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88|回复: 7

浅谈格律诗常用句式结构

[复制链接]

14

主题

110

帖子

83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0
贡献
187
金钱
318
发表于 2020-10-30 10: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聂笑民 于 2023-4-2 17:17 编辑

  浅谈格律诗常用句式结构         聂笑民(网名:静水流深)
      格律诗常用句式结构,通常习惯是词义结构或称词义节奏、语言节奏,意义单位)尽量统一于音律节奏(声律单位)。当今很多诗作者不注意这个问题。但它是实实在在存在于创作实践中,并对格律诗诵读时的音律美有着很大影响的问题。其中七言句句首及句中使用三字节(指三个音节)固定词,五言句句首或句中使用三字节固定词,这些就是比较典型的词义节奏与音律节奏不统一的例子。比如七言句句首使用三字节固定名词:滕王阁/换发/雄姿3/2/2,指词义结构句中使用三字节固定名词:聆听/滴水崖/2/3/2)。比如五言句句首使用三字固定名词:黄鹤楼/悠久3/2,同七言句句中使用;五言句句中使用三字节固定名词:“登天涯山顶”等等,这些句式都与格律诗中五七言常用句式结构不一致,与其诵读的音律节奏习惯不一致
   诸多文献显示,上述的句式是不符合格律诗常用句式结构的,是该忌避的。当代教育家、文献学家启功先生在《诗文声律论稿》中论律诗“词汇与句式的关系”时说:“句中各词无论如何分合,句末三字必须与上边四字分开,要自成为‘三字脚’。这三字可以是‘一、二’式,也可以是‘二、一’式,甚至可以是‘一、一、一’式(古汉语很少有三字不可分的词)。如果倒数第三字与第四字相连为一词时,便不是正常的五、七言诗句的规格。词曲或其它文体中的五、七言句式,有诗句式的,也有其它式的,那些非诗句式的则不拘此例。”也就是说,五言不能是1/2/23/2句式结构,只能是2/1/22/2/12/3这样的句式结构。当代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其早期(六十年代出版)的《古代汉语》中也有关于这方面的一些论述:“近体诗的句式往往以三字结尾,最后三字保持相当的独立性,可细分为一二或二一。”“七言的一般句式为4/3结构,4可细分为2/23可分为1/22/1……也可以五言前加二个音节形成二五的句式,五可再细分为二一二或二二一。”依此类推,七言句在五言句的句首加两个音节就不能是2/1/2/22/3/2结构,只能是2/2/1/22/2/2/12/2/34/3这些结构。这与当代著名美学家、教育家朱光潜《诗论》提到的诗句前34的结构“头重脚轻与先抑后扬的普通语言倾向相违背”等说法是互相一致的。朱光潜在《诗论》的《中国诗节奏与声韵》一章中还进一步提到:“在中文诗习惯,两字成一音组,这两字就应该同时是一义组。如果有三字成义组,无论在五言中还是在七言中,它最好是摆在句末,才可以免去头重脚轻的毛病……。因为语言节奏与音乐节奏的冲突太显然,顾到音就顾不到义,顾到义就顾不到音。”
   这样习惯上格律诗五言常用的句式结构是2/2/12/1/22/3等,避免使用1/2/23/2这样的句式结构。七言常用句式结构为2/2/1/22/2/2/12/2/34/3等,回避3/4(含3/2/23/1/33/3/1),回避2/3/22/1/42/2)、1/3/3等句式结构。古典作品中,句首使用三字节固定名词的诗例也有许多,对此类问题,就现存诗例看,古人一般是在固定名词后加一个助音字(方位词居多),将3/1/3变为4/32/2/3结构的方式,来化解这种词义节奏与音律节奏的不一致。如“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桥「南」秋夜长”,“清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白鹿源「头」回猎骑,紫云楼「下」醉江花”,“瞿塘峡「口」冷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清”等。此外如“家在蝦蟆陵「下」住”也是这类化解方式。笔者以前有句咏原平市中阳乡史家岗村红杏儿的句子:“盛夏迎宾何处是,中阳乡下史家岗。”(2/2/3)这是符合七言惯用的句式结构的。此处也是通过把三字节名词“中阳乡”后面加了一个“下”字,与“下”结合变成“中阳/乡下”(2/2)或“中阳乡下”(4)的结构,另一个三字节名词“史家岗”放在句末,这样来化解词义节奏与音律节奏不一致读起来的拗口。如果按原句意表达,其句式结构为“中阳乡/史家岗/村”,这样句式结构即3/3/1,这就不合七言句式结构习惯了,读起来就拗口,不顺溜。
   至于古典作品中,当然也有这类拗口句式不作化解的,但相对来说毕竟还是极少数。对于今人来说还是该看主流,还是那句话:宽不碍严。肯定是做的越完善、越完美越好。也有很多人为读起来符合2/2/1的声律节奏变化,会硬把词义为3/2结构的句式按音律节奏习惯分节,分成2/2/1结构诵读。如名词“柴达木盆地”(词义结构为3/2),硬拆成“柴达/木盆/地(2/2/1)的常用句式结构来诵读,以此来符合习惯上音律节奏的变化。这样的做法未免太削足适履,牵强附会。实际上是没有格律诗句式原本声律节奏与词义节奏二者和谐一致所表现出来的韵律美感的。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10-30 18:5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20-10-30 19:02 编辑

