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281|回复: 55

烟雨楼18期律绝A组第一讲作业贴

  [复制链接]

765

主题

962

帖子

1万

积分

常务管理

沧浪书院曲二兼赋二词三常务管理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628
贡献
1060
金钱
6210
发表于 2018-12-5 20: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娴雅幽静 于 2018-12-7 10:18 编辑

各位学员 请注意  写作业要求 不要任何编辑,使用论坛默认字体、颜色和文字大小,要求素雅统一  另外  请注意贴作业格式 谢谢合作!

烟雨楼18期律绝A组第一讲作业如下

作业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三、标出下面这首唐诗的今古音四声、韵字及对仗句。

九日蓝田崔氏庄(唐•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子细看。


要求最晚12月10日晚上12点交完,评阅老师12日晚8点评阅结束。

@18期诗班A组第一讲签到表
@18期诗班A组第一讲签到表
A01伊人采薇√
A02行云流水√
A03江南水乡√
A05詹春良√
A07雨中即景√
A08兔狼√
A09灵泽√
A10往事如烟√
A11关东汉子√
A12雨烟√
A13心清√
A15文轩盛世√
A16苍鹭√
A17枫声√
A18相遇最美对√
A19雾里看花(x)
A20秋叶无语√
A21天然樱子√
A22大道无√
A23和风√
A24凤涅槃√
A25一帆风顺√
A26词苑幽兰√
A27东风起√
评阅老师渔者
评阅--追风
共24人,一人缺勤,出勤23人。
IMG_4713.PNG
IMG_4731.JPG
IMG_4732.JPG
IMG_4733.JPG
IMG_4734.JPG
IMG_4735.PNG

3

主题

274

帖子

349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36
贡献
804
金钱
1347
发表于 2018-12-6 00: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12月5日作业
18期A11关东汉子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答:古体诗无格律限制,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不求粘对,用韵可平可仄,句式可单可双。任由发挥,也叫古风。如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汉乐府焦仲卿妻等。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答:通过总结古体诗,借鉴其对偶意境,隋唐文人把前人的的诗格律化,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一个概念。叫作格律诗。格是格式,如平仄字数粘替;律是规律,指音律、节奏、结构。包括押韵,起承转合等。
三、标出下面这首唐诗的今古音四声、韵字及对仗句。

九日蓝田崔氏庄(唐•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子细看。

老去悲秋强自宽,
仄仄平平中仄平,
兴来今日尽君欢。
中平平仄仄平平。
羞将短发还吹帽,
平平仄仄平平仄,
笑倩旁人为正冠。
仄仄中平中中平。

蓝水远从千涧落,
平仄仄中平仄仄,
玉山高并两峰寒。
仄平平中仄平平。
明年此会知谁健,
平平仄仄中平仄,
醉把茱萸子细看。
仄仄平平仄仄通。

下列文字在特定词汇中需要变音:

将 字有平仄两读,当用在 羞将 一词中时读 平。详细...
吹 字有平仄两读,当用在 还吹 一词中时读 平。详细...
冠 字有平仄两读,当用在 正冠 一词中时读 平。详细...

点评

问好同学。第一二题详细些更好。第三题注意区分多音字与入声字。必须按照要求写出韵字及对仗句。  发表于 2018-12-12 11:14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

帖子

6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10
贡献
15
金钱
25
发表于 2018-12-6 10:0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烟雨楼苍鹭 于 2018-12-6 10:02 编辑


18期A16_苍鹭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答:古体诗无格律限制,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不求粘对,用韵可平可仄,句式可单可双。任由发挥,也叫古风。如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汉乐府焦仲卿妻等。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答:通过总结古体诗,借鉴其对偶意境,隋唐文人把前人的的诗格律化,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一个概念。叫作格律诗。格是格式,如平仄字数粘替;律是规律,指音律、节奏、结构。包括押韵,起承转合等。
三、标出下面这首唐诗的今古音四声、韵字及对仗句。

九日蓝田崔氏庄(唐•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子细看。

老去悲秋强自宽,
仄仄平平中仄平,
兴来今日尽君欢。
中平平仄仄平平。
羞将短发还吹帽,
平平仄仄平平仄,
笑倩旁人为正冠。
仄仄中平中中平。

蓝水远从千涧落,
平仄仄中平仄仄,
玉山高并两峰寒。
仄平平中仄平平。
明年此会知谁健,
平平仄仄中平仄,
醉把茱萸子细看。
仄仄平平仄仄通。
韵字:宽,欢,冠,寒,看。


对仗:颔联和颈联是对仗。

点评

问好同学。你的第一二题回答稍微过于简单。第三题注意入声字与多音字。  发表于 2018-12-12 11: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3

帖子

25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30
贡献
63
金钱
96
发表于 2018-12-6 10:5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秋叶无语 于 2018-12-6 11:01 编辑

18期A20秋叶无语
作业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古体诗无格律限制,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不求粘对,用韵可平可仄,句式可单可双。任由发挥,也叫古风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律诗也称近体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格律诗要有形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倘有变化,需按一定规则。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即所谓近体诗。词、曲也可称为格律诗。
这种古老和传统的诗体,结构严谨,字数、行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都有一定的限制。它的句数是一定的。如,律诗一般讲究平仄和押韵、押韵和对仗
三、标出下面这首唐诗的今古音四声、韵字及对仗句。

九日蓝田崔氏庄(唐•杜甫)
仄仄平平平仄平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子细看。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今古音入声字:日 玉  发  落

韵字:宽 欢 冠 寒  看
对句: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点评

问好同学。第一题回答过于简单。第二题OK。第三题注意多音字,别的用了心,加油  发表于 2018-12-12 11: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7

帖子

137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04
贡献
321
金钱
532
发表于 2018-12-6 15: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伊人采薇 于 2018-12-9 14:05 编辑

A01伊人采薇作业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以格律分类
古体诗除需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
近体诗除需用韵之外,受到格律限制
以字数分类
古体诗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
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
例:(古体诗)观沧海
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近体诗)送僧游太白峰
唐 · 林宽

云深游太白,莫惜遍探奇。
顶上多灵迹,尘中少客知。
悬崖倚冻瀑,飞狖过孤枝。
出定更何事,相逢必有诗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结构严谨,字数、行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都有一定的限制。它的句数是一定的。
三、标出下面这首唐诗的今古音四声、韵字及对仗句。

九日蓝田崔氏庄(唐•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
上去平平上去平,平平平入入平

平。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
平平上入平平去,去去平平平去

平。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
平上上平平去入,入平平去上平

平。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子细
平平上去平平去,去上平平上去


韵字:宽,欢,冠,寒,看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点评

问好组长。第一题OK。第二题稍微简略了些。第三题注意多音字,别的都很好。  发表于 2018-12-12 11: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03

帖子

136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12
贡献
313
金钱
526
发表于 2018-12-6 18:38: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然樱子 于 2018-12-8 07:18 编辑

