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57|回复: 14

一个不字

[复制链接]

587

主题

3425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05
贡献
3067
金钱
4459
发表于 2020-9-16 08:25: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个不字,掀起轩然大波,先争论后谩骂,如果不在网络,可能要拳脚相加,惊动北山,又当了一回消防队员,钓鱼的和做梦的,水火不相容,为什么就不能和平共处?大概最近以来,理论版冷冷清清,是不是要增添人气也说不定,总的来看,北山果断,一个禁字了账,钓鱼的不服,跺脚鸣冤,自认吃亏,有人说吃亏也是福,也有人说吃小亏占大便宜,吃就吃点吧,那有老赚不赔的?曾经说过,论坛只有潭老可以骂人,1、岁数大,前辈骂后辈,长辈骂下辈无可厚非。2、贡献大,理论版的帖子大部份出自他手,虽然有百度大将军之美誉,可付出不少。3、学问深,有关诗词的病、拗、救等等了如指掌,所以说北山器重是有道理 的。
反观程老,应该冷静思考一下,1、做不到尊老爱幼,明知道老人爱奉承,溜须拍马难道不会?何况老的如小的,童言无忌呀。2、目无领导,站长发话,当耳边风,受批评处理还闹情绪,总算二当家宽宏大量,不然就得滚蛋,你可知理论版聊天都要滚,何况谩骂?3、一个钓者,一个钓叟,不是有共同爱好吗,总不该同行生意,三分怨气吧,这个真不敢猜,不能猜,不想猜,也象反腐三部曲一样,不过真的学到东西,中华文字博大精深,不字用处是最广泛的,以前不知有平读一说,现在也该脑筋急转弯了。下面句中的不,应该平读还是仄读,请大家赐教。
不可不谈真不行,
不伦不类不生情。
不言不语不争气,
不喜不忧鸣不平。
以上十二个不字该怎么读?


22

主题

647

帖子

240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5
贡献
708
金钱
837
发表于 2020-9-16 08:47:30 | 显示全部楼层

1,为老不尊,不骂白不骂
2,无中生有,一遇质疑便靠骂,大骂针叶林便也是这样骂起来的,不骂白不骂
3,自个一塌糊涂,偏胆敢恶意贬损王力,不骂白不骂
4,北山就是个糊涂官,前要针叶林回避放任其更恶意贬损王力,针叶林倒是回避了,网也懒上了,我看不下去了,毫不客气揭露这号欺世盗名的伪理论家本就准备着不要那账号的,还是不骂白不骂

记住,理论是靠证据的,所谓论点、论据、论证一个都不能少便是这个道理,就那号半桶水,不是无稽之谈就是肆意曲解,怎能蒙混得过我和针叶林

点评

骂不骂是你的事,管不管是北山的事,十二个不字怎么读是要求的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9-16 08: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7

主题

3425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05
贡献
3067
金钱
4459
 楼主| 发表于 2020-9-16 08:58:22 | 显示全部楼层
行吟诗草 发表于 2020-9-16 08:47
1,为老不尊,不骂白不骂
2,无中生有,一遇质疑便靠骂,大骂针叶林便也是这样骂起来的,不骂白不骂
...

骂不骂是你的事,管不管是北山的事,十二个不字怎么读是要求的事。

点评

所谓笑天下可笑之事,骂天下可骂之人,对那些无中生有且肆意恶损前贤的货色还真不必客气 他的地盘他作主,随他去 又不是古诗,爱怎么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9-16 09: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647

帖子

240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5
贡献
708
金钱
837
发表于 2020-9-16 09: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行吟诗草 于 2020-9-16 10:14 编辑
学到老 发表于 2020-9-16 08:58
骂不骂是你的事,管不管是北山的事,十二个不字怎么读是要求的事。

所谓笑天下可笑之事,骂天下可骂之人,对那些无中生有且肆意恶损前贤的货色还真不必客气

他的地盘他作主,随他去,大不了这号也不要了

又不是古诗,爱怎么读怎么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647

帖子

240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5
贡献
708
金钱
837
发表于 2020-9-16 09:5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行吟诗草 于 2020-9-17 06:34 编辑

