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67|回复: 19

沈约的四声八病说在同时代人刘滔的论述

[复制链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1-23 16:0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21-1-23 16:56 编辑

沈约的四声八病说在同时代人刘滔的论述


       沈约的八病说于唐代已失传,只留下八病题目: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然而根椐中唐日本空海的《文镜秘府论》抄录,最能解释八病说的是沈约同时代人刘滔。现在来摘录刘滔在八病说中的论述:
       1、平头:沈氏云:“第一、第二字不宜与第六、第七同声。若能参差用之,则可矣。”(平头无引刘滔论)
       2、上尾:刘滔云:“下句之末,文章之韵,手笔之枢要。在文不可夺韵,在笔不可夺声。且笔之两句,比文之一句,文事三句之内,笔事六句之中,第二、第四、第六,此六句之末,不宜相犯。”
       3、蜂腰:刘氏曰:“蜂腰者,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古诗曰:‘闻君爱我甘,窃独自雕饰’是也。此是一句中之上尾。沈氏云;‘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凡至句末,并须要杀。’即其义也。刘滔亦云:‘为其同分句之末也。其诸赋颂,皆须以情斟酌避之。如阮《止欲赋》云:“思在体为素粉,悲随衣以消除。”即“体”与“粉”、“衣”与“除”同声是也。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此虽世无的目,而甚于蜂腰。
       4、鹤膝:刘氏云:“鹤膝者,五言诗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即古诗曰:‘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是也。皆次第相避,不得以四句为断。
       5、大韵:刘氏曰:“大韵者,五言诗若以,‘新’为韵,即一韵内,不得复用‘人’、‘津’、‘邻’、‘亲’等字。若一句内犯者,曹植诗云:‘泾、渭扬浊清’,即‘泾’、‘清’是也。十字内犯者,古诗曰:‘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即‘石’、‘益’是也。”
       6、小韵: 刘氏曰:“小韵者,五言诗十字中,除本韵以外自相犯者,若已有‘梅’,更不得复用‘开’、‘来’、‘才’、‘台’等字。五字内犯者,曹植诗云:‘皇佐扬天惠’,即‘皇’、‘扬’是也。十字内犯者,陆士衡《拟古歌》云:‘嘉树生朝阳,凝霜封其条。’即‘阳’、‘霜’是也。若故为叠韵,两字一处,于理得通,如‘飘摇’、‘窈窕’、‘徘徊’、‘周流’之等,不是病限。若相隔越,即不得耳。”
       7、傍纽:刘氏曰:“傍纽者,即双声是也。譬如一韵中已有‘任’字,即不得复用‘忍’、‘辱’、‘柔’、‘蠕’、‘仁’、‘让’、‘尔’、‘日’之类。沈氏所谓风表、月外、奇琴、精酒是也。刘滔亦云:‘重字之有“关关”,叠韵之有“窈窕”,双声之有“参差”,并兴于《风》、《诗》矣。’王玄谟问谢庄:‘何者为双声?何者为叠韵?’答云:‘“悬瓠”为双声“碻磝”为叠韵。’时人称其辨捷。如曹植诗云:‘壮哉帝王居,佳丽殊百城。’即‘居’、‘佳’,‘殊’、‘城’,是双声之病也。凡安双声,唯不得隔字,若‘踟蹰’、‘踯躅’、‘萧瑟’、‘流连’之辈,两字一处,于理即通,不在病限。沈氏谓此为小纽。刘滔以双声亦为正纽。其傍纽者,若五字中已有任’字,其四字不得复用‘锦’、‘禁’、‘急’、‘饮’、‘荫’、‘邑’等字,以其一纽之中,有,‘金’音等字,与‘任’同韵故也。如王彪之《登冶城楼》诗云:‘俯观陋室,宇宙六合,譬如四壁。’即‘譬’与,‘壁’是也。沈氏亦以此条谓之大纽。如此负犯,触类而长,可以情得。韵纽四病,皆五字内之瘕疵,两句中则非巨疾,但勿令相对也。”.
       8、正纽:刘氏曰:“正纽者,凡四声为一纽,如‘任’、‘荏’、‘衽’、‘入’,五言诗一韵中已有‘任’字,即九字中不得复有‘荏’、‘衽’、‘入’等字。古诗云:‘旷野莽茫茫。即‘莽’与‘茫’是也。凡诸文笔,皆须避之。若犯此声,即龃龉不可读耳。”
       以上是《文镜秘府论》中,空海先自己论述八病说,在论述中引了三个人的原文:一、沈约,二、刘滔,三、元兢。三人中数刘滔之原话最多,八中有七。按沈约自己创建了八病说,应该引沈约的原话最为恰当,但却是引刘滔原话最多,其原因有两个可能:a、沈约话在当时已失传,刘滔话还在;b、 从蜂腰说:刘氏曰“蜂腰者,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此虽世无的目,而甚于蜂腰,可见刘滔是在承认沈约二五异声的同时,更强调二四平仄更为重要。但不管怎样,在六朝永明体时代,对五言句子中的四声运用已经很成熟,特别是四声二元化平为一声、上去入为一声,两声是浮声切响的铿锵关系已建立。
       至于唐人元兢解释八病说也夹在其中,只不过证明元兢的诗论发展于沈约刘滔罢了。
《文镜秘府论》将八病增至“二十八病”,其九病以后再无沈、刘之说,而元兢还在唠叨,足见二十八病只与唐人有关。