十八期诗班12月5日作业 A21天然樱子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答: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诗而言,它是一种不讲究格律的诗体,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不论平仄、不求粘对、不讲对仗、用韵自由灵活、句数可单可双 ,一切以表情达意需要为主旨的传统诗体。列如:最早的《诗经》《楚辞》后来的《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和曹植的《七步诗》等。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答:律诗,顾名思义就是符合格律的诗。律诗因格律严谨而得名。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偶)。律诗起源于先秦、成熟于唐末,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偶,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近体诗是隋唐人对于当时诗的格律化的一种称法。是相对于以前没有格律的古体而言的一个概念,所以又叫格律诗。它的基本特点就是格律性。《辞海》对格律诗的解释为:“诗歌的一种,也是一种诗体。形式有一定的规格,音韵有一定的规律,倘有变化,要按一定规则。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排律。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
三、标出下面这首唐诗的今古音四声、韵字及对仗句。  
九日蓝田崔氏庄(唐•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 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子细看。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 君欢
上去阴阴上去阴 ,去阳阴去去 阴阴
上上平平上去平,仄去平平入去 平平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 正冠
阴阴上去阴阴去,去去阳阳去去阴
平平上入平平仄,去去平平去去平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 峰寒
阳上上阳阴去去,去阴阴去上阴阴
平上上平平去入,入平平去上平平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子细看
阴阳上去阴阳去,去上阴阳上去去
平平上去平平上,去上平平上去平
韵字:宽 欢 冠 寒 看
对仗: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 /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点评

问好同学。第一题回答稍微简单了些。第二题OK。第三题注意区分上声和去声,韵字与对仗OK  发表于 2018-12-12 11: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56

帖子

1101

积分

版主

烟雨楼诗词学院老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1
贡献
277
金钱
426
发表于 2018-12-6 19:4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帆风顺 于 2018-12-7 20:58 编辑

2018年12月5日18期诗词  A25一帆风顺  作业: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答:
1、古体诗:
    登幽州台歌
    唐代/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近体诗:
        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1)句式方面:古体诗有长短句,且每句字数不限;近体诗每句字数有严格要求,基本以五言和七言为主。
(2)格律方面:古体诗可以不论平仄、不求粘对、不讲对仗、用韵自由灵活;近体诗讲究平仄,要求粘对、对仗分明,对押韵有严格要求。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答:
1、格律诗的特点:格律诗讲押韵,又讲平仄和对仗,是按照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分五言律诗(五律)和七言律诗(七律);长律(排律);绝句(律绝)。
2、格律诗的形成过程:近体诗(格律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所谓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古体诗产生的年代较早,形成于汉魏六朝时期。到南北朝,诗歌逐渐向格律化方向发展,至唐朝,形成一种格律严谨的诗体。为了与此前的诗相区别,唐人称这种诗为“近体诗”、“今体诗”,而把以前那些不受格律严谨约束的诗体称为“古体诗”。这里所说的“近”、和“今”,不是指近期和现在,是唐人就他们的时代开始的划分和称谓。这种“古体诗”、“近体诗”的名称和体式,经宋、元、明、清,一直延用至今。

三、标出下面这首唐诗的今古音四声、韵字及对仗句。
     答:
1、今音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九日蓝田崔氏庄(唐•杜甫)
∨  \  ― ―   ∕   \  ―    ―  ∕   ―  \   \  ― ―
老 去 悲 秋 强 自 宽,兴 来 今 日 尽 君 欢。
―  ―  ∨ \   ∕  ―  \      \   \   ∕    ∕   ∕  ― ―
羞 将 短 发 还 吹 帽,笑 倩 旁 人 为 正 冠。
  ∕  ∨ ∨   ∕ ―   \  \      \  ― ―  \  ∨ ―   ∕
蓝 水 远 从 千 涧 落,玉 山 高 并 两 峰 寒。
∕    ∕   ∨   \  ―   ∕   \   \   ∨ ―  ∕  ∨  \   \
明 年 此 会 知 谁 健,醉 把 茱 萸 子 细 看。
多音字:强、兴、将、发、还、为、正、冠、落、并、会、看。
因古音四声没有学过,故不会。
2、韵字:
   宽、欢、冠、寒、看。
3、对仗句: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点评

问好同学。第一二题OK。第三题平仄必须掌握好哦,加油  发表于 2018-12-12 11: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58

帖子

162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32
贡献
380
金钱
625
发表于 2018-12-6 20:55: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烟雨楼相遇最美 于 2018-12-6 21:06 编辑

18期律绝A18~相遇最美第一讲作业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答:     近体诗:  
       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近体诗的特点
( 1)字数固定。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句数都是限定的。也有”三韵律诗”, 但很少见。也有所谓”排律”, 句数可超过八句,最多可多至-百五六十韵(三百多句) , 但是句数都是偶数的。近体诗每句一般是五言或七言,六言的很少见。所以, 字数固定可以说是近体诗的一个共同特点。
   ( 2)用韵严格。这指的是:一首诗必须-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首诗必须用同一韵的字,不许出韵; -般只用平声韵。  
( 3)讲究平仄。 ( 4)讲究对仗。   
    古体诗:   
  登幽州台歌   
  唐代/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古体诗的特点:
古体诗无格律限制,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不求粘对,用韵可平可仄,句式可单可双。任由发挥,也叫古风。如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汉乐府焦仲卿妻等。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答:通过总结古体诗,借鉴其对偶意境,隋唐文人把前人的的诗格律化,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一个概念。叫作格律诗。格是格式,如平仄字数粘替;律是规律,指音律、节奏、结构。包括押韵,起承转合等。

三、标出下面这首唐诗的今古音四声、韵字及对仗句。
九日蓝田崔氏庄(唐•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子细看。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仄仄平平中仄平,中平平仄仄平平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中平中中平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平仄仄中平仄仄,仄平平中仄平平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子细看。
平平仄仄中平仄,仄仄平平仄仄通。

  韵字:宽,欢,冠,寒,看。  
今古音四声入声字 日、发、玉、落
对仗句: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点评

问好同学。第一题回答OK。第二题稍微简略了些。第三题的要求是标出今古音。注意多音字和入声字,别的OK  发表于 2018-12-12 14: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

帖子

10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18
贡献
24
金钱
42
发表于 2018-12-6 23:39:43 | 显示全部楼层
烟雨楼
18期第一讲作业:A08兔狼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答:古体诗无格律限制,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不求粘对,用韵可平可仄,句式可单可双。任由发挥,也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格格律要求: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联有定对。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度娘)。
答:通过总结古体诗,借鉴其对偶意境,隋唐文人把前人的的诗格律化,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一个概念。叫作格律诗。格是格式,如平仄字数粘替;律是规律,指音律、节奏、结构。包括押韵,起承转合等。
三、标出下面这首唐诗的今古音四声、韵字及对仗句。

九日蓝田崔氏庄(唐•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子细看。

老去悲秋强自宽,
仄仄平平中仄平,
兴来今日尽君欢。
中平平仄仄平平。
羞将短发还吹帽,
平平仄仄平平仄,
笑倩旁人为正冠。
仄仄平平中仄平。

蓝水远从千涧落,
平仄仄平平仄仄,
玉山高并两峰寒。
仄平平仄仄平平。
明年此会知谁健,
平平仄仄中平仄,
醉把茱萸子细看。
仄仄平平仄仄通。

韵字:宽,欢,冠,寒,看。
对仗:3句和4句对仗、5句和6句对仗。

点评

兔狼同学好!这讲蝶儿和你一起学习,一.完成一半,举例诗说明没写上。  发表于 2018-12-11 13:33
三:古今音都要标出来可参考25楼,其它完成不错!   发表于 2018-12-11 13:30
二:可参考25楼   发表于 2018-12-11 13: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81