三阴平。此亦新创韵病。特指绝句首句入韵之诗连用阴平韵。雨梦亦认为,避为上。三阴平读音因平直无变化,所以以音韵最高艺术型式为宗旨者提倡避,不避亦非大病。

三阴平既为病,但三阳平并不为病,想其原因,阳平发音有变化,近似仄声之上去入,故不避。

雨梦曰:平分阴阳,不晚于唐。唐人诗话云:宫商指平声,即平声有两种发音。下引网文:
平声分化成阴阳两调在现代方言里非常普遍,说明这一音变的发生一定不会太晚。日本和尚安然在他所著的《悉(tán)藏》(公元880年)一书里曾经提到日本所借的汉字音平声读起来“有轻有重”,显然那时平声已有分化为阴阳两调的方言。和安然差不多同时的段安节(公元894-898)在他的《乐府杂录》一书里有“平声羽,上声角,去声宫,入声商,上平声调为zǐ”的说法。段安节把平声分为“平声”和“上平声调”,又拿它们分配于不同的乐调,也说明当时他的话里平声已经分化为两调。

宋代也有关于平声分化的记录。比如南宋的张炎,在他的《词源》一书中,谈到他父亲填词十分讲究音律的时候,曾经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次,他父亲作《惜春花早起》一词,其中有一句是“琐窗深”,唱起来声音不和谐,把“深”字改为“幽”字仍然不和谐,又把“幽”字改为“明”字,这才觉得和谐了。“深”、“幽”、两个字都是阴平调,“明”字是阳平调。“深”、“幽”不和谐,而“明”和谐,显然是因为声调不同的原故。可见在张炎那时的话里,平声也是两个调。
《中原音韵》是第一部把平声字分为阴阳两调的韵书。阴阳的名称就事周德清创造的。他的这种做法使我们清楚地知道平分阴阳在他那个时候的方言已经取得了统治地位。
。。。。
《中原音韵》作者为周德清(1277-1365年),
《中原音韵》一书中己明确地将平声分为阴阳两调。现代普通话之阴平阳平即依《中原音韵》而分。持阴平阳平仅为现在普通话读音者,可去查对,看中古阴阳与现代阴阳有无区别。
---------------
转段给你看,问题出在哪估计你很难看出来

1,宫商是南北朝之前就有的,一指乐律,二指人自然之发音,三,分于文字则四声始于沈约,沈氏《答甄公论》云:“昔神农重八卦,卦无不纯,立四象,象无不象。但能作诗,无四声之患,则同诸四象。四象既立,万象生焉;四声既周,群声类焉。经典史籍,唯有五声,而无四声。然则四声之用,何伤五声也。五声者,宫商角徵羽,上下相应,则乐声和矣;君臣民事物,五者相得,则国家治矣。作五言诗者,善用四声,则讽咏而流靡;能达八体,则陆离而华洁。明各有所施,不相妨废。昔周、孔所以不论四声者,正以春为阳中,德泽不偏,即平声之象;夏草木茂盛,炎炽如火,即上声之象;秋霜凝木落,去根离本,即去声之象;冬天地闭藏,万物尽收,即入声之象:以其四时之中,合有其义,故不标出之耳。是以《中庸》云:“圣人有所不知,匹夫匹妇,犹有所知焉。斯之谓也。”
这文字的平声含宫商倒是不假,假的是宫商不是指阴阳,于中古韵书而言更是从不分阴阳调值,不独中古韵书如广韵,连后来的其它官韵都是不分阴阳调值的,如集韵、类篇、洪武正韵、佩文韵府、音韵阐微等,只有用于北曲的中原音韵才平分阴阳,但那既不是诗韵也不是官韵;国音平分阴阳调值始于民国,不过这跟中古韵书就是两条道上的车各走各的了。。。

切韵言分宫商角徵羽的唯见于米元章,但那只是一家之言且无具体论述,未足为训,宫商也不是指阴阳调值而是上平下平。
其后面所引的网文说的是当时之语音,根本就无关韵书。


阴平阳平是调值的概念而不是调类的概念,虽然王力是说过,理论上四声都可分阴阳,但韵书并不分阴阳,所以对于中古韵书音学界和普罗大众除某外至今都无一人敢去确认阴阳调值,这点连吟者都懂,言古诗韵音分什么阴平阳平的绝对是扯蛋,象这样的伪理论不骂何为

一谎既出,百谎来圆,混淆、无稽、无知若此也叫认认真真作学问,有这么搞笑的吗





点评

如果说宫商指平声,即平声有两种发音,这两种发音即是指阴阳的话,问题 1,宫为阴平还是阳平?有何依据? 2,见于何典籍? 3,中古韵书分阴平、阳平的证据在哪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9-16 10: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647

帖子

240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5
贡献
708
金钱
837
发表于 2020-9-16 10: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行吟诗草 于 2020-9-16 15:32 编辑
行吟诗草 发表于 2020-9-16 09:58
雨梦曰:平分阴阳,不晚于唐。唐人诗话云:宫商指平声,即平声有两种发音。下引网文:
平声分化成阴阳两调 ...

