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624|回复: 86

《文镜秘府论》引用王昌龄《诗格》部分辨析

[复制链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7-20 09:4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20-7-20 09:55 编辑

王昌龄 (约690— 约756))《诗格》关于格律部分(“天卷 调声”),引文如下:
○调声
  或曰:凡四十字诗,十字一管,即生其意。头边二十字,一管亦得。六十、七十、百字诗,二十字一管,即生其意。语不用合帖,须直道天真,宛媚为上。且须识一切题目义最要。立文多用其意,须令左穿右穴,不可拘检。作语不得辛苦,须整理其道,格(格,意也。意高为之格高,意下为之下格。)律调其言,言无相妨,以字轻重清浊间之须稳。至如有轻重者,有轻中重,重中轻,当韵即见。且庄字全轻,霜字轻中重,疮字重中轻,床字全重,如清字全轻,青字全浊。诗上句第二字重中轻,不与下句第二字同声为一管。上去入声一声,上句平声,下句上去入;上句上去入,下句平声。以次平声,以次又上去入;以次上去入,以次又平声。如此轮回用之,直至于尾。两头管上去入相近,是诗律也。
  △五言平头正律势尖头
  皇甫冉(公元717年--770年)诗曰:(五言)中司龙节贵,上客虎符新。地控吴襟带,有光汉缙绅。泛舟应度腊,入境便行春。何处歌来暮,长江建邺人。
  又钱起 (722—780),《献岁归山》诗曰:(五言)欲知愚谷好,久别与春还。莺暖初归树,云晴却恋山。石田耕种少,野客性情闲。求仲时应见,残阳且掩关。
  又五言绝句诗曰:胡风迎马首,汉月送娥眉。久戍人将老,长征马不肥。
  又崔曙(约 704-739),《试得明堂火珠》诗曰: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终期圣明代,国宝在名都。
  又陈闰《罢官后却归旧居》诗曰:不归江畔久,旧业已凋残。露草虫丝湿,湖泥鸟迹干。买山开客舍,选竹作鱼竿。何必劳州县,驱驰效一官。
  △齐梁调诗
  张谓张谓(?--777年)《题故人别业》诗曰:(五言)平子归田处,园林接汝濆。落花开户入,啼鸟隔窗闻。池净流春水,山明敛霁云。昼游仍不厌,乘月夜寻君。
  何逊472?~519《伤徐主簿》诗曰:(五言)世上逸群士,人间彻总贤。毕池论赏诧,蒋径笃周施。
  又曰:一旦辞东序,千秋送北邙;客箫虽有乐,邻笛遂还伤。
  又曰:提琴就阮籍,载酒觅扬雄;直荷行罩水,斜柳细牵风。
  △七言尖头律
  皇甫冉诗曰:闲看秋水心无染,高卧寒林手自栽。庐阜高僧留偈别,茅山道士寄书来。燕知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残薄何时称献纳,临歧终日自迟回。
  又曰:(私云:钱起之诗也。)自哂鄙夫多野性,贫居数亩半临湍。溪云带雨来茅洞,山鹊将雏上药栏。仙满床闲不厌,阴符在箧老羞看。更怜童子宜春服,花里寻师到杏坛。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7-20 10: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20-7-20 10:21 编辑

   上面是《文镜秘府论》在“天卷 调声”所引用的王昌龄《诗格》关于诗律部分的内容。因为原书早已散遗,无法核对,只能对其内容予以辨析。
  窃以为应该是王昌龄关于近体诗声律的论述,但经过了空海的选择、摘编而成。这从对例诗的选取可以看出,选取的例诗并不具有代表性。
  拿七律而言,空海选取的是皇甫冉和钱起二人的齐言诗各一首。
  皇甫冉、皇甫冉(717--770 )盛唐诗人。存有七律10首,只有1首首句不入韵:

七言律诗 秋日东郊作  
闲看秋水心无事,卧对寒松手自栽。(对仗)。

“文镜秘府论”所载2首七律:
七言尖头律。皇甫冉诗曰(此首即上诗“秋日东郊作”,个别字不同)
闲看秋水心无染,高卧寒林手自栽。庐阜高僧留偈别,茅山道士寄书来。
燕知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
开。
残薄何时称献纳,临歧终日自迟回。
   若选皇甫冉的诗显然不应该只选这首不入韵的诗,因为没有代表性。
   第二首是钱起的诗:
又曰:(私云:钱起之诗也。)
自哂鄙夫多野性,贫居数亩半临湍。溪云带雨来茅洞,山鹊将雏上药栏。
仙箓满床闲不厌,阴符在箧老羞看。更怜童子宜春服,花里寻师到杏坛。
-----值得注意的是注解:“私云:钱起之诗也。”-,这显然不会是王昌龄的原话,而应该是空海的话。
    钱起(公元710年----782年)盛唐诗人,存七律45首,首句不入韵 仅6 首(13%)首联基本对仗:
幽居春暮书怀 唐·钱起----      -(文镜秘府论引用之诗)
自哂鄙夫多野性,贫居数亩半临湍。()溪云杂雨来茅屋,山雀将雏至药栏。
仙箓满床闲不厌,阴符在箧老羞看。       更怜童子宜春服,花里寻师到杏坛。
仲春宴王补阙城东小池 唐·钱起        王孙兴至幽寻好,芳草春深景气和。
送冷朝阳擢第后归金陵觐省 唐·钱起 莱子昼归今始好,潘园景色夏偏浓。
酬考功杨员外见赠佳句① 唐·钱起     上林谏猎知才薄,尺组承恩愧命牵。
酬赵给事相寻不遇留赠 唐·钱起        谁忆颜生穷巷里,能劳马迹破春苔。
登刘宾客高斋   唐·钱起                   能以功成疏宠位,不将心赏负云霞。

-----显然首句不入韵的七言诗对钱起而言也是少数,并不具有代表
性。
    而且对空海而言,到长安时皇甫冉和钱起均已离世,所以不存在因作诗时间早晚而未全选之借口。
    可见空海为什么只选首句不入韵的诗,和四声八病特别是忌上尾病是有关的。上尾是说第五字与第十字不能同声。才故意皆选了首句不入韵的诗。岂不知盛唐诗七律是以首句入韵为正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7-20 10:28:1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王昌龄本人来说介绍七律声律也不应该只介绍首句不入韵的,因为他本人的七律诗2首都是入韵的:

王昌龄(698— 756)存有七言律诗2首,皆是首句入韵。

九日登高 唐·王昌龄
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
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谩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万岁楼 唐·王昌龄
江上巍巍万岁楼,不知经历几千秋。
年年喜见山长在,日日悲看水独流。
猿狖何曾离暮岭,鸬鹚空自泛寒洲。
谁堪登望云烟里,向晚茫茫发旅愁。

-----王昌龄怎么会说自己的七律不是正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7-20 10:3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不能以“文镜秘府论”的片言只语判定格律,而应该依据大量的近体诗的实践。像三羊一样根据元兢对“蜂腰”的解释就制定“大唐二五律”是可笑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7-20 10:5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三羊具体解释一下尖头律是指什么?首句入韵与不入韵的区别?

点评

按任学良先生的说法来说,所谓的尖头律指的是首句不入韵之律也,这与所引的诗例应是相符的,至于首句入韵与不入韵的区别是什么不知所指,也不知他们在怼些什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7-20 11:46
根据卢盛江的研究和解释,认为“尖头”为“首句不入韵”,我觉得这种解释是牵强的,因为没有“首句入韵”的相应命名(比如“势平头”之类)。 空海为什么只介绍“尖头诗”?我认为空海仍以遵守四声八病为正体。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7-20 11: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3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7-20 10:5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7-20 10:31
所以,不能以“文镜秘府论”的片言只语判定格律,而应该依据大量的近体诗的实践。像三羊一样根据元兢对“蜂 ...

打铁还须自身硬!自己本身糊涂不明白,超前指手画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7-20 11:4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20-7-20 10:51
针叶林、三羊具体解释一下尖头律是指什么?首句入韵与不入韵的区别?

根据卢盛江的研究和解释,认为“尖头”为“首句不入韵”,我觉得这种解释是牵强的,因为没有“首句入韵”的相应命名(比如“势平头”之类)。
   空海为什么只介绍“尖头诗”?我认为空海仍以遵守四声八病为正体。而首句入韵者只是“上尾”诗里的一种可以原谅的特例而已。见对“上尾”的解释:

第二,上尾。(或名土崩病。)
  上尾诗者,五言诗中,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名为上尾。诗曰:“西北有高,上与浮云。”(如此之类,是其病也。)
    又曰:“荡子别倡楼,秋庭夜月华,桂叶侵云长,轻光逐汉斜。”(若以“家”代“楼”,此则无嫌。)
  释曰:此即犯上尾病。上句第五字是平声,则下句第十字不得复用平声,
  或云:如陆机诗曰:“衰草蔓长河,寒木入云烟。”(“河”与“烟”平声。)此上尾,齐、梁已前,时有犯者。齐、梁已来,无有犯者。此为巨病。若犯者,文人以为未涉文途者也。唯连韵者,非病也。  

