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26|回复: 3

李家山村题诗

[复制链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发表于 2017-10-9 14:33: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10-9 14:43 编辑

         10.5.我们为了体验一下窑洞生活,入住了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碛口镇李家山村。

                                          一、李家山村历史

      在古代,碛口是兵家要地,“碛”指的是黄河上因地形的起伏而形成的一段一段的激流浅滩。碛口古镇靠近黄河大同碛,大同碛号称“黄河第二碛”,是一段近500米长的暗礁,落差10米,水急浪高,船筏难以通行,碛口古镇于是成为黄河北干流上水运航道的中转站,在明清及民国时期成为我国北方著名商贸重镇。在鼎盛时期,碛口码头每天来往的船只众多,因此而滋生的商家也不计其数,那时候碛口便以“水旱码头小都会”的美称而传遍大江南北。碛口古镇与黄河对岸的陕西吴堡县相对望,相隔黄河水不能长相依却是长相守,他们听着黄河浪滔,走过了千年。

       李家山上,依山岭地形,有东、西“莲花台牛咀岭老虎头蝎子疙瘩。在老虎头北面有堡子城,旧址尚有土墙存在。

       西面清代建筑群,多为李姓居住,虽有一些破破烂烂,却还基本保存完好。李家山村西部半山上叫“塔坡的地方,过去建有七层塔,即曲沃有名的无影塔。相传,塔内有镇塔之宝金锅、金鸡,后被南蛮子盗走。六十年代塔被拆毁,塔座下有石板、石盘。石盘呈长方形,太阳光下盘内显金色,石盘拉回村后丢失了。

       凤的左翼沟里,依然还称旧村或小村,住着陈、崔两姓人家,他们说在李姓迁来之前,这儿叫陈家湾。

       李家山,相传最早因有李姓人家在此开荒落户,故名李家山。后有山东、河南逃荒的人来此定居。现在村里以张、何、李、齐姓氏人家居多。

      《李氏宗谱簿》载:“始祖李端,明成化年间(1465—— 1487),由临县下西坡村迁往临县招贤都三甲李家山村。

       李氏家族经世代繁衍,到清中叶已成大户。时值碛口商阜繁荣,李家也插足于商业。据(宗谱)与口碑资料佐证,时李家山有东西两大财主,东财主李登祥,人称祥财主,在碛口开的“德合店万盛永;西财主李德峰,在碛口开的三和厚。此两家财路亨通、日进斗银,在碛口可以与西湾村陈氏比富。东财主家在凤身上修建,西财主家在凤的右翼上修建,凤的左翼依然是旧村。东西财主好象在暗暗较量,在几百米约 40度的高山坡上,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依山就势,高下叠置,从沟到顶,多达九层,其造型不同,风格殊异。

       清光绪曲沃县志记载:李家山村属驿桥里;李家山12户,男19丁,女10口,小2口;光绪三年、二十六年两次大旱灾,李家山村民饿的吃柿树叶子。一些人饿死了,一些人逃荒去了河南。老辈人流传说:光绪三年旱的宽,秋不收,麦不安

       民国十七年曲沃县志记载:李家山属史店村。八十年代李家山自成一行政村。2000年李家山45户,153口人,耕地46.57公顷,人均收入1713元。

       1938年,李家山上住有国民党部队的伤兵和一个担架排。当年农历四月二十一日,日军从侯马牛村出发,过东阳呈,然后上了李家山。日军残暴地刺死了16个伤兵,并放火烧死了躲在窑洞里的全部担架排的人,枪杀了几十个村里和上山避难的人。日军在山上驻了三天,后被国民党部队击退。1947年侯马二次解放后,于1948年各村派驻了土改工作队。

       李家山村大大小小一共有百十来小院,400多孔(间)住舍,鼎盛时期曾居住着二、三百户人家,最多时曾达760口人。其中,真正属于清代建筑群的只有在一个南北走向山坳两侧山坡上的少数几个窑院。


                                        二、黄河人家

       国画大师吴冠中先生曾在1976年和1989年两次来到这里,住在村中李银兰四合院民宿数日埋头写生作画。在198910月再次赴李家山村作画后,他不禁感慨地写道:我在山西有一个重要发现——临县碛口李家山村。这里从外面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很讲究的院落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再找到!吴冠中在李家山等地看了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说那支离破碎的黄土山峁,酷似沉睡着的雄虎,后来他创作了《群虎图》,是他的得意之作,拍卖价应在数百万元以上。

       到了20091月,李家山村已被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如今,这里“走遍全世界都难再找到”的房子、独具黄土高原特色的窑洞建筑风貌、浓郁的西北风情吸引了大量画家和摄影爱好者前来“朝圣”和创作。已经败落的李家山于是重新兴旺起来。今晚我数了一下,便有五十多辆小车停在这个小山村中。

