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藏》和《连山》不是失传而是
1149 次点击
6 个回复
《河图洛书》说的是阴阳四象动态变化的过程,《河图》说的是一个矛盾内部主次方面顺序转化的过程,《洛书》说的是一个矛盾内部主次方面突变转化的过程,顺序转化和突变转化是形成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和兴衰成败的事业规律(腐败规律)的基础。
《 河图》揭示的自然规律和《洛书》揭示的事业规律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交织、共同起作用的:自然万物在生老病死的大趋势中,存在资源丰减的大小年交替的小环境变化;事业规律的兴衰成败大趋势中,事业本身也时刻受到从诞生到灭亡的自然阶段的小环境的左右,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综合起来,揭示了万事万物生存发展的真相。
相传,河出图,是在伏羲时期;洛出书,是在大禹时期。可见,伏羲易学主要受到《河图》启示,创新为先天八卦,应该就是失传的《归藏》;大禹时期的学者受《洛书》启发而有后天八卦,应该就是《连山》;文王将四象原理融入到八卦三才中的每一才中, 细化为六十四卦。见【《十二本纪·周本纪》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河图洛书》是古老易学的基础,也是天下诸学的基础,很多的基础观点都源于此,如皇帝九五之尊的来历,九是阳极最高,五是阴阳的平衡点,代表权利和治理思想的层次。
《归藏》和《连山》不是失传了,而是改名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了。
易学是研究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学说,阴阳和矛盾的内涵相通,四象就是一个矛盾内部主次方面动态转化的描述。四象是易学的核心概念,《河图洛书》是一个矛盾内部主次方面转化;伏羲易学在《河图洛书》的基础上,创新为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矛盾综合影响的三才动态分析法。伏羲易学直接源于河图,揭示的是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文王易学直接源于洛书,揭示的是兴衰成败的事业规律。河图洛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伏羲文王都是三才分析法,是天下诸学的基石。
《河图洛书》说的是阴阳四象动态变化的过程,河图说的是一个矛盾内部主次方面顺序转化的过程,洛书说的是一个矛盾内部主次方面突变转化的过程,顺序转化和突变转化是形成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和兴衰成败的事业规律(腐*败规律)的基础。
1:河图的解说
河图顺序转化,四象只是矛盾内部转化的一半过程,两个四象才完成一个整体过程。先设定太阳为起点,太阳、少阳、阴阳平衡点、少阴、太阴是一半转化。之后是太阴、少阴、阴阳平衡点、少阳、太阳完成另一半转化,构成一个整体过程,是下一个螺旋上升的起点,也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动态演示。
如果用数字来简化信息的话,设定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平衡点为5的话,就得出了河图的图表,河图中的10实际上是2个5。
——>太阳1——>少阳3——>阴阳平衡点5——>少阴2——>太阴4——>太阴6——>少阴8——>阴阳平和点10——>少阳7——>太阳9——>下一循环。。。。。内圈顺时针转化到太阴4,转化到外圈顺时针构成一个整体。理、象、数三者合一,是易学的特点。
2:洛书图表解释
河图原理既明,洛书原理也就知道了。只是洛书是突变顺序,一起一伏,兴衰成败。
顺时针旋转——>太阳1——>少阴8——>少阳3——>太阴4——>太阳9——>少阴2——>少阳7——>太阴6——>下一循环。。。。。
3:孔子《周易》
孔子之前都是三才分析法,孔子《周易》后而隐。孔子周易和伏羲文王的三才分析法内涵不一致,根源是四象的理解不对,因此才有《易传》的错误。《管子》三才分析法总布局是道天地四维,创新出行政管理法;《孙子》是道天地将法,创新出兵法;《老子》是道天地三宝,创新出哲学;孔子是天地君亲师,创新出儒学伦理依据。
孔子《周易》表面上看是三才分析法推导出的天地君亲师伦理依据,但是重点在于是三才分析法的应用例子,而不是易学本身的创新发展,孔子有三才之表而内涵不对。因此,从名字和内容上是表里不一的。如果从名字上讲《周易》和文王伏羲易学思路不一致,《易传》是对易学的错解;如果从内容上讲应称为孔子伦理学之类比较相符。
因此,说孔子“易更三圣”之一,是错误的。根源就在于矛盾对立统一的理解上,一个矛盾内部主次方面的转化,就是四象的转化,天地人是三个矛盾的综合分析。而孔子是主次矛盾而不是主次方面,所以才有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说法,才有男女性别决定尊卑的荒谬说法。
如果问5000年文明给我们留下什么遗产呢?物质文明是四大发明,精神文明就是分析问题的易学三才综合分析法和解决问题的道德学说系统解决法。历代圣人皆由此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