  或曰:其赋颂, 若第五与第十故为同韵者,不拘此限。即古诗云:“四座且莫喧,愿听歌一言。”此其常也,不为病累。

-----可见空海以首句不入韵为正规,首句入韵只是一种可以放宽的特殊情况,没有想到七律中首句与次句连韵成为正统。

点评

这个怕是牵强了吧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楼与齐非韵,故上尾了,“荡子别倡楼,秋庭夜月华,桂叶侵云长,轻光逐汉斜。”(若以“家”代“楼”,此则无嫌。),家与斜同韵,故无嫌,以下或曰:其赋颂, 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7-20 12: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20-7-20 11:4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20-7-20 10:51
针叶林、三羊具体解释一下尖头律是指什么?首句入韵与不入韵的区别?

按任学良先生的说法来说,所谓的尖头律指的是首句不入韵之律也,这与所引的诗例应是相符的,至于首句入韵与不入韵的区别是什么不知所指,也不知他们在怼些什么

点评

文镜秘府论在“调声”一节所举诗例均是首句不入韵,显然是认为首句不入韵(近似回避句尾同声的“上尾”)。但七律的实际情况确是首句多入韵,这点被空海忽略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7-20 12: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7-20 11:4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或曰:其赋颂, 若第五与第十故为同韵者,不拘此限。即古诗云:“四座且莫喧,愿听歌一言。”此其常也,不为病累。------可见入韵不在犯上尾之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3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7-20 11:4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7-20 11:41
根据卢盛江的研究和解释,认为“尖头”为“首句不入韵”,我觉得这种解释是牵强的,因为没有“首句入韵” ...

说了【正律势尖头】和【尖头律】,就可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20-7-20 12:0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程溪钓叟 于 2020-7-20 14:07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7-20 11:41
根据卢盛江的研究和解释,认为“尖头”为“首句不入韵”,我觉得这种解释是牵强的,因为没有“首句入韵” ...

这个怕是牵强了吧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楼与齐非韵,故上尾了,“荡子别倡楼,秋庭夜月华,桂叶侵云长,轻光逐汉斜。”(若以“家”代“楼”,此则无嫌。),家与华、斜同韵,故无嫌,以下或曰:其赋颂, 若第五与第十故为同韵者,不拘此限。即古诗云:“四座且莫喧,愿听歌一言。”此其常也,不为病累云云也说明白了这个问题,首句用韵也是常态

赶脚你们在争首句入韵不入韵谁是正统是无意义的,此或止是一时之创作习惯、风气使然而已

点评

赶脚你们在争首句入韵不入韵谁是正统是无意义的,此或止是一时之创作习惯、风气使然而已 -----非也。意义在于: 1,为什么七律首句多入韵?什么情况下不入韵?对创作者有参考价值。 2,为什么文镜秘府论“调声”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7-20 12: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7-20 12: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20-7-20 12:10 编辑
程溪钓叟 发表于 2020-7-20 11:46
按任学良先生的说法来说,所谓的尖头律指的是首句不入韵之律也,这与所引的诗例应是相符的,至于首句入韵 ...


文镜秘府论在“调声”一节所举诗例均是首句不入韵,显然是认为首句不入韵近似回避句尾同声的“上尾”病,是四声八病论正宗。但七律的实际情况却是首句多入韵,这点被空海忽略了!

点评

“调声”明显有永明遗痕,并不完全是近体之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7-20 12: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7-20 12: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20-7-20 12:16 编辑
程溪钓叟 发表于 2020-7-20 12:06
这个怕是牵强了吧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楼与齐非韵,故上尾了,“荡子别倡楼,秋庭夜月华,桂 ...


赶脚你们在争首句入韵不入韵谁是正统是无意义的,此或止是一时之创作习惯、风气使然而已

-----非也。不是争“首句入韵不入韵谁是正统”。争论的目的和意义在于:
1,为什么七律首句多入韵?什么情况下不入韵?对创作者有参考价值。
2,为什么文镜秘府论“调声”例诗只有“首句不入韵”?可见文镜秘府论的不足之处。

点评

从柏梁体到永明体,用韵上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无外是变句句用韵而奇偶间韵,柏梁体的句句用韵太过于粘滞而缺了顿挫之感,近体承继永明体而来,平仄不外是简约,讲的是句中抑扬顿挫,用韵上也跟平仄一样,只是于句间讲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7-20 13:00
1,一时之风气耳,又或,七言乃长言,从吟咏角度而言,言长而韵更谐和些而已,而五言是短言,首句不用韵有更顿挫之感 2,为什么文镜秘府论“调声”例诗只有“首句不入韵”?常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7-20 12: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3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7-20 12: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7-20 12:14
赶脚你们在争首句入韵不入韵谁是正统是无意义的,此或止是一时之创作习惯、风气使然而已

-----非也。不 ...