平分阴阳,不晚于唐。唐人诗话云:宫商指平声,即平声有两种发音。谁能看出这逻辑是如何混的么
这逻辑是宫商指平声,即平声有两种发音,两种发音则是平分阴阳,不晚于唐。
这里首先混淆的是宫商和阴阳的概念,其次混淆逻辑,从宫商指平声到即平声有两种发音是如何推出来的,从乐音的五音到文字的五声是如何推出来的,从宫商到两种发音再到平分阴阳又是如何推出来的。。。按这逻辑,平声分阴阳何止不晚于唐,最迟都是在秦汉甚至是更早的春秋战国就平分阴阳了,NND,对这样的逻辑这样的理论想不骂都难,是谓之混账

如果说宫商指平声,即平声有两种发音,这两种发音即是指阴平阳平的话,问题
1,宫为阴平还是阳平?商又为阴平还是阳平?宫为上平还是下平?商又为上平还是下平?
2,见于何典籍?
3,中古韵书分阴平、阳平的证据在哪里?放宽点说,可含近代,官韵的分阴平、阳平的证据又在哪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647

帖子

240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5
贡献
708
金钱
837
发表于 2020-9-16 16: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打自己脸,咋就哪么可乐
2345截图20200916161857.p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647

帖子

240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5
贡献
708
金钱
837
发表于 2020-9-22 13:05: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字的古代读音是很多的,各有各的音义,作副词的否定义而言的常用就有五个,1,尤韵,弗也,音浮;2,有韵,弗也,音缶。3,宥韵,甫救切,从否去声,义同。4,物韵,与弗同;5,月韵,入声,不然也,未可也,未也;据此可见否定义的不字读音是平上去入四声均备。


不常用但又不能不察的也有好几个,1,入虞韵的,两汉乐府有
。。。
顾视世间人,为乐甚独殊。
好妇出迎客,颜色正敷愉。
伸腰再拜跪,问客平安不。
请客北堂上,坐客毡氍毹。
。。。
还有
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

明代的有

大马珂峨头,一步三舂锄。
借问马上儿,家在襄阳不。

★明末清初·邝露
行者见罗敷,且复立斯须。
居者见罗敷,伛偻作卷娄。
坐者见之立,立者见之趋。
使君见罗敷,起式充襜褕。
凭熊舞衢往,当路柅彤车。
高情越小闲,遣吏致区区。
彼美粲淑姬,可与晤言不。

鄂不韡韡的不也在这个韵,通柎,按正韵的注音来说当是芳无切,平声无疑

2,姓氏作平声,如不准,不的音在尤韵,音旧读或读浮,正字通则读彪,无论浮还是彪都在尤韵是肯定的。

3,为平声的还有又與丕同,不显不承,这个就该归在四支韵了;

4,作语助词用的,如“不惊,惊也;不盈,盈也。”,这里的不字就可能没实质意义了,相当于夫;

5,还有叶音为纸韵的,补美切,音彼。

不字至现代汉语则有变调之说,如不三不四,于平声前读去声,于去声前则读平声,不赘。

综上,不字之音义复杂可见,不可笼统而论,也不可无稽妄言,否则可能是会闹笑话的。

仅供参考,不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647

帖子

240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5
贡献
708
金钱
837
发表于 2020-9-22 13: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举例如宋初·徐铉的七言律诗来说:
京江风静喜乘流,极目遥瞻万岁楼。
喜气茏葱甘露晚,水烟波淡海门秋。
五年不见鸾台长,明日将陪兔苑游。
欲问平台门下吏,相君还许吐茵不。

