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90|回复: 2

一晌贪欢老师点评古风苑一月十四日成联练习,乌衣巷

[复制链接]

128

主题

731

帖子

577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36
贡献
1213
金钱
2350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1-20 21:2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风苑1.14日练习:
同题•乌衣巷(一晌贪欢老师点评)

128

主题

731

帖子

577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36
贡献
1213
金钱
2350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1-20 21:3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老师们,学友们,晚上好!

这次《乌衣巷》安排到我来点评,虽自愧才疏,能力不足以胜任,终推辞不过,就权作交流吧!然则大可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以示其诚,但得片言有所启发,愿也足矣!而观点偏颇,引喻失据,固在所难免,望师友们体谅,分歧之处也欢迎小窗后续以讨论。

乌衣巷,位于南京秦淮河畔,晋代王导谢安两家豪门大族的宅第皆于此,三国时吴国戍守石头城部队营房所在地,后更因唐刘禹锡之七绝名垂千古,此处不再赘言。写这类题,总离不开观眼前景以追溯历史人文,抒发个人情怀以作反思冀望之类。下面直接看作品

1.东方月初
风流溯一脉渊源,记王谢堂前,往返犹多佳子弟;
楼阁蕴六朝气息,看秦淮河畔,江山未绝汉衣冠。

此联上比怀古,以堂前忆风流为触发;下比六朝气息作勾连,登楼阁、瞰秦淮拉回到现在,以生发感慨作结,脉络清晰,笔法灵动,句式,用语,对仗皆为可取

散句起,流/脉/源,阁/朝/息,节奏点平仄相对,溯/蕴 可视为后五之句首动词,不必对仗,道理和领字是一样的;衣冠一释义为文明礼教,结语蕴藉中犹有风流还看今朝之期许,好联学习了,在我的能力层面上不敢挑刺!


2. 莲心儿
看旧时王谢,几代辉煌,显赫门庭如日月;
叹今世秦淮,六朝风雨,寂寥堂下数飞花。

中规中矩的作品,寂寥堂下数飞花 亦饶有韵致,有几处细节可酌,首先 旧时王谢 不是 看 而得的吧,用忆/溯之类呢?辉煌/显赫意同,中分句的作用就弱化了,门庭/堂下,日月/飞花的对仗也不是很好。

看下比语脉,正常应该是承接上比(怀古),(经六朝风雨)而至(叹今)之(寂寥)吧,现在的次序感觉就打乱了


3.闹闹
读梦得诗,知古巷繁华,实因王谢,名亦伴随诗不朽;
观秦淮景,想雄才往返,甚是风流,谁能永保景长春。

两个起句角度不错,上比结句可,不规则重字亦见作者心思和对仗能力。

只上比前三分句让人感觉陈述之味过浓,造成的原因也可能是句式不当所致,像起句这种半截式而不见观点情味的铺排方式,个人不太认可,例如这样:读梦得诗×××(如何),观秦淮景xxx(怎样),效果可能就大不一样。具体来看,试将一二分句合而为一,修改中间过渡句,下比结句再提练下,应是个不错的作品。

多分句,后两句句脚应尽量做成平仄相对,单以音律论,上比如仄仄平仄,平仄平仄,都要好于平平仄仄


4.乌衣巷 一肩落梅
物华随处好,看紫燕呢喃,秦淮潋滟,依旧江山如画卷;
才俊应时生,承林下之风,兰亭之逸,期吾华夏满芝兰。

这一副也不错,起句看好,衔接流畅,上比切地,下比切人,亦为怀古之一法。下比用典,以王羲之的兰亭、有林下风之谢道韫带出王谢,亦见心思和文学积累。

切题上,上比可见到秦淮,紫燕泛写,差可想象,下比带出王谢人物而终非王谢宅第,兰亭况在绍兴之远,乌衣之巷似乎终未能清晰得见,则切题上略感游离--这里我也思考了很久,观点未必正确,与其说持否定,不如说是为大家提供一思考之空间。

中间两分句自对,下比单边规则重字,既然自对了,也是可以的,但就不如各自规则重字的对仗精美;看句脚,喃/风,滟/逸,失对了,显然是作者粗心;粗心还不止一处,两个兰、挨得如此之紧,扎眼吧!一个作品出来了,不妨多品读几次,自会有不一样之体会