与空海的《文镜秘府论》没有任何关系,这是王昌龄的划定!

点评

你肯定王昌龄的诗格一书引用全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7-20 12: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7-20 12: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0-7-20 12:18
与空海的《文镜秘府论》没有任何关系,这是王昌龄的划定!

你肯定王昌龄的诗格一书引用全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3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7-20 12: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7-20 12:20
你肯定王昌龄的诗格一书引用全了?

至少优于你引用的《文镜秘府论》:
大中华诗词论坛  http://www.hksc888.com/thread-1409727-1-1.html

点评

连问你的问题你都听不懂!  发表于 2020-7-20 12: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20-7-20 12:34:28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7-20 12:08
文镜秘府论在“调声”一节所举诗例均是首句不入韵,显然是认为首句不入韵近似回避句尾同声的“上尾”病, ...

“调声”明显有永明遗痕,并不完全是近体之规

点评

是的。空海虽然身在中唐,思想仍然留在初唐甚至永明体时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7-20 12: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7-20 12:38:30 | 显示全部楼层
程溪钓叟 发表于 2020-7-20 12:34
“调声”明显有永明遗痕,并不完全是近体之规

是的。空海虽然身在中唐,思想仍然留在初唐甚至永明体时代~

点评

自打耳光的说法。我说此书观点以上官为主,你说我错了,现在又说“思想仍然留在初唐甚至永明体时代”,这不是自打耳光么 程溪钓叟 :““调声”明显有永明遗痕,并不完全是近体之规” 我比他说得更明确,此书实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7-20 13: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7-20 12:42: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空海和尚真够老实的。身居德宗朝的长安却不知李杜韩愈元稹柳宗元...

点评

1.杜甫本无名,这时才露尖尖角。韩愈柳宗元那时都不以诗出名。李白元稹诗名较大,但李白的文艺思想是不修边幅的,所以理论上不好用他的。不要说他那时代,就是我们现在系统的理论可从杜诗中去找,少有从李诗中叙述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7-20 13: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20-7-20 12:4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7-20 12:14
赶脚你们在争首句入韵不入韵谁是正统是无意义的,此或止是一时之创作习惯、风气使然而已

-----非也。不 ...

1,一时之风气耳,又或,七言乃长言,从吟咏角度而言,言长而韵更谐和些而已,而五言是短言,首句不用韵有更顿挫之感
2,为什么文镜秘府论“调声”例诗只有“首句不入韵”?常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20-7-20 13: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程溪钓叟 于 2020-7-20 13:02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7-20 12:14
赶脚你们在争首句入韵不入韵谁是正统是无意义的,此或止是一时之创作习惯、风气使然而已

-----非也。不 ...

从柏梁体到永明体,用韵上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无外是变句句用韵而奇偶间韵,柏梁体的句句用韵太过于粘滞而缺了顿挫之感,近体承继永明体而来,平仄不外是简约,讲的仍是句中抑扬顿挫,用韵上也跟平仄一样,只是于句间讲究抑扬顿挫以谐口耳,个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1410

帖子

4974

积分

高级会员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首版

Rank: 4

威望
171
贡献
1495
金钱
1717
发表于 2020-7-20 13: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马莹莹 于 2020-7-20 13:28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7-20 12:38
是的。空海虽然身在中唐,思想仍然留在初唐甚至永明体时代~


自打耳光的说法。我说此书观点以上官为主,你说我错了,现在又说“思想仍然留在初唐甚至永明体时代”,这不是自打耳光么
程溪钓叟 :““调声”明显有永明遗痕,并不完全是近体之规”
我比他说得更明确,此书实际上仍然是研究声律的,只涉及一些格律而已。这是我读此书的结论。反正我是如此认识的。
请你把上官的观点与此书一条条对照,看看我说的对不对。不要以为此书没有上官的议论,而是以王昌龄议论为主,便认为与上官无关。上官是初唐时诗歌理论的核心人物也是永明向格律转轨的关键人物。希望你们对上官多加些关注,他比你们研究的日本和尚重要多了。

点评

你要是以为调声的声律是近体声律你就错了,调声和换头一样都只注重五言的前二,且调声的前二不仅要讲究四声碎用还要讲同声之间的轻重、清浊相规避,这跟近体的句中只讲平仄的简约化明显复杂得多,对近体的创作并无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7-20 13: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20-7-20 13: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1,5五言律诗首句,和七言律诗首句恰恰相反:前者以不入韵为常,后者以入韵为常.但是,这两种相反的情形都各有具背景:五言诗自古是隔句为韵的.譬如古诗十九首的首句就都不入韵;七言诗在古代却是句句为韵的,唐人普通的七言诗虽已演变为隔句用韵,但是首句仍沿着古代入韵的遣规。依我们的大致的观察,五言的变例要比七言的变例多些,(五律首句入韵者比七律首句不入韵者多些。)--汉语诗律学

王力先生此论也颇具参考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3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7-20 13:2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7-20 12:42
这个空海和尚真够老实的。身居德宗朝的长安却不知李杜韩愈元稹柳宗元...

