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21-2-26
威望341
金钱1533
贡献827
高级会员

威望- 341 点
贡献- 827 次
金钱- 1533 枚
|
前一段,电视里反复播送一条卖油的广告,一个小女孩,童声稚气地说“真香,还是小时候的味道”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刚学会说话,有什么资格卖弄“小时候”?她从来就没有长大过啊?现在不就是她的“小时候”。广告的策划想必是脑子短路了?你换一个百岁老人来说“还是小时候的味道”,看看是什么效果。
我小的时候,上学路上,有一台大型变压器,围网的醒目处挂着一个牌子,写着一段“警示语”,说的铿锵有力。“三千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上学天天路过,熟视无睹,也没见有人说些什么。
一天,某同学笑着说:既然“一触即死,违者还怎么“法办”?大家若有所悟。有人故意打趣说:是不是人家故作幽默,博人一笑,用心良苦啊!的确句子“短小精悍”,颇有几分诗意,给人印象深刻,五十多年过去,记忆犹新。
一个公司老板,请客户吃饭时总喜欢说“金钱如粪土,朋友值千金”。显示自己豪爽仗义,爱结交朋友。某晚一位来宾,也许是喝多了,也许是心直口快,笑着对老板说:朋友值千金,千金不也就是金钱吗?你的意思是:朋友价值千金,千金也是金钱,金钱又如同粪土。说道最后,不就是我们这些“朋友如粪土”吗?老板尴尬的跟着大家哈哈一笑。
前两年,有一首朗诵诗《老有老的骄傲》,这可是一首了不得的诗,知名度非常高,凡有老年(微信)群,都转发过这首诗。而且是长时间变换着各种艺术形式,反复出现。有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诵,有“抖音”式的配图“看一看”。有谱成曲子的合唱独唱。多少退休的文化名人也站出来表演,一时间热闹非凡,高烧持久不退。
《老有老的骄傲》,开篇就思维混乱,
春天说,夏天老了,
夏天说,秋天老了,
秋天说,冬天才老了呢!
冬天老了吗?冬天淡淡地一笑。
夏天接着春天,夏天在春天的后面,先过春天,后过夏天,先过去(春天)的怎么能感叹后来的(夏天)“老了”呢?别忘了在时间轴上是先来的先老。
诗句开篇看起来很美,其实犯了常识性的错误。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连续循环,人生少年,中年,老年能周而复始轮转吗?用不当类比说理,就是忽悠。
不过自新冠肺炎后,很少有人再说《老了,真好》《老有老的骄傲》了。正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缺乏免疫力,新冠欺负人。
康震康教授在第一届《中国诗词大会》闭幕会上,即兴赋诗一首,赢得会场一片欢呼。有不少女孩子称他是康大才子,英俊潇洒,风流倜傥。他的诗云:
大江东去流日月,古韵新妍竞芳菲。
雄鸡高歌天地广,一代风流唱春晖。
【图片】
且不说他的诗合不合律,只从语义上来讲就有硬伤。“雄鸡高唱”当何讲?莫不是把参赛的男女选手比作“雄鸡”?一代风流唱春晖,若说风华风姿我觉得还算妥贴,“风流”二字极其超拔厚重,试问台上的选手是否真正可以担当得起呢?
在TY社区看到一网友的诗:
《别友人》
徽州烟雨细如织,红柿黄菊正是时。
望断青山练江水,故人折柳赋依依。
——2018.11.3 菊花正黄柿子已红何来折柳之说?残枝败柳有必要折柳相赠?看来作者对古人折柳寄情一知半解。
前些年读了一首获奖诗,名气挺大的。 (2018年“王维杯山水田园诗大赛”唯一的一个一等奖诗作)。
《偶过农家》 庄效东 广东省潮州市
耕夫稍息饮微酡,新妇花溪唱浣歌.
日脚穿窗猫戏影,稚儿梦笑似弥陀。
现在农民有拉着水牛耕地的吗?不耕地怎么能叫耕夫?
稍微休息一下就喝的半醉(微酡)?是喝酒还是喝水?喝醉了一会还干活不干了? 新妇指的是新嫁女,何来稚子?莫非是娶了个“拖油瓶”?家里又有洗衣机,还去花溪浣洗衣服,不是破坏人文景观吗?
父母都在室外劳作,稚儿的笑容是谁看到的?莫非人贩子路过?日脚穿窗留下的影子是静止的,猫对静止的影像会跳来蹦去的戏弄吗?莫非是只疯猫傻猫?
别笑今人,人家毕竟是业余诗人,名人写诗也有疏漏的时候。
王安石罢相后,退居金陵,有《钟山即事》绝句一首,诗云: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最后一句脱胎于南朝诗人王藉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据说,黄庭坚一看,直欲喷饭,说:“此点金成铁手也!”
山涧流动的水,自上而下,落差很大,流水无声,可能吗?
诗人“坐终日”都一鸟不鸣,现实吗?林中鸟儿能憋的住吗?真是点金成石。
再来看看大名鼎鼎的绝句:
《枫桥夜泊》 唐代: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半夜敲钟是为了扰民吗?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应该是指的晨钟。(晨钟暮鼓)
还有人质疑:霜是地面上的水气遇冷形成的,所以它是从地面升起的,只会出现在离地面很近的地方,怎么可能出现“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情形呢?霜这么会跑到天上呢?
不过话又说回来,哪个写诗的人没有写过几首败笔的诗,只不过是当时就扔到字纸篓里了,没有流传下来。
再来看看杜甫的名篇:
七律《登高》吧: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首联就不通,都风急天高,落木萧萧,长江滚滚,天昏地暗,咋还能有渚清沙白?秋天的疾风大的可以“卷我屋上三重茅”,什么鸟还敢在江渚上盘旋翻飞? 站在高处看“落木萧萧下”,是一个观景的最佳角度吗? 最后四句都是在“诉说个人苦难,是不是浪费笔墨。”
看来文人们无论写诗还是做广告,推敲句子的时候,不但要最求铿锵有力,文采照人,也要照顾情理通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