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学习 于 2018-12-29 21:10 编辑
18期第四讲E05学习的作业
(一).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怎么理解“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话? 答:135不论,246分明是指七律和七绝。五律和五绝就不能这样说,因为五律五绝只有五个字,只能说13不论24分明。但这也不是完全的,在有些情况下135也不能不去论,在特定的句型中246也未必分明。就是说除去一些特定的情况,律诗每句的135字的平仄可以不拘,该平时也可以用仄,该仄时也可用平,而246字必须按格式,该平的不能仄,该仄的不能平。我们在依照这个口诀对基本律句进行变化时,要注意避免三种情况,就是:(1)三平尾,(2)三仄尾,(3)孤平。
(二).举例说明什么是格律诗的三平尾、三仄尾和孤平? 答:(1)三平尾:三平尾也称三平脚,是指诗句末尾的三个字都是平声。这种病句出现在五言的仄仄仄平平,七言的平平仄仄仄平平句式上。当你用这句式写诗时,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绝不可将仄声通融为平声,变成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 例如:杜甫《卜居》: 浣花流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
(2)三仄尾:三仄尾也称“三仄脚”、"三仄调"。三仄尾是指诗句末尾的三个字都是仄声。这种句子出现在五言的平平平仄仄,七言的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上。当你用这句式写诗时,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尽可能不要把平声通融为仄声,变成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 例如:唐 王湾《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3)孤平:“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平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除了韵脚以外,感觉两仄间夹平就是孤平。 例如:唐 杜甫《蜀相》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三).什么是拗句和特拗句?试举例说明。 答:拗句就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特拗句就是在246不分明的情况下出现的句子。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四拗三救),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六拗五救)。 例如:唐 李白《赠孟浩然》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例如:唐 黄莆冉《思春》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四)、熟读讲义例诗。 答:已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