      吕梁碛口李家山黄河人家客栈位于碛口镇李家山村最高处的一座别致的二层四合院。这便是中央电视台拍摄纪录片《碛口老李》和《黄河人家》拍摄地的黄河人家客栈。

      黄河人家客栈就是西财主院,这是一个二层的楼院,小院的西侧是二层的窑洞,北侧是一个二层的灰砖小楼;一层是相对封闭的庭院,二层则有开放的走廊。最近二层横向正在延伸扩建。西财主院与东侧山坡上的东财主院是整个村子当中修建最好的两处楼院。分别属于当年在碛口镇开立三和厚商号西财主李德峰和在碛口镇开立德合店万盛永商号的东财主李登祥二人所有。

       李家山村人能演会唱懂五音,不知在什么时候起,就闻名遐迩。传说清朝未年,西财主家出了个活跃人物,名叫李建奎。他在碛口做生意觉得太没意思,就在一年冬天回村成立起一班戏,那时候初兴坤角(女演员),他就在东路请了一名女旦角,并请师傅,招娃娃,昼夜排戏。

       古语云:“开窑领戏,先捉子弟。经过一冬的排练,戏倒是演红了,出州过县倍受欢迎,就是没二年,一份家产踢踏了个精光。李建奎穷了,村里却培养了一大批文艺人才,大人小孩在劳动之余,都能唱几句山西梆子,哪依呀哈哈……”响彻山谷。

      客栈主人为李泉生和杨艳梅,壁上有杨艳梅优秀歌手的奖状,还有与明星演员和特型演员的合照,她的四妹说大姐不但会唱歌还会唱戏,还当过电视群众演员。于是我特有兴趣,专门采访了杨艳梅。杨很健谈,打开手机让我看了许多演出视频,我细问了她们演出的情况,她说许多歌词都是即兴编唱的,逢年节常给来宾表演,可惜没有记录,因此我建议以后要搞个本子,把创作的歌词记录下来。一时兴起,我说你给我纸和笔吧,我给你题首诗,十分钟不到,我就写好了。请她看看有什么意见,她一看就说我看懂了,把我们夫妻俩的名字嵌在里面,还有黄河人家的名称。

                                               杨歌李舞尽春花,

                                               艳放泉清贵客夸。

                                               梅盛生辉传古训,

                                               黄河九曲有人家。

        第二天我们告别时,杨艳梅特意送给我三岁的小孙子一包核桃。我们一家去碛口古镇玩了半天。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9 12:4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要学员们和我这首嵌字诗,规定把“黄河九曲有人家”当第一句,已收到四五十首,QQ中还天天有新的和诗出现,好热闹呢。学员们通通是用新韵写作,选几首。
李家山题诗     危仁贤
黄河九曲有人家,
李杏杨樱满目花,
泉涌艳芳迎远客,
生辉梅苑盼兴发。

李家山村题诗(作业)
        周龙清
黄河九曲有人家,
李舞杨歌贵客夸。
艳照泉烟霞色美,
梅芳生景锦图佳。

李家山题诗     危仁贤
黄河九曲有人家,
李树杨花景致佳。
泉暖艳阳游客醉,
生辉梅萼竞芳华。

李家山题诗
          车冬娥
     黄河九曲有人家,
     李恋杨花美似霞。
     泉唱艳歌游客笑,
     生学梅傲把根扎。

七绝  李家山题诗   蒋全英
黄河九曲有人家,
杨妹李哥品豁达,
艳影泉边迎贵客,
梅花生就耀中华。

七绝 李家山题诗  汤仁
黄河九曲有人家,
杨跃李追蝶恋花。
艳景泉边撩客醉,
梅洁生俏笑寒涯。

李家山村题诗  汤仁
(嵌字·作业)
黄河九曲有人家,
李虎杨村娶美娃。
泉捧艳珠迷墨客,
生香梅笑景添花。

命题作业   张纪安
黄河九曲有人家,
李杏杨花映晚霞。
泉唱艳歌迎贵客,
生哥梅姐乐心涯。
      
     七     绝  李家山题诗   游德平  作业
    黄河九曲有人家,
    李杏杨桃遍地花。
    泉涌艳红霞映照,
    生财梅鹿隐桑麻。

     嵌字诗    何庆云
黄河九曲有人家,
杨舞李歌两朵花。
艳盛泉清邀日月,
梅开生灿贵宾夸。

嵌字诗命题作业   李连朝
黄河九曲有人家,
李奏杨弹邻里夸。
泉涌艳珠歌一曲,
生氤梅影气凝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9 13:0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10-19 13:06 编辑

我这些学员都是老头子老太婆,高龄的80多近90,多数是我的哥哥姐姐辈,年少的也60多,绝大多数进门时都不懂诗,学龄不足一年。能做到平仄间、对、粘,已很出乎我的意外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5 23: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