帖子

194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79
贡献
458
金钱
746
发表于 2018-12-7 16: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烟雨楼
18期第一讲作业:A15文轩盛世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答:近体诗(格律诗)形式有一定的规格,音韵有一定的规律,倘有变化,要按一定规则。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排律。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古体诗不讲究格律,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不论平仄、不求粘对、不讲对仗、用韵自由灵活、句数可单可双 ,一切以表情达意需为主旨。
如《国风•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不讲格律此诗分三章,每章为八句,共24句,与绝句共四句,律诗共8句不同;
2.不拘句式、句中字数,每章前七句为4字,八句为5字。与绝句、律诗的每句必为5字,7字不同。
3.不论平仄、不求粘对、不讲对仗、用韵自由灵活。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平平平平  仄仄中平  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
此诗中,首句四字皆平,为近体诗之大忌。全诗中用韵灵活,不受拘束;且无对仗之句。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答:(一)格律诗有五大特点:
1、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的字数分别为五言句、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六句、短律,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排律,也称长律,它一般是五言的,但也有七言的,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
2、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韵,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四、六、八句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要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律诗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的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就是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
4、律诗颔联,颈联必须有对仗,首尾两联对偶与否可以随意。
5、八句完篇的律诗四联,每二句成一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亦称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亦称尾联。每首诗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颔联对仗可以略宽些,但是颈联则要求工对。

(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
从原始歌谣到《诗经》到《楚辞》再到《汉乐府》,中国汉语言诗歌完成了句式以五言、七言为主的外形。从汉武帝(前156—前87)到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483—493),五七言诗已流行了五六百年,有人研究它改进它,也是历史的必然。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经济比较繁荣,统治阶级比较礼敬文学之士,并形成一个个的文学集团。他们的文学创作和研究活动主要在永明年间,所以,他们的作品就被称为“永明体”。“永明体”的主要特征是讲究“四声”“八病”。“永明体”诗歌逐渐形成以下特点:第一,讲求声律,用韵很严,押平声韵者居多,很多已接近唐人;第二,讲究骈偶对仗;第三,讲求诗章的首尾完整、语句流畅,意境圆融。总之,永明体为后来唐律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铺垫。
格律诗从南朝沈约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开始研讨,到庾信等作家的进一步探索,到初唐时期,又一批文学家闪亮登场。他们是:杜审言、苏味道、李峤、崔融、沈佺期、宋之问,等。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使格律诗彻底定型,他们制定或形成的格律,成为一定之规,大家共同遵守,遂成千古定律,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奉为圭臬。

三、标出下面这首唐诗的今古音四声、韵字及对仗句。

答:(一)古四声标注如下:

九日蓝田崔氏庄(唐•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上去平平上去平,去平平入上平平。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平平上入平平去,去去平平去去平。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平上上平平去入,入平平去上平平。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子细看。
平平上去平平去,去上平平上去平。

(二)今四声标注如下:

九日蓝田崔氏庄(唐•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上去阴阴上去阴,去阳阴去去阴阴。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阴阴上去阳阴去,去去阳阳去去阴。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阳上上阳阴去去,去阴阴去上阴阳。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子细看。
阳阳上去阴阳去,去上阴阳上去去。

(三)韵字
共五个如下:
宽 欢 冠 寒 看 (平水韵十四寒)。

(四)对仗句
共两组如下:
1.
羞将/短发/还/吹帽,
笑倩/旁人/为/正冠。
2.
蓝水/远从/千涧/落,
玉山/高并/两峰/寒。



点评

古今音都要标出来可参考25楼,其它完成不错!  发表于 2018-12-11 13:35
文轩盛世同学好!这讲蝶儿和你一起学习!一,二题完成不错!赞个。   发表于 2018-12-11 13: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48

帖子

268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09
贡献
755
金钱
965
发表于 2018-12-7 16:3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道无边 于 2018-12-7 16:47 编辑

十八期诗班12月5日作业 A22大道无边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答: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诗而言,它是一种不讲究格律的诗体,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不论平仄、不求粘对、不讲对仗、用韵自由灵活、句数可单可双 ,一切以表情达意需要为主旨的传统诗体。列如:最早的《诗经》《楚辞》后来的《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和曹植的《七步诗》等。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答:律诗,顾名思义就是符合格律的诗。律诗因格律严谨而得名。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偶)。律诗起源于先秦、成熟于唐末,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偶,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近体诗是隋唐人对于当时诗的格律化的一种称法。是相对于以前没有格律的古体而言的一个概念,所以又叫格律诗。它的基本特点就是格律性。《辞海》对格律诗的解释为:“诗歌的一种,也是一种诗体。形式有一定的规格,音韵有一定的规律,倘有变化,要按一定规则。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排律。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
三、标出下面这首唐诗的今古音四声、韵字及对仗句。

答:(一)古四声标注如下:

九日蓝田崔氏庄(唐•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上去平平通去平,通平平入上平平。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平通上入平通去,去去平平通通通。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平上上通平去入,入平平通上平平。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子细看。
平平上去平平去,去上平平上去通。

(二)今四声标注如下:

九日蓝田崔氏庄(唐•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上去阴阴通去阴,通阳阴去去阴阴。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阴通上通阳阴去,去去阳阳通通通。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阳上上通阴去去,去阴阴通上阴阳。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子细看。
阳阳上去阴阳去,去上阴阳上去通。

(三)韵字
共五个如下:
宽 欢 冠 寒 看 (平水韵十四寒)。

(四)对仗句

1.
羞将短发还吹帽,
笑倩旁人为正冠。
2.
蓝水远从千涧落,
玉山高并两峰寒。


点评

古今音都要标出来可参考25楼,其它完成不错!   发表于 2018-12-11 13:41
大道无边同学好!这讲蝶儿和你一起学习!一.近体诗没举例说明。二,可参考25楼。   发表于 2018-12-11 13: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9

帖子

12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21
贡献
28
金钱
50
发表于 2018-12-7 16:34:31 | 显示全部楼层
A10往事如烟
2018年12月5日作业
作业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答:1、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诗而言,他不讲究格律的诗体,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不论平仄、不求粘对、不讲对仗、用韵自由灵活、句数可单可双 ,一切以表情达意需要为主旨的传统诗体,可任人自由发挥是其最大优点。按体名分类,包括先秦的《诗经》、《楚辞》,两汉的《乐府》,以及后来的“古绝”、“古风”等;按每句字数分类,一般为五言、七言、杂言,亦包括三言、四言、六言。如《孔雀东南飞》汉乐府《长歌行》
2、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所谓“格”就是规格、格式、法度,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方面的规定性,比如诗的句式、字数、平仄、粘对替要求;所谓“律”就是规律、音律、气韵,是节奏、结构等内在的规定性,比如诗的押韵和起承转合。格律  就是由平仄,声韵,律句,粘对替,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押韵,而且律诗的中间两联要对仗等,具有音乐美、形式美、精炼美。如杜甫《春望》李白《赠汪伦》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答:1、格律诗的特点,结构严谨,平仄有致。形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如有变化,需要按一定规则。常见的有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即所谓的近体诗。这种古老传统的诗体,机构严谨,字数、行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格律诗都有一定限制。
2、格律诗是在南朝永明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永明声律论”的传播,出现了更为简便“粘对律”,并由此演化出“平仄律”。五言律诗的定型是由宋之问、沈全期于唐高宗及武后时期完成的,他们提出平仄相粘的规律,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后来经沈全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把这中规律运用于七言歌体中,最终在唐中宗景龙年间形成了七言律诗的定型。
三、标出下面这首唐诗的今古音四声、韵字及对仗句。

九日蓝田崔氏庄(唐•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平仄平平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子细看。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日”、“发”、“落”是古入声字,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颈联对仗
宽、欢、冠、寒、看是韵脚 压“an”韵