1100

主题

2万

帖子

9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无敌首席版主兼晴耕雨读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4055
贡献
28869
金钱
3567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1-23 17:5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八病之说究竟是不是始于沈约,目前学界存疑。由于缺乏必要细节及例证,故而其说纷纭。

时至今日,大可不必抱守残缺,去关注那些无味的东东。

点评

但是,唐近体诗,无论五律七律,一般都是避八病的;句子二四平仄律来自六朝刘滔,并非唐人自创。碎用四声只是永明体个别句子,比如仄仄平仄仄、平上去入X之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23 18: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23 18: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九门提督 发表于 2021-1-23 17:51
八病之说究竟是不是始于沈约,目前学界存疑。由于缺乏必要细节及例证,故而其说纷纭。

时至今日,大可不必 ...

但是,唐近体诗,无论五律七律,一般都是避八病的;句子二四平仄律来自六朝刘滔,并非唐人自创。碎用四声只是永明体个别句子,比如仄仄平仄仄、平上去入X之类。

点评

您老总算开窍了,不容易。唐人其实完成完善了谋篇:联间之粘。有了粘之规矩,则篇章自然水到渠成,不再像以前那样具有随机性。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只要第一句定下来了,后面都定下来了——就那么简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23 18: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00

主题

2万

帖子

9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无敌首席版主兼晴耕雨读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4055
贡献
28869
金钱
3567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1-23 18: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21-1-23 18:07
但是,唐近体诗,无论五律七律,一般都是避八病的;句子二四平仄律来自六朝刘滔,并非唐人自创。碎用四声 ...

您老总算开窍了,不容易。唐人其实完成完善了谋篇:联间之粘。有了粘之规矩,则篇章自然水到渠成,不再像以前那样具有随机性。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只要第一句定下来了,后面都定下来了——就那么简单。

点评

是这样,“只要第一句定下来了,后面都定下来了——就那么简单。” 九门 理解到这个地步,已非凡事。 我在编诗的解释程序时,是用了这个方法。也包括了对句式的AaBb编码,都是有内在的联系,而不是像启功、王力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23 19: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47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47
贡献
3598
金钱
5026
发表于 2021-1-23 19: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九门提督 发表于 2021-1-23 18:19
您老总算开窍了,不容易。唐人其实完成完善了谋篇:联间之粘。有了粘之规矩,则篇章自然水到渠成,不再 ...