关于古诗的句法,无论古风还是近体诗,都要形成二三或者四三结构,朗读起来才能郎朗上口。不能只看词意构成。比如古诗句“家在蛤蟆陵下住”,按照词意分节是“家在/蛤蟆陵下/住”,但是朗读音节仍是“家在/蛤蟆/陵下/住”四三结构。因为三字地名“蛤蟆陵”一般可以分解为“蛤蟆/陵”"扬子/江”,"白帝/城”.若是明显不能按照四三或者二三结构分节的,则只可作为词句,不能作为诗句。如“看/万山红遍”(一四结构)。

点评

谢谢关注。律句中词义结构与音律结构一致诵读才能自然上口。如果二者不一致,比如把“柴达木盆地”硬读成“柴达/木盆/地”这样是牵强不上口的,这个是我文观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0-30 20: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10

帖子

83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0
贡献
187
金钱
318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0 20:0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10-30 18:59
关于古诗的句法,无论古风还是近体诗,都要形成二三或者四三结构,朗读起来才能郎朗上口。不能只看词意构成 ...

谢谢关注。律句中词义结构与音律结构一致诵读才能自然上口。如果二者不一致,比如把“柴达木盆地”硬读成“柴达/木盆/地”这样是牵强不上口的,这个是我文观点。

点评

你说的很对。关于三字或三字以上的词组,有的可以再分节,有的不能。如柴达木,乌鲁木齐,人名孙中山,就不能再分。有的偏正结构地名,如太平洋,昆仑山,青海湖,虽然严格说也是三位一体,但组词原则是偏正结构,第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0-30 21: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10-30 21:04:32 | 显示全部楼层
聂笑民 发表于 2020-10-30 20:02
谢谢关注。律句中词义结构与音律结构一致诵读才能自然上口。如果二者不一致,比如把“柴达木盆地 ...

你说的很对。关于三字或三字以上的词组,有的可以再分节,有的不能。如柴达木,乌鲁木齐,人名孙中山,就不能再分。有的偏正结构地名,如太平洋,昆仑山,青海湖,虽然严格说也是三位一体,但组词原则是偏正结构,第三字有一般含义,则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10-30 21:40:23 | 显示全部楼层
诗的句式结构是诗的首要问题。在沈约的四声八病中蜂腰就是来自于句法结构。蜂腰指五字诗句二五不能同声,其根据就是“一句中之上尾”,元兢解释为五字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这就是“二三结构”的来源。
但是句法结构和音节并不一定相同,只要按照二二三分节顺口即可,比如“赤橙黄绿青蓝紫”本是一字一意节,但分为二二三也无不可。如果按二二三分节别扭得很,如“恰同学少年”若按二三分节就不可以。所以这种不能按二三或二二三分节的句子不能作为诗句。

点评

其实“恰同学少年”这句就是词义结构与音律节奏不一致的句子,依启功之言倒数三四字连为一词就不是正常的五言规格。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0-30 22: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7

帖子

24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31
贡献
54
金钱
97
发表于 2020-10-30 22:2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流深水静 于 2020-10-31 16:52 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10-31 20:3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启功讲的很透彻。在句子词义结构与音节不一致的情况下,若按音节划分词义(句义)就完全不通了,说明这句子结构违反了二三(或四三)结构,不能作为诗句使用。比如“恰同学少年”按音节划分为“恰同/学少/年”----句义完全不通。而有些句义与音节不一致的句子是可以通融的,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嵯峨白帝城东西”。

点评

附议!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1 19: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10

帖子

83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0
贡献
187
金钱
318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9:4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10-31 20:30
启功讲的很透彻。在句子词义结构与音节不一致的情况下,若按音节划分词义(句义)就完全不通了,说明这句子 ...

附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3 12: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