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句“一桌佳肴”亦很平常无奇,”“山水味”笔锋突转,顿显大气高远。当然谁家的饭菜也吃不出山水味道,所以这种比喻即博眼球、夸张蕴藉。慈母的可敬可爱、包含的深情、以及作者的感恩,全然包括在内。这就是诗者炼字酌句的精彩之处,其手法没什么特别,炼字组句老道,别出意味,可谓独具匠心,底蕴深厚俗语巧用一样出奇;
承句“满堂妙语”一种幸福充满和谐亲昵,“祖孙情”预示几世同堂,对老人而言何等快乐。本来是母亲的年,以母亲为主,表达的是母亲带给晚辈的幸福,显然侧面的一种赞美与感激。一个'满"字情浓胜酒,其乐融融;
转句“为儿不惧身心累”道出了作为儿女深感母亲的不易,母亲为儿女付出的倾情,一种格外的心疼。“不惧”,画龙点睛,赞美母亲的高尚品德,作为儿女的由衷敬意;
结句“却怕楼空无笑声。”重彩的一句结尾,句不惊人,但却感人,催人泪下。身为人母,更感其意。不由想起了那首:常回家看看。父母不图儿女什么,辛苦一生操劳奉献只为团圆,看到儿女幸福,害怕那种屋空无人的孤单。那么此句也为理解母亲、感恩母亲,定会尽自己的孝道做出了铺垫。
此首绝句,诗语平常,即通俗易懂、又极有品味。实质表达的是爱母情节层层递进。母亲的恩深似海,不是靠“说”的,晚辈的理解不是靠“谢”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与众不同的感受,通过文字的组合,每一个字不是拼凑出来的,而是感动的结晶。让人感到那份挚爱的虔诚。其实这种经历司空见惯,人人都有。但未必都如此体会或用语言完美表达,这也是底蕴与技巧的问题;
音韵和谐,虽结句“无”出律,可解为意所需。其实也可以用“少”,但其蕴含程度就不同了。所以这个“无”字用的也算妙到。
好作不多得,质朴的立意、感恩的情怀。阅后竭尽感染,是这首诗亮点。由此深觉好诗未必非得耀眼、光鲜。耐品才是极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