是这样,“只要第一句定下来了,后面都定下来了——就那么简单。”    九门 理解到这个地步,已非凡事。
我在编诗的解释程序时,是用了这个方法。也包括了对句式的AaBb编码,都是有内在的联系,而不是像启功、王力那样仅用于分别标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1-23 20:3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1-1-23 21:04 编辑

老金也算是有心人了,但要说自刘滔提出‘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此虽世无的目,而甚于蜂腰。’之后就成了‘更强调二四平仄更为重要’则未免言之过早,彼时不仅还没有平仄的说法,就算是到了中唐时期四声碎用的痕迹都还很明显,如王昌龄的‘诗格旧题’中的不调病

不调病。不调者,谓五字内除第一字、第五字,于三字用上、去、入声相次 者。平声非病限。此是巨病,古今才子多不晓。如:〔晨风惊叠树,晓月落危峰。〕 〔月〕次〔落〕,同入声。如〔雾生极野碧,日不远山红。〕〔下〕次〔远〕,同上 声。如:〔定惑关门吏,终悲寒上翁。〕〔寒〕次〔上〕,同去声。

这里还着重的提‘于三字用上、去、入声相次 者‘。

葛晓音也留意到了自刘滔之后大同诗人都比较自觉地规避二四同声,表述上,‘更强调二四平仄更为重要’不如‘‘更强调二四避同声更为重要’’严谨,个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1-23 21:01:45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八病也未可轻言无味,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载有‘’至于以赋诗论策试进士及其末流专用律赋格诗取舍过落擿其落韵失平侧偏枯不对蜂腰鹤膝以进退天下士不问其贤不肖‘’,可见在宋朝的科考中是有考律赋和格诗的,至于落韵、失平侧、偏枯、不对、蜂腰、鹤膝之弊都在挑出不用之列。

贡举条式上记载的则是考律诗一首,可见宋科考是既有考格诗也有考律诗的,这是闲话了

2345截图20210123205005.png

点评

别忘了,王安石变法,废除了科举考试考“试帖诗”,直到乾隆是才恢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23 21: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00

主题

2万

帖子

9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无敌首席版主兼晴耕雨读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4055
贡献
28869
金钱
3567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1-23 21:4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有乔松 发表于 2021-1-23 21:01
至于八病也未可轻言无味,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载有‘’至于以赋诗论策试进士及其末流专用律赋格诗取舍过落擿其 ...

别忘了,王安石变法,废除了科举考试考“试帖诗”,直到乾隆是才恢复。

点评

没忘呀,中国科考自隋至清末,差不多有近一半的时间是不考诗赋的,但这不能说明 唐、宋人就废弃了八病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23 21:4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1-23 21:4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1-1-23 21:54 编辑
九门提督 发表于 2021-1-23 21:42
别忘了,王安石变法,废除了科举考试考“试帖诗”,直到乾隆是才恢复。 ...

没忘呀,中国科考自隋至清末,差不多有近一半的时间是不考诗赋的,但这不能说明 唐、宋人就废弃了八病吧
研究历史问题仍应本着尊重历史去说话,这是基本的科学态度,至于今人废弃八病则不在历史问题之列,自可随意,严羽也说过八病是弊法不足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1-24 00: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21-1-24 00:30 编辑

以上是《文镜秘府论》中,空海先自己论述八病说,在论述中引了三个人的原文:一、沈约,二、刘滔,三、元兢。三人中数刘滔之原话最多,八中有七。按沈约自己创建了八病说,应该引沈约的原话最为恰当,但却是引刘滔原话最多

第三,蜂腰
......
刘氏曰:“蜂腰者,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古诗曰:‘闻君爱我甘,窃独自雕饰’是也。此是一句中之上尾。沈氏云;‘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凡至句末,并须要杀。’即其义也。刘滔亦云:...(“文镜秘府论”)