点评

古今音都要标出来可参考25楼,对仗句,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其它完成不错!  发表于 2018-12-11 13:46
往事如烟同学好!这讲蝶儿和你一起学习!一.二.题完成很好。赞个   发表于 2018-12-11 13: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24

帖子

152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31
贡献
353
金钱
587
发表于 2018-12-7 21: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烟雨楼十八期作业  
A06尘封绿绮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古体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树上啼。啼时惊侬梦,不得到辽西。这古体诗可以不论平仄格律,也可以三平尾。近体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近体诗有严格的格律平仄规则。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答:格律诗是在南朝永明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四声八病”和“永明声律论”的传播,人们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弊端,将其整理修改,出现了更为简便“粘对律”,并由此演化出“平仄律”。五言律诗的定型是由宋之问、沈全期于唐高宗及武后时期完成的,他们不仅提倡诗歌应讲究声律和对偶,而且提出平仄相粘的规律,即一联的对句要与出句相对,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要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后来经沈全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把这中规律运用于七言歌体中,最终在唐中宗景龙年间形成了七言律诗的定型。

三、标出下面这首唐诗的今古音四声、韵字及对仗句。

九日蓝田崔氏庄(唐•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韵)。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韵)。对仗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韵)。对仗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子细看(韵)。


点评

尘封绿绮同学好!这讲蝶儿和你一起学习。一.二.三题作业完成不是很理想哦!可参考25楼!加油希望下次见到不一样你。   发表于 2018-12-11 13: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427

帖子

409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62
贡献
985
金钱
1561
发表于 2018-12-8 11:27: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东风起 于 2018-12-10 17:58 编辑

烟雨楼18期诗班作业:A27东风起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答:古体诗也叫古风、古诗。近体诗产 生以前除楚辞以外的各种诗歌的统称。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有四言 、五言、七言和杂言体。后世用五言和七言最多。与“近体诗”相对。
近体诗,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词、曲也可称为格律诗。
1、古体诗:
    登幽州台歌
    唐代/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近体诗:
        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1)句式方面:古体诗有长短句,且每句字数不限;近体诗每句字数有严格要求,基本以五言和七言为主。
(2)格律方面:古体诗可以不论平仄、不求粘对、不讲对仗、用韵自由灵活;近体诗讲究平仄,要求粘对、对仗分明,对押韵有严格要求。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
(一)格律诗有五大特点:
1、每句字数一样,分别为五言句、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六句、短律,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排律,也称长律,它一般是五言的,但也有七言的。
2、律诗要求全诗一韵到底,平声韵,中间不得换韵。四、六、八句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要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律诗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的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就是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
4、律诗颔联,颈联必须有对仗,首尾两联对偶与否可以随意。
5、八句完篇的律诗有四联,每二分句成一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诗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颔联对仗可以略宽些,但是颈联则要求工对。  
(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
   从原始歌谣到《诗经》到《楚辞》再到《汉乐府》,中国汉语言诗歌完成了句式以五言、七言为主的外形。
    从汉武帝(前156—前87)到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483—493),五七言诗已流行了五六百年,有人研究它改进它,也是历史的必然。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经济比较繁荣,统治阶级比较礼敬文学之士,并形成一个个的文学集团。他们的文学创作和研究活动主要在永明年间,所以,他们的作品就被称为“永明体”。“永明体”的主要特征是讲究“四声”“八病”。“永明体”诗歌逐渐形成以下特点:
第一,讲求声律,用韵很严,押平声韵者居多,很多已接近唐人;
第二,讲究骈偶对仗;
第三,讲求诗章的首尾完整、语句流畅,意境圆融。
     总之,永明体为后来唐律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铺垫。 格律诗从南朝沈约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开始研讨,到庾信等作家的进一步探索,到初唐时期,又一批文学家闪亮登场。他们是:杜审言、苏味道、李峤、崔融、沈佺期、宋之问,等。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使格律诗彻底定型,他们制定或形成的格律,成为一定之规,大家共同遵守,遂成千古定律,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奉为圭臬。
三、标出下面这首唐诗的今古音四声、韵字及对仗句。  
(一)古四声标注如下:  
九日蓝田崔氏庄
(唐•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上去平平上去平,去平平入上平平。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平平上入平平去,去去平平去去平。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平上上平平去入,入平平去上平平。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子细看。
平平上去平平去,去上平平上去平。  
(二)今四声标注如下:  
九日蓝田崔氏庄
(唐•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上去阴阴上去阴,去阳阴去去阴阴。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阴阴上去阳阴去,去去阳阳去去阴。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阳上上阳阴去去,去阴阴去上阴阳。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子细看。
阳阳上去阴阳去,去上阴阳上去去。  
(三)韵字 共五个如下: 宽 欢 冠 寒 看 。  
(四)对仗句 共两组如下:
1. 羞将/短发/还/吹帽, 笑倩/旁人/为/正冠。
2. 蓝水/远从/千涧/落, 玉山/高并/两峰/寒。








点评

三 完成不错 赞个   发表于 2018-12-11 21:02
东风起同学好!这讲蝶儿和你一起学习。一.二题完成不错!赞个。   发表于 2018-12-11 13: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0

帖子

69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97
贡献
167
金钱
264
发表于 2018-12-9 15: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烟 于 2018-12-9 15:15 编辑


律绝第一讲作业
A12雨烟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答:
古体诗无格律限制,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不求粘对,用韵可平可仄,句式可单可双。任由发挥,也叫古风。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答:
律诗也称近体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

格律诗要有形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倘有变化,需按一定规则。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即所谓近体诗。词、曲也可称为格律诗。

这种古老和传统的诗体,结构严谨,字数、行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都有一定的限制。它的句数是一定的。如,律诗一般讲究平仄和押韵、押韵和对仗。

三、标出下面这首唐诗的今古音四声、韵字及对仗句。

九日蓝田崔氏庄(唐•杜甫)
上入平平平上平(平•上上)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上去平平上去平,去平平入上平平。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平平上入平平去,去去平平去去平。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平上上平平去入,入平平去上平平。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子细看。
平平去去平平去,去上平平去去平。

今古音:

(1)
强 阳韻,平聲 (qiáng)
强 养韻,上聲 (qiǎng)
强 漾韻,去聲 (jiàng)

(2)
兴 径韻,去聲 (xìng)
兴 蒸韻,平聲 (xīng)

(3)
将 阳韻,平聲 (jiāng,qiāng)
将 漾韻,去聲 (jiàng)

(4)
为 支韻,平聲 (wéi):音潙。
为 寘韻,去聲 (wèi):音䧦。

(5)
正 敬韻,去聲 (zhèng)
正 庚韻,平聲 (zhēng)

韵字:宽、欢、冠、寒、看

对仗: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点评

烟雨同学好!这讲蝶儿和你一起学习。一.二.三可参考25楼!   发表于 2018-12-11 13: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5

帖子

33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58
贡献
73
金钱
131
发表于 2018-12-9 17:31:23 | 显示全部楼层
18期A07雨中即景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答:古体诗无格律限制,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不求粘对,用韵可平可仄,句式可单可双。任由发挥,也叫古风。如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汉乐府焦仲卿妻等。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答:通过总结古体诗,借鉴其对偶意境,隋唐文人把前人的诗格律化,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一个概念。叫作格律诗,格是格式,如平仄字数粘替:律是规律,指音律、节奏、结构。包括押韵,起

