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7-12-5
威望105
金钱837
贡献708
高级会员

威望- 105 点
贡献- 708 次
金钱- 837 枚
|
发表于 2020-9-16 09:5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行吟诗草 于 2020-9-17 06:34 编辑
三阴平。此亦新创韵病。特指绝句首句入韵之诗连用阴平韵。雨梦亦认为,避为上。三阴平读音因平直无变化,所以以音韵最高艺术型式为宗旨者提倡避,不避亦非大病。
。
三阴平既为病,但三阳平并不为病,想其原因,阳平发音有变化,近似仄声之上去入,故不避。
雨梦曰:平分阴阳,不晚于唐。唐人诗话云:宫商指平声,即平声有两种发音。下引网文:
平声分化成阴阳两调在现代方言里非常普遍,说明这一音变的发生一定不会太晚。日本和尚安然在他所著的《悉(tán)藏》(公元880年)一书里曾经提到日本所借的汉字音平声读起来“有轻有重”,显然那时平声已有分化为阴阳两调的方言。和安然差不多同时的段安节(公元894-898)在他的《乐府杂录》一书里有“平声羽,上声角,去声宫,入声商,上平声调为zǐ”的说法。段安节把平声分为“平声”和“上平声调”,又拿它们分配于不同的乐调,也说明当时他的话里平声已经分化为两调。
。
宋代也有关于平声分化的记录。比如南宋的张炎,在他的《词源》一书中,谈到他父亲填词十分讲究音律的时候,曾经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次,他父亲作《惜春花早起》一词,其中有一句是“琐窗深”,唱起来声音不和谐,把“深”字改为“幽”字仍然不和谐,又把“幽”字改为“明”字,这才觉得和谐了。“深”、“幽”、两个字都是阴平调,“明”字是阳平调。“深”、“幽”不和谐,而“明”和谐,显然是因为声调不同的原故。可见在张炎那时的话里,平声也是两个调。
《中原音韵》是第一部把平声字分为阴阳两调的韵书。阴阳的名称就事周德清创造的。他的这种做法使我们清楚地知道平分阴阳在他那个时候的方言已经取得了统治地位。
。。。。
《中原音韵》作者为周德清(1277-1365年),
《中原音韵》一书中己明确地将平声分为阴阳两调。现代普通话之阴平阳平即依《中原音韵》而分。持阴平阳平仅为现在普通话读音者,可去查对,看中古阴阳与现代阴阳有无区别。
---------------
转段给你看,问题出在哪估计你很难看出来
1,宫商是南北朝之前就有的,一指乐律,二指人自然之发音,三,分于文字则四声始于沈约,沈氏《答甄公论》云:“昔神农重八卦,卦无不纯,立四象,象无不象。但能作诗,无四声之患,则同诸四象。四象既立,万象生焉;四声既周,群声类焉。经典史籍,唯有五声,而无四声。然则四声之用,何伤五声也。五声者,宫商角徵羽,上下相应,则乐声和矣;君臣民事物,五者相得,则国家治矣。作五言诗者,善用四声,则讽咏而流靡;能达八体,则陆离而华洁。明各有所施,不相妨废。昔周、孔所以不论四声者,正以春为阳中,德泽不偏,即平声之象;夏草木茂盛,炎炽如火,即上声之象;秋霜凝木落,去根离本,即去声之象;冬天地闭藏,万物尽收,即入声之象:以其四时之中,合有其义,故不标出之耳。是以《中庸》云:“圣人有所不知,匹夫匹妇,犹有所知焉。斯之谓也。”
这文字的平声含宫商倒是不假,假的是宫商不是指阴阳,于中古韵书而言更是从不分阴阳调值,不独中古韵书如广韵,连后来的其它官韵都是不分阴阳调值的,如集韵、类篇、洪武正韵、佩文韵府、音韵阐微等,只有用于北曲的中原音韵才平分阴阳,但那既不是诗韵也不是官韵;国音平分阴阳调值始于民国,不过这跟中古韵书就是两条道上的车各走各的了。。。
切韵言分宫商角徵羽的唯见于米元章,但那只是一家之言且无具体论述,未足为训,宫商也不是指阴阳调值而是上平下平。
其后面所引的网文说的是当时之语音,根本就无关韵书。
阴平阳平是调值的概念而不是调类的概念,虽然王力是说过,理论上四声都可分阴阳,但韵书并不分阴阳,所以对于中古韵书音学界和普罗大众除某外至今都无一人敢去确认阴阳调值,这点连吟者都懂,言古诗韵音分什么阴平阳平的绝对是扯蛋,象这样的伪理论不骂何为
一谎既出,百谎来圆,混淆、无稽、无知若此也叫认认真真作学问,有这么搞笑的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