第三字,上句之腰也;“帐”亦第三字,是下句之腰:此为不调。宜护其腰,慎勿如此。
三、相承者,若上句五字之内,去上入字则多,而平声极少者,则下句用三平承之。用三平之术,向上向下二途,其归道一也。
三平向上承者,如谢康乐诗云:溪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上句唯有“溪”一字是平,四字是去上入,故下句之上用“云霞收”三平承之,故曰上承也。
三平向下承者,如王中书诗曰: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上句唯有一字是平,四去上入,故下句末“双双飞”三平承之,故曰三平向下承也。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5-26 06:4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7-5-26 07:17 编辑

《文镜秘府论》真实地记录了唐朝前期近体诗从永明体转化为近体的过程。作为一个外国人的记录虽然庞杂零乱,但可从中梳理出一定的脉络。唐朝对于四声交替固定为平仄交替的过程,就是最后使之在粘对这个问题上简化为平仄粘对而不是四声粘对的过程。然而对于永明体讲四声交替的句子又有使用的习惯,于是仄上仄去仄、仄上仄入仄、仄去仄上仄、仄去仄入仄、仄入仄上仄、仄入仄去仄、仄上平去仄、仄上平入仄、仄去平上仄、仄去平入仄、仄入平上仄、仄入平去仄、这多种五仄四仄句就屡屡出现了。怎么办呢?当时人们的处理也很简单:用下句“三平承之”即可。这在当时本就是一个极简单的问题,人们渐渐地就不把它当回事,无意中就失传了。到了清朝,于是就有人故弄玄虚,发明了大拗救理论,把下句“三平承之”变为下句“第三个平救之”。当然,用第三个平加前两个平变为三平救之也未尝不可,但清人却把上句的二四上去入分明看成了平仄分明,这就变成了下句第三个平可救上句任何一处拗的荒唐理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5-26 07:37: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荒唐的只是你的曲解而已,你这种解读简直就是胡编乱造说笑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5-26 07:37: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荒唐的只是你的曲解而已,你这种解读简直就是胡编乱造说笑话!

点评

金筑子和赵执信董文焕的拗救谬论一样,都是胡编乱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26 07: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6
发表于 2017-5-26 07:5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5-26 07:37
荒唐的只是你的曲解而已,你这种解读简直就是胡编乱造说笑话!

金筑子和赵执信董文焕的拗救谬论一样,都是胡编乱造!

点评

就按针叶林的统计:杜甫那么多的“大拗救”中绝大多数都是上去入二四分明的,还用得着去统计别的“二千多诗人”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26 17: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5-26 16:27:45 | 显示全部楼层
沈约(441-513年),沈约死后距初唐618年才百年,他的八病说为什么就失传了,只余下八个名称?失传的可能性只有两个:一、原来沈约的八病说就不成熟,连他自己的诗都多有触犯。二、要么干脆就没成文,只有八个名称留于后世。这就形成了初唐就有多人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释八病。中唐时期日本留学僧空海所记录的就只存在于调声解释中的“平头”一说有些道理,符合永明体的实际,其余都存在于自相矛盾之中。更又增多至二十八病,这不就证明沈约的八病说在后人中莫衷一是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5-26 17:3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5-26 07:59
金筑子和赵执信董文焕的拗救谬论一样,都是胡编乱造!

就按针叶林的统计:杜甫那么多的“大拗救”中绝大多数都是上去入二四分明的,还用得着去统计别的“二千多诗人”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5-26 18: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贯休(832—913)死于五代,他的觅句【去】句句【去】好,轧轧【入】复轧【入】轧,已经是顺口溜,不足为凭!他怕是上句须上去入二四分明都不知,说他作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3 07: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