三、标出下面这首唐诗的今古音四声、韵字及对仗句。
九日蓝田崔氏庄(唐•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子细看。

老去悲秋强自宽,
仄仄平平中仄平,
兴来今日尽君欢。
中平平仄仄平平。
羞将短发还吹帽,
平平仄仄平平仄,
笑倩旁人为正冠。
仄仄中平中中平。

蓝水远从千涧落,
平仄仄中平仄仄,
玉山高并两峰寒。
仄平平中仄平平。
明年此会知谁健,
平平仄仄中平仄,
醉把茱萸子细看。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字:宽,欢,冠,寒,看
入声字:日,发,落,玉
对句: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点评

问好同学。第一题二题回答稍微简略了。第三题注意是分别用今古音标出来,别的OK  发表于 2018-12-12 14: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3

帖子

121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05
贡献
268
金钱
474
发表于 2018-12-9 17:40:40 | 显示全部楼层
A03江南水乡作业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答:古体诗无格律限制,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不求粘对,用韵可平可仄,可单可双,任由发挥,也叫古风。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答:通过总结古体诗,借鉴其对偶意境,隋唐文人把前人的诗格律化,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一个概念。叫作格律诗,格是格式,如平仄字数粘替:律是规律,指音律、节奏、结构。包括押韵,起
   
三、标出下面这首唐诗的今古音四声、韵字及对仗句。
九日蓝田崔氏庄(唐•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子细看。

老去悲秋强自宽,
仄仄平平中仄平,
兴来今日尽君欢。
中平平仄仄平平。
羞将短发还吹帽,
平平仄仄平平仄,
笑倩旁人为正冠。
仄仄中平中中平。

蓝水远从千涧落,
平仄仄中平仄仄,
玉山高并两峰寒。
仄平平中仄平平。
明年此会知谁健,
平平仄仄中平仄,
醉把茱萸子细看。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字:宽,欢,冠,寒,看
入声字:日,发,落,玉
对句: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点评

问好同学。第一二题尽量回答完整。第三题要分别用今古音回答,别的OK。  发表于 2018-12-12 14: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2

帖子

30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41
贡献
73
金钱
119
发表于 2018-12-9 17:5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词苑幽兰 于 2018-12-9 17:52 编辑

十八期A26词苑幽兰作业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答:古体诗,或“古风”,这个名称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楚辞、乐府民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诗而言,它是一种不讲究格律的诗体,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不论平仄、不求粘对、不讲对仗、用韵自由灵活、句数可单可双 ,一切以表情达意需要为主旨的传统诗体,总的艺术要求以“吐言天拔,出于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无拘无束,直抒胸臆见长”。可任人自由发挥是其最大优点。按体名分类,包括先秦的《诗经》、《楚辞》,两汉的《乐府》,以及后来的“古绝”、“古风”等;按每句字数分类,一般为五言、七言、杂言,亦包括三言、四言、六言。
因其没有固定的格律限制,创作的空间与自由度较大。如: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xī)。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kūn)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近体诗是隋唐人对于当时诗的格律化的一种称法。是相对于以前没有格律的古体而言的一个概念,所以又叫格律诗。
它的基本特点就是格律性。
《辞海》对格律诗的解释为:“诗歌的一种,也是一种诗体。形式有一定的规格,音韵有一定的规律,倘有变化,要按一定规则。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排律。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如: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答:1、律诗,顾名思义就是符合格律的诗。律诗因格律严谨而得名。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偶)。律诗起源于先秦、成熟于唐末,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偶,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2、南齐永明年间,“声律说”盛行,诗歌创作都注意音调和谐。这样,“永明体”的新诗体逐渐形成。这种新诗体是格律诗产生的开端。这时期比较著名的诗人是谢朓(464左右--499)。谢朓以山水诗著名,诗风清新流丽。他的新体诗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初唐时代的沈佺期、宋之问正确地总结前人创作格律诗的经验,“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扬弃了齐梁体的对式和粘对无序的形式,有规则地使粘和对相交,避免诗句平仄配合上的雷同,不仅提倡诗歌应讲究声律和对偶,而且提出平仄相粘的规律,即一联的对句要与出句相对,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要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后来经沈全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把这种规律运用于七言诗体中,才产生了合格的七言诗。诗至唐代,经过几千年历代民歌和诗人的创作,特别是从建安七子、竹林七贤,到陶渊明、谢朓、鲍照、庾信等文人诗歌的创作,已经积累了成熟的创作经验、形成了一定的创作规律,诗歌固有的音乐性、音韵学的发展与诗歌艺术发展的相结合,使得格律诗的产生,就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唐人以后,诗歌创作以格律诗为主,古体诗创作虽然也有,但已经不是主流。

三、标出下面这首唐诗的今古音四声、韵字及对仗句。
九日蓝田崔氏庄(唐•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上去阴阴阳去阴,去阳阴去去阴阴。
上去平平平去平,去平平入去平平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阴阴上去阳阴去,去去阳阳去去阴。
平平上入平平去,去去平平去去平。
对仗句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阳上上阳阴去去,去阴阴去上阴阳。
平上上平平去入,入平平去上平平
对仗句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子细看。
阳阳上去阴阳去,去上阴阳上去阴。
平平上去平平去,去上平平上去平。

韵-宽。欢。冠、寒、看





点评

问好同学。你的作业很用心。继续保持!  发表于 2018-12-12 14: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4

帖子

39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65
贡献
87
金钱
153
发表于 2018-12-9 18:02:11 | 显示全部楼层
A09灵泽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答:形式特點上,古體近體的差別在於,古體詩是一種較少拘束的詩體,句子數目不拘,篇幅不限,每句字數不拘,不嚴格講究平仄與對仗,也不講究押韻方式,可以兼用平聲韻與仄聲韻。
如:王維《田園樂》
厌见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
官府鸣珂有底,崆峒散发何人。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答: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

历史源流


产生
南齐永明年间,“声律说”盛行,诗歌创作都注意音调和谐。这样,“永明体”的新诗体逐渐形成。这种新诗体是格律诗产生的开端。这时期比较著名的诗人是谢朓(464左右--499)。谢朓以山水诗著名,诗风清新流丽。他的新体诗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定形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

沈约
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这四杰分别是王勃(649--676)、杨炯(650--693)、卢照邻(637--689)、骆宾王(646--684)。他们的诗虽然因袭了齐、梁风气,但诗歌题材在他们手中得以扩大,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由他们开始初步定型。
“四杰”之后,陈子昂(661--702)明确提出反对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感遇诗》38首,即是他具有鲜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

成熟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高适和岑参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龄、李颀、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思念家乡、立功求胜的心情,他的《从军行》、《出塞》历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李颀的边塞诗数量不多,成就却很突出,《古意》一首、《古从军行》是他的代表作。王之焕是年辈较老的边塞诗人,一首《凉州词》写尽了远征人思家的哀怨,另一首《登鹳雀楼》诗意高远,富于启示性.中唐诗歌是盛唐诗歌的延续。这时期的作品以表现社会动荡、人民痛苦为主流。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一个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即新乐府运动。元稹、张籍、王建都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诗人。元稹(779--831)的主要作品是乐府古题19首和新乐府12首。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来说,元诗都非常接近白居易的诗,语言通俗易懂是他们共同的特色,这是源于他们文学观点的一致。张籍和王建虽无明确的文学主张,但他们以丰富的创作成为新乐府运动的中坚。同情农民疾苦是张籍乐府诗的主题,以《野老歌》最为著名。风格与上述几人十分相近的李绅诗作虽不多,但《悯农》诗二首却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读者。

