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列锦简史 列锦辞格萌芽于南北朝,成熟于唐。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诗经》中便有了列锦修辞格的原始形态:“喓喓草虫,趯趯阜螽”(《国风·召男·草虫》)。到了汉代诗歌中,这种列锦形态就非常普遍了,如“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汉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汉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都是这一形态的列锦形式。到了魏晋时代,这种形态的列锦则更加普遍,如“郁郁河边树,青青野田草”(三国魏·曹丕《见挽船士兄弟辞别诗》),“青青河边草,悠悠万里道”(晋·傅玄《青青河边草篇》)等,也是《诗经》所创列锦模式的继承与革新。到了南北朝时代,特别是唐代,列锦的结构形式创新可谓达到了顶峰,不仅类型多,而且在诗歌中的运用也相当普遍。唐、五代以后的宋、元、明、清等各个时期的格律诗中,列锦修辞格的运用仍然很活跃。宋诗中的列锦,如“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无题》),“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余靖《子规》)。元诗中的列锦,如:“踽踽荒村路,悠悠远道情”(倪赞《荒村》),“牡丹红豆艳春天,檀板朱丝锦色笺”(戴表元《感旧歌者》)。 古代词曲中有的一首全由列锦组成:“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白朴《越调·天净沙·春》) 1932年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就有列锦辞格。“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格。” 最早将列锦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准确地说应该是语法现象来看待的是吕叔湘。他在《中国文法要略》(一九四二年)中第六章“词组代句”举出了几个例子,即“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秦时明月汉时关”、“恻恻轻寒剪剪风”。吕叔湘把这些例子解释为形式上是词组,但是“有句子的功用”,他将这种语言现象贴上了“词组代句”的标签。 其次是林裕文将列锦看作是一种修辞现象的,他在《词汇语法修辞》(1957)这本书的第九章“修辞和逻辑、语法的关系”中谈到“修辞的功用”时,举出了三个例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然而林裕文却没有明确地说明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周振甫也注意到了列锦这种现象,并将其作为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来看待。他在《诗词例话情景相生·七》中评价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一诗时指出,这是“绝诗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四句各写景物,彼此并列,中间没有呼应关系的词,只靠景物的安排构成~种境界。” 当代著名修辞学家谭永祥在1983年出版的《修辞新格》中第一次明确地将列锦作为修辞格进行正式地命名、定义和界说:“古典诗歌作品里,有一种颇为奇特的句式,即以名词或用以名词为中心的定名结构组成,里面没有形容词谓语,却能写景抒情;没有动词谓语,却能叙事述怀。这种语言现象不是语法所能解释得了的,它是一种修辞手法,我们把它叫做‘列锦’。” 《汉语修辞格大辞典》这样为列锦又称列景下定义:“由几个名词或定名结构组合在一起,没有谓语,构成一种特殊句式,这种特殊句式经过读者对其语义的联想和补充形成一个画面,能起到写景、叙事、抒情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