------“刘氏曰”,此处“刘氏”应指刘善经。不是刘滔。

刘善经与“四声指归”:
   空海入唐,携回日本献给天皇的东西中,有不少文学作品集和诗学著作,据《书刘希夷集献纳表》和《献杂文表》,有《刘希夷集》四卷、王昌龄《诗格》一卷、《贞元英杰》六言诗三卷、《王昌龄集》一卷、《杂诗集》四卷、《朱昼诗》一卷、《朱千乘诗》一卷、《王智章诗》一卷。另据《敕赐屏风书了即献表并诗》,《古今诗人秀句》二卷也当是空海携回日本的。空海携回日本的唐人著作还有崔融《唐朝新定诗格》、元兢《诗髓脑》、皎然《诗议》。编入《文镜秘府论》的另外一些书,有的可能也是空海带回日本,有的可能是其他人带回日本。我们看空海带回日本的几种书,主要是编入《文镜秘府论》的书,从一个角度,了解当时中日文学交流的一些状况。本章看《四声指归》。

   关于《四声指归》,各家史志有著录。《隋书·文学传》云“《四声指归》一卷,行于世”(《北史》卷八三同),《隋书·经籍志》《日本国见在书目》小学类均著录“《四声指归》一卷,刘善经撰”。刘善经,《隋书》卷七六《文苑传》有传。生卒年不详,隋代文人,河间(今属河北)人,开皇十九年(600),杨广为太子,疑刘善经为太子舍人在是年。又《北史·文苑传·潘徽传》云:“隋时有常得志、尹式、刘善经、祖君彦、孔德绍、刘斌,并有才名,事多遗逸。”

《四声指归》,中土不存,当是空海带回日本,或其他人带回日本,而被空海编入《文镜秘府论》。今《文镜秘府论》天卷《四声论》以及《文镜秘府论》西卷《文二十八种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傍纽、正纽所引刘氏说均为刘善经《四声指归》之说。另外,天卷《诗章中用声法式》也当出刘善经《四声指归》。(百度)

点评

确定?其实刘滔也稍晚于沈约,刘善经则更晚。 据卢盛江考,刘滔即刘韬,刘昭之子,字言明,梁大同【535-546】为尚书柯部郎,结合文镜秘府论西卷的行文看,刘滔的名字多次出现,并未见刘善经的名字,再结合梁大同年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24 01: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1-24 00:5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滔晚于沈约,平仄二元化的形成主要应归于沈约的“浮切”理论。永明体诗人们在创作中逐渐注意使用“前有浮声后有切响”理论,才使得律句越来越多。律句的产生是唐近体诗产生的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1-24 01:5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1-1-24 02:45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21-1-24 00:22
以上是《文镜秘府论》中,空海先自己论述八病说,在论述中引了三个人的原文:一、沈约,二、刘滔,三、元兢 ...

确定?其实刘滔也不过稍晚于沈约,刘善经则更晚。
据卢盛江考,刘滔即刘韬,刘昭之子,字言明,梁大同【535-546】为尚书柯部郎,结合文镜秘府论西卷的行文看,刘滔的名字多次出现,并未见刘善经的名字,再结合梁大同年之后永明诗多规避二四同声看,应是刘滔。

文镜秘府论中的天卷之四声论则可认定为刘善经作,其开篇就有经案,以下又有经谓,还有经每见云云,其中也辑有刘滔的话,后人辑录前人的话这很正常。

还有一个问题是按古人行文习惯,如果是刘善经辑录的八病则不可能出现‘刘氏曰’云云而会象天卷中‘经案’、‘经谓’之类以自己的名或字加按语,如果是元兢辑录的八病则不可能出现‘元氏曰’云云,据此可推西卷辑录者和编者当是空海,而空海好象没理由刘滔和刘善经都分不清。

点评

按空海的行文称名为:沈侯、刘善、刘滔、元兢……西卷二十八病只字未提刘善(经),如指刘氏为刘善经似根据不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24 09: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24 09: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有乔松 发表于 2021-1-24 01:54
确定?其实刘滔也不过稍晚于沈约,刘善经则更晚。
据卢盛江考,刘滔即刘韬,刘昭之子,字言明,梁大同【53 ...