杜甫
除新乐府运动之外,这一时期还另有一派诗人,这就是韩愈、孟郊、李贺等人。他们的诗歌艺术比之白居易另有创造,自成一家。韩愈(768--824)是著名的散文家,他善以文入诗,把新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带入了诗坛,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但同时也带来以文为诗,讲才学,追求险怪的风气。孟郊(751--814)与贾岛(779--843)都以“苦吟”而著名,追求奇险,苦思锤炼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刘禹锡(772--842)是一位有意创作民歌的诗人,他的许多《竹枝词》描写真实,很受人们喜爱。此外,他的律诗和绝句也很有名。柳宗元(773--819)的诗如他的散文一样,多抒发个人的悲愤和抑郁。他的山水诗情致婉转,描绘简洁,处处显示出他清峻高洁的个性,如《江雪》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李贺(790--816)在诗歌的形象、意境、比喻上不走前人之路,拥有中唐独树一帜之风格,开辟了奇崛幽峭、浓丽凄清的浪漫主义新天地。《苏小小墓》、《梦天》等都是充分体现他的独特风格之作。
晚唐时期的诗歌感伤气氛浓厚,代表诗人是杜牧、李商隐。杜牧(803--852)的诗以七言绝句见长,《江南春》、《山行》、《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是他的代表作。
李商隐(813--858)以爱情诗见长。他的七律学杜甫,用典精巧,对偶工整,如《马嵬》就很有代表性;他的七言绝句也十分有功力,《夜雨寄北》、《嫦娥》等是其中的名作。晚唐后期,出现了一批继承中唐新乐府精神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人物是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他们的诗锋芒毕露,直指时弊。
诗发展到宋代已不似唐代那般辉煌灿烂,但却自有它独特的风格,即抒情成份减少,叙述、议论的成份增多,重视描摹刻画,大量采用散文句法,使诗同音乐关系疏远。
最能体现宋诗特色的是苏轼和黄庭坚(1045--1105)的诗。黄庭坚诗风奇特拗崛,在当时影响广于苏轼,他与陈师道一起开创了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宋初的梅尧臣(1002--1060)、苏舜钦(1008--1048)并称“苏梅”,为奠定宋诗基础之人。欧阳修、王安石(1021--1086)的诗对扫荡西昆体的浮艳之风起过很大作用。国难深重的南宋时期,诗作常充满忧郁、激愤之情。陆游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与他同时的还有以“田园杂兴”诗而出名的范成大(1126--1193)和以写景说理而自具面目的杨万里(1124--1206)。文天祥(1236--1282)是南宋最后一个大诗人,高扬着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的《过零丁洋》是他的代表作。
明代诗歌是在拟古与反拟古的反反复复中前行的,没有杰出的作品和诗人出现。

改革
清代诗词流派众多,但大多数作家均未摆脱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套子,难有超出前人之处。清末龚自珍(1792--1841)以其先进的思想,打破了清中叶以来诗坛的沉寂,领近代文学史风气之先。他的诗常着眼于社会、历史和政治的观点来揭露现实,使诗成为现实社会的批判工具。后来的黄遵宪(1848--1905)、康有为(1858--1927)、梁启超(1873--1929)等新诗派更是将诗歌直接用做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载体。
“五四”文学革命中,中国的现代文学诞生了。1917年胡适(1879--1942)首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8首,并提出“诗体大解放”的主张,倡导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的“胡适之体”诗。在新诗诞生过程中,刘半农、刘大白、康白情、俞平伯是创作主力。经过他们的努力,新诗形成了没有一定格律,不拘泥于音韵,不讲雕琢,不尚典雅,只求质朴,以白话入行的基本共性。最早出版的新诗集有:胡适的《尝试集》、俞平伯的《冬夜》、康白情的《草儿》和郭沫若的《女神》。




三、标出下面这首唐诗的今古音四声、韵字及对仗句。

九日蓝田崔氏庄(唐•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子细看。

老去悲秋强自宽,
仄仄平平中仄平,
兴来今日尽君欢。
中平平仄仄平平。
羞将短发还吹帽,
平平仄仄平平仄,
笑倩旁人为正冠。
仄仄中平中中平。

蓝水远从千涧落,
平仄仄中平仄仄,
玉山高并两峰寒。
仄平平中仄平平。
明年此会知谁健,
平平仄仄中平仄,
醉把茱萸子细看。
仄仄平平仄仄通。

韵字:宽,欢,冠,寒,看。

对仗: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点评

问好同学。看得出来你是花了时间去看书查找资料。第三题注意用今古音。  发表于 2018-12-12 15: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39

帖子

181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81
贡献
416
金钱
701
发表于 2018-12-9 18:57:55 | 显示全部楼层
        18期A23和风

一。举倒说明古诗与近诗的区别。

   答:   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诗而言,它是一种不讲究格律的诗体,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不论平仄、不求粘对、不讲对仗、用韵自由灵活、句数可单可双 ,一切以表情达意需要为主旨的传统诗体,总的艺术要求以“吐言天拔,出于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无拘无束,直抒胸臆见长”。可任人自由发挥是其最大优点。
      格律诗(近体诗)的概念及特点 。近体诗是隋唐人对于当时诗的格律化的一种称法。是相对于以前没有格律的古体而言的一个概念,所以又叫格律诗。它的基本特点就是格律性。《辞海》对格律诗的解释为:“诗歌的一种,也是一种诗体。形式有一定的规格,音韵有一定的规律,倘有变化,要按一定规则。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排律。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古体诗如汉乐府《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xī)。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kūn)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律诗因格律严谨而得名。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偶)。律诗起源于先秦、成熟于唐末,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偶,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如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
白云深处有人家(jiā)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

二,格律诗的持点及形成过程。

答:近体诗(格律诗)的基本特点
1、诗有定句。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   
2、句有定字。各句字数相等,五言或七言。
3、讲究押韵。在律绝中,用同一个韵的字放在句尾,使之产生一种声音回环的和谐感,这就叫“押韵”。由于押韵的字放在句末,所以又叫“韵脚”。具体来说:a)必须押平声韵,不能押仄声韵;b)偶句必韵,奇句不韵;c)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格,不入韵为变格;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入韵为变格。
4,讲究对仗。5合乎平仄。
6,起承转合。

        格律诗的形成过程。
Ⅰ,产生。南齐永明年间,“声律说”盛行,诗歌创作都注意音调和谐。这样,“永明体”的新诗体逐渐形成。这种新诗体是格律诗产生的开端。这时期比较著名的诗人是谢朓(464左右--499)。谢朓以山水诗著名,诗风清新流丽。他的新体诗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2,定形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
3,成熟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高适和岑参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龄、李颀、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                                    
  4,改革
清代诗词流派众多,但大多数作家均未摆脱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套子,难有超出前人之处。清末龚自珍(1792--1841)以其先进的思想,打破了清中叶以来诗坛的沉寂,领近代文学史风气之先。他的诗常着眼于社会、历史和政治的观点来揭露现实,使诗成为现实社会的批判工具。后来的黄遵宪(1848--1905)、康有为(1858--1927)、梁启超(1873--1929)等新诗派更是将诗歌直接用做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载体。
      ‘’五四”文学革命中,中国的现代文学诞生了。1917年胡适(1879--1942)首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8首,并提出“诗体大解放”的主张,倡导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的“胡适之体”诗。在新诗诞生过程中,刘半农、刘大白、康白情、俞平伯是创作主力。经过他们的努力,新诗形成了没有一定格律,不拘泥于音韵,不讲雕琢,不尚典雅,只求质朴,以白话入行的基本共性。

