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9-29 21:24:3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诗友郭凤林,受市林业局命,编《唐山古树》一书,丰润三颗老树入选,嘱我为潘家峪古树作诗一首。以文、照片、诗的形式出现。
从丰润城区北行30公里,翻过一道高高的山梁,眼前豁然开朗:山峦连绵起伏,林木苍翠;山谷中间,溪水长流,农田、房舍鳞次栉比,掩映在绿荫之下。一座白色建筑上面,巨大的警世钟警示人们,不忘历史,珍爱和平。——这就是被《人民日报》誉为“燕山脚下小吐鲁番”,2001年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5年入选首批“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06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丰润区火石营镇潘家峪村。
潘家峪村有颗拥有600年树龄、浴火重生的老槐树,它是潘家峪的建村树。据丰润文物部门的调查,明朝初年,潘景一家从山东逃荒至此,开荒种地,繁衍成庄。《丰润县志》也有相关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县内土民编社,迁民编屯。”潘家峪建村时栽种了3棵槐树,为村民遮风挡雨,祈福迎祥。现存这棵古槐遭日军焚烧前长到30米高,4人才能合抱,被村民们视为幸运树、守护神。
潘家峪山高林密,地势险要,只有一条山路可以出入,因为特殊地理位置和良好群众基础,这里成为冀东最早、最坚实的堡垒村。1939年3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东专署在潘家峪召开会议,时任组织部长的吴德传达了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决定潘家峪为冀东抗日根据地。随后,冀东专署和冀东军分区司令部、丰滦迁抗日联合县政府、尖兵报社及印刷厂、后防医院、地下监狱、兵工厂、被服厂等,先后设在了潘家峪村。村中高大的老槐树有一个很隐秘的树洞,我军许多机密文件和传递的情报就藏在洞中,从未被日寇和汉奸发现过。
潘家峪人民为保护根据地,成立了党支部,建立了青年报国队、妇救会、儿童团等抗日救亡组织,配合子弟兵埋地雷、炸碉堡打击日寇,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神枪手潘树胜遇见日军骑兵偷袭,不顾自身安危,连发三枪吓退了敌人;民兵潘国林被日寇抓住,为了不暴露军械库,被活活熏死。从1938年到1940年底,青年报国队就跟日寇打了54次村头仗,打得日寇焦头烂额,为此,日寇扬言要血洗潘家峪。
潘家峪人民的抗日行动,引来了日寇的疯狂报复。老槐树见证了禽兽不如的日寇灭绝人性的野蛮屠戮。1941年1月24日,日寇驻丰润顾问佐佐木二郎秘密组织召开了围剿潘家峪的会议。1月25日(农历腊月二十八),驻唐山、丰润、遵化、玉田、迁安、滦县等据点的5000多名日伪敌寇,趁着黎明前的黑暗,包围了潘家峪。伪军奉命在村外周围站岗,日寇进村挨门逐户的边搜人边放火,走得慢一点的就地刺杀。强制村民进入早已铺好松枝柴草的潘家大院后,这些灭绝人性的日寇用机枪扫射、手榴弹炸、刺刀挑等多种残暴手段,对手无寸铁的无辜村民实施了残绝人寰的大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潘家峪惨案:全村1300多间房屋被烧毁,1230人惨遭杀害(其中有30多个只有几岁的幼儿被日寇押到村西的南岩子上,用刺刀挑杀再后扔到20多米高的岩下,无一生还),96人受伤,33户被杀绝,全部财物被抢劫一空,惨状目不忍睹。高耸入云的老槐树也被敌人放火焚烧,树身从中间裂开,树皮焦黑。尽管生机全无,但是老槐树像英勇不屈的潘家峪人民一样,仍然不肯低下高昂的头颅,绝不屈服。
惨案发生后,雷烨(原名项金土、项俊文,曾用名雷雨、雷华、朱靖。浙江金华孝顺镇后项村人。1938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任晋察冀边区任前线记者团记者、冀东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奉命赶到潘家峪村,拍摄下了大量极具史料价值的照片,真实地记录并在第一时间向外界报道了日寇在潘家峪制造的惨案的事实真相。丁振军等地方负责人和冀东军分区12团指战员立即赶到潘家峪慰问、安置群众,并为死难者举行了公葬。
老槐树见证了潘家峪人民杀敌复仇的果敢坚决。日军的凶残没有吓倒英雄的潘家峪人民,他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一边生产自救,在焦土上重建家园;一边拿起武器,坚持对敌斗争。1941年4月,潘树平、潘树成、潘树堂等20多名青年带头成立复仇青年小队,队伍很快发展到120多人。6月,潘家峪复仇团成立,他们在老槐树前庄严宣誓:“一定向敌人讨还血债,为死难者报仇!”。1942年8月,复仇团正式编入12团的第二连,活跃在冀东大地,开展游击战争在丰润、滦县、迁安一带不断给日寇以沉重打击。同日伪军进行大小战斗150多次,歼灭日伪军1021人。1942年7月,复仇团与12团在迁安甘河槽伏击日伪军,激战5个小时,他们击毙了日军杀人魔王佐佐木二郎,实现了为乡亲们复仇的誓言。
这一年的春天,沉浸在战斗激情中的潘家峪人惊喜地发现,被日军刀砍火烧的老槐树奇迹般地长出了新枝,它那伟岸的嶙峋残损的躯干,在春雨浇灌下铺展着大地一样厚重的纹理,纹理尽头泛着新绿的枝叶在春风里用力摇摆着,好像宣示着潘家峪的劫后新生。——这棵见证过潘家峪苦难与辉煌的老槐树啊,刀砍不断,火烧不尽,只要一息尚存,就能浴火重生,不正是潘家峪村的缩影,不正是潘家峪人民的象征吗?不正是中华民族奋起抵御外辱、不屈不挠的象征吗?
古槐巍然屹立,枝叶在蓝天白云间轻轻地摇曳:它依然在守护着,守护一座村庄,守护一段不能忘记的历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