空海没有必要论【李杜韩愈元稹柳宗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3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7-20 13: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马莹莹 发表于 2020-7-20 13:21
自打耳光的说法。我说此书观点以上官为主,你说我错了,现在又说“思想仍然留在初唐甚至永明体时代”,这 ...

马老师说的实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3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7-20 13:31:32 | 显示全部楼层
程溪钓叟 发表于 2020-7-20 13:22
1,5五言律诗首句,和七言律诗首句恰恰相反:前者以不入韵为常,后者以入韵为常.但是,这两种相反的情形都 ...

王力正例变例的分类依据,是根据押韵数量的多少来划分的!与王昌龄的分类标准是不同的!
王昌龄的分类,是科学的!

点评

1,5五言律诗首句,和七言律诗首句恰恰相反:前者以不入韵为常,后者以入韵为常.但是,这两种相反的情形都各有其背景:五言诗自古是隔句为韵的.譬如古诗十九首的首句就都不入韵;七言诗在古代却是句句为韵的,唐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7-20 13: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20-7-20 13:3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马莹莹 发表于 2020-7-20 13:21
自打耳光的说法。我说此书观点以上官为主,你说我错了,现在又说“思想仍然留在初唐甚至永明体时代”,这 ...

你要是以为调声的声律是近体声律你就错了,调声和换头一样都只注重五言的前二,且调声的前二不仅要讲究四声碎用还要讲同声之间的轻重、清浊相规避,这跟近体的句中只讲平仄的简约化明显复杂得多,对近体的创作并无多大的意义,但对近体的进程却有非凡的意义,它确定了诗律的粘对之规

点评

“你要是以为调声的声律是近体声律你就错了”--------------我和刚刚一伙一直这样认为,可是我们的观点无论谁在此发表都遭到反对。终于遇到你也如此看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7-20 13: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20-7-20 13:44: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0-7-20 13:31
王力正例变例的分类依据,是根据押韵数量的多少来划分的!与王昌龄的分类标准是不同的!
王昌龄的分类, ...

1,5五言律诗首句,和七言律诗首句恰恰相反:前者以不入韵为常,后者以入韵为常.但是,这两种相反的情形都各有其背景:五言诗自古是隔句为韵的.譬如古诗十九首的首句就都不入韵;七言诗在古代却是句句为韵的,唐人普通的七言诗虽已演变为隔句用韵,但是首句仍沿着古代入韵的遣规。依我们的大致的观察,五言的变例要比七言的变例多些,(五律首句入韵者比七律首句不入韵者多些。)--汉语诗律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1410

帖子

4974

积分

高级会员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首版

Rank: 4

威望
171
贡献
1495
金钱
1717
发表于 2020-7-20 13:48:41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7-20 12:42
这个空海和尚真够老实的。身居德宗朝的长安却不知李杜韩愈元稹柳宗元...

1.杜甫本无名,这时才露尖尖角。韩愈柳宗元那时都不以诗出名。李白元稹诗名较大,但李白的文艺思想是不修边幅的,所以理论上不好用他的。不要说他那时代,就是我们现在系统的理论可从杜诗中去找,少有从李诗中叙述的,不能因为他诗有名便以为理论的例子也应找他的,如此想或误入歧途的。
2.虽已至德宗朝,但诗歌理论从上官高峰后有些滞后,所以日本和尚来唐学到的理论还是唐初的。只是诗例用了些唐初以后的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1410

帖子

4974

积分

高级会员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首版

Rank: 4

威望
171
贡献
1495
金钱
1717
发表于 2020-7-20 13:52:25 | 显示全部楼层
程溪钓叟 发表于 2020-7-20 13:39
你要是以为调声的声律是近体声律你就错了,调声和换头一样都只注重五言的前二,且调声的前二不仅要讲究四 ...

“你要是以为调声的声律是近体声律你就错了”--------------我和刚刚一伙一直这样认为,可是我们的观点无论谁在此发表都遭到反对。终于遇到你也如此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4 06: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