再者,下比才俊与芝兰,同一个意思吧,物像有所重叠,游此地而思才俊,进而期华夏之才俊,整体看就不够饱满了。


5.   题乌衣巷(花路)
王谢燕已驻新巢,斜阳百里,难觅乌衣底事。
秦淮河仍弹古调,墨海千文,惟余旧巷遗尘。

这副作品我看来是写了大半副好联,两个起句用意用语皆好,甚得诗家韵味;上比,起句化用刘禹锡名句直接切题,简洁爽利,中分句苍茫中见气概,放在联意中则略感违和,毕竟今之乌衣巷隐于秦淮河边不长一条巷子吧;底事一词似乎不准;下比起句虚实之间见巧思,完全托得住上比,千文应是指王羲之的《千字文帖》,用意亦佳

最大的问题应是在于尾句,多分句成联,以六言句式收束本就未必是个好的选择,放在连续三个散句中尤其不稳。 3/2/2,2/2,2/2/2,读来感觉到别扭不畅顺了吗?建议尾句换为七言,律格,即可稳稳收住,修改后也是一种很常见好用的成联句式,中间分句或可加字领

立意上,如果下比结句能适当振起,和上比的冷色调对起来,整副联应有不一样的格调,事实上,下比起句已提供了可能性

句脚调整为平平仄/仄仄平呢?似乎也不难吧,合乎马蹄韵会是读来爽朗,作品因而增色的;起句对仗,322句式的节奏点处应平仄相互交替,此处 燕/驻/巢,河/弹/调,只能前三后四大分断了,不太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

主题

731

帖子

577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36
贡献
1213
金钱
2350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1-20 21:30:28 | 显示全部楼层

6.题乌衣巷  阿斗
巷口清风,河边明月;
旧时王谢,今日衣冠。

此联短而有味,对仗工稳,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安排有序;格调上一洗衰颓之气,亦可见作者襟怀。若要较真,上比明月清风应为静谧之夜景,则个见以此体现今日衣冠的丰采,未如青天白日以见乾坤朗朗更有表现力,个人情感的代入亦略逊。


7.西江月
淮东明月,巷口夕阳,一任红尘流转,人间离别,更消得几番风雨;
桥畔野花,堂前燕子,不知历代废兴,世事沧桑,还共看今日繁华。

关于句脚的平仄规定,有各种说法,较为今人接受的应为全德泉老师的马蹄格,咱们古风教学也是以此为准则,那么我们作为初学者,应该尽量遵守,不可随意为之。退一步说,即便前人的作品中间分句也有三连平三连仄的,而放在句末则极为罕见。看此联后三句之连仄连平,应有多种调整手段,可见是作者不够重视

来看内容,西江月的作品也留意过一阵,喜欢写中长联,固然,联不以长短论优劣,都说短联看精气神,长联看构架气脉,气脉则源自于文字内在的逻辑、流畅的起承转合、句式节奏的变化、文字的驾驭等等,长得其所而不是一味堆砌,尤为重要;也有一说,会写长联的是能力,会写短联的是功力!大致看来,则作者文字的功底、对仗的能力、意境的营造等,都是值得肯定的,下面试具体分析

起句,和闹闹的问题是一样的,前面写完两个分句,犹未能揣摩作者之意图,情语不足之故也!后面用两个并列的分句来承接,则主次不清、详略失当,忽略领字相当于四个四四的句式了,俗称四轮车,这种特殊句式不容易把握,稍为处理不好,则显滞涩。

看行文的逻辑,如上比,可以简化为 明月夕阳消得几番风雨 吗?那用意何在呢?当然我知道是为了带出 红尘流转人间离别 之感慨,只是共性不足,前后由此显得不够紧密;再者上下比无论是起句还是随之的生发,物像语意都让人觉得近,宕开不足,由此得来一冷一暖两个结句,个见牵强。

上比冷而下比暖,这个完全没有问题,只是,它以什么为驱动,以什么作纽带,说服力是否足够?这些都是我们写作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试回到下比,野花、燕子也经风雨吧,为什么它们就可以 不知历代废兴世事沧桑 而共看今日繁华了?甚至于 繁华 从何得来?这些都需要作者在文字中交待和给出理由,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塞进去,不是一个好的手段

那么这一副我的唠叨话就多了些,并非故意针对西江月学友,恰恰相反,我觉得以其能力和文学的积累,多参读些前人的作品和成联的理论,写作上不妨先从模仿一些成熟的句式开始,融会了再加入自已的东西,相信是会很快进入到另一个层面的。一家之言,如果觉得评议不在理,大可一笑置之,毋须介怀!

关于对句,我们庆幸于得东风校长的六字箴言: 为什么,然后呢? 以作标尺;关于成联,我的成联导师也传授过六字言:
畅雅达
简工奇
横批:明白如话
大家不妨在写作中试加以揣摩和印证!耽误老师们学友们时间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6-12 01: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