按空海的行文称名为:沈侯、刘善、刘滔、元兢……西卷二十八病只字未提刘善(经),如指刘氏为刘善经似根据不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24 09: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声指归》,中土不存,当是空海带回日本,或其他人带回日本,而被空海编入《文镜秘府论》。今《文镜秘府论》天卷《四声论》以及《文镜秘府论》西卷《文二十八种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傍纽、正纽所引刘氏说均为刘善经《四声指归》之说。另外,天卷《诗章中用声法式》也当出刘善经《四声指归》。(百度)
-----------------
此处百度并不可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1-24 09:5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滔亦云”四字中之“亦”字说明刘滔和前面“刘氏”不是同一人。否则会用“刘氏又云”之类词语。

点评

亦即含又义,此说牵强。 【集韻】【韻會】【正韻】夷益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24 11: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24 09:5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氏曰:“蜂腰者,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古诗曰:‘闻君爱我甘,窃独自雕饰’是也。此是一句中之上尾。沈氏云;‘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凡至句末,并须要杀。’即其义也。刘滔亦云:‘为其同分句之末也。其诸赋颂,皆须以情斟酌避之。如陈琳《止欲赋》云:“思在体为素粉,悲随衣以消除。”即“体”与“粉”、“衣”与“除”同声是也。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此虽世无的目,而甚于蜂腰。如魏武帝《乐府歌》云:“冬节南食稻,春日复北翔”是也。’刘滔又云:‘四声之中,入声最少,余声有两,总归一入,如征整政只、遮者柘只是也。平声赊缓,有用处最多,参彼三声,殆为大半。且五言之内,非两则三,如班婕妤诗曰:“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此其常也。亦得用一用四:若四,平声无居第四,如古诗云:“连城高且长”是也。用一,多在第二,如古诗曰:“九州不足步”此,谓居其要也。然用全句,平上可为上句取,固无全用。如古诗曰:“迢迢牵牛星”,亦并不用。若古诗曰:“脉脉不得语”,此则不相废也。犹如丹素成章,盐梅致味,宫羽调音,炎凉御节,相参而和矣。’” 
---------------
从这段话看,刘氏当为刘善经,应该是空海行文指向失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1-24 11: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1-1-24 11:16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21-1-24 09:53
“刘滔亦云”四字中之“亦”字说明刘滔和前面“刘氏”不是同一人。否则会用“刘氏又云”之类词语。 ...

亦即含又义,此说牵强。


【集韻】【韻會】【正韻】夷益切,。。。又也;又傍及之词。。。

点评

 刘氏曰:“蜂腰者,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古诗曰:‘闻君爱我甘,窃独自雕饰’是也。此是一句中之上尾。 沈氏云;‘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凡至句末,并须要杀。’即其义也。 刘滔亦云:‘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24 13: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1-24 13: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21-1-24 13:42 编辑
山有乔松 发表于 2021-1-24 11:15
亦即含又义,此说牵强。


 刘氏曰:“蜂腰者,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古诗曰:‘闻君爱我甘,窃独自雕饰’是也。此是一句中之上尾。

  沈氏云;‘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凡至句末,并须要杀。’即其义也。

刘滔亦云:‘为其同分句之末也。其诸赋颂,皆须以情斟酌避之。如阮《止欲赋》云:“思在体为素粉,悲随衣以消除。”即“体”与“粉”、“衣”与“除”同声是也。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此虽世无的目,而甚于蜂腰。如魏武帝《乐府歌》云:“冬节南食稻,春日复北翔”是也。’