     三、标出下面这首唐诗的今古音四声、韵字及对仗句。

九日蓝田崔氏庄(唐•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子细看。
答:
老去悲秋强自宽,
仄仄平平仄仄平,
兴来今日尽君欢。
平平仄仄平仄平。
羞将短发还吹帽,
平平仄仄平平仄,
笑倩旁人为正冠。
仄仄平平仄仄平。

蓝水远从千涧落,
平平仄仄仄平仄,
玉山高并两峰寒。
仄仄平平仄平平。
明年此会知谁健,
平平仄仄平平仄,
醉把茱萸子细看。
仄仄平平仄平平。
韵字:宽,欢,冠,寒,看
对仗:颔联和颈联是对仗。

点评

问好同学。第一二体题回答认真。第三题注意是用今古音。继续加油哦  发表于 2018-12-12 15:12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

帖子

9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13
贡献
24
金钱
37
发表于 2018-12-10 18:40:54 | 显示全部楼层
18期A17枫声作业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古体诗无格律限制,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不求粘对,用韵可平可仄,句式可单可双。任由发挥,也叫古风。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律诗也称近体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格律诗要有形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倘有变化,需按一定规则。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即所谓近体诗。词、曲也可称为格律诗。
这种古老和传统的诗体,结构严谨,字数、行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都有一定的限制。它的句数是一定的。如,律诗一般讲究平仄和押韵、押韵和对仗
三、标出下面这首唐诗的今古音四声、韵字及对仗句。

九日蓝田崔氏庄(唐•杜甫)
仄仄平平平仄平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子细看。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今古音入声字:日 玉  发  落

韵字:宽 欢 冠 寒  看
对仗: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点评

问好同学。一题没有举例回答简略了些。二题OK三题注意标出的是今古音,别的OK  发表于 2018-12-12 15:19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7

帖子

137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04
贡献
321
金钱
532
发表于 2018-12-10 19:45:25 | 显示全部楼层
A13  心清 作业
一   举例说明古体与近体诗的区别
     古体诗是相对于格侓诗而言,它是一种不讲格侓的诗体,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不论平仄,不求粘対,不讲对仗,用韵自由灵活,句数可单可双一切以表情达意需要为主旨的传统诗体。
    按体名分类,包括先秦的诗经,楚词,两汉的乐府,以及后来的古绝,古风等。按每句字数分类,一般为五言,七言,杂言,亦包括三言,四言,六言。
      古体四言诗以诗经为代表.
     五言诗曹植七步诗   晋陶渊明诗 ,班固的咏史,
   汉乐府陌上桑,孔雀东南飞,长歌行。
    六言建安七子之一孔融六言诗。
   七言诗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近体诗是隋唐人对于当时诗的格侓化的一种称法,它的基本特点就是格侓性。
    南北朝齐梁时期就发端,到唐出成熟,唐以前的诗,除了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会近体也称为古体。
    格侓就是由平仄,声韵,侓句,粘对替,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押韵,,而且侓诗的中间两联要求对仗等,是有音乐美,形式美,精炼美。
    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侓体诗,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近体诗分为两种,
    一种称绝句,五言,七言,
    一种称侓诗,八句,五侓,七侓,超过八句为排侓(长侓)

二  写出格侓诗的特点和格侓诗的形成过程。
格侓诗的特点
1  侓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诗分别五言句,七言句,五侓,七侓。
2  侓诗要求全诗遍押一韵,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四,六
八要押韵,有仄起平起两种,五侓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七侓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3  侓诗每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的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就是要使第三句和第二句相粘,第五句和第四句相粘,第七句和第六句相粘。
4  侓诗颔联,颈联必须对仗,首尾两联对偶与否可以随意。
5  八句完篇的侓诗四联每二句成一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亦称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对偶句,颔联对仗可以略宽些,但是颈联则要求工对。
格侓诗的形成过程
南齐永明年间,声侓说盛行,诗歌创作都注意音和调,这样“永明体”的新诗体逐渐形成,这种新诗体是格侓诗产生的开端。这时期比较著名的诗人是谢眺,谢眺的山水诗著名,诗风清新流丽,他的新体对唐侓诗,绝句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初唐沈佺期,宋知问,有规则的使用粘和对相交,避免诗句平仄配合上的雷同,不仅提倡,诗歌应讲究声侓和对偶,而且提出平仄相粘的规律,即一联的对句要与出句相对,下一联的出句与上联对句要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把这种规律运用七言诗体中,才产生合格的七言诗。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这四杰分别是王勃,扬炯,卢照林,骆宾王,他们的诗虽然因袭了齐梁风气但诗歌题材在他们手中得以扩大,五言八句的侓诗形成,也是由他们开始初步定形。
     唐人以后,诗歌创作以格侓为主,古体诗创作虽然也有,但已经不是主流。

三  标出下面这首唐诗的今古音四声,韵字及对仗句。
九日蓝田崔氏庄    唐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
   仄仄平平平仄平
   兴来今日尽军欢
   仄平平仄仄平平
   羞将短发还吹帽
   平平仄仄平平仄
   笑倩旁人为正冠
   仄仄平平仄仄平
   蓝水远从千涧落
   平仄仄平平仄仄
   玉山高并两峰寒
   仄平平仄仄平平
   明年此会谁知健
    平平仄仄平平仄
   醉把茱萸仔细看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欢,冠,寒,看
颔联,羞将短发还吹帽
            笑倩旁人为正冠
颈联,蓝水远从千涧落上传
            玉山高并两峰寒

点评

问好同学。第一二题很认真。第三题是分别写出今古音。注意平仄通用子字。  发表于 2018-12-12 15: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1

帖子

132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98
贡献
309
金钱
508
发表于 2018-12-10 22:4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行云流水行 于 2018-12-10 22:46 编辑

烟雨楼18期第一讲作业:
A02 行云流水
一 举例说明古体与近体诗的区别
古体诗,是一种不讲究格律的诗体,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不论平仄、不求粘对、不讲对仗、用韵自由灵活、句数可单可双 ,一切以表情达意需要为主旨的传统诗体。再如《诗经》《楚辞》《乐府》等。还包括后人以古体诗的形式所写的诗歌。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杜甫的《兵车行》白居易《琵琶行》《卖炭翁》《长恨歌》等。
近体诗主要指律诗和绝句,字数、句数、押韵、对仗、平仄都有严格的规定。根据字数可以分为五言绝句(如王维《鸟鸣涧》)、七言绝句(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五言律诗(如李商隐《晚晴》)、七言律诗(如杜甫《登高》)、排律等。
二 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
格律诗特点: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即所谓近体诗。词、曲也可称为格律诗。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长于八句叫长律,也叫排律。
特点:各句字数相等。(五言或七言);一韵到底,必需押平声韵。(a,押平声韵,近体诗不能押仄声韵。b,偶句必韵,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奇句不韵。c,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格,不入韵为变格。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入韵为变格。)
中间两两对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中,指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一般情况下,颈联要求工对,颔联可以为宽对。首联和尾联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不要四联全对仗。还有一种变体是首联对仗,颔联不对仗,这叫偷春格);合乎平仄(即必须按律诗平仄格律)
形成过程:格律诗是在南朝永明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四声八病”和“永明声律论”的传播,人们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弊端,将其整理修改,出现了更为简便“粘对律”,并由此演化出“平仄律”。五言律诗的定型是由宋之问、沈全期于唐高宗及武后时期完成的,他们不仅提倡诗歌应讲究声律和对偶,而且提出平仄相粘的规律,即一联的对句要与出句相对,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要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后来经沈全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把这中规律运用于七言歌体中,最终在唐中宗景龙年间形成了七言律诗的定型。
三、标出下面这首唐诗的今古音四声、韵字及对仗句。

