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期初级班第一讲作业:竹07-浅醉无痕
1.关于对联的起源,大家去百度查查资料,用简单的话大体的阐述一下。
我国的汉字,与许多国家横行的拼音文字大不相同,它在音、义上的特点,天然具有易于工整对偶的优势。对偶语句,比参差不齐的语句容易念读记忆,人们审美心理又趋向对称、均衡、稳定。所以,我国的谣谚、诗文、典籍中,很早以来就不断出现对偶句。如: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弹歌》)
致虚极,安静笃。 (《老子》)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孙子·谋攻》)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 (《易·系辞》)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小雅·采薇》)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楚辞·涉江》)
以上,都具有对偶的特征。
汉代的赋,为铺陈其事,更重视对偶句的运用。进入六朝,逐步精雕细刻,后期又介入音韵的要求,对偶已达到十分完善的地步。如庾信的《哀江南赋序》:
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
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词性、句式结构、平仄声,对仗工整。只不过那时对仗出句尾字多是平声,对句尾字多是仄声,与后来对联尾字平仄相反。
东汉末年,孔融将其诗中一联单独写出,悬挂于客室:
座上客常满;
杯中酒不空。
它应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宅室联。
南朝梁刘孝绰罢官后,自题其门:
闭门罢庆吊;
高卧谢公卿。
它应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门联。
在文学上骈偶文演进,日益精工,开始出现对联的时候,民间的桃符也在演进。桃符,又名仙木,最早是过年时挂在门两侧的桃木板,上画镇邪降妖的神荼、郁垒二神像,祈求吉祥。在流行中,逐渐简化,有的不再画像,就在桃木板上写“神荼”、“郁垒”的神名。意未尽,进而代之以镇邪降妖、祈求吉祥的语句。敦煌遗书S0610卷明确记载,唐开元十一年(623年)八月,刘丘子书写有岁朝和立春日的十余副对联,如:
福延新日;
庆寿无疆。
宝鸡能辟恶;
瑞燕解呈祥。
又注明“书门左右,吾傥康哉”。这应当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春联。
唐代由于律诗的成熟和盛行,文人中联句对句的流行,不可避免地使对联也成熟起来。唐代中期,门联已较普遍。文人与民俗相结合,所以五代时期,春联的质量已高,后蜀主孟昶写出了那副有名的春节门联:
新年纳馀庆;
嘉节号长春。
在后蜀担任过兵部尚书的王瑶为孟昶御花园的百花潭题了一副对联,成了我国最早的胜迹联:
十字水中分岛屿;
数重花外见楼台。
宋、元两代,是对联的发展时期。对联向各个领域延伸,应用场所逐步推广,种类增多。除了春联、门联、胜迹联等以外,又出现了书斋联、书院联、灯联、寿联、挽联等,还出现了以纸代桃符的对联新形式。宋、元两代,一些大联家同时又是书法家,如苏轼、黄庭坚、赵孟頫等,使对联艺术与书法艺术相结合,大大增强了对联的审美功能。赵孟頫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为宫殿和应门书写的对联,影响颇大。如:
九天阊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旒。
明、清两代,是对联的繁盛时期。明初,皇帝朱元璋受民俗的影响,大力提倡对联,命令公卿士庶家必贴春联,亲自为阉猪户题联。又撰联赠开国元勋,还为秦淮河题联:
佳山佳水佳风佳月,千秋佳地;
痴色痴声痴情痴梦,几辈痴人。
上令下行、上行下效。对联适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因此写春联和其他对联,蔚然成风。清康熙、雍正、乾隆帝也热衷对联,并且是撰联的行家里手,京城内外都有他们题联。这也推动了全国对联的大普及、大提高。
清代达到了对联的鼎盛时期。对联种类繁多,除原有品种外,又有婚联、行业联、装饰联、集联、课联、应制联等。形式多样,律句、散句,短联、长联,嵌字、回文等,争奇斗胜。内容更是广泛深刻,写景状物,抒怀言志,歌颂讽刺,各方面都有许多佳作名作。
明、清两代,对联名家大家,层出不穷,如解缙、祝允明、杨慎、唐寅、徐渭、郑燮、孙髯、袁枚、纪昀、阮元、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俞樾、张之洞、康有为、钟云舫、梁启超等。这一时期,出现了汇集、谈论对联的书籍,如梁章钜、梁恭辰父子的《楹联丛话》系列,为对联的发展推波助澜,为后世对联研究积累了可贵的历史资料。
民国以后,由于军阀混战,社会动荡,新民主革命的影响,对联反帝反封建的战斗性加强。刘师亮的讽刺谐联,别开生面。不少文化人士如黄元培、于右任、陶行知、郭沫若、郁达夫,和革命家孙中山、黄兴、李大钊、董必武、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均有名联传世。关于对联的书籍继续出现。但由于教育制度、教学内容的变革,对课取消,对联创作的群众基础开始削弱。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风气的改变,对联创作跌入谷底。
