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18-4-23 08:00 编辑
遥韵对多数人来说是陌生的,甚至从未听说过,但它却是古老的押韵方法。遥韵历史悠久,早在《尚书》中就被使用。《诗经》中是常使用的押韵方法。 隔章押韵叫做遥韵。 押遙韻的情況一般都是詩歌詠唱時領唱的詩句或和聲的詩句。在章首是領唱在章末是和聲。无论是在诗章的末尾或诗章的开头,遥韵必须在同一位置上,句子相同或基本上相同,否则不能算是遥韵。遥韵多数在各章末尾,与尾声相似,尾声是诗歌的副歌,也是以同一形式出现在每章的末尾,尾声是《诗经》的又一特点。尾声同遥韵的区别在于:遥韵一般只有一句,它需要隔章押韵;尾声至少有两句,它在尾声中自己押韵。遥韵可用于一章的末尾或开头,尾声则限用于一章的末尾。 古人研究诗经用韵,常常发现某个应押韵的句子似乎落韵了,于是使用叶韵方法来读,使这个落韵字符合押韵。明末第一个反对“叶音”说的是陈第,他说:“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后来反对叶音的人多起来,叶韵说被否定了。对于本应押韵的,但今天读来却并不押韵的,一个很大的可能就是因为语音发生了变化,若按古音来读,肯定押韵。其中也有所谓的叶韵字其实是遥韵。但由于古今音变化大,因此在《诗经》那些是遥韵那些不是遥韵,有些争论很大。 遥韵的形式很多,下面分类说明。 1、隔章尾句遙韻。这是最常见的,一般尾句句子文字相同。 ·麟之趾一二三章“于嗟麟兮”麟为遙韻 ·騶虞一二章“于嗟乎騶虞” 虞为遙韻 ·君子揚揚一二章“其樂只且”为遙韻,但到底哪个字,则有争论,江有浩、王力认为且为遥韵。王念孙认为乐为遥韵。我赞成“乐”为遥韵。 ·有杕之杜一二章“中心好之,曷饮食之”,江有浩认为“好”、“食”押韵,王力认为“好”和“食”分别与下章遥韵。 ·褰裳一二章“狂童之狂也且” 且为遙韻还是狂为遙韻?我认为是“狂”为遥韵。 ·文王有聲一章至八章皆以“烝哉”遙韻。但是长尾韵为遥韵还是实字为韵,也有争论,我主张实字为韵,诗例《桑中》中我专门有分析来反对长尾韵,因此应“烝”为遙韻。 ·有駜一二三章“于胥樂兮”遙韻。 ·桑中一二三章“送我乎淇之上矣”首章“上”为押韵,与二三章则为遙韻。 ·權輿一二章“于嗟乎不承權輿”也是首章“輿”为押韻,与二章则为遙韻。 ·黍离一二三章“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按王力方法则“天”与“人”分别为遥韵。 2、隔章章首遙韻。这也是有规律性的遥韵。 ·東山一二三四章“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王力认为各段第一句的山为遥韵,各段第二句的归为遥韵。江有浩、王念孙认为山归为押韵,因此非遥韵。 ·瞻彼洛矣一二三章“维水泱泱”,江有浩、顾炎武认为非遥韵,王力认为“泱”是遥韵。 ·蕩二章至八章“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后代的古风中似乎无人谈及遥韵。但遥韵并没有绝迹,赋、词、新诗中都有。 赋中为了用韵的灵活多样,富于变化,有时也会用到遥韵,比如《春思赋》中有交韵、抱韵和遥韵。 词中遥韵用得较多,把隔六句入韵的,韵脚远隔,语感上则形成远距离的声音回环,也称为遥韵。遥韵或疏韵(三句以上一押韵),都不能在一首词中独立应用,而必须与其它韵式,特别与密韵相结合。所以用了疏韵或遥韵的词,其韵字,都是疏密相间的韵字位置,与诗一样,以用在句末为常。如晏殊的《滴滴金》(梅花漏泄春消息)下阙的“忆”为遥韵。梅苑无名氏的《惜分飞》(瘐岭香前亲写得)上阙的“得”与下阙的“色”为遥韵。 新诗中对遥韵的认识上有些变化。遥韵韵脚可以在一首诗中隔章押韵(如闻一多的《一句话》“咱们的中国!”),也可以在一章中隔得远便是遥韵(如顾城《无名的小花》“边天间”押韵都隔得很远),也有用节当遥韵的(如徐志摩《再别康桥》1与7节,3与6节为遥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