句中有不,句尾也有不例。

句中的不字表否定,句末的不字则表询问、感叹,这只是古代语法运用的差别,道理也许特简单,古代不可能象当代一样随便加个问号就能表了询问、设问等,只有通过疑问辞、疑问代辞等才能令语意清晰,这是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举例如:
南山之景幽且清,台亭上下知几层。
王吴妙手写不得?若非造物其谁能。
假如这首是当代人的又如此标点,想肯定其【王吴妙手写不得?】是问句还会是难事吗?但是,古代是没有什么标点符号的,即便是当代,假如你的诗文要以书法的形式示人,书法家恐怕也是绝大多数都不会给你标上标点符号,假如这句要变成问句的话就当改写成‘’王吴妙手写得不‘’才能看出、读出是问句来,余同理。
不字用于句末表询问、感叹的并不仅仅只是尤韵,连虞韵的都是如此:

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
伸腰再拜跪,问客平安不。
借问马上儿,家在襄阳不。
彼美粲淑姬,可与晤言不。

这些如按现代汉语的书写标准来说则全都应换成问号,不通夫是明确的,姑按容易理解换成乎吧,则上面的表达是:
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乎?
伸腰再拜跪,问客平安乎?
借问马上儿,家在襄阳乎?
彼美粲淑姬,可与晤言乎?
象这样的表达即便离开书面仍是语意清晰,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也不论是大学士还是小学生甚至是文盲都能明了,这是我们阅读古诗文和创作古体诗文应该注意的问题。

不字用于句末表询问、感叹不仅仅是诗词如此,古文也是如此,甚至连现代汉语也都是如此,如: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又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647

帖子

240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5
贡献
708
金钱
837
发表于 2020-9-22 13: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补充

清代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鳥飛上翔不下來也。凡云不然者。皆於此義引申叚借。其音古在一部。讀如德韵之北。音轉入尤、有韵讀甫鳩、甫九切。與弗字音義皆殊。音之殊、則弗在十五部也。義之殊。則不輕弗重。如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之類可見。公羊傳曰。弗者、不之深也。俗韵書謂不同弗。非是。又詩鄂不??箋云。不當作柎。柎、鄂足也。古聲不柎同。从一。一猶天也。他處云一地也。此以在上。知爲天。象形。謂?也。象鳥飛去而見其翅尾形。音見上。

这段话该如何理解呢?

清代 的段玉裁是从字源上论述不字的,鳥飛上翔不下來也,这说明不字的字源是象形,凡云不然者。皆於此義引申叚借,这两句说的是用途,即见凡否定之义的不字都是从象形引申或假借过来的,以下论及的是字声,其音古在一部。讀如德韵之北。音轉入尤、有韵讀甫鳩、甫九切。與弗字音義皆殊。音之殊、則弗在十五部也。这几句首先说明的是不跟弗在上古音的韵部是不同的,不字在上古音属一部而弗则在上古音的十五部,不字的中古音尤、有韵都是从上古音的一部转入的;以下论及的是字义,義之殊。則不輕弗重。如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之類可見。而义的不同则是不字为轻弗字为重,这只是否定程度上稍有差别而已。。。

不与弗在中古时代是互训的,不,弗也。弗,不也。在意义上也是有相同的一面的,如旧时说的自愧弗如,后来的人则习惯上说成了自愧不如,如此等等甚多,不赘

关于不与弗在语法上的区别王力在古代汉语中有相关论述

(1)“不”“弗”
  “不”和“弗”在词汇意义上是相同的,它们都是表示一般的否定,但是,它们的语法意义有细微的区别。区别在於:“不”字后面的动词既可以是及物动词又可以是不及物动词;既可以带宾语,又可以不带宾语。例如: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不问马。(论语·乡党)“弗”字后面的动词一般是及物动词,而且动词后面往往不带宾语。例如: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左传隐公元年)
  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战国策·赵策)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孟子·告子上)
  亟请於武公,公弗许。(左传隐公元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礼记·学记)“弗”字后面的动词带宾语的,非常少见,如“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孟子·告子上)。
  “不”和“弗”都不能否定名词。用在“不”字后面的名词用如形容词或动词;用在“弗”字后面的名词用如及物动词。例如:
  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左传庄公十年)、

从王力之论明显可见的是语法上不字的用途为广,弗字稍有所不及。

存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647

帖子

240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5
贡献
708
金钱
837
发表于 2020-9-22 13: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因原帖太长故先摘引一段帖文,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对骂而隐去网名代之以XX:

三阴平。此亦新创韵病。特指绝句首句入韵之诗连用阴平韵。XX亦认为,避为上。三阴平读音因平直无变化,所以以音韵最高艺术型式为宗旨者提倡避,不避亦非大病。

三阴平既为病,但三阳平并不为病,想其原因,阳平发音有变化,近似仄声之上去入,故不避。

XX曰:平分阴阳,不晚于唐。唐人诗话云:宫商指平声,即平声有两种发音。下引网文:
平声分化成阴阳两调在现代方言里非常普遍,说明这一音变的发生一定不会太晚。日本和尚安然在他所著的《悉(tán)藏》(公元880年)一书里曾经提到日本所借的汉字音平声读起来“有轻有重”,显然那时平声已有分化为阴阳两调的方言。和安然差不多同时的段安节(公元894-898)在他的《乐府杂录》一书里有“平声羽,上声角,去声宫,入声商,上平声调为zǐ”的说法。段安节把平声分为“平声”和“上平声调”,又拿它们分配于不同的乐调,也说明当时他的话里平声已经分化为两调。

宋代也有关于平声分化的记录。比如南宋的张炎,在他的《词源》一书中,谈到他父亲填词十分讲究音律的时候,曾经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次,他父亲作《惜春花早起》一词,其中有一句是“琐窗深”,唱起来声音不和谐,把“深”字改为“幽”字仍然不和谐,又把“幽”字改为“明”字,这才觉得和谐了。“深”、“幽”、两个字都是阴平调,“明”字是阳平调。“深”、“幽”不和谐,而“明”和谐,显然是因为声调不同的原故。可见在张炎那时的话里,平声也是两个调。
《中原音韵》是第一部把平声字分为阴阳两调的韵书。阴阳的名称就事周德清创造的。他的这种做法使我们清楚地知道平分阴阳在他那个时候的方言已经取得了统治地位。
。。。。
《中原音韵》作者为周德清(1277-1365年),
《中原音韵》一书中己明确地将平声分为阴阳两调。现代普通话之阴平阳平即依《中原音韵》而分。持阴平阳平仅为现在普通话读音者,可去查对,看中古阴阳与现代阴阳有无区别。

      这个摘引的文本本身就够长了,为了便于区分和说明将在主帖之下评议之。


存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647

帖子

240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5
贡献
708
金钱
837
发表于 2020-9-22 13: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阴平。此亦新创韵病。特指绝句首句入韵之诗连用阴平韵。XX亦认为,避为上。三阴平读音因平直无变化,所以以音韵最高艺术型式为宗旨者提倡避,不避亦非大病。
三阴平既为病,但三阳平并不为病,想其原因,阳平发音有变化,近似仄声之上去入,故不避。
XX曰:平分阴阳,不晚于唐。唐人诗话云:宫商指平声,即平声有两种发音。下引网文:
-----------------
按:首先要厘清的是:
       一:中古音和中古韵音并不是同一回事,中古音所指的是时代的语音,而中古韵音所指的则是中古时代的韵书之音;
       二:这个所谓的三阴平究竟是谁臆造出来的暂无可考其实也不必去考,明眼一看都能看出是今人所臆造的,这个臆造从文本中也可看出是作者所认同了的,哪么这个作者所认同的理由是什么呢?即是后面的‘’XX曰:平分阴阳,不晚于唐。唐人诗话云:宫商指平声,即平声有两种发音。下引网文‘’了;能看出这逻辑是如何混淆的么?不妨把这个逻辑重新进行梳理如下:
宫商指平声,即平声有两种发音,两种发音则是平分阴阳,不晚于唐。
这里首先混淆的是宫商和阴阳的概念,后面再论;其次是混淆了逻辑,从宫商指平声到即平声有两种发音是如何推出来的?从乐音的五音到文字的五声是如何推出来的?从宫商到两种发音再到平分阴阳又是如何推出来的?

按作者的逻辑,如果说宫商指平声,即平声有两种发音,这两种发音即是指阴平阳平的话,问题:
1,宫为阴平还是阳平?商又为阴平还是阳平?宫为上平还是下平?商又为上平还是下平?
2,见于何典籍?
3,中古韵书分阴平、阳平的证据在哪里?放宽点说,可含近代,官韵的分阴平、阳平的证据又在哪里?