九日蓝田崔氏庄(唐•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上去阴阴上去阴,去阳阴去去阴阴。
上去平平上去平  去平平入去平平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阴阴上去阳阴去  去去阳阳去去阴
平平上入平平去  去去平平去去平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阳上上阳阴去去,去阴阴去上阴阳
平上上平平去入  入平平去上平平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子细看。
阳阳上去阴阳去  去上阴阳上去去
平平上去平平去  去上平平上去平


韵字:宽;欢;冠;寒;看
中间两联对仗: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点评

问好同学。你的作用业很认真。注意平仄通用字。  发表于 2018-12-12 15: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7

帖子

137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04
贡献
321
金钱
532
发表于 2018-12-11 06:56:20 | 显示全部楼层
@18期诗班A组第一讲作业完成情况
A01伊人采薇
A02行云流水
A03江南水乡
A05詹春良(请假)
A07雨中即景
A08兔狼
A09灵泽
A10往事如烟
A11关东汉子
A12雨烟
A13心清
A15文轩盛世
A16苍鹭
A17枫声
A18相遇最美对
A19雾里看花(未完成)
A20秋叶无语
A21天然樱子
A22大道无
A23和风
A24凤涅槃
A25一帆风顺
A26词苑幽兰
A27东风起
共24人,一人请假,一人未完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8

帖子

304

积分

版主

烟雨楼诗词学院律绝十八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9
贡献
87
金钱
111
发表于 2018-12-11 12:3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蝶舞心菲 于 2018-12-11 20:33 编辑

       蝶舞心菲


作业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1)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按照诗句的字数,有四言(如《诗经》)、五言(如“汉乐府”诗)、七言(如曹丕《燕歌行》)、杂言(如李白《蜀道难》)等。



(2)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著名的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对于历史文化的研究,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近体诗亦称"今体诗"。诗体名。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押韵等都有严格规定。近体诗这一叫法在中国明代就已经非常流行,例如明人董其昌《袁伯应诗集序》:"今秋,伯应(袁可立子袁枢)自睢阳寄近体诗一帙,亦以重九至,且属余序。"

近体诗包括绝句(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律诗(一般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则称为长律或排律。) 如 山中王勃   送友人 李白  出塞王昌龄 登高 杜甫   客至杜甫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1 格律诗的特点?

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长于八句叫长律,也叫排律。

各句字数相等。(五言或七言)

一韵到底,必需押平声韵。(a,押平声韵,近体诗不能押仄声韵。b,偶句必韵,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奇句不韵。c,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格,不入韵为变格。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入韵为变格。)

中间两两对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中,指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一般情况下,颈联要求工对,颔联可以为宽对。首联和尾联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不要四联全对仗。还有一种变体是首联对仗,颔联不对仗,这叫偷春格)

合乎平仄(即必须按律诗平仄格律)

也称近体诗

2 格律诗的形成过程?

格律诗是在南朝永明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四声八病”和“永明声律论”的传播,人们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弊端,将其整理修改,出现了更为简便“粘对律”,并由此演化出“平仄律”。五言律诗的定型是由宋之问、沈全期于唐高宗及武后时期完成的,他们不仅提倡诗歌应讲究声律和对偶,而且提出平仄相粘的规律,即一联的对句要与出句相对,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要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后来经沈全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把这中规律运用于七言歌体中,最终在唐中宗景龙年间形成了七言律诗的定型。


三、标出下面这首唐诗的今古音四声、韵字及对仗句。



九日蓝田崔氏庄(唐•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子细看。

九日蓝田崔氏庄(唐•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
古:上 去 平 平 上  去 平
今:上 去 阴平 阴平 上 上 阴平

兴来今日尽君欢。
古:去 平 平 入  去 平  平
今:阴平 阳平 阴平 去 去 阴平 阴平

羞将短发还吹帽,
古:平 平 上 入 平  平 去
今:阴平 阴平 上 去  阳平 阴平 去

笑倩旁人为正冠。
古:去 去 平  平 去  去 平
今:去 去 阳平 阳平 去  去 阴平

蓝水远从千涧落,
古:平 上  上 平  平  去  入
今:阳平 上  上 阳平 阴平 去 去

玉山高并两峰寒。
古:入 平 平 去 上 平  平
今:去 阴平 阴平 去  上 阴平 阳平

明年此会知谁健,
古:平 平 上  去  平  平 去
今:阳平 阳平 上 去 阴平 阳平 去

醉把茱萸子细看。
古:去 上  平  平  上  去   平
今:去 上 阴平 阳平 上 去 去



韵字:宽,欢,冠,寒,看。

对仗句: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点评

学习啦下次就明白了!老师辛苦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2-14 16:17
学习了,下次知道,怎样标注古音和今音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2-11 17: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81

帖子

194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79
贡献
458
金钱
746
发表于 2018-12-11 17:4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文轩盛世 于 2018-12-11 17:51 编辑

谢谢老师的辛苦点评!
我是古音和今音分开标的,没放在一起!
看了25楼的示例,下次知道,怎样标注古音和今音了。
再次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48

帖子

268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09
贡献
755
金钱
965
发表于 2018-12-14 16: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啦下次就明白了!老师辛苦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5

帖子

14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19
贡献
34
金钱
53
发表于 2019-3-19 11:36:06 | 显示全部楼层

18期05詹春良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答: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诗而言,它是一种不讲究格律的诗体,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不论平仄、不求粘对、不讲对仗、用韵自由灵活、句数可单可双 ,一切以表情达意需要为主旨的传统诗体。列如:最早的《诗经》《楚辞》后来的《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和曹植的《七步诗》等。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答:律诗,顾名思义就是符合格律的诗。律诗因格律严谨而得名。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偶)。律诗起源于先秦、成熟于唐末,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偶,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近体诗是隋唐人对于当时诗的格律化的一种称法。是相对于以前没有格律的古体而言的一个概念,所以又叫格律诗。它的基本特点就是格律性。《辞海》对格律诗的解释为:“诗歌的一种,也是一种诗体。形式有一定的规格,音韵有一定的规律,倘有变化,要按一定规则。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排律。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
三、标出下面这首唐诗的今古音四声、韵字及对仗句。

答:(一)古四声标注如下:

九日蓝田崔氏庄(唐•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上去平平通去平,通平平入上平平。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平通上入平通去,去去平平通通通。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平上上通平去入,入平平通上平平。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子细看。
平平上去平平去,去上平平上去通。

(二)今四声标注如下:

九日蓝田崔氏庄(唐•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上去阴阴通去阴,通阳阴去去阴阴。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阴通上通阳阴去,去去阳阳通通通。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阳上上通阴去去,去阴阴通上阴阳。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子细看。
阳阳上去阴阳去,去上阴阳上去通。

(三)韵字
共五个如下:
宽 欢 冠 寒 看 (平水韵十四寒)。

(四)对仗句

1.
羞将短发还吹帽,
笑倩旁人为正冠。
2.
蓝水远从千涧落,
玉山高并两峰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8 05: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