1978年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改革开放,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文化事业迅速回升,对联进入振兴时期。中国楹联学会成立,地方楹联组织如雨后春笋,创办对联报刊,征联、联赛、电台讲座、函授、书写赠送春联等活动,频频举行,促进了对联的复兴和发展。在不长的时间里,对联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出版和研究,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开始出现一些有代表性的联家。对联文化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支重要方面军。
2.用自己的的话说明什么是对联?及对联的种类,找出三例不同的对联。
对联,俗称对子,通常是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一组对偶语句,是汉语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不仅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丛香花,而且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箱奇珍。
对联是对偶语句,但对偶语句不一定就是对联。对偶语句在我国古今诗文里常有,而且在律诗中还称之为“联”(律诗第二、三联称颔联、颈联),但不能说它们都是对联。一般对偶语句依托上下文而存在,是全文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这组对偶语句意义较完整,可以独立运用,可以书写张挂,才可以称为对联。如杜甫《月夜忆舍弟》中二联: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前面句有人书写成条幅,送给远在他乡的亲友,它就成了对联。而后两句未见有谁这样独立运用,它就只是杜甫那首律诗中的一联对偶句,而不是对联。
民间流传许多关于对对子的故事,旧时蒙学对课要对对子,那些对子大都是对句,也不是严格意义的对联。对联是为某种实用目的而创作,表达一定主题,而对句一般只求对仗工稳,不要求表达特定主题,对上、对好,就算完成任务。如流传的樵夫出句,过路的主考官对句:
此木为柴山山出;
因大成烟夕夕多
出对句都巧用合字格,对上了也就完了。
楹联是否就是对联?楹,厅堂前部的柱子。顾名思义,张挂于楹柱上的对联才能称楹联。由于文士爱雅,又由于楹联在宫殿、亭阁、寺观、第宅的广泛使用,大致从清代中期起,楹联就作为对联的雅称,一切对联都可以称为楹联了。
对联,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指书写张挂的对联。广义,包括不张挂,只书写或印成文字的对联,甚至对句,也包括在内。现在人们已习惯于用广义。
我国对联浩繁,至今还不断产生难以数计的对联。如何分类,众说纷坛,莫衷一是。
清代学者、楹联家梁章钜的《楹联丛话》,将联语分为十类:故事,应制,庙祀,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
近代吴恭亨的《楹联话》分为五类:道署,庆贺,哀挽,谐谑,杂缀。
顾平旦、常江、曾保泉主编的《中国对联大辞典》(1991年第一版,2000年修订再版)将对联分为九类:名胜,题赠(格言),喜庆,哀挽,谐讽(巧妙),文学艺术,行业,集句,海外。
谷向阳主编的《中国对联大典》(2000年第一版)用不同的标推分类,(1)按用途分:春联,行业联,婚联,寿联,挽联,胜迹联,居室联,题赠联,谐趣联,杂题联;(2)按内容分:写景状物联,叙事述史联,抒怀勉志联,格言哲理联,讽刺谐谑联;(3)按联文长短分:短联,中联,长联;(4)按创作方式分:创作联,改制联,集引联,征募联等。
为了便于实际运用,繁简适度,本书参酌上述分类,主要根据对联的内容和用途,观照古今情况,划分为九类:节日联、喜庆联、挽联、行业联、胜迹联、宅室联、题赠联、谐讽联、杂题联。
春联 如:
飞雪迎春到,红梅争艳;
心潮逐浪高,万象更新。
婚联 如:
彩凤双飞,莺歌燕舞;
名花并蒂,柳绿桃红。
胜迹联 例如衡山南天门联:
门可通天,仰观碧落星辰近;
路承绝顶,俯瞰翠微峦屿低。
3.从联句中找出入声字、标出平仄
(1)122、韩愈祠 法式善
起八代衰,自昔文章尊北斗;
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兴四门学,即今俎豆重东胶。
平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入声字:八、昔、北、学、即
(2)228、题河楼 程德润
高处不胜寒,溯沙鸟风帆,七十二沽丁字水;
平仄仄仄平 仄平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
夕阳无限好,对燕云蓟树,百千万叠米家山。
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仄仄 仄平仄仄仄平平
入声字:不七十夕百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