      三:所引的网文即是作者所认为的中古韵音分阴平阳平的证据,这个所谓证据是百度来的名不见经传的,它也不是用来说明中古韵书音分阴平阳平而是说明其时代语音变化的,不过是作者移花接木、辗转附益为所谓的证据罢了,见截图:
      理论问题是首重其证据的,所谓无证不论,伪证伪论,非证非论,象上面所引的网文拿来移作论证中古韵音分阴阳就个非证,所得出来结论则自然也是非论的了。



2345截图20200916150055.png (264.59 KB, 下载次数: 0)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647

帖子

240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5
贡献
708
金钱
837
发表于 2020-9-22 13: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前面已经说明了所谓的‘’平分阴阳,不晚于唐。‘’的平分阴阳论的是时代之语音而不是中古韵书之音,接着再来论及一下‘’唐人诗话云:宫商指平声,即平声有两种发音。‘’之说。
      这里首先要厘清的是基本概念,宫商本是早在秦汉及其之前的古人之乐律,韵书借宫商角徵羽乐律之名而分为五个韵部的在切韵之前是有文献记载的,文字变宫商五音为文字四声始于南朝的沈约也是有记载的,不过五音和四声的如何对应的是连沈约自己都还是搞不清楚的,见沈氏《答甄公论》云:“昔神农重八卦,卦无不纯,立四象,象无不象。但能作诗,无四声之患,则同诸四象。四象既立,万象生焉;四声既周,群声类焉。经典史籍,唯有五声,而无四声。然则四声之用,何伤五声也。五声者,宫商角徵羽,上下相应,则乐声和矣;君臣民事物,五者相得,则国家治矣。作五言诗者,善用四声,则讽咏而流靡;能达八体,则陆离而华洁。明各有所施,不相妨废。昔周、孔所以不论四声者,正以春为阳中,德泽不偏,即平声之象;夏草木茂盛,炎炽如火,即上声之象;秋霜凝木落,去根离本,即去声之象;冬天地闭藏,万物尽收,即入声之象:以其四时之中,合有其义,故不标出之耳。是以《中庸》云:“圣人有所不知,匹夫匹妇,犹有所知焉。斯之谓也。”,沈约的这段论述作者XX自己搞清楚了吗?究竟是宫商指平声还是平声含宫商?这宫商分于文字的平声体现于韵书、诗韵中又是如何分配的?这所谓的‘’即平声有两种发音‘’又是如何由宫商二音变为阴阳二调的?

     按:宫商是宫商,阴阳是阴阳,它们是不相同的两个概念,宫商在音韵学四声论中指的是平声之调类概念,而阴阳却是调值的概念,这两者是不可混同的。

     于中古韵书而言是从不分阴阳调值的,不独正统的中古韵书如广韵如此,连后来的其它官韵都是不分阴阳调值的,如集韵、类篇、洪武正韵、佩文韵府、音韵阐微等也如此,只有用于北曲的中原音韵才始见平分阴阳,但那既不是诗韵也不是官韵;国音平分阴阳调值始于民国,不过这跟中古韵书就是两条道上的车各走各的了,当然,也许是本人孤陋寡闻而有所不知,如读者诸君有明证中古韵书分阴平、阳平的请提供,就当下来说暂时还见不到任何一个音韵学家或音韵学著作有把中古韵音明确调值的,如能提供确证则实在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了,可谓是功德无量。

      综上,XX之论既概念混淆还逻辑不清、证据错误,可见,所谓的中古韵音平分阴阳的论调是无效的,读者诸君自当仔细辨析才不致轻易陷入所谓的中古韵音平分阴阳的误区中去而误己误人。

存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647

帖子

240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5
贡献
708
金钱
837
发表于 2020-9-23 20: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行吟诗草 于 2020-9-24 08:09 编辑

大中华诗词论坛
http://www.hksc888.com/thread-1470133-3-1.html
蛋蛋你得坚持自己的主张,古调、格诗、律诗其实是很分明的,某些伪理论家自个一头蒙还要教人驴马不分格、律混同瞎扯一气,就别上这当了

考白氏文集,格诗与律诗壁垒森严,归在律诗的从二韵到百韵无有邻韵、不偶、失替、失对、失粘、三平尾的
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
与诸同年贺座主侍郎新拜太常同宴萧尚书亭子
东都冬日会诸同年宴郑家林亭
叙德书情四十韵,上宣歙翟中丞
和渭北刘大夫借便秋遮虏,寄朝中亲友
题故曹王宅(宅在檀溪)
自江陵之徐州路上寄兄弟
《酬哥舒大见赠》
和谈校书秋夜感怀,呈朝中亲友
感秋寄远
奉题华阳观
秋雨中赠元九
城东闲游
《答韦八》
。。。

金筑子自个一套理论平仄依平水押韵依口语是另外一码事,这倒是见不得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3 23: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