  刘滔云:‘四声之中,入声最少,余声有两,总归一入,如征整政只、遮者柘只是也。平声赊缓,有用处最多,参彼三声,殆为大半。且五言之内,非两则三,如班婕妤诗曰:“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此其常也。亦得用一用四:若四,平声无居第四,如古诗云:“连城高且长”是也。用一,多在第二,如古诗曰:“九州不足步”,此谓居其要也。然用全句,平上可为上句取,固无全用。如古诗曰:“迢迢牵牛星”,亦并不用。若古诗曰:“脉脉不得语”,此则不相废也。犹如丹素成章,盐梅致味,宫羽调音,炎凉御节,相参而和矣。’

-----明显是记录了三个人的话:刘氏(刘善经),沈氏(沈约),刘滔。注意“亦”与“又”的位置。“刘滔亦云”---“亦”是“也”。(三人的话皆是重复一个意思:“蜂腰是一句中之上尾”)

点评

据此仍不能够认定为明显记录了三个人的话,同样的现象出现于第十三,元兢曰:“平声不成病,上去入是重病,文人悟之者少,故此病无其名。兢案《文赋》云:‘或龃龉而不安。’因以此病名为龃龉之病焉。”,同样的是据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24 15: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1-24 15: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21-1-24 13:20
 刘氏曰:“蜂腰者,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古诗曰:‘闻君爱我甘,窃独自雕饰’是也。此是一句 ...

据此仍不能够认定为明显记录了三个人的话,同样的现象出现于第十三,元兢曰:“平声不成病,上去入是重病,文人悟之者少,故此病无其名。兢案《文赋》云:‘或龃龉而不安。’因以此病名为龃龉之病焉。”,同样的是据此不能够就认定为元氏与元兢是两个人--虽然刘滔和刘善经两个都姓刘

另一个角度可以考察的是其中所举的诗例,如果刘氏所举的诗例中有超过六朝时代的则可认定为是刘善经,如果不是,所举的诗例中仍和刘滔一样皆是魏晋之例的话则刘氏为刘滔的可能性会更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1-24 19: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21-1-24 19:11 编辑

沈约四声论的实践
“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
兹任意选曹植和沈约六韵五言诗各一首,对比一下句型:
  
  野田黄雀行 魏晋·曹植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下平五歌】
平仄平平平 仄仄平平平     2三平尾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下平五歌】
仄仄仄仄仄 仄仄平平平    1 五连仄,1三平尾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下平五歌】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2律句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上平四支】
平平仄仄仄 仄平仄仄平     三仄尾,孤平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上平五微】   
仄仄平平仄 平仄仄平平     2律句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下平一先】  
平平平平平 平仄仄仄平 五连平 ,连仄


直学省愁卧诗 南北朝·沈约  

秋风吹广陌,萧瑟入南闱。【上平五微】  
平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2律句,   对仗
  
愁人掩轩卧,高窗时动扉。【上平五微】  
平平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  特拗句,律句
  
虚馆清阴满,神宇暧微微。【上平五微】
平仄平平仄 平仄仄平平  2律句
  
网虫垂户织,夕鸟傍檐飞。【上平五微】对仗  
仄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2律句,
  
缨佩空为忝,江海事多违。【上平五微】  
平仄平平仄 平仄仄平平  2律句
  
山中有桂树,岁暮可言归 【上平五微】
平平仄仄仄 仄仄仄平平  1三仄尾,1 律句

-------句式对比
                            曹植            沈约
1,合声律句            4 (33%) 10  (83%)
2,特拗句               0                 1
3,孤平句               1                 0
4,三平尾               3                 0
5,三仄尾               1                 1
6,古风句(多连)  3                 0

合计                     12 句             12句

-------------------------------------------------
可见沈约诗(永明体)大量使用了律句,而曹植诗是较少的。所以产生这一差别,是与沈约有意执行诗的声律理论有关的。但直到唐初,仍然没有达到近体诗的格律水平。近体诗的定型,是由初唐末沈宋完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3 21: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